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今天继续来分享《正面管教》的读书心得


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以及怎样重新认识孩子的行为不当。

我们知道,《正面管教》的理论是简•尼尔森在心理学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儿童教育理念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管教孩子的经验总结和发展出来的。

鲁道夫 德雷克斯曾反复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会选择4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行为目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不良行为,它们分别是:

1.寻求过度关注,潜台词是: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潜台词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有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行为,潜台词是:我得不到归属,所以我要让你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潜台词是:我得不到归属,所以我放弃。

从这四种不良行为的潜台词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建立在孩子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的。

换句话说,孩子行为不当的背后,其实是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简尼尔森说:孩子的首要行为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其实大人也是)。

孩子们之所以在以上四种错误行为目的上选择一种或几种,就是认为他们可以获得这种感觉。


那我们面对孩子的这几种不良行为,应该怎么应对呢?


第一种、寻求过度关注


我们如果可以先控制怒火,明白这是孩子想要获得归属感的信号,此时你可以给他一项任务,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你正在跟一个客户打电话,4岁的小女儿却在一旁频频打岔,这时,你就可以先请电话那头的人等一下,然后把你的手表递给女儿说:“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看着它转,等它转上整整3圈的时候,妈妈就打完电话了。”

结果,不到三分钟电话就打完了,女儿可能还会说:“妈妈,秒针只转了两圈呢

这就是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好处。


第二种、寻求权力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权力,关键是要引导孩子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权力。

当我们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时,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争斗,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承认事实并跟着解决问题。

“我觉得我们都陷入了全力斗争,而且我的所作所为加剧了这个问题,你觉得受到了压制,我不想这样,我需要你的帮助。这样吧,让我们都冷静一会儿,找到一个让彼此都互相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三种、报复行为


我们依旧可以用这个方法,先是控制住自己的行为,然后表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比如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个场景,儿子赛斯朝爸爸愤怒地喊:“我恨你!”,爸爸则把赛斯扛回他自己房间,扔到床上,说道:“我也恨你!你个小臭狗屎!”

他们父子真的有仇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赛斯因为爸爸忙于工作顾不上理他,感觉受到了伤害,于是就把一杯饮料全洒在了爸爸正在做的文件上,而这份文件对爸爸非常重要,他必须要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务,爸爸本能地暴怒,大声斥责赛斯,让赛斯觉得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于是,两个人陷入了“报复循环”。

假设当赛斯对爸爸喊:“我恨你”时,爸爸对孩子说:“你现在一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要是换成我,我可能也会有那种感觉。

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行为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让我们都冷静一会儿,在我们都觉得好受以后,以彼此尊重的方式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第四种、自暴自弃


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怎会给你带来麻烦,但等你细细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在自暴自弃。他们不像那些为了引起你注意而对你说我不会的孩子,自暴自弃的孩子是真的觉得自己不会。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花时间向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范,比如跟孩子说:“我来画这一半圆,你画另一半。”或者,“你看我怎么系这只鞋带,然后把你学会的做给我看。”

我们一定要坚信他们不是能力不足,不言放弃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一点点帮他们重建自信。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年龄相称”的行为,比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就是淘气的时候,还有的时候则是他们累了,饿了,难受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解了他们行为目的背后到底在寻求什么,从而对症下药,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避免用大人的规则要求孩子。

所以,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他们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继而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以上就是今天我分享给大家的《正面管教》的内容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写在最后:

《正面管教》这本书我已经分享很多篇不同板块的内容,每次遇到自己或周围的人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头疼时,就会我都会看一看或推荐对方看《正面管教》,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当作育儿枕边书的经典。



注:图片源自网络、内容参考简•尼森《正面管教》。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