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伐蜀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禪、黃皓、郤正和諸葛瞻。故事梗概如下: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涪城失陷的消息傳到成都後,後主劉禪急忙找來宦官黃皓詢問。黃皓卻謊稱這只是訛傳,不足為信。不過,隨著各地的告急奏章不斷到來,劉禪終於意識到危機,與眾臣商議對策。大臣郤正向劉禪推薦時任行軍護衛將軍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商議退敵之策。此時,諸葛瞻因為不滿黃皓專權,早已託病不出。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後主劉禪連發三道詔書,將諸葛瞻招至朝堂。劉禪邀請諸葛瞻率軍迎敵,諸葛瞻一口應允。此後,劉禪調撥七萬大軍給諸葛瞻出戰。諸葛瞻回到軍中後,詢問眾將誰願意擔任大軍先鋒。時年十九歲的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主動請纓,要求擔任先鋒。諸葛瞻大喜,命諸葛尚率部趕往綿竹禦敵。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不久後,師篡和鄧忠率領魏軍來到綿竹城下,與諸葛尚展開較量。諸葛尚以一敵二,打敗師篡和鄧忠二人,將魏軍擊敗。鄧艾大怒,下令將師篡和鄧忠斬首。眾將苦苦哀求,鄧艾這才放過了二人。隨後,鄧艾派人送信給諸葛瞻,許以高官厚祿,企圖勸降諸葛瞻。諸葛瞻怒斬來使。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隨後,鄧艾親自率兵來到綿竹城下,諸葛瞻出兵迎戰。經過一番較量,諸葛瞻兵敗,不得不退守綿竹城內堅守。諸葛瞻寫下親筆信,向東吳皇帝孫休求援。孫休收到來信後,命丁奉為主帥,丁封、孫異為副將,率軍五萬,兵分三路,救援蜀漢。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小說中提到的諸葛瞻與鄧艾之間的較量,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小說對於諸葛瞻與黃皓關係的描述並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諸葛瞻與黃皓的關係並不差,也從未受到黃皓的迫害。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後主劉禪命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抵抗鄧艾,也並非歷史的真實。蜀漢滅亡時,全國的兵力僅有十萬,其中姜維在沓中的部隊總數大約五萬人,傅僉與蔣舒鎮守陽安關的兵力約兩萬人,再減去各地的收留兵力,後主劉禪能撥給諸葛瞻的兵力不會超過兩萬人。不過,以這樣的兵力對付鄧艾的疲敝之師,如果應對得當,還是可以扭轉戰局的。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不過,當諸葛瞻率部離開成都、趕往前線時,卻出現了一個致命失誤。據《三國志•黃權傳》載:“(黃崇)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瞻趕到涪縣後,卻奇怪地停止前進,就地駐紮。這一舉動遭到蜀漢名將黃權之子黃崇的強烈反對。黃崇多次提醒姜維,應該迅速在涪縣東北的險要之處構築防線,阻止鄧艾進入平原地帶。為了說服諸葛瞻,黃崇甚至痛哭流涕。令人遺憾的是,黃崇的建議並沒有得到諸葛瞻的採納。諸葛瞻堅持據城而守的策略,最終在涪縣一戰中被鄧艾擊敗,不得不棄城逃往綿竹。涪縣的失守,也意味著蜀漢的漢中方向徹底瓦解,蜀漢亡國成為必然。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涪縣為何如此重要呢?據《元和郡縣圖志》載:“(涪縣)依山作固,東據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馬。”是進入成都平原的第一座城池,亦為蜀漢京城成都的東北屏障。諸葛瞻控制涪縣,就能與姜維把守的劍閣相互呼應,將魏軍擋在成都平原之外,從而一舉扭轉戰局。

諸葛瞻本有機會扭轉戰局,卻錯失良機,丟掉了這個戰略要地

一旦涪縣失守,姜維所部的退路也將被切斷。除此之外,涪縣還是拱衛成都最為關鍵之處。與涪縣相比,諸葛瞻後來退守的綿竹無險可守。後來的綿竹之戰也證明,諸葛瞻在綿竹根本無法擋住鄧艾的攻勢,很快便全軍覆沒。那麼,涪縣究竟是現在的何地呢?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此地就是如今的四川省綿陽市東部的開元場。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