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上图一,青釉谷仓罐,三国时期,产地东吴。罐高48厘米,江苏金坛出土,谷仓罐又称为“魂瓶”,是江。南地区孙吴时期墓葬中独特的随葬物品,其渊源于汉代随葬墓中的五联罐,到孙吴时在罐盖上堆塑楼阁门阙等建筑,是孙吴时期专为丧葬制作的物品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青瓷谷仓,由青瓷五联罐演变而来,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俗称堆塑罐、佛寺罐,是三国西晋青瓷浙江上虞越窑产品的代表作。因为谷仓的制作难度大,它使用了模印、镂孔、捏塑、刻划、贴花等多种装饰工艺,把早期越窑的装饰工艺和烧制工艺推向了极致。谷仓造型高大而不变形,工艺繁杂而不失精致,故而谷仓便当仁不让成了西晋越窑青瓷的最高工艺成就的代表。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谷仓罐,又称“丧葬罐”,是专为死者储藏粮食的一种冥器。东汉时,谷仓罐之口部常以四个小罐相连,俗称“五联罐”。西晋时,罐之口部所附四小罐大多消失,代之以庭院楼阁。此器运用捏塑、模印、镂雕等多种技法,把古人的向往与追求刻画得淋漓致尽,为西晋时期越窑谷仓罐的代表作。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如果说,三国西晋是上虞越窑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的话,那么,三国西晋上虞越窑窑场的数量从东汉时期的60多处猛增到三国西晋时的140余处,且制作工艺精进,盖有多重因素: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一是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的政局,使人口增加,农业发展,这为上虞越窑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而依海傍湖的会稽一带,农业生产更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二是厚葬风的盛行,扩大了越窑青瓷的销路。汉代,民间厚葬风盛行,“送终之制,竟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到三国西晋,厚葬之风依然盛行。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三是孙吴时期,会稽一带运河的开凿,对外交往的频繁,也为越窑青瓷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绍兴市志》大事记“三国·吴”部分记载:大帝黄龙二年(230年),“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自章安出发,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地区)及亶洲。”又载:大帝赤乌八年,“吴开破岗渎,凿通从句容以南向东至云阴(今江苏丹阳)河道,会稽运河航路可直通吴大城(今苏州)、建邺(今南京)”。在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自郡城西郭至萧山的西兴运河。运河的开凿疏浚,对外交往的频繁,也为越窑青瓷的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四是佛教的流行,也促进了越窑青瓷的繁荣。汉代,佛教从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带的民俗发生了显着变化,表现在丧葬方面,则是将大量的佛教象征物埋入墓内。东汉时有覆钵式窣堵波模型和堆塑罐两种。到孙吴晚期,谷仓上的胡人和象征天地万物的各类动物装饰比以前更为繁密。佛教文化的盛行,使得这种佛教的象征物需求旺盛,这一方面促进了制瓷工艺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与佛教有关的越窑青瓷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越窑青瓷的繁荣。

此外,东汉上虞制瓷业取得的卓越成就,三国西晋时地主经济的繁荣,这些因素也都促使当时上虞的瓷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上虞越窑由此步入了制瓷史上的繁荣期。

三国.吴.青釉谷仓罐简述!


此藏品为越窑青釉谷仓罐,仓体由两罐黏接而成,上有多种模印、塑贴饰物,上部罐体的正面为三层飞檐崇楼,上下有五只走兽,崇楼两侧立亭阙,余三面有八席地而坐的奏乐舞人,最上部贴四个小罐,贴塑引颈扑翅的雀鸟;下部的大罐上贴有狗、鹿、龟、鱼等走兽以及持矛刺猪的人。贴饰间画有飞鹿五种,罐正面有一驮碑伏龟,碑面刻有24字铭文。通体青釉,全器装饰繁缛。此仓以百鸟争食、双庆丰收、牲畜满栏三组不同的内容贴饰,突出当时豪强士族的大庄园兴旺的主题。构思巧妙,制作精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