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今天繼續來分享《正面管教》的讀書心得


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以及怎樣重新認識孩子的行為不當。

我們知道,《正面管教》的理論是簡•尼爾森在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兒童教育理念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管教孩子的經驗總結和發展出來的。

魯道夫 德雷克斯曾反覆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孩子喪失信心時,會選擇4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行為目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不良行為,它們分別是:

1.尋求過度關注,潛臺詞是:只有得到你的關注,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潛臺詞是: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有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行為,潛臺詞是:我得不到歸屬,所以我要讓你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潛臺詞是:我得不到歸屬,所以我放棄。

從這四種不良行為的潛臺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都是建立在孩子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的。

換句話說,孩子行為不當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簡尼爾森說:孩子的首要行為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其實大人也是)。

孩子們之所以在以上四種錯誤行為目的上選擇一種或幾種,就是認為他們可以獲得這種感覺。


那我們面對孩子的這幾種不良行為,應該怎麼應對呢?


第一種、尋求過度關注


我們如果可以先控制怒火,明白這是孩子想要獲得歸屬感的信號,此時你可以給他一項任務,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比如,你正在跟一個客戶打電話,4歲的小女兒卻在一旁頻頻打岔,這時,你就可以先請電話那頭的人等一下,然後把你的手錶遞給女兒說:“看見這根秒針了嗎?你看著它轉,等它轉上整整3圈的時候,媽媽就打完電話了。”

結果,不到三分鐘電話就打完了,女兒可能還會說:“媽媽,秒針只轉了兩圈呢

這就是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好處。


第二種、尋求權力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權力,關鍵是要引導孩子以有益於社會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權力。

當我們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爭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承認事實並跟著解決問題。

“我覺得我們都陷入了全力鬥爭,而且我的所作所為加劇了這個問題,你覺得受到了壓制,我不想這樣,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樣吧,讓我們都冷靜一會兒,找到一個讓彼此都互相尊重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種、報復行為


我們依舊可以用這個方法,先是控制住自己的行為,然後表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比如電影《克萊默夫婦》中有一個場景,兒子賽斯朝爸爸憤怒地喊:“我恨你!”,爸爸則把賽斯扛回他自己房間,扔到床上,說道:“我也恨你!你個小臭狗屎!”

他們父子真的有仇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賽斯因為爸爸忙於工作顧不上理他,感覺受到了傷害,於是就把一杯飲料全灑在了爸爸正在做的文件上,而這份文件對爸爸非常重要,他必須要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務,爸爸本能地暴怒,大聲斥責賽斯,讓賽斯覺得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於是,兩個人陷入了“報復循環”。

假設當賽斯對爸爸喊:“我恨你”時,爸爸對孩子說:“你現在一定覺得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我能理解,要是換成我,我可能也會有那種感覺。

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報復行為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然後再來解決問題:“讓我們都冷靜一會兒,在我們都覺得好受以後,以彼此尊重的方式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第四種、自暴自棄


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也許他們不怎會給你帶來麻煩,但等你細細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在自暴自棄。他們不像那些為了引起你注意而對你說我不會的孩子,自暴自棄的孩子是真的覺得自己不會。

對於這些孩子,我們需要花時間向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範,比如跟孩子說:“我來畫這一半圓,你畫另一半。”或者,“你看我怎麼系這隻鞋帶,然後把你學會的做給我看。”

我們一定要堅信他們不是能力不足,不言放棄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一點點幫他們重建自信。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只是“年齡相稱”的行為,比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就是淘氣的時候,還有的時候則是他們累了,餓了,難受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解了他們行為目的背後到底在尋求什麼,從而對症下藥,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解決問題,特別要注意避免用大人的規則要求孩子。

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要明白他們不良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繼而用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找到解決的辦法

以上就是今天我分享給大家的《正面管教》的內容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寫在最後:

《正面管教》這本書我已經分享很多篇不同板塊的內容,每次遇到自己或周圍的人因為孩子的教養問題頭疼時,就會我都會看一看或推薦對方看《正面管教》,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當作育兒枕邊書的經典。



注:圖片源自網絡、內容參考簡•尼森《正面管教》。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旅行茶,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