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混亂複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還在繼續提高。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以後將面臨更加惡劣的外部環境。

那對於企業來說,該不該到海外去投資呢?在這裡可以先給出明確的答案,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一定要嘗試到海外去投資。

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1.中國企業出海的兩個神器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我們有兩個極其獨特的優勢。就像哆啦A夢會從口袋裡拿出各種各樣的神奇道具,我們也有兩個“神器”。

第一個神器是時光旅行機。假設有一臺時光旅行機,帶著你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你是投資還是不投資?現在看來,哪裡能夠找到比1980年的中國更好的投資機會?好,那為什麼當時很少有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呢?因為當時中國剛剛從十年浩劫掙扎出來,塵埃尚未落定。可是,事後來看,當時的中國恰似一張最白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當然,世界上是沒有時光旅行機的,但時空有時候可以變換。你可以這樣來想:我們該到哪裡尋找下一個1980年的中國呢?很可能是在看起來還一片混亂的發展中國家。那,誰最有可能先找到下一個1980年的中國?當然是中國人。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而且有各種認知上的傲慢與偏見,它們很可能看不懂發展中國家。相反,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從貧窮到豐裕的過程,最能理解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看似不合情理,實際另有內在邏輯的現象。

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1980年的中國

第二個神器是市場縮小器。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需求變化速度可能是全球最快的,這就帶來了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中國開始對外輸出商業模式。互聯網企業表現得最為顯著。過去,在中國創業的互聯網企業會自稱是“中國的Google”、“中國的Amazon”,等等。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是對標美國的互聯網巨頭的。現在,美國的互聯網巨頭開始模仿中國企業的打法,比如Facebook在2018年底上線的Lasso,就是一款類似於抖音海外版Tik Tok的App。

還有一些其它的案例,比如,有個叫SheIn的跨境電商品牌,主要用戶是中東婦女。這是一群很獨特的消費群體,她們有錢,但又不能像歐美婦女那樣招搖,她們是抱團消費。好了,這就是社交消費的最好應用場景啊。所以,你能夠想象得出來,SheIn在2016年進入中東,當年在中東銷售額就達到2億元人民幣。目前SheIn已經在中東的兩個主要市場: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的購物類App下載量的排名中位列前十。如果說這家企業以後會成為新的Zara,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個更典型的案例。一家成立於2018年的社交電商平臺叫Catike,專門做東南亞的生意,它以泰國、馬來西亞為大本營,主要銷售居家日用小百貨,賣得非常好。為什麼它這麼快就能打開市場呢?因為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是從阿里巴巴出來的,你想,要是你吃透了淘寶和天貓在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的打法,再到東南亞的市場上,那真的是降維打擊啊。這就好比你跑完了馬拉松,再去跑個10公里,會覺得輕輕鬆鬆。

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2.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非經濟風險

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會有非常獨特的優勢,但是,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成功案例並不多,倒是一大批出海企業,攢下了一堆一堆的血淚教訓。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簡單地說,這是因為中國的企業低估了海外投資的風險。那麼,這些風險又來自哪裡呢?我們可以藉助兩個維度,把海外投資的風險分成四種。第一個維度是宏觀和微觀,第二個維度是經濟和非經濟。那麼我們就有宏觀經濟、宏觀非經濟、微觀經濟、微觀非經濟這四種海外投資風險。

宏觀經濟風險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把很多中國企業折騰慘了。可是,宏觀經濟風險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企業的,國外的企業也會同樣受到衝擊,那就看誰更有判斷力了。

宏觀非經濟風險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有的國家會出現政變、內戰、動亂,這自然會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帶來影響。非常典型的案例,比如委內瑞拉,在最近幾年裡突然經濟崩盤、社會動盪,不少中國企業都從委內瑞拉撤資了。但是,我們也不能高估宏觀非經濟風險的危害。比如,宇通客車就沒有從委內瑞拉撤資,它在等待機會。宇通是生產大巴的,它的判斷是,無論是哪一派上臺,像大巴這樣的民生產品總是需要的,這其實就是一種逆週期的操作思路。

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深陷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

接著再說微觀經濟風險。到海外投資,人生地不熟,可能會遇到騙子,可能會遇到融資難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跟國內不一樣的經營環境。舉個例子來說,不少企業反映,雖然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工資比中國低,但效率低,不好管,不如中國工人能幹活。再比如說,有的企業在國內修高速公路,修完了就建個收費站,收費還銀行貸款。它們覺得這個運營模式也可以在其它國家複製,但一出去傻眼了,人家的高速公路跟我們的不一樣,沒法完全封閉,車速根本提不起來,上去的車子都繞著收費站走,這還怎麼收錢啊。

好,說完了前三種風險,重點跟你講講第四種風險,也就是微觀非經濟風險。這是什麼風險呢?比如,媒體的負面報道,跟當地社區沒處理好關係,工會組織工人罷工,等等。這些風險,往往是中國企業最缺乏應對經驗,以前關注最少,但也恰恰是這些風險的影響時間更長、處理難度更大。

2019年8月,一部名為《美國工廠》的紀錄片上映,這是一部少有的能夠同時引起中美觀眾共鳴的影片,因為它刻畫了中國企業和美國工人之間的文化碰撞。這個片子講的是曹德旺到美國開工廠的故事。美國俄亥俄州原來有一家通用汽車工廠,倒閉了,曹德旺的福耀集團要在原址投資建設一座玻璃工廠。一開始,美國工人很開心,因為又有工作了,但很快,他們就覺得不對勁了,中國的工廠管理比美國工廠嚴格多了,很多美國工人就不樂意了。

中國企業該到海外投資嗎?

美國工人起來抵制中國式的管理,拿著時薪12.84美元的工人追憶著在通用時薪29美元的幸福。於是,當地勞工組織極力鼓動工人成立工會,而福耀則堅決抵制。國外的工會是每一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不得不面對的陌生勢力。福耀不得不從頭學習如何跟工會組織打交道。2017年11月,美國勞資委準備組織一場官方投票,決定是否在福耀成立工會組織。福耀一方面給積極工作的員工加薪,另一方面給反勞工組織100萬美元,讓他們出面,軟硬兼施誘導工人投反對票。最終,1500餘名工人中,868票反對,444票贊同,剩下的棄權。福耀看起來贏得了勝利,但這場勝利殊無歡悅。

還有目前鬧得火熱的華為事件。正如你能想到的,華為成了中美貿易戰的犧牲品,它花了很大的精力改善在國外的公共關係,但效果總是不好。這裡面的故事太多了。我們只挑一件小事來說吧。我們知道,華為不是一家上市企業,原來很低調,低調到了讓人覺得很神秘。今年,華為特意邀請國外記者到企業參觀,想問什麼問題就問什麼問題,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這總算有誠意了吧。結果,又被人捅了一刀。華為的邀請信裡有一句話,說如果你所在的機構不能承擔差旅費用,我們願意承擔。結果,接到這封邀請信的一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轉手就把這封信貼到了網上,說,看,華為要賄賂我。

好,那海外投資的風險這麼複雜,我們是不是就不要出去投資了呢?當然不是。雖然全球化會經歷一次退潮,但恰恰是在這次退潮之中,才有可能逼著一批中國企業演化成真正的跨國企業。

最早出海的中國企業,遭遇了各種挫折,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血淚史。然而,如果你不想被困在岸上,就要學會到大海中游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