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

菩薩我想對你說


鰲拜沒有足夠的底氣去造反,而且也並沒有足夠的實力。

那麼手握四十萬大軍的鰲拜為何還會沒有實力呢?

一、

與其說是鰲拜手握四十萬的兵力,不如說是鰲拜是這四十萬大軍的代言人。

對於這四十萬軍隊來說,鰲拜的存在就是幫助他們獲取利益的代言人,他們幫助鰲拜整治其他故命三大臣完全就是獲取足夠的政治利益,但是要說讓他們幫助鰲拜造反那是萬萬不可能的。說不定一旦鰲拜有造反的跡象,他們自己就會把鰲拜抓起來,然後向皇帝邀功,這才是最穩妥、風險最小的做法。


二、

其次,鰲拜的底氣不足,在滿清中沒有足夠的威望。

這一點很明顯,鰲拜並不是姓愛新覺羅的,相反鰲拜的出身還非常低,所以在滿清的大貴族眼裡,鰲拜只是一個臨時的掌權者,這些大貴族從心底根本就不認可鰲拜,所以鰲拜如果一旦敢起兵造反,滿清貴族外加蒙古各部絕對會一起聯合起來滅掉鰲拜,畢竟愛新覺羅家族連續幾代人的征戰史已經在滿清百姓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絕對的權威。


三、

我們從鰲拜下場就可以看出鰲拜其實只是一個沒牙的老虎,只會叫,但不會動手。

我們知道是被少年康熙抓住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鰲拜是倉促被抓,那如果鰲拜真有這種實力,那麼中央朝廷會大亂,軍隊會暴動,但是在歷史上鰲拜被康熙抓住以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所以從這三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鰲拜並不具備造反的條件,沒有實力一切都只是空談。


這個歷史很正


兩個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說不敢,是因為有兩方面的制約。

第一,怕太皇太后大玉兒(死後稱孝莊太后)。


(▲孝莊與康熙)

大玉兒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大家有所瞭解。他先後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還曾經下嫁過多爾袞,見多識廣,鬥爭經驗非常之豐富,對朝政的解讀和把握能力非常之強。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對鰲拜,又是誇獎,又是獎勵,另外一方面又堅持用索尼來制衡鰲拜。可謂又拉又打,權衡藝術玩兒的爐火純青。

鰲拜只是一個武夫,不是政治家。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鰲拜多少還是有點怕的。

第二,有索尼等大臣在。

順治皇帝出家或者駕崩之前,已經指明瞭4名輔政大臣,包括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其中,蘇克薩哈是個文官,嫉惡如仇,非常正直;遏必隆則有能力又有背景。但他們兩個普遍的缺點是不懂軍事。但索尼不一樣,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謂功高蓋世。鰲拜雖然也很厲害,但是在他面前還是差的很遠。


(▲索尼與索額圖)

所以,題目中提到鰲拜擁有40萬大軍,這個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這40萬大軍有多少人完全會聽鰲拜的,還是一個未知數。最起碼其中有不少人會聽孝莊的,還有一些人會聽索尼的。

說不能,也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名不正言不順。

清朝這個時候才剛剛進關不久,雖然經歷了4任君王,但按皇帝算的話,其實順治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康熙是第二任。因為時間不長,加上前三任君王都非常厲害,深得人心,所以很多人很滿足於現狀,並不想廢掉皇帝。更何況康熙剛剛即位,又沒有做出什麼慘絕人寰、不得不廢的事情。

第二,鰲拜自己不想當皇帝。

前面說了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對他來講啊,當皇帝太累,要平衡的關係太多,自己天天時間耗在這個上面,很煩人。

而當軍人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掌握兵權,所以大權在握,其實相當於實際的執政者。特別是索尼死後,他更是權傾,說什麼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又可以享受皇帝的權力,這對鰲拜來講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康熙王朝》中,當鰲拜的黨羽集中在一起,討論如何對待皇帝的時候,其他人都手裡面寫的是殺,鰲拜手裡面寫的是隱。隱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但他確實也不想殺康熙,這也是真心話。

(▲鰲拜)

總結語: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想享受皇帝的權力,並不想承擔皇帝應有的責任。對他來講,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之下,維持現狀,保持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他想錯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的好事情。所以最終康熙乾綱獨斷,力挽狂瀾,在乾清宮擒住了鰲拜抓住了鰲拜,剷除了他的黨羽,宣佈了他的過錯,但是並沒有殺他,而是宣佈無期徒刑,關押在監獄裡面。



執著的放牛娃


看過電視劇的應該都有印象——鰲拜很能打,一把大鬍子威猛的不行,年幼的康熙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他秘密培養了一幫練摔跤的小孩兒,併成功在一次伏擊之中擒住了鰲拜,隨後將其治罪

歷史上,一代權臣鰲拜就是這樣被幹掉的嗎?嗯,你沒看錯——鰲拜的確是被這些少年擒住的,算是被康熙埋伏了一波。畢竟此時的鰲拜黨羽遍佈朝內外,如果貿然下令逮捕鰲拜,很有可能會逼的鰲拜造反,到時候誰贏誰輸就不好說了!


一代權臣鰲拜,是如何從肱骨重臣變成權奸的?

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勳,並在順治託孤後成為一代權臣,曾和多爾袞對抗、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鰲拜,是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的第三子,可謂是出身名門。

由於出身將門,且年少時期便精通騎射,鰲拜曾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先後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可謂是為清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正是鰲拜的忠誠和善戰,讓他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也給了他,要知道之前的滿洲第一勇士可是皇太極本人。隨後,皇太極暴斃而亡,鰲拜又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保皇一派,他積極和權勢滔天的多爾袞進行斡旋,最終完不辱使命,擁戴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成為新任皇帝。擁戴有功的鰲拜成為議政大臣,可謂是位極人臣,隨著多爾袞的去世,鰲拜的權力進一步得到提升,並在順治帝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此時的鰲拜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了。

或許是在權力的巔峰很享受,鰲拜開始操握權柄、結黨營私,滿清朝廷內外皆是鰲拜的心腹,年少的康熙不甘被鰲拜鉗制,於是密謀扳倒鰲拜。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重臣的支持下,康熙設計逮捕鰲拜並下獄論罪,最後,一代權臣鰲拜死於牢中。

一心忠於大清的鰲拜,為何在晚年之時開始專權跋扈

作為順治欽點的顧命大臣,以鰲拜為首的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共同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位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反而是各懷鬼胎。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謂是德高望重;奈何其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的心理,在讓他在很多事情上疏於過問。至於蘇克薩哈,原本是正白旗出身,曾依附多爾袞。但是在多爾袞死後,蘇克薩哈立刻倒戈,因此才受到順治的重用,但也在四輔臣中有很高的地位,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雖然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且又屬鑲黃旗,所以跟鰲拜的關係不錯。排名第四的鰲拜,雖然在四輔臣中排行末位,但由於其資格老、軍功高,氣勢奪人不說,經常把其他三輔臣是耍的團團轉。久而久之,擅權自重的鰲拜開始日益驕橫,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且不說索尼年老,遏必隆無能,正白旗出身的蘇克薩哈按理說應該和鰲拜穿一條褲子的,可結果卻是鰲拜經常打擊蘇克薩哈,要知道這倆人可是姻親關係,作為兒女親家的兩個人,經常是明爭暗鬥,而鰲拜也時常打擊蘇克薩哈。最終,鰲拜因為想要打擊蘇克薩哈犯下大錯,導致康熙下定決心除掉鰲拜,不過付出的代價,就是蘇克薩哈的生命

年事已高的索尼率先死去,按照順位榮登第一輔臣的蘇克薩哈提出辭職,因為此時的康熙已經十四歲,按照祖制來說他應該親政了,既然親政輔臣自然要功成身退。老大都辭職了,老二老三自然也應該跟著一起辭職,可是此時的鰲拜卻非常不滿,因為他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於是鰲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可謂是給了康熙一招下馬威

康熙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但此時的自己卻毫無實權,雖然已經親政,但大權仍然在鰲拜手中,只要他不自己辭職,自己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而鰲拜的表現也讓康熙覺得害怕,氣勢洶洶的鰲拜,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以此要挾康熙,最終蘇克薩哈被處以絞刑,遭到族誅。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決心要除掉這個人了

鰲拜是否想過要造反?他在被捕的前夕是否知情康熙要收拾他?

此時的鰲拜,眼看除掉了蘇克薩哈,康熙再無可依靠之人,便放鬆了警惕。身居宰相之職的鰲拜,黨羽遍佈超內外,在他看來康熙是不會妄動的,一旦有所行動,按照自己現在的權勢,肯定能夠快速解決——實在不行,搞一波宮廷政變玩玩,換個人當皇帝好了!或許鰲拜並沒有這麼想過,但是在他看來,康熙是無法扳倒他的

但是,康熙已經下定決心剷除鰲拜集團。深知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康熙也知道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所以,康熙決定不露聲色,設計將其擒服,玩一招擒賊先擒王!一旦鰲拜被抓,其他人群龍無首,斷然不敢造反逼宮

於是康熙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小皇帝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行動開始了!康熙先是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並安排自己的親信接管京師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準備一舉將其擒服。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所以不以為奇,康熙一召,他就毫無提防地來了。鰲拜到來之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朕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眼見少年們賣命,康熙便開始佈置逮捕鰲拜事宜。待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極力反抗的鰲拜,最終因為少年們的摔跤技巧過硬,且自己雙拳難第四手,只能束手就擒。隨後,鰲拜被下獄治罪,一代權奸就此落馬

從鰲拜掌權至被捕,他始終沒有機會動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四十萬兵馬,且不說這四十萬大軍是否受他控制,單看康熙將其擒服的方式,就能看出來鰲拜當時的勢力是有多強大,朝廷內外皆黨羽的鰲拜,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擒的,所以說,他完全有能力領導一場政變或謀反,只是他沒有這個機會罷了

康熙五十二年,因念鰲拜曾作出的貢獻,康熙下令恢復鰲拜名爵。到了雍正年間,又賜予鰲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由此可見,鰲拜雖然擅權,但也仍然不失為清朝功勳元老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實力。奪人江山,自做皇帝,首先是自己的實力。順治皇帝去世,上位的康熙只有八歲,根本無法掌控整個局面,順治在自己沒死之前,為康熙制定了四個顧命大臣來輔佐康熙,四位輔佐大臣中的索尼多病,遏必隆滑頭,只有鰲拜和蘇克薩哈他們倆爭奪比較激烈,但最終蘇克薩哈沒有競爭過鰲拜,這時的鰲拜已經獨攬清朝大權。當時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經佔據當時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鰲拜手握軍政大權是一回事兒,下面的人肯不肯為他所用、成為他的親信又是一回事兒,自立就是叛逆,那時候的人受忠君正統思想控制,軍隊不一定聽命於他。二,制約。從當時的情勢上看,鰲拜要奪取政權,必須要馴服八旗子弟,因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心很齊,忠於朝廷,是朝廷依仗的重要力量,鰲拜要想讓這些人都聽從自己的話,幾乎就不可能。所以,鰲拜只是在皇宮當中張揚跋扈,根本不敢奪取康熙的政權。三,矇蔽。康熙雖然只有八歲,但康熙十分的聰明,再加上他的奶奶孝莊皇后一直在他身邊,並且他身後還有高人指點,八歲的康熙給人的假象特別愛玩,這種愛玩,是康熙製造出來的一種煙霧彈,迷惑了鰲拜,在鰲拜的心目當中,康熙只不過是就像三國演義當中的劉禪一樣,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君弱臣強,當時的鰲拜擅權專政、煕指氣使、一手遮天,個人權力達到了頂峰,也就懈了搶位登基的心思。四,名聲。鰲拜作為三朝老臣,為大清屢立戰功,作為順治欽定的顧命大臣,這些功勳也時時左右他的思維,讓他在上位篡逆和忠於大清之間猶豫搖擺。所以鰲拜說:寧死也不背叛大清。



我說無名


鰲拜不是野心勃勃的奸臣,恰恰相反,他是一個忠於康熙的權臣。

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其實是自己乾綱獨斷的權力被鰲拜的跋扈蠻橫構成挑戰。但是,鰲拜對康熙是非常忠誠的,並無謀反之心。

都說鰲拜跋扈囂張,那麼都有哪些具體事蹟呢?

在鰲拜倒臺以後,議政王大臣審理他的罪行時,總結出瞭如下幾點:

1、對皇帝不敬,在康熙面前敢“施威震眾,高聲喝問”。

2、結黨。作為輔政大臣,鰲拜的黨羽遍佈朝野,史稱“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外用伊奸黨”。

3、對於政敵下手殘忍。譬如對蘇克薩哈,“株連窮治,天下囂然”。

4、圈地。鰲拜推行的圈地政策,可以說是怨聲載道,“圈地議起,旗民失業者數十萬人”。

但儘管如此,若說鰲拜有心推翻康熙,這是純粹沒有的事。鰲拜的存在,只是挑戰了皇權的地位罷了。

康熙對此也是深知的。

根據康熙宮廷中,來自法國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的記載,康熙對鰲拜的想法是這樣的:

鑑於他從清太宗以來一直為國家建樹的功勳,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為無期徒刑。這位宰相在服刑中結束了一生。

雖然鰲拜有種種不是,但鰲拜是功臣,也是清朝的忠臣。

因此,康熙雖然擒拿了鰲拜,但並沒有除掉他。而鰲拜雖然大權在握,但他對清朝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

由於鰲拜沒有謀逆之心。因此,在1713年鰲拜得到了康熙的徹底平反,並追贈為一等男。


HuiNanHistory


鰲拜是怎麼死的。相信應該還是有所瞭解的,雖然眾多的影視劇中都對他進行了一些浮誇的描寫,但是其實還是有一些地方是屬實的。

第一個就是,鰲拜是一個權臣,他作為康熙時期的四大輔臣之一,權力這種東西不可避免會在他的身上積累。但是首輔大臣卻不是他,而是另外一個人,叫做索尼。所以權力這種東西在索尼身上的體現其實要更加的明顯。



其二,孝莊太后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想一下,她扶持了兩位皇帝。而且還是在建國初期,國運艱難的時刻,她沒有一些手段的話,大清早就讓位了。


孝莊作為一個一直生活在幕後的女人,她垂簾聽政,但是他及其擅長平衡之術,所以四位輔政大臣實際上沒有差太多,鰲拜勢大,但是始終還有著索尼的牽絆。但是索尼可是一隻老狐狸,與鰲拜鋒芒畢露不同,他可是要低調的多。

再者,索尼狡猾。康熙不好抓住他的小辮子對他動手,而且康熙還娶了索尼的女兒赫舍裡,所以他要親政,只能對鰲拜下手。


再說鰲拜手握大軍這個事情吧。與吳三桂他們不同,鰲拜是滿人,他手握大軍,但是這些是皇室的軍隊。還有他應該還算是一個忠臣。


是阿維啊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歷來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權的重臣廢除,自立為帝,像“漢廢帝”、趙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康熙八歲登基,年幼無知,而作為輔政大臣的鰲拜不僅僅武功高強,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調動北方40萬大軍,但他雖專橫跋扈,卻始終沒有推翻康熙,自立稱帝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呢?小編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鰲拜忠於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鰲拜對清朝一直很忠心,沒有什麼別的心思,影視劇也是因為情節的需要而虛構了鰲拜想要當皇帝的情節。其實,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的,並且很早就跟皇太極並肩戰鬥,為清朝立下了很多戰功,鰲拜跟皇太極結了很深厚的主僕感情,並且鰲拜對於皇太極沒有二心。

皇太極去世後鰲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後來因為多爾袞與豪格勢均力敵,然而鰲拜等人依然堅持要立皇子繼承皇位,然後年僅六歲的福臨當上了皇帝成為順治帝,然而多爾袞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鰲拜並沒有屈服於多爾袞,毅然決然的站在順治帝那邊,然而這個多爾袞一直在整鰲拜,當立功時並不賞他是經常的事情,沒有過錯也會罰他很是常見,但無論多爾袞怎麼做,鰲拜一直忠於順治帝。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在順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為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權欲膨脹,才會無視康熙的命令的。

2、鰲拜能調動四十萬軍隊,但不能完全掌控這些軍隊。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權國家,皇帝擁有絕對的軍政大權。鰲拜知道大清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鰲拜的40萬駐軍,名義上是鰲拜統領的,但是軍權是來自皇帝的皇權,軍隊是聽憑皇帝指揮的。鰲拜能調動40萬大軍不假,但是這40萬大軍是國家的軍隊,大清朝的軍隊,不是鰲拜的軍隊。鰲拜調動軍隊的權力是大清朝給的。為了大清朝的安全,鰲拜可以調動這支軍隊。要讓軍隊跟著鰲拜造反,軍隊就未必聽他的。如果鼓動造反,鰲拜能調動的僅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大部分人是不會參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擊。況且,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僥倖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沒有好下場的。

3、鰲拜忌憚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針。

孝莊太后,又被稱為孝莊文皇后。他先後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還曾經下嫁過多爾袞,見多識廣,鬥爭經驗非常之豐富,對朝政的解讀和把握能力非常強。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愛穩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也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從以下幾個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勸降洪承疇。崇德七年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莊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二是平息立儲風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突發腦溢血而死。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虎視眈眈於皇位。但由於孝莊的幕後活動,最後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歲的福臨身上。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對鰲拜又是誇獎,又是獎勵,另外一方面又堅持用索尼來制衡鰲拜。可謂又拉又打,權衡藝術玩的爐火純青。鰲拜只是一個武夫,面對這樣一個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鰲拜還是非常忌憚的。

4、其他輔政大臣對鰲拜的制約。

順治帝也是以幼齡登基,在登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權力都被攝政王多爾袞把持。這件事在他心裡留下了極深的陰影,所以他要改變這種局面。於是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挑選忠心的大臣輔助幼主,但卻不讓一個人獨自輔政,而是四人聯合,互展所長,彼此牽制。這樣,既輔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專權之害。他的這個主意,可謂煞費苦心。

於是,在順治皇帝的遺詔中,出現了四位輔政大臣。這四個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個人,是順治帝經過深思熟慮挑選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黃旗人,為赫舍里氏,出生在“書香門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於常人。年輕的時候,他曾為努爾哈赤的一等侍衛,“出入扈從,隨軍征討”,對順治帝極為忠心,時為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順治帝認為這個人立場堅定,值得信賴。

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為葉赫那拉氏,父親蘇納娶努爾哈赤第六女,為額駙。所以,蘇克薩哈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孫。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加之蘇克薩哈為人精明幹練,時任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帝對於這個“表兄”,極為倚重,所以託孤於他。

遏必隆是鑲黃旗人,為鈕祜祿氏,外祖父也是努爾哈赤。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女兒和碩公主,父親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時任議政大臣,兼侍衛內大臣、太子太傅。

鰲拜是鑲黃旗人,為瓜爾佳氏,是大清朝開國五大老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時任議政大臣,兼侍衛內大臣、太子太傅的職位。

從上面四位輔政大臣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四個人,都在開創清王朝的基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屬於元老級人物。但是,他們都是異姓軍功貴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愛新覺羅。他們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牽制宗室貴族的一舉一動。其次,他們都隸屬於上三旗,不僅顯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貴,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間的關係,起到一種牽制作用。再次,他們四個人中,有三個人是皇親國戚。這樣一來,他們四個人內部,也有一種相互制約的作用。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順治挑選這四個人,都是合理至極。對內,這四個人可以盡心輔助幼主;對外他們又手握重權。他們不屬於皇室成員,覬覦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輔政,既少了專權的潛在危險因素,亦可相互監督。

5、鰲拜的對手是聰明的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從五歲開始,他早出晚歸,無論嚴寒酷暑,從未中斷。父母雙亡後,他更加努力,系統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認真研讀儒家經典,還拜武藝高強的侍衛阿舒默爾根刻苦練習騎射技藝,縱馬射獵,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虛心地諮詢左右,甚至不恥下問於身邊的太監。繁重的學業差點兒壓垮了他的身體,他累得咯血,仍然堅持手不釋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薰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剛柔相濟的性格特點。

並且從康熙後來的平三藩、收臺灣、驅沙俄、親自掛帥出征葛爾丹等偉大的歷史功績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開啟了“康乾盛世”。對於武夫出身鰲拜來說,他根本就不是對手。

6、鰲拜只是專權,而不造反。

一是居功自傲。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可以說是系出名門,青年即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巨大的戰功。在皮島之戰中身先士卒,一舉拿下了皮島這一戰略要地。為此皇太極以首功晉爵鰲拜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隨後在和明朝的作戰中屢屢立有戰功,在松錦會戰中更是殺得明朝軍隊大敗,因功升護軍統領。在滿清入關之後,鰲拜隨軍擊敗李自成大軍,之後再擊敗大西政權是立下了頭功,鰲拜雖然位於四大輔臣之末,但是功勞卻是其他三個人無法比擬的。

二是孝莊太后的縱容。後期的鰲拜之所以敢對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孝莊的原因。他們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兩個人都是純粹的滿清思想,即重滿蒙抑制漢人。

也正是因為孝莊和鰲拜的意見一致的打擊漢臣,才有了孝莊對鰲拜的信任。讓鰲拜帶頭去打擊漢臣和支持重用漢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長了鰲拜權勢的上升,才有了鰲拜對康熙有恃無恐的呵斥。

俗話說: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鰲拜的下場就是最好的寫照。鰲拜雖無謀反之心,但作為當時獨攬大權的權臣,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不知道收斂,而囂張跋扈,成了康熙親政的絆腳石,激起聖怒,不得不殺,才會有這樣的結局。但雖說鰲拜被康熙給除掉了,但這也並不代表他是個謀逆的壞人,他只是不願康熙主政,丟失自己的權力而已,當雍正當上皇帝后,便念鰲拜的一些功績,將鰲拜的爵位給恢復了,還追封他為超武公。

不知大家看完後,如何評價鰲拜?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權臣。在古代的王朝中,皇帝年幼,自然就會權臣當道,有的權臣當皇帝為傀儡;有的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的權臣就是如鰲拜這樣,不造反,就是喜歡欺負年幼的皇帝,讓大家都追捧他,很舒服。

日漸驕橫的鰲拜,最終被少年康熙給扳倒,至此,滿洲第一巴圖魯走下權利的巔峰,成為了獄中老朽,那麼,鰲拜為什麼手握40萬大軍,卻不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第一、鰲拜不是那種人

你別看鰲拜平時咋咋呼呼,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但是鰲拜其實是一個思想比較保守的人,他之所以欺負康熙,是因為康熙年幼,卻沒有篡逆之心。

這一點其實在鰲拜早年的時候就能看得出來,當年鰲拜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成為了滿洲第一勇士,在皇太極暴斃之後,誰當皇帝一直僵持不下,一派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兩派背後都有兩旗支持,勢力相當之下,無法分出高低,此時的鰲拜成為了一個重要角色,因為他無論加入哪一邊,勝利的天平都將會有所傾斜,在千鈞一髮之際,鰲拜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支持讓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他沒說支持豪格,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當皇帝就行,換句話說,鰲拜不支持多爾袞當皇帝,這樣一來,多爾袞當不上皇帝了,再加上他與大玉兒的感情,於是他決定讓大玉兒的兒子當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

後來,多爾袞執政,當了攝政王,這也是鰲拜在順治年間一直被打壓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鰲拜一直以來是支持君主兒子繼位,並沒有支持多爾袞,說明他根本就沒有造反之心,不是那種篡逆之人。

第二、鰲拜沒必要篡位

鰲拜已經權傾朝野,沒事兒還能欺負欺負小皇帝玩,他的權利已經達到了人臣之極,和皇帝也就差一個名分而已,他做一個人臣感覺挺好的,篡逆的罪名他可不想擔,他覺得實際權利沒變,最終只爭奪一個名分,還要面對很多人的反對和天下的唾罵,很不值當。

作為大清朝的第一權臣,他身邊籠絡了無數的滿洲官員,這麼多人支持他,他已經權傾天下,唯一能制約他的人只有索尼,然而索尼的年齡大了,身體也不行了,此時的鰲拜肆無忌憚,根本沒必要再進一步。

第三、鰲拜沒想到

少年康熙已經城府極深,背後又有孝莊皇太后的暗中支持,康熙下定決心除掉鰲拜的時候,提前很長時間,他裝出了不理政事,每天和小夥伴貪圖玩樂的樣子,讓鰲拜錯誤的認為,康熙這個孩子不成器,不用太在乎康熙。

但是康熙卻在索額圖的幫助下,在鰲拜的眼線眼皮子底下招募訓練了一群年輕的少年死士,而驕傲的鰲拜渾然不知,等到鰲拜被康熙在武英殿攻擊的時候,鰲拜才發現,原來這位康熙皇帝,自己一直都太小看了他,這些人的武功或許不是鰲拜對手,但是他們的年齡是優勢,加上鰲拜年齡也大了,此消彼長之下,鰲拜最終被生擒入獄。

鰲拜被扳倒是一個意外,至少在鰲拜本人的意料之外,他的一次“沒想到”,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第四、鰲拜忌憚孝莊

鰲拜雖然一直欺負小皇帝康熙,但是在孝莊皇太后面前卻不敢造次,畢竟孝莊皇太后從多爾袞開始,就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能,這一點是鰲拜最忌憚的地方,因為鰲拜在這方面的功力可遠不及他在武藝方面的造詣。

孝莊皇太后從嫁給皇太極開始,一直到立順治為帝,同時穩住多爾袞,又扶康熙上位,這許多年間的所作所為,鰲拜都親眼見證,在鰲拜看來,孝莊這個女人深不可測,既然敢讓他鰲拜擁有兵權,又當輔政大臣,除了對他信任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孝莊有底牌。孝莊的底牌是什麼呢?可能是料定鰲拜不會反吧。


總之,鰲拜沒有造反之心,是他沒有篡位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原因。其實縱觀大清朝,也沒有權臣造反篡位的事件,不過拿捏欺負皇帝的人卻不少,就連乾隆退位之後,都要欺負嘉慶幾年,更不用提慈禧欺負光緒了。


野史日記


首先,當時的清朝全國確實有四十萬大軍,但是過半都分佈在廣袤的邊境線,過半在前線圍剿南明朝廷,京城兵力可謂極度空虛,以至於康熙面對準噶爾的進犯,只能集結包衣從軍!

其次,鰲拜是忠於清朝的,這是乾隆為鰲拜翻案並厚待其後人的基礎,沒有鰲拜多爾袞就成了皇帝,沒有鰲拜在多爾袞之後朝堂混亂沒有方向,因此鰲拜對維持皇太極一脈,並滅南明有功!

最後,鰲拜沒有辦法自立為帝,推翻康熙也就失去意義,因為蒙古勢力是與愛新覺羅家族結盟,而不是某個政權,沒有蒙古勢力的支持,別說統治中國,即便想保住北方都不現實!

因此,鰲拜忠心是主因,外部形勢的險峻是輔因,他的輔佐和努力,使得清朝數十年便穩定,有功於清王朝!




多臻貴


鰲拜雖然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反叛,他只是個粗魯之人,不過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裡,缺少必要的尊重,至於爭權奪利、結黨營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屬性。歷史都是統治者寫的,成王敗寇,後人看到的歷史,其實有的未必是真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在皇太極時期,就出生入死,東征西討。他出生豪門,祖上幾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練武,長大後武藝高強,力大無窮,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極打天下時,鰲拜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曾立下軍令狀攻克皮島,在松錦之戰中所向披靡,在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鬥,成為皇太極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將軍之一,也是皇太極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極死後,在皇位繼承上,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雙方競爭,鰲拜先擁立豪格,後來又擁立順治皇帝即位。多爾袞攝政時期,鰲拜受到打擊,一直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重用鰲拜,從此位高權重。


幼小的康熙繼位後,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是武將,資歷老,功勞多,為人又粗獷有氣勢,慢慢的壓制住了其它三位輔政大臣,逐漸開始奪權自重,欺負康熙年幼,驕橫傲慢,最後終被康熙所除,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鰲拜是鑲黃旗統領,在八旗軍中實力不是最大的,他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對清朝政府還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許他想都沒想。他可能只不過是想享受一下多爾袞攝政時的風光,可惜康熙不是順治,他找錯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