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菩萨我想对你说


鳌拜没有足够的底气去造反,而且也并没有足够的实力。

那么手握四十万大军的鳌拜为何还会没有实力呢?

一、

与其说是鳌拜手握四十万的兵力,不如说是鳌拜是这四十万大军的代言人。

对于这四十万军队来说,鳌拜的存在就是帮助他们获取利益的代言人,他们帮助鳌拜整治其他故命三大臣完全就是获取足够的政治利益,但是要说让他们帮助鳌拜造反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说不定一旦鳌拜有造反的迹象,他们自己就会把鳌拜抓起来,然后向皇帝邀功,这才是最稳妥、风险最小的做法。


二、

其次,鳌拜的底气不足,在满清中没有足够的威望。

这一点很明显,鳌拜并不是姓爱新觉罗的,相反鳌拜的出身还非常低,所以在满清的大贵族眼里,鳌拜只是一个临时的掌权者,这些大贵族从心底根本就不认可鳌拜,所以鳌拜如果一旦敢起兵造反,满清贵族外加蒙古各部绝对会一起联合起来灭掉鳌拜,毕竟爱新觉罗家族连续几代人的征战史已经在满清百姓的心中树立起一个绝对的权威。


三、

我们从鳌拜下场就可以看出鳌拜其实只是一个没牙的老虎,只会叫,但不会动手。

我们知道是被少年康熙抓住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鳌拜是仓促被抓,那如果鳌拜真有这种实力,那么中央朝廷会大乱,军队会暴动,但是在历史上鳌拜被康熙抓住以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所以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鳌拜并不具备造反的条件,没有实力一切都只是空谈。


这个历史很正


两个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说不敢,是因为有两方面的制约。

第一,怕太皇太后大玉儿(死后称孝庄太后)。


(▲孝庄与康熙)

大玉儿是什么样的人?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之强。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鳌拜只是一个武夫,不是政治家。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多少还是有点怕的。

第二,有索尼等大臣在。

顺治皇帝出家或者驾崩之前,已经指明了4名辅政大臣,包括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其中,苏克萨哈是个文官,嫉恶如仇,非常正直;遏必隆则有能力又有背景。但他们两个普遍的缺点是不懂军事。但索尼不一样,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谓功高盖世。鳌拜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在他面前还是差的很远。


(▲索尼与索额图)

所以,题目中提到鳌拜拥有40万大军,这个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这40万大军有多少人完全会听鳌拜的,还是一个未知数。最起码其中有不少人会听孝庄的,还有一些人会听索尼的。

说不能,也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

清朝这个时候才刚刚进关不久,虽然经历了4任君王,但按皇帝算的话,其实顺治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康熙是第二任。因为时间不长,加上前三任君王都非常厉害,深得人心,所以很多人很满足于现状,并不想废掉皇帝。更何况康熙刚刚即位,又没有做出什么惨绝人寰、不得不废的事情。

第二,鳌拜自己不想当皇帝。

前面说了鳌拜只是一个军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对他来讲啊,当皇帝太累,要平衡的关系太多,自己天天时间耗在这个上面,很烦人。

而当军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掌握兵权,所以大权在握,其实相当于实际的执政者。特别是索尼死后,他更是权倾,说什么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承担皇帝的责任,又可以享受皇帝的权力,这对鳌拜来讲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康熙王朝》中,当鳌拜的党羽集中在一起,讨论如何对待皇帝的时候,其他人都手里面写的是杀,鳌拜手里面写的是隐。隐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但他确实也不想杀康熙,这也是真心话。

(▲鳌拜)

总结语:鳌拜只是一个军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想享受皇帝的权力,并不想承担皇帝应有的责任。对他来讲,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之下,维持现状,保持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想错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的好事情。所以最终康熙乾纲独断,力挽狂澜,在乾清宫擒住了鳌拜抓住了鳌拜,铲除了他的党羽,宣布了他的过错,但是并没有杀他,而是宣布无期徒刑,关押在监狱里面。



执着的放牛娃


看过电视剧的应该都有印象——鳌拜很能打,一把大胡子威猛的不行,年幼的康熙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秘密培养了一帮练摔跤的小孩儿,并成功在一次伏击之中擒住了鳌拜,随后将其治罪

历史上,一代权臣鳌拜就是这样被干掉的吗?嗯,你没看错——鳌拜的确是被这些少年擒住的,算是被康熙埋伏了一波。毕竟此时的鳌拜党羽遍布朝内外,如果贸然下令逮捕鳌拜,很有可能会逼的鳌拜造反,到时候谁赢谁输就不好说了!


一代权臣鳌拜,是如何从肱骨重臣变成权奸的?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并在顺治托孤后成为一代权臣,曾和多尔衮对抗、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鳌拜,是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的第三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由于出身将门,且年少时期便精通骑射,鳌拜曾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先后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是鳌拜的忠诚和善战,让他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也给了他,要知道之前的满洲第一勇士可是皇太极本人。随后,皇太极暴毙而亡,鳌拜又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保皇一派,他积极和权势滔天的多尔衮进行斡旋,最终完不辱使命,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成为新任皇帝。拥戴有功的鳌拜成为议政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鳌拜的权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并在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此时的鳌拜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

或许是在权力的巅峰很享受,鳌拜开始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满清朝廷内外皆是鳌拜的心腹,年少的康熙不甘被鳌拜钳制,于是密谋扳倒鳌拜。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重臣的支持下,康熙设计逮捕鳌拜并下狱论罪,最后,一代权臣鳌拜死于牢中。

一心忠于大清的鳌拜,为何在晚年之时开始专权跋扈

作为顺治钦点的顾命大臣,以鳌拜为首的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位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反而是各怀鬼胎。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谓是德高望重;奈何其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的心理,在让他在很多事情上疏于过问。至于苏克萨哈,原本是正白旗出身,曾依附多尔衮。但是在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立刻倒戈,因此才受到顺治的重用,但也在四辅臣中有很高的地位,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且又属镶黄旗,所以跟鳌拜的关系不错。排名第四的鳌拜,虽然在四辅臣中排行末位,但由于其资格老、军功高,气势夺人不说,经常把其他三辅臣是耍的团团转。久而久之,擅权自重的鳌拜开始日益骄横,走上了专权的道路

且不说索尼年老,遏必隆无能,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按理说应该和鳌拜穿一条裤子的,可结果却是鳌拜经常打击苏克萨哈,要知道这俩人可是姻亲关系,作为儿女亲家的两个人,经常是明争暗斗,而鳌拜也时常打击苏克萨哈。最终,鳌拜因为想要打击苏克萨哈犯下大错,导致康熙下定决心除掉鳌拜,不过付出的代价,就是苏克萨哈的生命

年事已高的索尼率先死去,按照顺位荣登第一辅臣的苏克萨哈提出辞职,因为此时的康熙已经十四岁,按照祖制来说他应该亲政了,既然亲政辅臣自然要功成身退。老大都辞职了,老二老三自然也应该跟着一起辞职,可是此时的鳌拜却非常不满,因为他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可谓是给了康熙一招下马威

康熙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但此时的自己却毫无实权,虽然已经亲政,但大权仍然在鳌拜手中,只要他不自己辞职,自己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而鳌拜的表现也让康熙觉得害怕,气势汹汹的鳌拜,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以此要挟康熙,最终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遭到族诛。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决心要除掉这个人了

鳌拜是否想过要造反?他在被捕的前夕是否知情康熙要收拾他?

此时的鳌拜,眼看除掉了苏克萨哈,康熙再无可依靠之人,便放松了警惕。身居宰相之职的鳌拜,党羽遍布超内外,在他看来康熙是不会妄动的,一旦有所行动,按照自己现在的权势,肯定能够快速解决——实在不行,搞一波宫廷政变玩玩,换个人当皇帝好了!或许鳌拜并没有这么想过,但是在他看来,康熙是无法扳倒他的

但是,康熙已经下定决心铲除鳌拜集团。深知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康熙也知道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所以,康熙决定不露声色,设计将其擒服,玩一招擒贼先擒王!一旦鳌拜被抓,其他人群龙无首,断然不敢造反逼宫

于是康熙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小皇帝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行动开始了!康熙先是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并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京师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准备一举将其擒服。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所以不以为奇,康熙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鳌拜到来之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眼见少年们卖命,康熙便开始布置逮捕鳌拜事宜。待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极力反抗的鳌拜,最终因为少年们的摔跤技巧过硬,且自己双拳难第四手,只能束手就擒。随后,鳌拜被下狱治罪,一代权奸就此落马

从鳌拜掌权至被捕,他始终没有机会动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兵马,且不说这四十万大军是否受他控制,单看康熙将其擒服的方式,就能看出来鳌拜当时的势力是有多强大,朝廷内外皆党羽的鳌拜,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擒的,所以说,他完全有能力领导一场政变或谋反,只是他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康熙五十二年,因念鳌拜曾作出的贡献,康熙下令恢复鳌拜名爵。到了雍正年间,又赐予鳌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由此可见,鳌拜虽然擅权,但也仍然不失为清朝功勋元老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实力。夺人江山,自做皇帝,首先是自己的实力。顺治皇帝去世,上位的康熙只有八岁,根本无法掌控整个局面,顺治在自己没死之前,为康熙制定了四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康熙,四位辅佐大臣中的索尼多病,遏必隆滑头,只有鳌拜和苏克萨哈他们俩争夺比较激烈,但最终苏克萨哈没有竞争过鳌拜,这时的鳌拜已经独揽清朝大权。当时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经占据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鳌拜手握军政大权是一回事儿,下面的人肯不肯为他所用、成为他的亲信又是一回事儿,自立就是叛逆,那时候的人受忠君正统思想控制,军队不一定听命于他。二,制约。从当时的情势上看,鳌拜要夺取政权,必须要驯服八旗子弟,因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心很齐,忠于朝廷,是朝廷依仗的重要力量,鳌拜要想让这些人都听从自己的话,几乎就不可能。所以,鳌拜只是在皇宫当中张扬跋扈,根本不敢夺取康熙的政权。三,蒙蔽。康熙虽然只有八岁,但康熙十分的聪明,再加上他的奶奶孝庄皇后一直在他身边,并且他身后还有高人指点,八岁的康熙给人的假象特别爱玩,这种爱玩,是康熙制造出来的一种烟雾弹,迷惑了鳌拜,在鳌拜的心目当中,康熙只不过是就像三国演义当中的刘禅一样,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君弱臣强,当时的鳌拜擅权专政、煕指气使、一手遮天,个人权力达到了顶峰,也就懈了抢位登基的心思。四,名声。鳌拜作为三朝老臣,为大清屡立战功,作为顺治钦定的顾命大臣,这些功勋也时时左右他的思维,让他在上位篡逆和忠于大清之间犹豫摇摆。所以鳌拜说:宁死也不背叛大清。



我说无名


鳌拜不是野心勃勃的奸臣,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忠于康熙的权臣。

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其实是自己乾纲独断的权力被鳌拜的跋扈蛮横构成挑战。但是,鳌拜对康熙是非常忠诚的,并无谋反之心。

都说鳌拜跋扈嚣张,那么都有哪些具体事迹呢?

在鳌拜倒台以后,议政王大臣审理他的罪行时,总结出了如下几点:

1、对皇帝不敬,在康熙面前敢“施威震众,高声喝问”。

2、结党。作为辅政大臣,鳌拜的党羽遍布朝野,史称“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内外用伊奸党”。

3、对于政敌下手残忍。譬如对苏克萨哈,“株连穷治,天下嚣然”。

4、圈地。鳌拜推行的圈地政策,可以说是怨声载道,“圈地议起,旗民失业者数十万人”。

但尽管如此,若说鳌拜有心推翻康熙,这是纯粹没有的事。鳌拜的存在,只是挑战了皇权的地位罢了。

康熙对此也是深知的。

根据康熙宫廷中,来自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的记载,康熙对鳌拜的想法是这样的:

鉴于他从清太宗以来一直为国家建树的功勋,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这位宰相在服刑中结束了一生。

虽然鳌拜有种种不是,但鳌拜是功臣,也是清朝的忠臣。

因此,康熙虽然擒拿了鳌拜,但并没有除掉他。而鳌拜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对清朝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

由于鳌拜没有谋逆之心。因此,在1713年鳌拜得到了康熙的彻底平反,并追赠为一等男。


HuiNanHistory


鳌拜是怎么死的。相信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虽然众多的影视剧中都对他进行了一些浮夸的描写,但是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是属实的。

第一个就是,鳌拜是一个权臣,他作为康熙时期的四大辅臣之一,权力这种东西不可避免会在他的身上积累。但是首辅大臣却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叫做索尼。所以权力这种东西在索尼身上的体现其实要更加的明显。



其二,孝庄太后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想一下,她扶持了两位皇帝。而且还是在建国初期,国运艰难的时刻,她没有一些手段的话,大清早就让位了。


孝庄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幕后的女人,她垂帘听政,但是他及其擅长平衡之术,所以四位辅政大臣实际上没有差太多,鳌拜势大,但是始终还有着索尼的牵绊。但是索尼可是一只老狐狸,与鳌拜锋芒毕露不同,他可是要低调的多。

再者,索尼狡猾。康熙不好抓住他的小辫子对他动手,而且康熙还娶了索尼的女儿赫舍里,所以他要亲政,只能对鳌拜下手。


再说鳌拜手握大军这个事情吧。与吴三桂他们不同,鳌拜是满人,他手握大军,但是这些是皇室的军队。还有他应该还算是一个忠臣。


是阿维啊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调动北方40万大军,但他虽专横跋扈,却始终没有推翻康熙,自立称帝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鳌拜忠于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鳌拜对清朝一直很忠心,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影视剧也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其实,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的,并且很早就跟皇太极并肩战斗,为清朝立下了很多战功,鳌拜跟皇太极结了很深厚的主仆感情,并且鳌拜对于皇太极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后来因为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然而鳌拜等人依然坚持要立皇子继承皇位,然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成为顺治帝,然而多尔衮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毅然决然的站在顺治帝那边,然而这个多尔衮一直在整鳌拜,当立功时并不赏他是经常的事情,没有过错也会罚他很是常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做,鳌拜一直忠于顺治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权欲膨胀,才会无视康熙的命令的。

2、鳌拜能调动四十万军队,但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鳌拜知道大清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鳌拜的40万驻军,名义上是鳌拜统领的,但是军权是来自皇帝的皇权,军队是听凭皇帝指挥的。鳌拜能调动40万大军不假,但是这40万大军是国家的军队,大清朝的军队,不是鳌拜的军队。鳌拜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大清朝给的。为了大清朝的安全,鳌拜可以调动这支军队。要让军队跟着鳌拜造反,军队就未必听他的。如果鼓动造反,鳌拜能调动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击。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3、鳌拜忌惮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针。

孝庄太后,又被称为孝庄文皇后。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强。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从以下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劝降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二是平息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由于孝庄的幕后活动,最后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的炉火纯青。鳌拜只是一个武夫,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还是非常忌惮的。

4、其他辅政大臣对鳌拜的制约。

顺治帝也是以幼龄登基,在登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权力都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阴影,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挑选忠心的大臣辅助幼主,但却不让一个人独自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这样,既辅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专权之害。他的这个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出现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是顺治帝经过深思熟虑挑选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黄旗人,为赫舍里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于常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为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对顺治帝极为忠心,时为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认为这个人立场坚定,值得信赖。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为叶赫那拉氏,父亲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所以,苏克萨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加之苏克萨哈为人精明干练,时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帝对于这个“表兄”,极为倚重,所以托孤于他。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为钮祜禄氏,外祖父也是努尔哈赤。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

鳌拜是镶黄旗人,为瓜尔佳氏,是大清朝开国五大老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

从上面四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都在开创清王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元老级人物。但是,他们都是异姓军功贵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爱新觉罗。他们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牵制宗室贵族的一举一动。其次,他们都隶属于上三旗,不仅显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贵,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牵制作用。再次,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是皇亲国戚。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内部,也有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顺治挑选这四个人,都是合理至极。对内,这四个人可以尽心辅助幼主;对外他们又手握重权。他们不属于皇室成员,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辅政,既少了专权的潜在危险因素,亦可相互监督。

5、鳌拜的对手是聪明的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从五岁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并且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亲自挂帅出征葛尔丹等伟大的历史功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对于武夫出身鳌拜来说,他根本就不是对手。

6、鳌拜只是专权,而不造反。

一是居功自傲。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可以说是系出名门,青年即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在皮岛之战中身先士卒,一举拿下了皮岛这一战略要地。为此皇太极以首功晋爵鳌拜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随后在和明朝的作战中屡屡立有战功,在松锦会战中更是杀得明朝军队大败,因功升护军统领。在满清入关之后,鳌拜随军击败李自成大军,之后再击败大西政权是立下了头功,鳌拜虽然位于四大辅臣之末,但是功劳却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拟的。

二是孝庄太后的纵容。后期的鳌拜之所以敢对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庄的原因。他们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人都是纯粹的满清思想,即重满蒙抑制汉人。

也正是因为孝庄和鳌拜的意见一致的打击汉臣,才有了孝庄对鳌拜的信任。让鳌拜带头去打击汉臣和支持重用汉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长了鳌拜权势的上升,才有了鳌拜对康熙有恃无恐的呵斥。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鳌拜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写照。鳌拜虽无谋反之心,但作为当时独揽大权的权臣,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知道收敛,而嚣张跋扈,成了康熙亲政的绊脚石,激起圣怒,不得不杀,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虽说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但这也并不代表他是个谋逆的坏人,他只是不愿康熙主政,丢失自己的权力而已,当雍正当上皇帝后,便念鳌拜的一些功绩,将鳌拜的爵位给恢复了,还追封他为超武公。

不知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鳌拜?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鳌拜是康熙时期的第一权臣。在古代的王朝中,皇帝年幼,自然就会权臣当道,有的权臣当皇帝为傀儡;有的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的权臣就是如鳌拜这样,不造反,就是喜欢欺负年幼的皇帝,让大家都追捧他,很舒服。

日渐骄横的鳌拜,最终被少年康熙给扳倒,至此,满洲第一巴图鲁走下权利的巅峰,成为了狱中老朽,那么,鳌拜为什么手握40万大军,却不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第一、鳌拜不是那种人

你别看鳌拜平时咋咋呼呼,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但是鳌拜其实是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他之所以欺负康熙,是因为康熙年幼,却没有篡逆之心。

这一点其实在鳌拜早年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当年鳌拜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成为了满洲第一勇士,在皇太极暴毙之后,谁当皇帝一直僵持不下,一派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两派背后都有两旗支持,势力相当之下,无法分出高低,此时的鳌拜成为了一个重要角色,因为他无论加入哪一边,胜利的天平都将会有所倾斜,在千钧一发之际,鳌拜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支持让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他没说支持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就行,换句话说,鳌拜不支持多尔衮当皇帝,这样一来,多尔衮当不上皇帝了,再加上他与大玉儿的感情,于是他决定让大玉儿的儿子当皇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后来,多尔衮执政,当了摄政王,这也是鳌拜在顺治年间一直被打压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鳌拜一直以来是支持君主儿子继位,并没有支持多尔衮,说明他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不是那种篡逆之人。

第二、鳌拜没必要篡位

鳌拜已经权倾朝野,没事儿还能欺负欺负小皇帝玩,他的权利已经达到了人臣之极,和皇帝也就差一个名分而已,他做一个人臣感觉挺好的,篡逆的罪名他可不想担,他觉得实际权利没变,最终只争夺一个名分,还要面对很多人的反对和天下的唾骂,很不值当。

作为大清朝的第一权臣,他身边笼络了无数的满洲官员,这么多人支持他,他已经权倾天下,唯一能制约他的人只有索尼,然而索尼的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了,此时的鳌拜肆无忌惮,根本没必要再进一步。

第三、鳌拜没想到

少年康熙已经城府极深,背后又有孝庄皇太后的暗中支持,康熙下定决心除掉鳌拜的时候,提前很长时间,他装出了不理政事,每天和小伙伴贪图玩乐的样子,让鳌拜错误的认为,康熙这个孩子不成器,不用太在乎康熙。

但是康熙却在索额图的帮助下,在鳌拜的眼线眼皮子底下招募训练了一群年轻的少年死士,而骄傲的鳌拜浑然不知,等到鳌拜被康熙在武英殿攻击的时候,鳌拜才发现,原来这位康熙皇帝,自己一直都太小看了他,这些人的武功或许不是鳌拜对手,但是他们的年龄是优势,加上鳌拜年龄也大了,此消彼长之下,鳌拜最终被生擒入狱。

鳌拜被扳倒是一个意外,至少在鳌拜本人的意料之外,他的一次“没想到”,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第四、鳌拜忌惮孝庄

鳌拜虽然一直欺负小皇帝康熙,但是在孝庄皇太后面前却不敢造次,毕竟孝庄皇太后从多尔衮开始,就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一点是鳌拜最忌惮的地方,因为鳌拜在这方面的功力可远不及他在武艺方面的造诣。

孝庄皇太后从嫁给皇太极开始,一直到立顺治为帝,同时稳住多尔衮,又扶康熙上位,这许多年间的所作所为,鳌拜都亲眼见证,在鳌拜看来,孝庄这个女人深不可测,既然敢让他鳌拜拥有兵权,又当辅政大臣,除了对他信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孝庄有底牌。孝庄的底牌是什么呢?可能是料定鳌拜不会反吧。


总之,鳌拜没有造反之心,是他没有篡位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原因。其实纵观大清朝,也没有权臣造反篡位的事件,不过拿捏欺负皇帝的人却不少,就连乾隆退位之后,都要欺负嘉庆几年,更不用提慈禧欺负光绪了。


野史日记


首先,当时的清朝全国确实有四十万大军,但是过半都分布在广袤的边境线,过半在前线围剿南明朝廷,京城兵力可谓极度空虚,以至于康熙面对准噶尔的进犯,只能集结包衣从军!

其次,鳌拜是忠于清朝的,这是乾隆为鳌拜翻案并厚待其后人的基础,没有鳌拜多尔衮就成了皇帝,没有鳌拜在多尔衮之后朝堂混乱没有方向,因此鳌拜对维持皇太极一脉,并灭南明有功!

最后,鳌拜没有办法自立为帝,推翻康熙也就失去意义,因为蒙古势力是与爱新觉罗家族结盟,而不是某个政权,没有蒙古势力的支持,别说统治中国,即便想保住北方都不现实!

因此,鳌拜忠心是主因,外部形势的险峻是辅因,他的辅佐和努力,使得清朝数十年便稳定,有功于清王朝!




多臻贵


鳌拜虽然功勋卓著,位极人臣,但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反叛,他只是个粗鲁之人,不过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里,缺少必要的尊重,至于争权夺利、结党营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属性。历史都是统治者写的,成王败寇,后人看到的历史,其实有的未必是真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在皇太极时期,就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他出生豪门,祖上几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练武,长大后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极打天下时,鳌拜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曾立下军令状攻克皮岛,在松锦之战中所向披靡,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成为皇太极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将军之一,也是皇太极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极死后,在皇位继承上,长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双方竞争,鳌拜先拥立豪格,后来又拥立顺治皇帝即位。多尔衮摄政时期,鳌拜受到打击,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重新重用鳌拜,从此位高权重。


幼小的康熙继位后,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是武将,资历老,功劳多,为人又粗犷有气势,慢慢的压制住了其它三位辅政大臣,逐渐开始夺权自重,欺负康熙年幼,骄横傲慢,最后终被康熙所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鳌拜是镶黄旗统领,在八旗军中实力不是最大的,他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对清朝政府还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许他想都没想。他可能只不过是想享受一下多尔衮摄政时的风光,可惜康熙不是顺治,他找错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