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姑孰侯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下場?這倆字用的,他不合適,這有點貶義,您這別怪俺挑刺。好了,咱說正事。

咋說呢?鄭和出海這事,他這事細細盤算的話, 應該是八次,但其中一次,擱在專家的眼裡他不算,這就成了咱現在瞅見的七次下西洋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這又翻到了哪一篇了?這不算的這次是咋回事?”

他是這麼回事。

1424年,也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去世的那一年,鄭和被朱棣派到舊港這地,瞅瞅咱大明王朝最南端的舊港發生叛亂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舊港?這是那個地?沒啥印象?”

這您就不知道了吧,這地就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巨港,他範圍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全部,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一部分,是咱大明朝駐南洋這地的最高行政機構。

他這地行政長官叫做舊港宣慰使。話說這宣慰使其實說道根子上,就和那國中之國的國王差不多,每年按照一定的額度給大明朝繳納賦稅,這如果發生戰事,他還得聽大明朝的調遣,除此之外大明朝對他啥也不管,所以這職務和那土皇帝差不多。

而這地的第一個就任的叫做施進卿。

他這人活著的時候,舊港這地還算太平,結果1424年施進卿死了。這人一死,他就面臨一個繼承人的問題。

這事本來人家施進卿留了遺囑,他死了讓二女兒施二姐來幹,畢竟他那兒子能力不夠,可他這兒子施濟孫不樂意了,硬著大腦殼死乞白賴的非要上位。

這不就有點扯嗎?他這實力不夠,這就派人跑到朱棣眼跟前說這事。

朱棣不知道啊!他是按照老子死了兒子繼承的想法看這事,所以就派了鄭和去瞅瞅,把這施二姐趕下去。

這麼說吧,鄭和的船隊他也龐大,這船就不說了,這人就有兩萬多人,浩浩蕩蕩的去了。結果鄭和到了地,把這事一打聽,人家施二姐那是合法繼位的,這位置壓根就沒有兒子啥事。

鄭和表示很生氣,一腳丫子把兒子給踹出去,順手賜封施二姐為舊港宣慰使。

是這麼檔子事。那麼這事雖然也是下海,也是往西邊溜達,但沒出了國門嗎?而且時間他也短,所以這事就沒有算到了鄭和下西洋裡邊。

其餘這七次,有六次是發生在永樂大帝朱棣的手上,大傢伙也知道這六次鄭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那麼找到了嗎?沒找到!

那麼為嘛沒有繼續下去呢?

這事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有一件事挺有趣的,這事發生之後,鄭和下西洋的事,在永樂大帝的手上就全面停止了。

說1423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胡瀠的人,大半夜的從外地趕到了京城,就這時間點,永樂大帝都擱龍床上睡著了。

但這胡瀠可不管這個,催著太監報告。

你還別說永樂大帝聽到了胡瀠回來,二話不說,套上衣服,就出來了。

得咧,就這倆人這一聊就聊了大半宿,打這裡起,鄭和下西洋的事,也就絕了。

說道這裡,大傢伙猜猜,胡瀠幹嘛來了?

對!是報告建文帝朱允炆的事,至於這個事是啥結果,這不用問,一定是朱允炆死了。

不然鄭和下西洋這事還得繼續。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呀?您這太牽強附會了,生拉硬拽的也沒你這麼幹的!”

這事說起來他也有根的,胡瀠是以尋找張三丰的名義查找朱允炆的,這一找就找了十年,就這十年他是全國各地的跑,您別說京城了,這中間胡瀠的母親都去世了,朱棣都沒有允許他回去瞅瞅。

而自從他大半夜見過朱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京城。

巧嗎?他沒有離開京城,鄭和下西洋的事他也停了,兩件事和一起,您應該有想法了吧!

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前六次。

那麼最後一次是在誰的手上發生的呢?

大傢伙都知道永樂大帝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上位,他這一上位還專門下了一道旨意,停止一切關於下西洋的事物。就這結果,如果沒有啥意外的話,下西洋這事也就六次打住了。

朱高熾這麼幹,原因無非就一個,他沒有尋找建文帝的需求,這種大型的勞民傷財的活動停下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大傢伙都知道朱高熾這人在位也就是一年,接下來上臺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就命令鄭和再來一次下西洋。

那麼這一次就沒啥特殊使命了,單純的就是整點外交而已。

就這時間點上,鄭和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雖然這身體瞅起來還行,但畢竟年齡擱那了,這一次也成為了他人生當中最後一次。

而這次他到達了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到了這之後,鄭和到是想要去這聖城瞅上一瞅,但無奈他這身份擺在哪裡,去是不合適的,所以他就派了七個人過去瞅了瞅,算是了結了一下心願。

鄭和最後病死在了這第七次航海中,地點就在古裡,就是現在印度半島卡利卡特。

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鄭和成功的回來了,領了個職務去了南京,算是退休了,畢竟當朝的皇帝已經是他伺候的第三代了,再以後就沒啥記錄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鄭和,又稱為“三保太監”,不過他雖然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同時他也是外交家、航海路。他雖然叫鄭和,不過他卻本姓馬,因為他年輕時就在朱棣的燕王服,後來又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故而他被賜姓為鄭。

鄭和在軍事上也頗有成就,而他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他的這個行動也是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因為有軍事才能,又深受朱棣的信任,同時那時鄭和年齡更值壯年,再加上鄭和又對佛教、伊斯蘭教的背景多有了解,所以在朱棣決定下西洋時,鄭和就被定為下西洋的正史太監。

那朱棣讓鄭和七下西洋,朱棣駕崩後,鄭和的下場如何呢?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並不都是是在朱棣時期下西洋的,鄭和下西洋是從朱棣永樂時期到宣德年間這段時間。第一次開始於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最後一次結束於宣德八年,也就是公主1433年。

鄭和下西洋,帶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太倉聚集,然後到福州長樂太平港,遠去西太平洋、印度洋,他去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

而鄭和的最終結局,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時,返回的時候,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所以鄭和是死在他的下西洋的事業上,並且是返回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中孚鑑


朱棣依靠著“靖難之役”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完成了從燕王都永樂帝的轉變,不知其在攻破了南京後,會不會有大夢初醒的感覺在裡面。

在朱棣攻破了南京後,朱允炆失蹤了,這一下便打破了朱棣原本所有的打算,因為如果朱允炆在破城之日被抓到還好,朱棣還有所準備去應對,可壞就壞在朱允炆失蹤不見了。朱棣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先是慌了,因為這是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結局,可他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了,什麼樣的陣勢沒有見過,在鎮定了一會後,當機立斷的讓人對外通報,並發表告示,說建文帝已經在大火中喪生了。因為朱棣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這個時候讓外界知道建文帝沒有死,而是失蹤了,很可能會讓別有用心的人以此來鑽空子,畢竟在清朝的時候,一個朱三太子就能把大清朝給攪和的天翻地覆。

另一方面,可如果建文帝出去後繼續聯絡沒有被征服的省份,很可能會形成力量來對付朱棣,因為當時的朱棣並沒有完全的攻破全國省市,他為了能夠取得勝利,便直接瞄準了南京,大明朝的首都。

所以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取得的地位,他秘密召見了鄭和,要求他以下西洋的名義去尋找朱允炆。鄭和奉朱棣的命令只下過6次西洋,而第7次是奉朱瞻基的命令

第一次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攜帶的兵甲人數為二萬多人。他先是從蘇州出發,然後在到福建、爪哇、蘇門答臘最後到達了古裡,並在哪裡立下石碑刻下了“去中國十萬餘里”。

第二次下西洋

在1407年的時候,鄭和進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這次航行的路線中,鄭和來到了錫蘭和波斯,並在波斯的大地上交換了兩國表達關係良好的珍貴文物。

第三次下西洋

在1409年的時候鄭和與姚光孝等人去了越南、馬來西亞以及印度,都與各國表達了大明王朝的威嚴和友好。

第四次下西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間是在1413年,在這次旅行中鄭和的船隊第一次來到了東非境地。在1415年的時候回到大明。

第五次下西洋

在1417年的1月,鄭和的船隊又再次啟程了,他們海華絲按照原來的路線進行訪問,現是爪哇、東非最後是麻林。

第六次下西洋

這是鄭和在永樂年間的最後一次下西洋,於1421年的時候出發,後來因為大風,取消了此次的訪問任務,回到了大明國。

鄭和在朱棣在位期間,一共駕船出使了國外六次,在這六次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海外交的典故。後來在朱棣去世後,明仁宗將下西洋的任務取消了,命令鄭和率領下西洋的部隊子在南京部署。後來仁宗因病去世,明宣宗繼位,在這位皇帝繼位後,又繼續要求鄭和帶領他曾經的船隻去進行下西洋的大業。

第七次下西洋

此次下西洋的時間是1430年,這是鄭和第七次受命下西洋進行外交,據史料記載,在此次下西洋的任務中,共計有兩萬人,雖然這個時候的鄭和身體依然強壯,但是他畢竟已經老了,精力沒有當年旺盛了,在進行完這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鄭和卻因為勞累過度,加上長時間漂泊在海上,最終在船隻返航的時候在印度的西海岸去世。

鄭和在雖然是朱棣委派和任命的官員,但是在朱棣死後其的前途依舊沒有收到影響,最後他的骨灰被埋葬在了南京。


木劍溫不勝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要說耗費國力,那的確是耗費了。

當時為了向海外各國宣揚大明國威,寶船造得堅固巨大,《明史》上記載“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如同那個時代的航母。

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二千艘海船,每隻寶船光造價就約五六千銀兩,算下來是個天文數字。更何況還有各類裝飾,極盡奢華,是真正的“寶船”。對於臣服的沿途各國,明廷還有大量賞賜,也是筆巨大的支出。

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閉關鎖國可以省這一筆費用,可長久如此等於坐井觀天,和世界脫節。朱棣目光長遠,通過下西洋這種方式,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開通了海上貿易,積極作用同樣顯著。

那麼,朱棣去世後,鄭和下場如何呢?還行,沒遭到清算。

對於下西洋這件事情,朱棣的繼承者朱高熾是很反對的,覺得勞民傷財,所以登基後下詔停止。但朱高熾為人仁和,雖然不怎麼待見鄭和,也沒有針對的意思,妥善安排了鄭和及隨船軍隊。

1425年,朱高熾任命鄭和為首位南京守備太監,率領隨他下西洋的軍隊鎮守此地。這是個養老的職位,曾經與海外各國大戰的驍勇將士們也成了養老兵。

不過,雖然駐守南京等於養老,也得是立有大功、並且深得皇家信任的人才能擔任的,由此可見明朝認同船隊的功績。

同年,朱高熾病逝,繼任的朱瞻基要求鄭和“謹守南京”,防範有可能會發生的動亂,並命他修繕南京宮城。

(寶船建造圖)

和父親朱高熾比起來,朱瞻基無疑更有進取心,對於下西洋持贊同意見,想重現祖父時代的榮光,積極的籌劃下西洋事宜,1430年正式立項,命鄭和督造寶船,對鄭和多有嘉獎。

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第七次下西洋終於成行,鄭和率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前往福建長樂,準備從那裡出洋。船隊共27550人,規模不下從前。

除了常規任務之外,朱瞻基還交給他一項特殊任務:勸諭暹羅(今泰國)不要再侵擾滿剌加(馬六甲王朝,地域最廣時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

好吧,其實這也不算多特殊,鄭和之前下西洋時就經常調解各國糾紛——不然帶那麼多軍隊幹嘛?

可惜的是,這一次鄭和沒能活著回來,死於船隊返航途中(1433年),當時船隊航行到印度西海岸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剩下的航程由副手王景弘(同樣是太監)帶隊。

總之,武將死於沙場是最好的結局,鄭和死於下西洋的途中,也能稱一句死得其所。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鄭和下西洋,有六次都是在永樂年間奉旨出洋。成祖死後,即位的仁宗洪熙皇帝中止了下西洋,仁宗死後,宣宗皇帝又恢復了下西洋,鄭和於宣德五年(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後一次,鄭和最後病卒於此次下西洋返程途中。




鄭和年輕時候即在燕王府侍從燕王朱棣,他有謀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是少數能文能武有才學的宦官。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出訪海外諸國,宣揚大明國威,所到之處皆得外邦之國熱情接待。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自鄭和起,世界其他國家才逐漸興起大航海熱潮。鄭和下西洋,推動了中外經濟、文化上的交往交流,而鄭和本人,也展現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和軍事謀略。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的仁宗皇帝覺得歷年下西洋耗費國家大量財力人力物力,於是下詔停罷下西洋之事。當時明朝剛遷都北京沒多久,南京保留了一整套和北京差不多一樣的領導班子。鄭和奉詔率下西洋的軍隊就近鎮守南京,鄭和也成為首任南京守備太監。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於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駕崩,即位的宣宗朱瞻基並沒有讓鄭和回北京的意思,而是讓他和另一個太監王景弘繼續守備南京。鄭和還受命負責修繕南京宮城,從洪熙元年(1425年)到宣德五年(1430年)的這幾年時間裡,鄭和都盡心盡責守備南京,督造工程,但是下西洋事業並沒有徹底中止。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皇帝下詔,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此次下西洋規模為歷年歷次規模之最。船隊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於次年一月十九日正式從南京下關出發,在福建長樂做短暫侯風,船隊所用之龍船,大者可載千人,高大堅實,威風虎視,這一次下西洋的人數,達到了27550人之多。



據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共歷時三年,於宣德八年(1433年)返程過程中病逝於印度西海岸古裡國(今印度城市卡利卡特),船隊由副使王景弘率領返程,同年7月22日順利返回南京。

鄭和把一生都獻給了大航海事業,最後一次下西洋圓滿結束,卻不幸病逝於回程途中,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國家和地區多達36個,最遠處竟到達非洲的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鄭和所率領的大明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船隊。


大國布衣


鄭和的結局還不錯,是死於海上,死於他奮鬥一生的事業之上,未受迫害。

1399年,皇叔朱棣因不願坐以待斃地被皇帝朱允炆削藩,於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揮師南下,發起了“靖難之役”。

可憐朱允炆能力稍遜,左右親信之人又非能臣,齊泰、黃湜不過兩個急於立功之輩,李景隆更是難堪重任,乃至於他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卻也將一手好牌打爛,稀裡糊塗地輸給了朱棣。

李景隆之流更是無恥至極,眼看朱棣打到南京來了,竟然跑去給朱棣開城門,朱允炆用這樣的人焉有不敗之理。

朱棣一路攻入南京城,打入皇宮,只是皇宮之中卻已經沒有了朱允炆的身影,只有量具被火燒得焦黑的屍體。

為了安定天下人心,朱棣也不管焦屍是不是朱允炆了,只是急忙對外宣佈消息說朱允炆已經自焚而亡。

為了讓人相信朱允炆已死,朱棣還有模有樣地安葬了朱允炆。

當時,鄭和已在靖難隊伍之中,伴隨在朱棣的左右,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朱棣在坐了江山之後才賜他姓“鄭”。

朱棣雖然親自對外宣稱朱允炆已經自焚死了,可是當時盛傳朱允炆早已經偷偷從暗道逃出了皇宮。

他雖說是朱允炆的叔叔,對朱允炆的體貌特徵有一定的瞭解,可是對於一具被燒得焦黑的屍體,真讓他去認,他也不敢確認一定是朱允炆,加之皇宮內外謠言四起,說朱允炆逃出生天,他當然更加懷疑了。

後來,又傳出了朱允炆乘船出海的事,朱棣就更加疑神疑鬼了。

於是,如《明史》所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朱棣開始讓鄭和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這事畢竟不能擺在檯面上,所以只能假託“耀兵異域”為由。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朱棣特意選出了27800士卒隨同鄭和一起出海,更有長44丈、寬18丈的船62艘,浩浩蕩蕩下西洋而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返回南京,真可謂是一場盛事。

只可惜,鄭和此次下西洋雖說宣揚了明朝國威,可是卻沒有找到朱允炆的蹤跡,這是朱棣最為遺憾的地方。

鄭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也沒能帶回朱允炆,而朱允炆又已經成了朱棣的心病,非找到朱允炆不能病除。

所以,鄭和回到南京休整不久即再次揚帆西下,仍然還是一邊宣揚明朝國威,一邊暗中探訪朱允炆之蹤跡。

此後又於永樂七年、十年、十四年和十九年率船隊下西洋,只可惜,終無所獲。

所以說,鄭和成規模地下西洋,朱棣活著的時候只有六次,永樂二十二年的時候他雖然又去了一次舊港,但只是為了帶去朱棣發給舊港宣慰使施進卿的兒子施濟孫的官服和官印而已,並非此前六次之下西洋。

等到鄭和將官服官印交給了施濟孫之後,回到明朝之時,朱棣已經去世了。

朱棣一死,朱高熾即位當了皇帝,為了儘快恢復民生經濟,朱高熾廢除了朱棣時期的不少政策和戰略,鄭和下西洋之事也在被廢除之列。

鄭和的事業在海上,下西洋的戰略被停,他也就無事可做了,再加上他又是朱棣時期的宦官,所以也難免遭到了一定的排斥,被打發去了南京,成為了南京的第一任守備太監,至少沒被清算和迫害。

鄭和原本已經認命了,認為自己餘生再無出海之可能的時候,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之後一命嗚呼,他的人生將因此再次轉變。

朱瞻基即位之後,雖說在政治上和朱高熾一樣施行仁政,但是行事卻比朱高熾更放得開,也更有“脾氣”一點。

為什麼說朱瞻基更有“脾氣”呢?宣德五年,他即位已經五年了,可西洋那邊稍遠一點的藩屬國竟然沒有派使臣來朝貢、恭賀,朱瞻基頓時怒了,你們這些蕞爾小國,是不是不將朕放在眼裡,不將大明放在眼裡!

再遠,你也不至於五年了還沒到吧?

於是,朱瞻基氣呼呼地給鄭和發了一道命令,讓鄭和再一次率領船隊出海去宣揚國威,讓西洋小國看看明朝的厲害,而這也成了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這一次,鄭和死在了返航的途中,死在了海上,或許這也算是為他的人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倘若鄭和能夠活著回到明朝,不說明朝的財力能否支撐,以當時明朝的政策和戰略重心來看,鄭和也不可能再有出海的機會。

所以,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死於海上,對鄭和而言,最為圓滿。


寧糊塗


朱棣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曾六次派鄭和下西洋,但是都是一無所獲。鄭和所到之處,各國百姓都看見了大明的強盛,紛紛派出使臣來到大明,大明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萬朝來賀。雖然鄭和下西洋讓大明王朝聲名遠揚,可也耗費了巨大的國力。

在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登上帝位,他下令停止鄭和下西洋的活動,至於他的原因很簡單,朱棣讓鄭和下西洋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而朱高熾又不想尋找建文帝,自然就沒有必要去耗費巨大國力繼續讓鄭和下西洋了。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僅僅登基一年便駕崩了,繼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明宣宗又再次派遣鄭和下西洋,這就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明宣宗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也很簡單,僅僅只是簡單的一次外交活動。




鄭和這一次駕駛著大船來到了阿拉伯半島,他早就聽父輩提起過伊斯蘭聖城麥加,不過就他的身份而言,他不太適合去麥加朝拜,所以鄭和派了七個人前往替他朝拜,也算是滿足了他的這個願望。鄭和這一次下西洋沒有能夠回到大明,他在古裡病逝,古裡在現在的印度半島,一代航海家就這麼結束了一生。


麥地傳奇


鄭和死後,骨灰被安葬在南京宏覺寺地宮,在我看來,還埋葬了華夏民族的第一個航海夢。


宣德八年四月,大明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鄭和在印度西海岸的古裡國去世,死在了他第七次的航海路上。

鄭和的病逝,意味著明王朝最後一次大航海的落幕。此時已是宣德年,永樂皇帝的繼承者們,顯然沒有朱棣那般遠大的眼光,加之大明的北疆再次出現隱患,於是偉大的華夏大航海時代被無限擱淺。

關於鄭和的身世,其實史書上所載了了,根據史學家吳晗的推測,鄭和是在明軍1381年收復雲南時被俘,遭受“宮刑”,並在1384年被派往燕王府做侍從,在那裡遇到了他一生追隨的貴人:朱棣。


靖難之時,因在鄭村立功,被賜姓鄭,1403年,被道衍和尚姚廣孝收為弟子,從此篤信佛法。

1405年,對鄭和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永樂皇帝朱棣為“尋戈異域”,命令造寶船,進行國家級的航海行動,而這支遠航船隊的統帥,便是三寶太監鄭和。

從1405年的第一次航海,道1433年死在航海路上,鄭和一共進行了七次遠洋航海,鄭和的寶船隊伍,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艦隊,一艘船需二百人方可啟航,可容納千人吃穿用度,而這樣的船,據史料記載,又63艘之多。

比鄭和去世更加遺憾的是,在他死後的3年後,英宗皇帝便下了詔書,禁止建造海船,而已有的鄭和寶船,則在擱置中慢慢腐朽潰爛,雖然在隆慶年間,又有了允許民間出海的詔令,但其規模和國家的重視程度,都遠遠的不如鄭和時代。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南京南郊牛首山有一座鄭和墓,但專家普遍認為,這是一個衣冠冢。因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印度古裡,他的真身究竟葬於何處,一直備受爭議,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懸案。南京博物院專家葛曉康先生從半個世紀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宮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線索,經過長達15年對文物和文獻的破譯,一個重大發現讓他大吃一驚,牛首山弘覺寺舍利塔地宮,就是鄭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著地宮出土的人牙就是鄭和的牙舍利。

作為一個能和麥哲倫、哥倫布這樣的人平起平坐的人,鄭和死於航海途中,算是適得其所。

可是朱棣耗盡國力讓鄭和7下西洋,那麼這朱棣死後,鄭和到底下場如何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朱棣耗盡國力也要讓鄭和7下西洋呢?

正兒八經來說,朱棣在位期間鄭和一共6下西洋。

提起來第1次下西洋的行動,原因無他,只是為了讓大明王朝的國威顯示無疑。

就如同現如今的美帝國一樣,開著航母,在別人家的家門口四處亂轉。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宣示自己的國力,告訴大家我很強,我就是天下第一,你們來朝拜我吧。

來了,這只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一些其他的小道消息。

第1種說法是,朱棣自己的皇帝是搶來的,都是害怕有一天也被別人搶走,所以讓鄭和當成外交使臣,去和其他的各個國家交好,以備將來自己有一天被迫要下臺的時候,別人可以幫助自己。

第2種說法是,當時朱棣登基的時候,並沒有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找到,所以他一直擔心自己這個侄子會捲土重來。恰好有人說,他的侄子在海外見到過,所以朱棣派遣鄭和6下西洋,目的就是找到朱允炆並且殺了他。

以上是一些朱棣耗盡國力也要讓鄭和7下西洋的原因。

當然我們也說了,朱棣在位期間,讓鄭和6次下西洋。鄭和第7次下西洋的時候是在朱瞻基的時候。

並且有歷史記載,前4次鄭和下西洋註定是大力支持的,後面的兩次鄭和下西洋其實是迫不得已。

前4次的鄭和下西洋都是風風光光的出去,風風光光的回來。並且回來的時候還會帶著沿海各地的使臣朝見。

但是要知道,鄭和每一次下西洋都會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前4次還可以勉強支撐,但是到後來實在是支撐不住了,索性就停了。

要知道當時有國家進貢了幾隻孔雀,朱棣不得已只能拿出千兩黃金作為酬謝,雖然明知道孔雀並不稀奇。但是為了顯示大國國威只能如此。

所以說這其實是為後世的明朝埋下了禍根。

那為什麼明明知道已經支付不起航海的費用了,還要進行兩次航海?

這個原因在野史當中有記載。

第5次是周邊國家發生了戰亂,有一個國家派遣使臣前往大明朝求援。

為了維護大國的風範,朱棣只能派遣政和再次下西洋,以顯示國威。根據野史記載,第5次下西洋的時候,整個皇宮大內當中都是勒緊了褲腰帶湊出來第5次下西洋的費用。

至於第6次下西洋活動,純粹是因為朱棣覺著面子上下不去,所以派遣鄭和第6次出使海外。可是根據記載,第6次出事海外的時候,鄭和其實哪兒都沒去,只不過是沿海轉了一圈,然後立馬回來了。

說白了就是大明朝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虛榮心作怪,所以派遣鄭和第5次和第6次的下西洋活動。

那為什麼在朱棣之後還要進行一次下西洋呢?

前面已經說了,在朱棣之後,朱瞻基的時代,又有一次鄭和下西洋,也就是著名的第7次鄭和下西洋行為。

為什麼明知道國力衰敗還要下西洋呢?

主要的原因是當時有人聽說洪武大帝,也就是朱棣已經去世了,歷經了10多年的國內空耗,使得整個大明王朝都已經國力空虛,財力空虛,也就是說海外那些國家已經覺得大明王朝落敗了,衰敗了,不成氣候了。

當時的朱瞻基為了粉碎這種謠言,所以迫不得已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宣示國力。

但是不得不說,這一次的7下西洋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意義。

雖然前幾次下西洋活動政策都已經開通了海上的通往西洋各口岸的航線,也為各個國家帶去了海上經商的可能。但是不得不說,在朱棣時期,整個國家處於閉關鎖國狀態,海上經商並沒有後世的那麼繁榮繁華。

一直等到第7次下西洋活動的時候,整個海上行商路線才被打通,開發出來。也就是從逐漸從那個時候開始,沿海各城市開始了海上經商的行為。雖然國家還是有閉關鎖國的說法,可是沿海民眾已經偷偷開始往海外跑了。

根據原始記載,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人們逐漸有了移居海外的說法。

當然了,這事情未必是好的。

一直等到後期的時候,戚繼光抗倭,其實也是受了因此的影響。

鄭和的下場到底如何?

針對鄭和本人,他是在第7次下西洋活動中死於海上,位置大概是現如今印度海一片,那時候叫做印度古葉。

鄭和是太監,他並沒有後代。

但是在清朝歷史當中,康熙年間,康熙的最大功績當中有一條是收復臺灣,臺灣的實際掌控者叫做鄭經。因此有人懷疑鄭成功其實是鄭和的後代。

認識當中並沒有提及,並且根據史料記載,正兒八經來說,這兩個人也是八竿子打不著。兩個人都是民族英雄,但是並無瓜葛。

小夥伴,你怎麼看呢?


三度扯歷史


朱棣讓鄭和7下西洋,使得當時的大明王朝聞名於海內外,也充分展現了鄭和本人的做事能力,體現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優秀的精神品質。這一次次的下西洋,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功臣莫過於就是鄭和了。

說起鄭和,年輕時的他就從侍燕王朱棣。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鄭和在戰鬥中也立下了功勞,之後就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由於自己的人品端正、才能卓越、知識豐富,在加之自己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所以被朱棣看中派遣他7下西洋。



鄭和的7下西洋對當時的明王朝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歸結起來有以下四點:

一、下西洋期間推行和平外交,穩定了東南亞的國際秩序;


二、震懾了當時比較活躍的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了國家安全;

三、鄭和下西洋帶了很多中國本土的特產,從而發展了當時的海外貿易,傳播了中華文明;


四、鄭和下西洋也開拓了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鋪平了亞非的航路。

從以上來看鄭和的下西洋穩固了朱棣皇帝的統治,對於朱棣來說這無疑是對自己非常有利的,同時朱棣對待鄭和肯定會是更加看重,當然也就更加信任鄭和。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鄭和當然內心想不能有辱使命,所以自己在第七次下西洋歸國的途中積勞成疾最終倒下了,享年62歲。也正式完成了他鞠躬盡瘁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