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ageeye.cn)

只能說如果姜維沒有改變漢中的佈防,蜀漢不會滅亡得那麼快。以下按幾個重點情況逐個分析。

一、姜維前線在漢中還是隴西?

不少人說姜維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設立了圍守,並沒有撤除漢中所有圍守。可根據《三國志集解》,這些地方全部在隴西,而不在漢中。

姜維是打算在隴西建立防線,實際上卻沒能成功。鄧艾和姜維對持時,就嚴重踩入姜維佈下的防線。根據鄧艾最後觀察,姜維的兵力至少有四五萬,要在隴西建立防線也非得四五萬兵力,如此漢中的兵力就確實少了許多。

姜維佈防見《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西安圍見楊戲《輔臣贊》末《王嗣傳》。建威在甘肅階州成縣北,見《諸葛亮傳》。武城在甘肅鞏昌府寧遠縣西南,見《鄧艾傳》。趙一清曰:諸城在今階成、鳳沔間。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按“姜維在延熙十六年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石營應為姜維防線之一。(石營可能即是石門。)

晉改西縣為始昌,可能即是建昌,此地臨近祁山,自是蜀漢前線所在。張飛、馬超曾屯固山,既然下辨是武衛,這一處防線亦也合理。

按照武城、武衛、建威形成的防線,都可知道這些地方皆在隴西前線,諸葛亮多次出祁山,早就在這些區域建立下許多軍事建設。上一配圖中紅線所連的地點是姜維後期活動的地方,更支持了姜維佈防隴西的合理性。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漢中撤防的連帶效應如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錯馬謖和趙雲,尚且以此自貶,姜維作為一國主將,內部協調出了問題居然毫無責任?

蔣舒原為武興都督,武興本為仇池,位於漢中西邊的沮縣,是由西部進入漢中的隘口。姜維撤除漢中圍守後,這個地方並不受到重視。蔣舒有可能是因為撤防和無可稱兩個原因才被換走。而傅僉亦不設防備,導致關城失手。

既然認為一位將領沒用乾脆不用就算了,卻仍留著自作隱患。將這兩位將領留在重要關口,如何能沒有用人不當的責任

《漢晉春秋》曰:蔣舒將出降,乃詭謂傅僉曰:“今賊至不擊而閉城自守,非良圖也。”僉曰:“受命保城,惟全為功,今違命出戰,若喪師負國,死無益矣。”舒曰:“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遂率眾出。僉謂其戰也。《通鑑》此句下有“不設備”三字…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漢中守。舒恨,故開城出降

二、再來考證蜀漢前期“天獄”般的漢中圍守

除了黃金、興勢、武興外,劉備和魏延當初設立的圍守均不見於《三國志》,只能根據當時蜀漢在漢中的行政劃分。

根據楊晨《三國會要》記載,黃金、蒲池、興勢三縣為劉備進入漢中後新設。蒲池以蒲為名,在黃金東部,但可能意義不是很大,連曹爽伐蜀時都被忽略了。

褒中縣有褒城,依山臨水,東漢時漢中太守鄭勤移屯褒中抵禦羌賊,可知是防禦重地。地理位置恰好可防禦斜谷入口的敵人,符合拒敵於國門外的圍守。

在褒城北邊還有箕谷,昔年趙雲與曹真交戰失利,就憑著退守箕谷不至於損事過大。此地山崖絕險,溪水縱橫,跟褒城南北呼應,可防禦東邊而來的敵人,倘若漢中東部失守,仍可憑此二處守住勉縣地區。

《華陽國志》載“蜀時以沔陽為漢城,城固為樂城”,漢城是防禦故道進入的敵人,符合拒敵於國門外的據點圍守。再加上東南的南鄉,西邊的武興,西南的陽平,由四面八方圍著漢中盆地。

《水經注 沔水》:沔水又東經沔陽縣,故劉備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中王位於此,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封定軍山。諸葛亮遺令葬於其山,塋東即八陣圖也。
《一統志》:沔陽故城,今陝西漢中府沔縣東南。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南鄭在張魯時為漢中郡治。《孫資別傳》言諸葛亮軍在南鄭,故而此亦為蜀漢郡治才對。

曹丕曾說過:“漢中地形實為險固,四嶽三塗皆不及也。張魯有精甲數萬,臨高塞要,一夫揮戟,千人不得過。”——這是曹操南征以後給曹丕所留下的印象。

孫資向曹叡陳訴曹操昔年的看法,曹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可見劉備和曹操、曹丕看法驚人一致,漢中只要依著盆地四周的山勢防守,如同天獄一般。

三、撤圍導致內應瓦解外援不及,加快蜀漢敗亡

西晉名將羊祜上表伐吳,表中分析過蜀漢滅亡的原因,一句“曾無藩籬之限”言出了對姜維撤防的詬病。

姜維撤圍,未必是讓部隊全部撤離原本的據點。當初魏延是實兵防守,完全不讓敵人通過據點。姜維是抽走圍守兵力,只能獨立防禦,不能以多個據點互相呼應為援,將敵人牽制在防線以內。

所以魏軍能夠進入漢中盆地自由活動,不受蜀軍圍守牽制。而魏軍兵力強於蜀漢,在平地以內可展開軍勢自然更佔優勢。

若能像王平那樣以興勢、黃金堵路口,不說一定能擊退鍾會十數萬大軍,但魏軍必然會在漢中遭到頑強抵抗,連破兩道防線才能打到陽平關,需要的時間會多很多,自說不上陽平關會因為意外而失手。

將敵人牽制在漢中越久,蜀漢則更有時間讓東吳援軍入蜀,還能夠將永安和南中的援軍投入漢中,當時孫休已命丁奉進軍壽春牽制魏軍,若非蜀漢亡得太快,丁奉也不會早早退兵,也能增大蜀漢續命的幾率。

《晉書》卷三十四:“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慾獨。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及進兵之日,曾無籓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雖然無法皆盡考究出劉備、魏延當初設立的防守據點,從地理邏輯看來,沔陽和褒中、箕谷用於防守故道和斜谷成立,漢城作為中樞據點策應

興勢和黃金用於防守駱故和子午谷,固城的作用是策應興勢和黃金,形成一道防線。赤坂地位在黃金和興勢之間。昔年諸葛亮屯兵固城和赤坂防禦司馬懿、曹真進攻漢中,應該是基於黃金、興勢防線下臨時增添的一處防禦據點。

退一步說,興勢、黃金防線即使被鍾會所破,蜀軍仍可憑著勉縣地區的環山地勢做最後防守。昔年劉備雖斬夏侯淵,奪走漢中西部,但張郃、郭淮仍舊憑著漢水地理守住路口,不讓劉備東取南鄭。

曹操進入漢中後,劉備憑著勉縣環山地勢跟曹操消耗,終究迫使曹操退兵。按正常邏輯,魏軍只有打破了勉縣地區所有重圍,再可能去打陽平關。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姜維只著重防守漢、樂二城的情況下,鍾會派兵圍攻這二城以後,就直接進攻陽平關,姜維來不及應對蔣舒和傅儉的意外,除了劉禪、黃皓的原因外,姜維的佈防造成魏軍打到陽平關太快也有責任,根本來不及應對。

身經百戰的劉備和性格謹慎的諸葛亮都認可的佈防,到了姜維這改變了佈局,還造成敵人輕入陽平關。倘若姜維此法更勝拒敵於國門,則曹操、劉備、諸葛亮、魏延、王平、羊祜的軍事才能皆在姜維之下。

四、鍾會不攻至劍閣,鄧艾難走陰平道

姜維因陽平關失守而退守劍閣,鍾會大軍逼近卻難以攻克。鄧艾是趁著姜維主力跟鍾會相持於劍閣的情況下,才敢於以奇兵繞到姜維後方,因為兩軍距離不算遠,鍾會仍能給鄧艾派遣援軍。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因此,可以說如果鍾會沒打到劍閣,鄧艾就無法走陰平道。

鄧艾分析的結果是劍閣的蜀軍要不退還涪縣,鍾會就可以攻破劍閣。另一個可能就是姜維並不退兵,鄧艾則佔據涪縣,對姜維形成前後夾擊的局勢。

鄧艾也沒能大膽分析出可以大破諸葛瞻並攻破綿竹,這個問題就屬於蜀漢內部原因和諸葛瞻的無能了。

倘若鍾會大軍還被拖在漢中,鄧艾的部隊斷不敢走陰平。既沒有那個戰略條件,風險也更大的多。鍾會在漢中的情況下,鄧艾比較有可能由陰平向東進攻白水關和關城,著重於夾擊駐守在關城和陽平的蜀軍。

從魏軍輕易進入漢中,到鍾會攻破關城得到蜀軍存糧,大軍壓迫劍閣以及鄧艾險走陰平,都是漢中防線崩潰造成的滑坡現象。

即便姜維能在劍閣堅持到鍾會撤軍,然則除去史書未記載被曹魏奪走的險口據點,仍然可以算出陽平關、關城、箕谷、沔陽已入魏軍之手。

倘若魏軍留兵漢中險口拒守,又佔有陰平、武都,從西邊向漢中威脅,蜀漢即便能打回漢中,亦然元氣大傷。

四年秋,詔諸軍徵蜀……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餘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陰平古道已難考證,但陰平的位置在今文縣,從文縣繞道經平武縣地區的順序沒錯。

姜維不撤防漢中,蜀漢能延緩亡國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李純星

漢中、陰平、武都三郡是一條戰略防線,佔據漢中,則陰平、武都孤懸在外,輕易就能控制這兩處地方。

相反,倘若只佔據陰平、武都,則難以對漢中和巴蜀構成威脅。防守漢中確實需要很多兵力,當年夏侯淵和張郃數萬兵力都沒能守住漢中。

對蜀漢的戰略意義而言,漢中是生死存亡的地方,正應了諸葛亮麾下謀士楊洪之言:“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五、劉禪不降,蜀漢能不能撐到270年?

禿髮樹機能的叛亂源自西北連年大旱,劉禪在樹機能起兵第二年就死了。蜀漢就算拖到那時,也需要先整頓國力。

正常情況下,曹魏經過一兩年整頓有可能會再度伐蜀。

第二年孫休就去世,孫皓上臺對後對群臣進行肅清,導致步闡、孫秀叛國投敵。交趾太守孫諝貪暴,也會引發叛亂。

孫吳政局並不穩定,對蜀漢的幫助有限,曹魏有很大機會再次伐蜀。司馬氏無滅蜀之功,怕也不敢稱帝,限於政治局勢下還是會有大動作。

蜀漢內部情況則是,黃皓、諸葛瞻、董厥等欲要用閻宇替換姜維。兵權要不就和平解決,要不就可能引發內戰。具體還得看姜維在假設的漢中之戰裡打得怎麼樣。

諸葛瞻為人沒有大才,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但他身為諸葛亮之子,又是劉禪的女婿,掌權的呼聲極大。

姜維、諸葛瞻、黃皓三股勢力如何解決問題,同樣是個問號?只有寫穿越小說的朋友才會認為諸葛瞻會跟姜維聯手鏟除黃皓。諸葛瞻這少壯派又怎會輕易更掌權多年的姜維走在一起?

其實在258年以後,蜀漢的百姓已面有菜色,國力大不如前。國家多陷入戰爭狀態一天,對蜀地民心和經濟都是沉重打擊。

即使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姜維與鍾會頑強對峙,吳國施績的援軍也只能保證姜維反攻時部隊還保持一定戰鬥力。

蜀地的經濟和行政安穩此時已無保障,魏軍哪怕全部撤了,蜀漢也都運勢已盡。

《孫子兵法》第一句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去公號“長水河山”,看其他精彩知識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