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说谎、咬指甲这些“不良行为”时,打骂孩子真的对吗?

什么是理解孩子的成长?

秦文翠医师说:“首先要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其次是从道理上了解、认识孩子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有注意力分散、多动不专心;咬指甲、吮吸手指、咬唇;说谎、破坏、偷窃、攻击;忧郁、胆小、过度依赖,甚至遗尿等情况,“很多时候,家长都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称为‘不良行为’。”

其实,孩子咬指甲,与孩子心里紧张以及情绪不稳有关。“其根源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的持续存在,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孩子咬指甲发生前有诱因,其中最主要的三点是:


一是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

二是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

三是弟弟妹妹的出生,处于被忽视状态。

孩子出现说谎、咬指甲这些“不良行为”时,打骂孩子真的对吗?


父母应该怎么做?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上进行干预。”秦文翠医师说,

“首先是对父母进行心理辅导去除孩子咬指甲的诱发因素;

第二是改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需要民主宽松;

第三是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通过游戏,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咬指甲的机会;

第四是定期给孩子剪指甲,千万不可体罚和大声训斥孩子,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一些大龄孩子能够自我监控,一旦他们能够知道自已此时此刻在咬指甲后,这种行为也就即将消失了。”


孩子说谎怎么办?

关于孩子儿童期“说谎”存在有意和无意两种情况

无意是指儿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更没有有意骗人的动机。这种情况下,儿童不会伴有内疚、紧张的情感体验;有意是指儿童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存在骗人的主观动机。与上面的无意说谎相比,儿童在有意说谎时会表现出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


正常儿童3岁已经对“错误”信念有了认识;4岁的孩子已经具有区分真话和假话的能力,并且知道说谎不好;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推断自己所说的话会对听者产生什么反应,他们明白了大人会对他所说的话做评判,了解谎话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儿童常见的“谎言”有三个类型:

一是“否认”,这也是牙牙学语的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二是有些孩子会出现“讲故事型”的“谎言”,有时候“信口雌黄”到了十分离谱的程度;

三是孩子到了4~5岁会出现成人说的“白色谎言”,

像为了逃避去幼儿园说自己肚子疼,从幼儿园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却说是小朋友送的等等。

面对如此情况,家长应当防止孩子的谎言变成习惯,鼓励孩子说真话,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情绪表达,注意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最重要的是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处罚得当。”秦文翠医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