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太极星空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诗风豪放飘逸、主要表达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而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主要表达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悲天怜悯的情怀。

李白和杜甫的共性。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因为他们两个人出身、个性、才能和经历不同,通过诗歌所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自然不同。


李白和杜甫早年家境都比较殷实,只是李白更阔绰一些;他们两个人都有壮游的经历,也都没有能够考取功名;晚年也都穷困潦倒。

如果只读他们两个人的诗,会感觉到李白根本不缺钱,而杜甫又苦又穷。实际上他们两个最后都席上滚到地上——差不多。

李白不在乎穷,因为我穷我快乐,爱咋地就咋地;杜甫呢,“我穷、我苦,我儿子都饿死了”,把自己的穷和苦都写在了诗歌里。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之处。

先说李白。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出生在甘肃天水。他和李渊、李世民是同族,都是兴圣皇帝后裔,与李世民是同辈。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指唐代的启蒙认字教材,李白五岁开始学习认字,十五岁就名声在外,得到许多社会名流推崇和喜爱,可以说是年少有成。


李白的父亲叫李客,早年是一名剑客,后来入川经商,颇有成就。这就给李白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李白大多数时间都在游历当中,花钱如粪土。第一次出远门游历,他爹给了他三十万钱,结果不到半年就挥霍的一干二净。李白是个富二代,同时也很败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看看,有钱就是任性。

相比杜甫,李白无疑是成功的。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一、李白比杜甫早出生十年,他赶上了好时候,李白青壮年时期正好是唐朝辉煌繁荣的时候,享乐奢靡之风日盛,而李白的诗风正好符合达官贵人的口味。

二,李白娶的老婆有实力,四位老婆竟然有两位是宰相后人。这种关系自然对李白入仕大有帮助。

三、李白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在古代,讲究“士农工商”,家里经商,李白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成名,想要当官,就要不断的去干谒,就是不断的去献赋,去推广自己,让达官贵人去举荐自己。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卫蔚张卿,又认识了红颜粉丝——玉真公主,还结识了贺知章。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下,唐玄宗召见了李白,读到李白的诗篇,大为赞叹,惊为天人,就把李白留在了身边,成为御用文人。

时间久了,李白厌倦御用文人的这份差事,就开始喝酒,喝醉了就不用上朝了,玄宗经常“呼之不朝”,皇帝也不耐烦了,于是“赐金放还”,把李白赶出了长安城。

虽然被赶出来长安,但是人家的名头在,走到哪里都吃香,很多当官的以得到李白的诗句为荣。其中有一个叫汪伦的泾州县令,家境殷实,酷爱诗句,对李白仰慕已久,就写信给李白,说我这里有“千里桃花,万千酒家”,李白一看,正合口味,去了才知道,啥也没有。

李白感到不爽,好在人家整日好酒好菜的招待,李白盛情难却,临走之前,就给汪伦写了一首诗——《赠汪伦》送给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果就是汪伦跟着李白出名了上千年。

离开长安后,李白没有了工作,吃尽了网红的红利之后,生活逐渐困顿下来。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在当涂县令,他叔父李阳冰家里养病,不久病逝。

再看一下杜甫。杜甫712年生于河南,名门望族之后,西汉酷吏杜周之后裔。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朝初年进士,著名诗人,做过部级高官。他的父亲杜周作奉天县令母亲崔氏也是名门之后。

杜甫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杜甫的科举之路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杜甫早年由他当县令的爹补贴家用,生活无忧,19岁出游吴越之地,在24岁那年,在洛阳参加了会试,结果没考中。

估计是被人坑了,一去11年没有参加高考,直到天宝六年,747年又重新回到考场,这一次监考的主考官是奸相李林甫,他害怕由高人脱颖而出,威胁自己的相位,于是向玄宗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这一次科考,出的是白榜,一个没中。

科考不行,那就献赋吧,杜甫不断献赋,就是向高官献诗,希望得到引荐。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755年,玄宗祭祀的时候,看到了杜甫写的《大礼赋》,杜甫写得确实不错,但是玄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练,早就不是李白时期的毛头小子,有李白的文采比着,杜甫的《大礼赋》自然就大打折扣。

玄宗觉得杜甫还是个人才,就让他在集贤院等着分配工作,而负责分配的又是李林甫,我发现李林甫就是杜甫的克星,这一次给了杜甫一个府曹参军的职位,就是主要看管仓库钥匙的职务。杜甫很失望,只能先干着。

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冒着生命危险追随肃宗到了陕西凤翔,被封为左拾遗。回到长安之后,原本杜甫亲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可惜,杜甫情商有点低,一个劲的为吃败仗的房绾说好话,结果触怒了肃宗,把杜甫贬到了华州。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使杜甫十分失望,加上躲避战乱,杜甫一家人从758年开始四处漂泊。

来到成都后,好在当地官员捐给他了一块地,杜甫搭建了一座草堂,自己种粮、种菜、栽果树,算是安顿下来。

漂泊13年后,770年,杜甫卒于江中小舟,享年59岁。

那李白和杜甫有没有交集呢?有。在744年的夏天,李白谈诗会友到了洛阳,是被唐玄宗赶出长安之后的第二年,当时李白名满天下,在洛阳遇到了风华正茂的杜甫。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两个人谈诗论经,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在这一年秋天,他们二人又共同游历了梁宋之地,遇到了大诗人高适,三人纵谈天下大事,结下深厚友谊。


品读春秋001


很简单:李白是商人之后,按如今的话就是富二代,后来又娶了孔雀女(第一任是名门望族之后许氏,最后一任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一生算是衣食无忧。而杜甫则是希望科举改变命运的凤凰男,并且凤凰未遂,因为杜甫终身未中举,为官的父亲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去世后,杜甫生活更加窘迫困苦。

当然,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李白这富二代跟如今比起来是要打折扣的,李白不能参加科举,也未能在仕途上实现抱负。这一点上,二人一生都可以说同为怀才不遇,并且还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但经济条件及境遇的差距、性格的差别造就了二人诗歌意境及格调的天壤之别。

先说诗圣。杜甫家世代为官,但到他这一系家道中落。父亲杜闲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官虽小,但俸禄稳定。事实上,杜甫30岁之前过得并不算太拮据,十九岁开始漫游吴越,二十四岁科举落榜,继续游历四方。但公元741年,父亲病逝,杜甫失去主要经济支撑,加之之后自己在科举与官场也均以失败告终,可以说从此开始了困苦潦倒的一生。

科举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落榜。到底是考场有内幕,还是杜甫不是“考场型选手”,或者根本就是当时游山玩水无心考试?如今已不得而知。可以确认的是,十年后,公元746年,杜甫的第二次科举失败,却属躺着中枪。因为这一年,布衣之士竟然无一及第。原因便是当时的奸相李林甫暗做手脚,对于当时学识出色的人他非常忌惮,担心威胁到自己的权势,所以肆意打压,最后还向唐玄宗报告说“野无遗贤”。

这次考场失败之后,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郁郁不得志。曾任官职左拾遗,但因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差点蹲大狱,幸亏宰相张镐出手相救,之后弃官,一直在躲避战乱而逃,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漂泊生活,一家人窘迫至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舟中,终年59岁。

杜甫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也正是如此,他适合写忧伤离乱,他的诗也是一部史,见证兴到衰。而他曾写过的那些抒情、唯美的诗句,被现实主义的光芒掩盖掉。

话剧《杜甫》,刘佩琦主演杜甫)

再说李白。隋唐时期“士农工商”商排最后, 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商人之子,加上年少时又有打架滋事的案底,李白并不能参加科举。

据说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辞亲远游,父母出手阔绰一给给了他三十万金,他到了扬州到处挥霍,乐善好施到处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便花光三十万。此轶事的真实性虽然不可考,但李白轻财重施,任侠好客这是公认的。

与当时的宦游士子一样,李白也是满腹为官报国之志,多次投书长吏,即使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依然未被当时的荆州刺史韩朝宗接纳。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曾任供奉翰林,实际就是宫廷侍从。但桀骜不驯的他不久便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后离开京城,放浪江湖。


李白先后有四位妻子,不能说李白的婚姻有多幸福,因为他似乎没有家庭观念,游山玩水纵情杜康习惯了,应该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好男人。不过李白几任太太确实家室不错,加之自己家境也不错所以与杜甫不同,生活窘迫这样的形容离李白还是较远的。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李白》濮存晰饰演李白)

李白的诗本人甚爱,大抵是因为那股凡人再不曾有的仙气和霸气,读他的诗总有“骨骼清奇非俗流”的感觉。木心说:读李白,好像世上真有浪漫主义这么一回事。唐人比西方人还浪漫。歌德说,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是浪漫主义。我说,青年人会向往各种主义,但是他们要自己提出主义,只能是浪漫主义。


经史通义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时代原因。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大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足,他生活也不成问题。杜甫主要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人民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老杜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二.家庭原因。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他出川,下扬州,为人慷慨,出手大方,据说一年散尽钱财三十万。这说明他家有钱,非常富裕。杜甫虽生于官吏之家,父亲做过县令,但父亲一死,他及家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后来入蜀只能靠严武的接济度日。

三.婚姻原因。李白一共娶了三个老婆,其中两个家境都好,为他带来丰厚的嫁奁资产,一说他做了上门女婿。杜甫娶一个妻子,没啥家世背景。

四.任的官职。李白曾入朝为官,任翰林供奉,后被玄宗赐金放还,赐的一大笔钱,一部分用来到山东为儿女买房置产,一部分用于自己游览吴越之地的盘缠。杜甫任过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华州司功参军,最后一个官职是从八品,没什么俸禄,也无赏赐,他就辞职了。

五.个人原因。李白在蜀地曾修仙学道,学会了炼丹药,他买丹药,可以有收入进账。杜甫是书生,百无一用,无谋生的技能。这条原因是后人的猜测,不一定可靠可信。

他俩一为诗仙,一为诗圣,前者活得潇洒快活,后者活得辛苦憋屈,与时代与家庭与个人际遇息息相关。

而今晚,此刻,我仿佛听到李白的吟唱:仰天大笑出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同时听到杜甫的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融融118


世间找不出两片相同的树叶。我认为使得诗仙和诗圣不同人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家世的原因。李白的血统还是比较高的,能够和唐朝李家扯上关系。再加上自身无与伦比的才华,通过玉真公主就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虽然没有太大的权势,但作为天子近侍,可谓活得风生水起。杜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也是官宦世家,自身也是饱读诗书,但却没有李白那样的捷径可走,无奈蹉跎岁月。

第二,运气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和杜甫都同样选择避祸。结果李白运气好不仅逃出去了,还抱上了永王的大腿,虽然因为这个站位问题后遭受流放,但他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牢狱之苦。相比之下杜甫就更惨一些,运气不好竟然被叛军抓住了并且囚禁了两年时间,虽然身体上没有遭受迫害,但是精神上的创伤无疑是巨大。

第三,历史原因。李白和杜甫分别出生于701年和712年,看似只相差了11年,但是请大家注意,这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11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来朝。盛极必衰,安史之乱于755年爆发。这时候的李白54岁,阅尽繁华的他早就已经开始寻仙访道、游山玩水的生活了。这时候杜甫43岁,才刚刚得到了一个正式但无用的官职,诚所谓生不逢时。

第四,经济的原因。李白和杜甫从小家境都不错,成家时也都娶了名门闺秀。不知为何原因,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还有游山玩水的经济条件,但是杜甫却由于生活窘迫,自己的孩子都饿死了。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云天明的视角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大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二人的不同人生境遇!李白出生在盛唐时期,当时大唐万国来朝,出于巅峰期,虽然杜甫出生相差不太久,但是,杜甫盛年时大唐已经无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李白人生比较平坦,杜甫则是坎坎坷坷,充满艰辛。



其次,二人的不同性格!李白性格豪迈浪漫,写下的诗词也大多激昂澎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很是受到当时达官贵族的推崇,李白在当时就很出名,有很多人类似于追星一样追李白,很多人把他当做座上客,因此,李白自是不缺人赠予,唐玄宗尚且还有赐金放还故事,何况他人;而杜甫则不一样,他的性格比较悲天悯人,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和民生,经常写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的诗句,怎会讨上层贵族欢心呢?因此当时不太被高门大族喜爱,自然是很少会有人赠予他什么!

第三,交友范围的限制!李白的个性比较外向,可以说交友遍天下,哪里都有几个好朋友,好诗友,到很多地方都会有人接待,很多花费有人出;而杜甫至交好友很少,能有能力给予他援手的就更少了。

第四,李白自身机遇更多!虽说李白官运不旺,但是他也曾数次做官,唐代官员的待遇还是很好的,更别说李白娶媳妇(宗氏)都能有大批陪嫁;杜甫则是一生坎坷,官途艰辛不说,还生活在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后半生漂泊流离,最终病死于一条小船之上。

当然李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潇洒,他也有困苦时期,也有艰难之时,只是他留下的诗词大都是积极向上,充满乐观和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不自觉的以为他的人生就是那样!

个人见解,喜欢还请点赞哦😊!如有好的想法,也可相互探讨!


欢子247


唐朝最伟大的诗人,非李白与杜甫莫属,但是两人的境遇可谓是的相差甚远。李白一生虽然遇到行路难的窘迫,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潇洒与快活的,非但先后取了4个妻子,而且且还有多名美妙的小妾。而杜甫虽然是宰相之后,但是其一生比较困顿,一生都郁郁寡欢。从两人的诗歌作风来讲,李白诗歌大多数是豪迈的,而杜甫的诗歌多数都比较沉闷。那么同样都是伟大的诗人,为何两人境遇相差甚远呢?

两人性格不同

李白的性格是比较豪爽的,这并不意味着李白没有遭遇到痛苦,例如行路难诗中也面临着的困境,但是基于李白豪迈的性格,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乐观豁达的心理特征,即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性格决定着李白给予人民留下乐观而潇洒的印象。

而杜甫的性格是比较的沉闷的,在他的虽有诗歌之中,只有《望岳》比较的豪迈与浪漫,其他的诗歌都是比较现实与低沉。即使他生在盛世,即使他有丰硕的家底,杜甫的性格也决定这给予后世留下沉闷与低落的感觉,就如同自己穷困潦倒。杜甫真的贫穷吗?至少在其早年期间,家庭是非常不错的。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其放弃官位、选择追随唐朝,其生活陷入了困顿的状态。当然由于其性格具有不合群,具有消极的态度,因此在官场上也是备受排挤的。

说李白家庭丰盈,杜甫家庭比较贫苦。诚然不符合历史真实。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同时性格也体现在人在历史上给予后人的印象,因此李白与杜甫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他们个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

两人思想差异

李白虽然也关注国家与人们的命运,但是其性格是豁达的,即使在遭遇困惑的时候,在自己诗歌中也能够展现出乐观与豁达的一面。可以说李白比较自我。而杜甫始终以国家与人民为第一位,因此在诗歌中大多数描写的是国家与民众不幸的命运。

基于两者思想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因此李白的诗歌大多数描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杜甫的诗歌中多数体现出民众痛苦的生活。基于两者思想的差异,两者在其诗歌中描述对象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一个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游山玩水,一个是贫困潦倒。

两人境遇不同

虽然两人都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两人在当时的名气存在着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早年间李白就非常有名气,这也是李白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李隆基召见的重要原因。由于李白的诗歌能够体现盛唐盛世,与当时的国情是一致的。因此,李白的诗歌更加受到当时民众的喜欢,他的名气也被天下人知道。而当李白落难的时候,被众人救济。所以李白才有游山玩水的资本。此外,李白的主要生活年间是在开元盛世,国家政局是比较稳定的。

而杜甫虽然是大官员之后,其诗歌也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其诗歌没有反应出当时盛世的特征,而且在早期时候,杜甫的诗歌艺术远远比不上李白,所以在和平年代,杜甫的名气远远没有李白这么大,所以当杜甫不幸落难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救济。因此他生活是比较困顿的。

从两人的年龄上来讲,杜甫要比李白小几岁。而当李白天下皆知的时候,杜甫的名气还是比较小的。此外,杜甫诗歌成就都是在天宝危机与安史之乱之后完成的,此时民众不可能将心思花费在阅读诗歌上。综合来讲,在当时李白的名气要远远好于杜甫。

综上所述,李白的潇洒与杜甫的穷困潦倒,并不是他们真实的经历,更主要还是体现在他们的性格、思想等方面,给予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同罢了。


四方史


他们的性格不同,思想不同,就注定不同的命运。

李白,称为诗仙,杜甫称为诗圣。字面上看,仙,给人感觉,不食人间烟火的似的,没有什么忧虑的事。过得很开心,活的潇洒。而圣人,心里有许多放不下的事,相的多,就不快乐。

李白,他虽然在官场不得意,处处遇到排挤,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太多的失意,在加上他本身就有才学的。离开官场,就四处的游玩散心,这样就越来越开心,有了好的心情,做出了这么多优秀的诗。山水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在李白的诗中,不难看出,他写的大多都表现出的是环境山水的描写,诗给人的感觉放荡不羁,潇潇洒洒的。

而杜甫,是那种忧国忧民的人,在加上官场失意,同时他又处在安史之乱前后,身受和眼见这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从他的很多诗中,不难看出,表现的都是忧国忧民。一句“国破上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处处显示出到时国家的衰败给百姓带来的苦楚。

心里有事,活着就不那么痛快,活着很累,就如现在人也一样,一个人,若心中无事,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一旦有事心里又放不下,一看脸色就是愁眉苦脸的。

所以他们不同的性格,处事的风格的也就不一样。


中孚鉴


这个命题说法本身不准确,杜甫潦倒困顿是没错,但李白也不是“一生”都在游山玩水,两个人生活都窘迫过,仕途都不顺,只能说李白的处境与命运要好于杜甫。

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说起杜甫,他的才华和李白相当,他的思想是光辉的,文学成就是高于李白的。同为唐朝著名诗人,这两个人的境遇反差大的原因如下:



一、首先,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境遇不同。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享岁61年,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唐朝鼎盛时期度过的。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广泛,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这样的盛世社会环境,自然人们就会各得其所,生活富裕而幸福,李白作为知识分子大诗人也有着追求较高水平生活的愿望,“游山玩水”之事也顺理成章。

而杜甫出生于712年年,卒于770年,享年58年,处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比李白小11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遭遇“安史之乱”,流离失所,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一家人饿的皮包骨头,哭哭啼啼的事情常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也就更在梦境中了。最后因为饥饿疾病客死湖南耒阳。所以,杜甫没有李白那么幸运。



二、两个人身世、经历不同,导致人生轨迹不同。

李白的家世身世在历史学界上一直有争议。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於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由此而知李白是武昭王李暠的九代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属于贵族出身。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中直到735年,有11年时间是在“游山玩水”,实际也是在流浪。这一年,李白来到长安,向唐玄宗乘机献上《大猎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入仕在翰林院任职,起草诏告,侍奉皇帝。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过着半是官员半是民的生活,到处流浪,后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后来的“游山玩水”也是出于无奈。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等地官吏,后来,他的父亲早逝,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先后任河西尉等小官,后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等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带妻儿家口就在四川、湖南一带一直流浪。



三、两人的思想、性格、诗词风格不同,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杜甫信仰儒家思想,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所以他为人正直忠实,不懂得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后来好不容易当上了'左拾遗',却又因为营救房琯触怒了唐肃宗。另外时运不济,因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结果导致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杜甫一生写了很多的诗,都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灾难,老百姓的疾苦情况。然而,诗不能给他带来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穷困潦倒度过,他的儿子就是被饿死的,自己也是在贫困交加中郁闷而死。这与他的性格、“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其思想、诗歌一样是相互印证的。他的诗是“史诗 ”,是山是水,是人是爱,也是生活的揭示,是快乐与痛苦的矛盾体!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崇尚豪侠与自由,为人豪爽仗义,也喜欢到处结交朋友,年轻时也曾持剑跨马,游山玩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表面来看,李白似乎很有钱,挥金如土。实际情况但从诗词中解读多为夸张渲染之能事。  

但也有传说李白的父亲是川蜀一代的盐铁商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盐铁生意有多赚钱,所以李白的钱很多,可以大肆挥霍。二来,据说李白一生先后娶了四个妻子,其中两个是宰相的女儿,两个是家财万贯大商人的女儿。再加上皇帝也给过一笔钱财赐金还山,同时因为名人效应,李白可是在皇帝身边写过诗的,游历沿途自然会有朋友和崇拜者馈赠,或许比杜甫的生活要好。他的诗是天是地,是梦想,当梦想失败后,他依然浪漫,给人一种信心。



因此,李白的名声在唐朝就很红火,浪漫主义色彩鲜明,受到当时及后世人的追捧。杜甫出名是宋朝以后,现实主义思想以及高超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两大诗人都曾经“游山玩水”,有主动的游历、有被动的流浪,至于“题目”中在对“游山玩水”是褒是贬,要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诗人。

秀口吐大唐,诗歌万古流。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李白雄奇豪放成就了“诗仙”,杜甫沉郁顿挫成就了“诗圣”,他们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值得后人学习。至于其他噱头,任由评说,闲谈之资罢了。


大漠雄鹰51775718998


天性,际遇,时代,环境造就了诗仙和诗圣的不同。

太白天性浪漫,生来如此,你有什么办法?再加上家里有钱,曾一年散财三十余万,你受得了吗?而且打架又厉害,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你敢吗?所以李白其实是富二代,自己又能文能武,写诗写得好,打架打得好,大唐古惑仔,一路呼朋唤友,在齐鲁燕赵,九州大地荡来荡去,颇为得意。

一路结交的又是达官贵人,贺知章官做得不小了吧,一见李白大为倾心,金龟换酒,天下知名。谪仙人从此降落人间。相传的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即便只是传说,这事也就只会发生在李白身上才会让人相信。只看一首李白早年间的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诸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俊逸之气,蓬勃之情,令人神往。

杜甫其实早年间也不是如此沉郁之人,早期的杜甫也曾豪情万丈,有段时间他和李白,高适三人一起结伴同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起在齐鲁之间飘来飘去,好不洒脱。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可曾看到一丝一毫的潦倒困顿之情?

只是后来遭逢巨变。安史之乱爆发,盛唐从此走下神坛。极盛的开元盛世从此成为传说,杜甫亲眼目睹了大唐从巍巍高山一下跌到深渊谷底的一切,从此画风巨变。三吏三别,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后世尊为“史诗”的诗句的。后期的杜甫四投靠别人,好友严武曾极力照顾杜甫,有名的杜甫草堂就筑于此时。后来严武去世,杜甫只得又四处飘荡罢了,还能想起那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吗?

纵如此,杜甫也是大唐那些无数星光璀璨的诗人中间最最明亮的两颗之一,另一颗当然就是李白。


小新9293


一句话,选择使然

首先看出身,李白生于商人世家,无法从科举入朝,还好赶上一个热爱附庸风雅的唐明皇,李白才混个官当。不过唐玄宗没打算重用他,李白只不过是个翰林,也就六品吧。官场不得志,李白纵情于山水(当然人家也有钱),挥洒出无数耀眼诗篇。再看杜甫,杜甫出身也不差,祖父杜审言进士出身,家庭环境比较优越,虽比不上李白这种富几代,但也吃喝不愁。

再看人生际遇,这两人基本都属于仕途不顺类型的,杜甫最高也就做到工部员外郎,五品吧(比李白还强点,呵呵),不过李白要比杜甫大11岁左右,这关键的11年,让李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盛唐时期,见到了开元盛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诗),安史之乱时,李白已进入暮年,没几年便去世。而杜甫亲眼见到了大唐帝国从开元盛世到天宝危机的巨大震动,从盛唐到中唐的社会震荡。李白与杜甫的晚年都比较凄凉,算是殊途同归吧。

如果说两人真正的不同,那就是人生的选择吧,小学课本里就介绍,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就是对这两个人的真实人生的写照,读读李白的诗:《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等,无不慷慨激昂,酒与月光是李白人生的写照。在看看杜甫的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处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现实社会的痛斥。李白看到自己仕途没有发展,便游览天下,而杜甫身负报国之心,一直跟随着平定叛乱的步伐,步履维艰。就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让两人诗作风格截然不同。

另外,很多人吐槽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很多,但李白写给杜甫的却甚少。其实,按年龄说,李白大杜甫11岁,在古代社会成婚较早的情况下,李白可以算是杜甫的长辈了,李白觉得象征性的回复一下晚辈也就不错了,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