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

右惜


明朝的滅亡不是“外患”而是“內憂”——是農民起義推翻的明朝,與滿清沒有關係


792突擊步槍


關於此事,有待商榷。不過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倒是可以窺探一二

明朝還未亡之時,崇禎已經有了諸臣誤我的覺悟,而有個小太監哭哭啼啼的說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會這樣的!”崇禎聽罷,下令厚葬魏忠賢(此時魏忠賢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歷任董事長都很有特點

有的勵精圖治,引領公司欣欣向榮;有的就喜歡玩心眼,只為逗樂,有的喜歡美女而有的喜歡修仙,終於大明要黃了,而這一任董事長,是個木匠——天啟

天啟之後是崇禎,崇禎終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運

最後以一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大明公司最後的掙扎,而其中有個小插曲很有意思

據說快要亡國時候,有個太監說如果魏公公還在,或許國家不至於如此,崇禎心裡有悔意,還秘密讓人收斂魏忠賢骸骨

此事是否屬實,我們尚且不論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賢沒有被清算,會影響大明的結局嗎?

  • 妖人九千歲——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賢一步一坑,踩著別人登上權力的頂峰

天啟皇帝是個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來管

群臣也歸他管轄,因此歷史上知名的“東林黨”被清掃

這是一幫以“忠臣”自居其實也並非善類的傳統士大夫

魏忠賢清算了楊鏈、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確貪得無厭,凡事都需要用錢來解決,但是他也是辦實事的人,國家雖然烏煙瘴氣,卻也依舊平靜

至少,該鎮壓的都鎮壓了,該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沒有亂七八糟的黨爭,大家都是“閹黨”無論是自願還是非自願,至少都相安無事

對外呢,也還不錯。毛文龍駐守皮島,袁崇煥督師薊遼,一掃萬曆陰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說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賢(比如袁崇煥給他在關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賢用他,毛文龍也沒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說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兒——閹黨走狗,國之重臣

魏忠賢的呼風喚雨權傾天下,離不開身邊的這幫乾兒子、幹孫子

因為他是宦官,所以無後,因而同姓同宗成為了結交魏忠賢的最有利法寶,據說一個大臣,讓自己的兒子去給魏忠賢當孫子,然後自己順理成章的叫魏忠賢一聲爹,而這個大臣,竟然比魏忠賢還要大

不要臉,是真的不要臉

可是,就是這麼積累下的一批大臣,還真就幫著魏忠賢治理了整個天下

雖然民不聊生,雖然貪得無厭,雖然魚肉百姓,但至少天下還是大明的

時人皆知,要想當官,必須拜魏忠賢的碼頭,要想升遷,必須給魏忠賢送錢,要想為天下百姓做點事,必須先給魏忠賢修生祠,就是這樣的朝廷,就是這麼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閹黨,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們在忍辱負重

隨著魏忠賢的落馬,閹黨一朝覆滅

算是積累多年的“好人才”“壞人才”一掃而空

  • 勵精圖治的崇禎——用力過猛

時人有評:“崇禎用力過猛,因而導致國家覆滅,明末不缺忠臣良將,卻未能挽救危局”

當然也有人認為:“崇禎之敗,敗於黨爭,諸臣誤我並不是推卸責任,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混亂到崇禎也無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麼久!”

總之,人們圍繞著崇禎和他的群臣,做出瞭如此的評價

而大明王朝的覆滅也和這君臣之間的掣肘扯皮不無關係

崇禎節儉,自己穿破衣服、後宮也穿破衣服,不捨得吃喝擠出錢來發軍餉,平叛亂。

大臣們則奢華無度,歷任的首輔也都是各個黨派的領袖,一心只想著擴大勢力,打敗這個、抨擊那個。

一如周延儒、溫體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將破滅前夕,崇禎號召群臣捐款救國之時,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連崇禎的老丈人(當時有名的富豪)也不願意出錢,崇禎很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最後,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沒有,文臣武將都有人自裁殉國

如大學士範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壯烈捐軀,而苟延殘喘的崇禎老丈人,竟企圖以金銀財寶賄賂李自成,落得個家破財盡的下場,讓人感嘆

而崇禎也殺子毀女自裁於景山

  • 命中註定——魏忠賢一死,大明必亡

結局是悲慘的,反過頭來想想

為何沒有忠臣如於謙、如張居正、再如袁崇煥也可以啊

將時間推到閹黨倒臺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發現什麼

其實,東林黨並非什麼名門正派,他們搞黨爭不亞於其他任何黨派

閹黨專權、謀害忠良已成事實,他們雖然殘忍,但他們知道保家衛國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繼續作亂,百姓苦的只是一時

待到時機合適,再一掃而空也未嘗不可

而結果卻是:崇禎一心想要絆倒魏忠賢和他的黨羽,並且想要重新拉攏一批人為國家辦事,只是,閹黨的處理方式太過於絕對

本來朝廷就已經一團亂麻,幾乎人人都和閹黨脫不了干係,好人錯殺的不止一個,為什麼?

崇禎要懲辦閹黨,必然不能用他們的人審理,好,找到了一個真不是閹黨的人,而這個人之所以不是閹黨,是因為連閹黨都看不上他,覺得他太差勁。

機會來了!平常跟誰關係不好,被誰欺負過,那就是閹黨,那就得懲辦,寫進名單,交給三司法辦!

但凡於閹黨有聯繫的,都進去了。哪怕是為了國家假意討好的良臣,也未能倖免

就這樣,本來是清除亂臣賊子的好機會,演變成了另外一場黨爭和個人恩怨的鬥爭

而且更加的慘烈,真正意義上實現名臣能臣一掃而空的效果

稀裡糊塗掉了腦袋的人比比皆是,鬧得人心惶惶,朝風大變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像樣的能臣再出現了

就算洪承疇、盧象升、左良玉、曹文詔一批名將湧現出來

卻再也沒有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崇禎“諸臣誤我”的臨死感嘆,以及那流傳甚廣的說法

“如果魏公公還在,不至於這樣的”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帝朱由檢如果不殺並繼續重用魏忠賢,明朝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有可能打垮後金一統天下。

首先魏忠賢是權傾天下的大太監,號稱九千歲,但與後來太平天國的九千歲楊秀清不同,魏忠賢因為是太監不可能覬覦皇帝的寶座,朱由檢如果像哥哥朱由校那樣重用魏忠賢,明朝的形勢會越來越好。

其次魏忠賢是貧苦農民出身,不會加重農民負擔,會繼續向富人徵稅,農民就不會被不斷加重的農業稅逼得官逼民反,明朝也不會發生財政危機而大幅度裁減驛站,導致李自成等下崗走投無路被迫造反,事實上,明朝末年農民起義正是在朱由檢即位除掉魏忠賢以後的1628年爆發的。

第三,魏忠賢比朱由檢擅長用人,對後金的戰爭,天啟時期魏忠賢對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毛文龍等抗金名將的使用比較合理,孫承宗負責統籌關寧錦防線,袁可立與毛文龍配合多次擊敗後金,袁崇煥更是在寧遠大戰用大炮擊傷後金開國雄主努爾哈赤,擊退六萬後金軍,努爾哈赤元氣大傷,半年後含恨死去。

而朱由檢除掉魏忠賢以後,不再重用孫承宗袁可立,又逼迫袁崇煥除掉毛文龍,北京保衛戰更自毀長城冤殺民族英雄袁崇煥,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等明朝將領投降後金,明朝對後金佔據優勢的大炮技術也被孔有德獻給後金。從此以後,明朝在與後金暨滿清的戰爭中江河日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厚德載物49847


個人覺得評價一個人就算再壞他也有好的一方面,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個人覺得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有可能不會加速滅亡其因有三:1魏忠賢雖然在天啟朝權傾朝野,但是懂得權衡各方面或者說各個官員之間的利益,有效的打擊東林黨人,在崇禎在位期間,重用東林黨人,但那時候的東林黨人已經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根本沒有為國家利益著想了。2魏忠賢時期,雖然派太監在各地收取稅負,民怨也非常深重,但是並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就算是有農民起義,也是堅決打壓,而且斬草除根,崇禎期間,取消了驛足這個職位,直接導致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大批農民失業,其實說實話,李自成這樣的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想幹好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把錢掙回去,只是大明王朝剝奪了他的工作,他沒有飯吃了,才會造反的。3在魏忠賢時期,魏忠賢雖然是太監,但他懂得遼東戰事是主要的,他任用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重用了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死了努爾哈赤,嚴重的打擊了八旗的實力,而且在魏忠賢時期,八旗很難踏過寧遠防線,在崇禎繼位後,雖然前期重用了袁崇煥,但是崇禎這個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在北京保衛戰中,中了皇太極的計謀,直接殺死了袁崇煥,導致了遼東很難再有人能和皇太極一較高下,也間接導致了明朝加速滅忙。所以說魏忠賢雖然都說是奸人,但是他也懂得權衡利弊,所以個人覺得如果魏忠賢不被殺,明朝有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明熹宗在臨死前也曾囑咐過崇禎皇帝不要殺魏忠賢,要用魏忠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然了就算是崇禎重用了魏忠賢也挽救不了大明朝滅亡的事實,因為當時明朝已經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已經成為了明朝末期主要矛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m風華正茂


殺不殺魏忠賢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不殺魏忠賢的話,要看崇禎能不能駕馭,殺了魏忠賢的話,要看能不能在朝廷之上培養起自己的勢力。

皇權之所以至上,是因為一切盡在掌控,一旦不可掌控,那麼,離皇帝上吊就不遠了。

崇禎皇帝后期之所以需要上吊,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崇禎召集三路大軍來京勤王,然而,各路兵馬擁兵自重,除了吳三桂動身之外,另外兩路,竟然向南逃竄。這就是為什麼說,後來的南明政府會一下子擁有三四十萬軍隊,而沒有人進京勤王,那是,本應該勤王的部隊,他們跑了。

歷史上,除了魏忠賢之外,例如鰲拜,儘管是輔佐三朝的重臣,但是因為康熙無法掌控,所以,擒拿鰲拜。又是張學良之於楊宇霆,都知道楊宇霆在張作霖時期是重要的智囊人物,對奉系軍閥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張學良主政東北後不久,就被殺了,這就是最高權力者對無法掌控的人物,必須殺之而後快。

崇禎因為不確定能不能掌控魏忠賢,因此,將魏忠賢殺了,但是,殺了魏忠賢之後,崇禎依然沒能培養其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日漸成為鐵板一塊的文官集團,這樣的情況下,就變成崇禎一個人與群臣的戰鬥,皇帝不相信大臣,大臣不相信皇帝,最終是兩敗俱傷,崇禎自縊時,還血書:諸臣誤我!崇禎死後,那幫大臣被農民軍整的也夠嗆!


史論縱橫


魏忠賢的生死,與大明的滅亡,並無直接的關係。

為何坊間總是傳言“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呢,這個主要是因為崇禎在以身殉國之前,親自下令把魏忠賢的屍骨安葬在了京西的碧雲寺,且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承恩臨終之際發出了“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的感慨。

另外天啟皇帝在彌留之際也曾對年僅十七歲的崇禎說過“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忠告,而且崇禎臨死之前,正是想起了大哥的這句話,才命人為魏忠賢重新安葬的,所以也才有了人們常說的“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事實上,大明的滅亡與否,與魏忠賢並無必然性的聯繫,也就是說即使魏忠賢活著,大明也依然會滅亡,且一定會亡在崇禎手裡,為何這麼說呢?

一是崇禎的性格所致,崇禎皇帝是地地道道的志大才疏型的帝王,其能力平庸,但卻非常的勤勉,做事呢?多疑又迫切的追求速成,其在位十七年,卻先後換了五十任內閣首輔,這哪裡是在治國,簡直是小孩子過家家嘛。

二是大明帝國的氣數已盡,事實上明王朝的財政在萬曆年間就已經破產,有限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支撐帝國龐大的養官成本(官僚機構十分臃腫),以及支付啥事不幹坐等吃喝的上百萬朱氏皇族的開支。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首先都是從財政系統垮臺開始的,因為帝國的錢袋子壞了,那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政府日常運轉或軍費的開支。

為何明王朝能夠苟延殘喘那麼多年呢?

因為明王朝立國已經二百餘年,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無論大明的國運如何衰落,是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的,況且受制於大明制度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像隋唐時期的門閥勢力一樣自立山頭;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被朱氏王朝統治,只要有口吃的,不捱餓就可以了。

後來李自成造反為何能夠一呼百應,因為百姓實在是沒法活了,災民遍地,朝廷不但不去賑災,還要向已經餓的只剩皮包骨的難民徵稅,這不是硬逼著百姓造反嗎。

由於崇禎登基之時,年僅十七歲,毫無官場權利鬥爭的實際經驗,更加的不懂皇帝的平衡之術,所以他一上臺龍椅還未坐熱乎,就聽信東林黨人的蠱惑,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給清除了。

所以在後來的執政生涯中,他每次遇到難關的時候,就屢屢受到東林黨人的聯合抵制,例如遷都,其還未正式提出,就直接被東林黨人給否決了,還有後來的讓群臣籌集軍費,那是個個哭爹喊孃的叫窮,氣的崇禎的暴跳如雷,但又無可奈何,總不能把他們全部都給殺了吧。

總而言之,崇禎為了鞏固皇權,可以除掉魏忠賢,但你必須要培植出制衡東林黨人的另一波勢力集團,否則你動了魏忠賢,就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斷羽翼。


清史宴


明朝亡,賴皇帝,賴太監,都是賴。

被賴的,一般都是細枝末節的原因。

到了明朝要亡,誰來做都差不多,都得亡。

明朝亡,兩個原因。

第一是財政。

明朝是農業社會,國家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土地。農民種地交稅,國家靠農民交稅維持,幾千年農業社會都差不多。但明朝有些人是不用交稅的。這些人姓朱,是皇帝的親戚。有個數據說,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不用交稅的朱同學們,有20多萬。這20多萬朱同學,佔著大量的土地,不用交稅。皇帝的財政就難了。這麼多朱同學不交稅,國家要這麼多錢才能維持,就只能在要交稅的老百姓那裡加。稅收的多,老百姓意見大。

第二是氣候。

明朝崇禎皇帝正好遇到小冰河時期,不是旱災,就是水災。災了,農田失收,稅更少了。這邊政府收入少,那邊老百姓沒飯吃,這國家就玩不下去了。

其實明朝真想玩下去,也不難,皇帝讓那20多萬朱同學交稅就行了。明朝亡,別賴崇禎,別賴太監,賴財政。


春暖花開003


明亡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起義。魏忠賢也是貧苦出身,對農民有感情,他一直沒有給農民加稅,他還大幅削減了農業稅,農民的負擔減輕了,能安居樂業,有飯吃誰還會造反?

再一個原因就是崇禎時期財政困難,國家沒錢!而邊防和軍隊打仗都是要花大錢的。魏忠賢時期雖然不增加農業稅,但是,他大力向中上層的士紳們徵收工商稅和礦稅,所以,天啟時期國庫充裕,軍費撥付也及時充足,當時遼東戰事亦有起色,努爾哈赤也被袁崇煥打死了。而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依“朝廷焉能與民爭利”為由,把工商稅和礦稅都停了,國家沒錢怎麼辦?只有加徵農業稅,造成了國家基層的不穩定。為減少財政支出,還裁撤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這其中就有李自成。

魏忠賢雖然人品低劣和道德敗壞,但是在國家大事上,還是能以社稷為重顧全大局的。在軍事方面,遼東前線他重用的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祖大壽等人都屬於能臣,雖然他們不屬於閹黨。魏忠賢死後,崇禎用人多疑,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造成了遼東邊防的不穩定。

崇禎除掉了魏忠賢之後,失去了制衡的東林黨一家獨大,成為了不受約束的文官集團。所以有人說:明朝亡於黨爭,而黨爭之始則起於東林。崇禎直到自盡前才明白這一點,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但是為時已經太晚了!


歷史長河中的魚


提及魏忠賢此人,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營私舞弊、結黨亂整的角色,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對於這種人,大家都肯定是先殺之,而後快。崇禎皇帝作為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他也是這樣想的,先把魏忠賢殺掉,而後高興之。

崇禎皇帝為了圖一時之快;為了收回政權;為了產除閹黨;為了鞏固社稷。一登上帝位,就把魏忠賢給殺掉了。作為一個自信的皇帝來說,這一點無可厚非。可是崇禎卻沒有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的朝廷情況,就貿然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魏忠賢該殺,可卻不是他一登基就該殺的。魏忠賢一死,就加劇了大明朝的滅亡。如果說崇禎不是在這樣錯誤的條件殺掉魏忠賢,那麼大明朝短期內是不會滅亡的。

在天啟帝的時候,國家雖然多處於多事之秋,可卻相對比較穩定,而且強大。為什麼會說晚期的大明朝強大呢?咱們來分析分析:

  • 1、強大就在於大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當時對抗的可不只是滿清一個外族,而是多個外族。可見大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在軍事上,魏忠賢的“功勞”可是非常大的。

  • 2、強大就在於大明朝的社會底層環境相對穩定,農民百姓雖說不富裕,但是也能很好的生活,算得上是安居樂業。雖說有一些小毛賊或者說山野盜匪,但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在農民百姓安居樂業上,魏忠賢的“功勞”也很大。

  • 3、強大就在於大明朝的國家國庫富足,對於各種需求開支都能很好的支援。而這魏忠賢的“功勞”依舊不可小覷。

所以,很多人認為魏忠賢如果不死,大明還能繼續其實很有道理的。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的滅亡還能延緩一定的時間。咱們再來看看魏忠賢的“功勞”。這裡“功勞”我用上了引號。其實說是功勞,還不如說是為了自己,順便算得上是一點功勞。咱們再來看看是為什麼吧!

魏忠賢是一個農民出身,過過苦日子,進宮之後深的皇帝信任,皇帝經常把各種事情交於他做。而他也是效忠於皇帝的,雖說有營私舞弊,干預朝政的行為。可魏忠賢深知自己是皇帝的人,是要替皇帝辦事的人,順便撈好處。

魏忠賢地位非常高,但他明白自己的一切來自於皇帝。要想保住地位就要穩定朝廷,穩定朝廷就要穩定軍隊,於是對於軍隊開支、軍隊發展方面,魏忠賢是非常支持的。把大明軍隊訓練的非常好。於是大明邊軍以一對多,交戰於各個外族,其中尤其是滿清最強。當時大明軍隊能很好的抵禦滿清的入侵,甚至還能有還擊取勝的時候。甚至滿清軍隊感覺非常強勁,很難入侵。

魏忠賢知道,要把軍隊搞好,就要有錢。自己是農民,他就知道農民是沒錢的,能過日子就不錯了。那麼又要弄到錢,怎麼辦?魏忠賢就把矛頭對準了“有錢人”,什麼人有錢,自然是從事商業、開礦、掌權的一些人啦。對他們的剝削搜刮,減輕農民賦稅。不僅充實了自己的腰包,還把國庫搞定非常充裕,順便讓老百姓的日子也過的不錯,因為賦稅相對很低,日子好過。這樣一來軍隊有了更多的後勤、錢財、兵員的支持,自然是不會弱。而農民生活安逸,自然也不會造反。

而魏忠賢所做的,就惹到了另外一部分人啦。誰?自然是“有錢人”啦!各種豪門望族,王公大臣。這裡面以“東林黨”反抗最強烈。“東林黨”作為文臣的黨派,有文人雅士、氏族望門等一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想盡一切辦法和魏忠賢的閹黨作鬥爭。而在天啟帝的時候,魏忠賢深的信任,對“東林黨”的打壓非常很。因為他們是錢財的來源,是魏忠賢的對手。

因為崇禎本就認為魏忠賢是一個閹人,結黨營私,罪大惡極,所以崇禎非常厭惡於魏忠賢,最後才一登上帝位就把魏忠賢給殺掉了。而崇禎當時比較信任“東林黨”,卻不知“東林黨”的狼子野心。對於崇禎的很多政令都是陽奉陰違,根本不去辦事。朝廷的局勢瞬間變化,軍隊、國庫錢財的來源本就是“東林黨”等有錢人,他們自然不想把自己錢財再繼續“奉獻”出去了。

於是軍隊得不到錢財的支持,就開始鬆懈,訓練開始懶散,戊邊就開始不牢。國庫得不到來源,開始空虛。而沒有錢財,崇禎肯定要解決,於是百姓就遭了殃。農民百姓的賦稅越來越貴,生活越來越困苦,過不下去了,自然就開始反叛,造反。

於是就形成了,天啟帝在位時,大明國庫充裕、軍事強大、百姓安居、政局黨派爭鬥。而崇禎在位時,大明國庫空虛、軍事衰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政局一黨獨大。這個一個鮮明的對比。因此,很多人認為崇禎如果不是急於一時,殺掉了魏忠賢,能夠延緩大明滅亡。您是怎麼認為的呢?


歷史扛把子


我認為崇禎殺魏忠賢是對,魏忠賢死不死和明朝滅不滅亡沒關係。

魏忠賢只是個太監,當然了魏忠賢當時權傾朝野,可以把皇帝都玩弄於鼓掌之中,可這就是作死。所以崇禎上位後首先就除了魏忠賢,後來有人可惜的說,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天下就不會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說崇禎啥殺魏忠賢是自毀長城,事實是這樣嗎?如果魏忠賢不死真能力挽狂瀾?我認為不能。

首先說魏忠賢只是宦官,魏忠賢的長處是耍陰謀詭計,也就是說魏忠賢的聰明在於如果揣摩皇帝的心思,如果利用皇帝除了自己的政敵,然後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魏忠賢確實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魏忠賢達到目的後都做了什麼呢,賣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給自己建生祠,完全不管民間百姓的死活,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就和魏忠賢的胡作非為有很大關係。

而在治理國家方面魏忠賢可以說是一無是處,除了耍陰謀詭計治國領兵魏忠賢卻是一竅不通,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已經非常嚴重,可魏忠賢拿不出一點有效辦法,所以崇拜上位後首先除掉魏忠賢,魏忠賢死的一點不冤。

其實歷史上魏忠賢這樣的掌權宦官很多,但是起到正面作用的很少,基本都是禍國殃民,比如秦末趙高,明朝的劉瑾王振魏忠賢,哪個是好人,要指望他們力挽狂瀾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只是個假設而已,一點可行性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