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候怎麼生孩子?也能剖腹產嗎?

浪歸462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古代生孩子難產的情況很多,但是剖腹產比較罕見。

古代有一個專門負責接生的職業,就是穩婆,也叫接生婆,產婆,收生婆,甚至還叫老婆娘。屬於江湖所稱“三姑六婆”之一。早在東漢時候就有這個職業也,唐宋時候已經很盛行,一直到明清近代之前夜,中國人口繁衍中一個很重要的生產環節,就是靠這些穩婆操作的。

穩婆這個職業,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除了自己親手實踐,一個重要來源便是師承關係,拜師學藝,口耳相傳,然後這些關於接生的經驗,代代流傳。如果一個穩婆頭腦聰明,有善於實踐,就能成為一個技術很好的接生婆,做好這個艱鉅的工作。

在清代的時候,穩婆在接生之時,已經知道要準備好參藥,生薑,紅糖,草紙,開水,淨布等等,也知道剪臍帶的剪刀要經過開水消毒,等等一些樸素的衛生知識。

但是還是難免會遇到無法正常分娩的情況。

遇到這種危險的難產情況,有經驗的穩婆,會把胎兒輕輕推入,然後通過按摩擺正胎兒姿勢,讓頭部先從產門而順出。

我們不禁疑問,現在醫學有剖腹產這一方法,那古代遇到難產,有這種辦法嗎?

還真有。

《竹書紀年》記載:“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妞”,就是說大禹就是剖腹而出生的。《史記.楚世家》裡更有個神奇的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這個叫陸終的人,六個孩子都是剖腹產的。

但是不可否認,雖然有這個辦法,但是還是不常用的,因為剖腹產可不是個小手術,關涉內臟的,古代的低下衛生條件,很容易讓孕婦感染而死。

現在有明確記載的世界上比較早的剖腹產,是在1610年,手術做完25天后,產婦就死了。此後的三百年時間裡,剖腹產的死亡率一直在一半以上,很容易大出血或感染致命。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如今生孩子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順產和剖腹產。古代的時候都是採用順產的方式生孩子,而有些古籍上有類似剖腹產的記載,只是沒有留下詳細的操作方法,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古代人生孩子是怎樣生的?

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生孩子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準備熱水”,感覺古代人生孩子就是燒熱水這麼簡單。其實在古代生孩子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項和操作規範的,下面就給大家說一下具體流程:

  • 首先是燒熱水,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因為古代沒有消毒藥水,熱水是最好的消毒工具,可以用來燙毛巾、剪刀等用具,還可以用來拭擦產婦的身體,因為產婦生產過程中不能沾涼水,煮開的熱水不含細菌,用來拭擦身體可以防止細菌感染;

  • 其次就是助產,這時候就充分體現了接生婆的作用了。我們現代順產的時候,婦產科醫生助產一般會採用按壓方式增加產婦的腹部壓力,有助於胎兒快速通過產道,這種方法適用於臥躺順產。但是古人生孩子的時候更多是採用站或坐的姿勢。如唐朝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當時產婦站立順產的場景:

“兒婦腹痛,似是產候,餘便教屏除床案,遍一房地,布草三四處,懸繩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當腋,得憑當衡,下敷慢氈,恐兒落草誤傷之。”

翻譯過來就是:產婦肚痛待產的時候,準備一間乾淨的房間,在地上鋪上布草,用一根繩子坐房樑上垂下,繩子下端系一根木頭用於平衡。生孩子的時候,產婦抓住木頭,慢慢往下蹲,下面鋪上氈子防止嬰兒落到草上受傷。

這種站立順產的方法有兩個好處,一是胎兒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更容易出來,二是產婦手握木棍可以有效發力。至於這種方法比現在的臥躺哪個好,只能由專業人員去比較了,這裡只是引用古籍,不作對比。

  • 最後就是產後護理了,嬰兒出生後剪臍帶、洗澡等。

古代生孩子能剖腹產嗎?

這個問題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古籍中有疑似剖腹產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

陸終是傳說人物,是楚國的先祖吳回之子,而吳回則是一位半神半人的傳說。關於《史記》中陸終生六人都是剖腹產的記載,用目前的知識來解釋是完全說不通的。現代剖腹產一般建議最多不要超過三次,因為剖腹次數越多,生孩子時大出血的機率就越大,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子宮破裂。陸終的妻子經歷了六次剖腹產,這確實不可思議。

剖腹產是一項大手術,麻醉、消毒、無菌環境、術後防止感染等問題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就會威脅到產婦和胎兒的生命。1892年我國實施了第一例剖腹產手術,成功產下嬰兒,但產婦術後有發燒和發炎的症狀,當時醫生的報告說“產婦術後5周堅持出院,未能隨行,有可能死亡。”

古代沒有消毒藥劑,也沒有抗生素,因此古代實施剖腹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水煮汗青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我想問當大家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腦海中第一個畫面就是接生婆大喊:“快去燒點熱水來!”哈哈哈哈,那麼關於古代到底是怎麼生孩子,到底有沒有現代的剖腹產呢?且聽老梁一一道來,其實是真的挺殘忍的,古代生孩子是真的太難啊!做母親可以說是真的很不容易!

為啥總喊燒開水?

其實在古代,人們是很少有消毒意識的,而所謂的接生婆也並沒有形成這種專門的醫學職業,很多都是口口相傳,一代一代的經驗傳授下來的,所以雖然她們不怎麼懂這裡面的原理,但是一代代的經驗教訓,還是有一定的成效的,就比如說燒開水,便是其中之一!燒開水到底是為了什麼?消毒!雖然她們沒有這方面意思,但是實踐出真知,她們也學會了燒開水給毛巾消毒會提高成功率,還有剪短臍帶的剪刀也必須火烤之後,再使用,也是為了消毒而提高存活率的。

但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消毒意識不強烈,還是有很多方面做不到完全注意到消毒,所以在古代女人生孩子又叫做“過鬼門關”,死亡率很高!經常面臨的結局就是電視裡面我們常見的一句話:要大人還是小孩?而由於古代對於女性的不重視,要小孩的還是居多的,所以在醫療條件很差的古代,難產而死的女人是非常多的。

口口相授,“豎式分娩”

在古代,我們中國的話,你以為是躺著生孩子嗎?不可能,沒那麼舒服!古代流行“豎式分娩”,《諸病源候論》記載:“坐產者須正坐,傍人扶抱肋腰”,大致翻譯下,就是坐著生孩子。除了“坐”,站立式、蹲式、跪式,其實也都屬於豎式分娩。也就是說,古代孕婦生孩子,有“坐著生”、“站著生”、“跪著生”、“蹲著生”等多種體位。因為這種方式是相對最好的,可以極大的減少難產的幾率(大家自己可以比劃比劃想一想),其實外國亦然,就比如古埃及女王就採用的是“跪式”,也是屬於“豎式分娩”的一種!

到底能不能剖腹產?

其實關於剖腹產,是有類似的案例的,這裡面不得不提及一個人——神醫華佗!華佗的醫術特別高明,並且發明一種類似於現代“麻藥”的一種東西,叫麻沸散。這個應該大家都聽說過,這個可以極大的減少女性生孩子甚至難產時的痛苦,極大提高成功率,而我們也都知道華佗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外科醫生,“關於刮骨療毒”“曹操開顱手術”等等,都可見他的外科手術方面是非常棒的,對於儀器的消毒和準備方面都是非常老道的,就比如軍師聯盟裡面,話題為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接生一樣,很順利!可惜,後來華佗被曹操殺了,然後他的一身醫術也沒有傳下來,連麻沸散都沒有傳下來,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界的一大損失,實在太可惜了。

感恩的心,感謝母親!

在中國古代,女性生孩子本來就非常非常的痛苦,但是卻偏偏不讓叫,也就是說女性本來就身體上非常的痛苦,卻偏偏不能釋放出來,可想而知這得多痛苦了,古時有說法說“產婦生產時大叫是不吉利的,好媳婦的標準是能忍”,於是就產生了女人生產六字要訣:“睡、忍痛、慢臨盆”。可見生孩子對女性來說是多麼的殘忍和痛苦,萬惡的封建社會啊!

並且我們會經常的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由於母親生孩子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消毒和醫療保養,就造成了很嚴重的後遺症,身體會非常的虛弱,後來會很早就過世甚至直接難產而死,可悲可嘆!感恩的心,感謝母親,您真的辛苦了,歷經千辛萬苦,給了我們生命。這個其實也是為什麼古代尤其重視“孝”這個字了,她們為了你,實在付出太多。

前人功過,任人評說,以上便是老梁的看法了,不知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下方一起留言哦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老梁說歷史


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 “剖腹產”,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已出現。最早的一條“剖腹產”記載,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古代最早的剖腹產手術,應是在死亡孕婦身上進行的。古代孕婦難產而死後,一般要行剖腹產,取出胎兒後才能下葬。在古羅馬,這一條甚至成為硬性規定,寫進法律,不剖腹取出死嬰不得下葬,後逐漸為活著的孕婦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