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司马长史


其实朵颜三卫讨伐朵颜三卫看似没有任何缘由,朱棣这样做更像是恩将仇报,毕竟朵颜三卫对明朝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朱棣这次攻打朵颜三卫的之初本不是冲着他们去的,而是要对付阿鲁台,只不过阿鲁台跑得快,朱棣一时气不过,就拿朵颜三卫出气。虽然看似没有什么道理,其实在了解了整个过程中就会明白,朵颜三卫被剿灭是有原因的。



首先要了解一下朵颜三卫的起源,这要从1387年说起,当时是朱元璋在位时期,他当时让冯胜去攻打辽东,冯胜这次出征大获全胜,将纳哈征服,同时设置了朵颜三卫、泰宁和福余,在这个过程中将一部分降服的蒙古人放在这些地区生活,后来这些地区归朱权管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当时就拉拢了朱权,他希望用这些强悍的蒙古战士来提升胜算,在作战过程中朵颜三卫的功劳很大,所以后来朵颜三卫得到了朱棣的封赏,让朵颜三卫的地位一下子跃升到福余和泰宁之上。这样看来朵颜三卫好像对朱棣是十分忠心的,毕竟朵颜三卫为朱棣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实际上朵颜三卫对明朝并没有那么忠心,更不要说朱棣了,之所以会一直依附于朱棣,还为朱棣卖命,是因为朵颜三卫希望可以依靠明朝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朵颜三卫当时的小心思,而且朵颜三卫本不明朝子民所组成的军队,要完全为明朝效忠其实也不太可能,在朵颜三卫心目中明朝只是一个暂时依附的对象,而这一点其实朱棣也是看在眼中的,虽然朱棣一直重用朵颜三卫,也赏赐了大量的财宝,可是对于朱棣来说朵颜三卫并不是十分可靠,这也为日后铲除朵颜三卫埋下了伏笔。对于朱棣来说,诸如朵颜三卫一类,只能利用,不可长期留用,否则势必会给大明江山带来危机和祸患,所以朱棣铲除朵颜三卫是势在必行,只不过在朵颜三卫被铲除之际,比朱棣所料想的要快一些。



当时朱棣率领明军去讨伐阿鲁台,可是阿鲁台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阿鲁台就逃跑了,朱棣很气愤,既然阿鲁台跑了,这一趟也不能白来,所以就转向剿灭朵颜三卫,虽然朵颜三卫并不是朱棣打击的目标,但是朵颜三卫之前有过侵犯明朝的苗头,所以朱棣借由这次机会将朵颜三卫灭掉了,看似是毫无缘由,其实也是必然。


江上孤舟


朵颜三卫是蒙古人在东北的三个部落,包括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称为兀良哈三卫。

本来,朵颜三卫是归附北元的。由于朱元璋建国后,多次追打北元,特别是蓝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鱼儿海,在那里给予了北元重创,北元不得不西迁。这样一来,朵颜三卫只得归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宁王朱权镇藩大宁城,负责管理这三卫。

(朵颜三卫的骑兵)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由于兵力不足,一开始就觊觎宁王朱权的兵力。按照《明史》记载,当时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里特别提到了朱权所管理的朵颜三卫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想要获得这些骑兵,于是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朱权那“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及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就全部归朱棣所有了。

朱棣利用朱权的这些兵力,打赢了“靖难之役”战争,当了皇帝。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由于当时北元已经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尤其是鞑靼,多次南下骚扰明朝。因此,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发动了他一生五次北伐中的第一次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鞑靼首领阿鲁台。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鲁台留下的一些辎重和牛羊外,什么也没有获得。

看起来朱棣这一次北伐就要无功而返,没想到朱棣突发奇想,回头把朵颜三卫胖揍了一顿。

明明朵颜三卫曾帮助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为什么却要恩将仇报,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这一支蒙古部落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朵颜三卫,给出的直接理由是朵颜三卫帮助鞑靼阿鲁台,并多次南下抄掠。

(朱棣像)

朱棣在给朵颜三卫的信中,说明了他要打朵颜三卫的理由:“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那么,既然朵颜三卫已经归明朝管辖了,他们为什么还要依附阿鲁台,并南下抄掠明朝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朵颜三卫虽然归明朝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是蒙古人,与蒙古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要归附鞑靼,背叛明朝。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显然粗糙了一些。

尽管朵颜三卫与鞑靼的血亲更近,但并不表明他们就一定会归附鞑靼。事实上,当时蒙古人北逃,又多次被明朝打击,内部已经产生了分裂,争权夺利的情况非常严重。蒙古最大的两个部落鞑靼和瓦剌竞争得非常厉害,一直征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来说,朵颜三卫绝对不会因为他们都是蒙古人,就成心归附鞑靼。他们之所以要归附鞑靼,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靖难之役)

当时,鞑靼想要争夺草原上的霸主地位,曾经多次对朵颜三卫进行打压。事实上,最初并不是朵颜卫最大,其它两个部落其实比朵颜卫更大。但是,在这种不断的打压中,最终,朵颜卫成为老大。所以那三个部落才叫做“朵颜三卫”。

当然了,鞑靼对朵颜三卫也并不是一直打压,更多的还是拉拢。鞑靼想要拉拢朵颜三卫与瓦剌斗,与明朝斗。在鞑靼的打压与拉拢相结合的手段下,最终朵颜三卫就有了归附鞑靼的行为。

不过,朵颜三卫也并不因为鞑靼打压或者拉拢他们,他们就归附。他们之所以要归附,主要还是对明朝有着复杂的感情。

诚然,他们已经归明朝管理,而且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对朱棣有功。但是,当他们看到朱棣一次次北伐,打击鞑靼和瓦剌的时候,他们内心还是有恐慌的。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鞑靼和瓦剌被明朝消灭,可能接下来就是他们。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也绝对不能对明朝那么忠心。否则的话,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他们要与鞑靼阿鲁台眉来眼去,还南下惹事。

志在消灭蒙古的朱棣,当然不允许这种行为。所以,在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他要前去打击朵颜三卫。

当然了,朱棣打朵颜三卫,与打鞑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只是要给予他们一些教训。等朵颜三卫再表示归附的时候,朱棣也会收手。真要打得太狠,把朵颜三卫完全逼到鞑靼怀抱里了,那绝不是朱棣愿意看到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棣这个人,通过“靖难之役”抢夺了自己亲侄子的江山,逼死了亲侄子,株连了数万人。

或许事后问心有愧,自知有罪,所以一辈子就拼命的建功立业,不但派郑和下西洋,宣示天朝威德,还编撰了永乐大典,更是数次深入漠北亲征。可谓文治武功,近乎于千古一帝。

最后一次亲征,原本目标是鞑靼,而后发展成同时收拾瓦剌、兀良哈,也就是说,对于朱棣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所谓哪个部落,在他眼里,最终都是大明的威胁。

他其实没有看错,他过世(1424年)不过二十多年(1449年),瓦剌就成了差点将明朝灭国的心头之患。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是他的忠实打手,战斗尖刀,不但帮他收拾了朱权,还帮他打赢了靖难之役。但是朱棣明白那只是朵颜三卫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已,他们毕竟是与大明有亡国灭种之恨的蒙古人。

所以,朱棣去的目标是打阿鲁台,结果阿鲁台大汗眼见惹不起,一趟子跑了。朱棣这人又闲不住,所谓贼不走空,就顺便把朵颜三卫狠狠的收拾了一顿。这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卫,也就是兀良哈。

朵颜三卫见了朱棣大军正摇尾巴呢,被突然揍了一顿,顿时懵逼了,什么情况?当然,朱棣作为大明雄主,自然也不会师出无名,他把朵颜三卫收拾完了,还是情真意切的给人家写了封信,让人家明白了为什么会挨打。他在信中说: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他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没有疯,不是无缘无故打你娃,主要是你自作聪明,背着我干的那些勾当我早已晓得了。

他还把功过给朵颜三卫分的清清楚楚,不要说你们那个时候报效我,那只是你们被鞑靼抢劫殴打,走投无路了,才跑来依附于我,誓死效忠。老子把你当一条好狗养着,给你好吃好喝,待你不薄,你却与那些坏家伙沆瀣一气,掠我边境,探我情报……

所以,朱棣这个人既有远见,还抹的下脸,是一个腹黑的皇帝好胚子。只可惜一生五次兵发漠北,但是太急功急利,收效甚微。国库耗尽,却终究没有给漠北的敌人形成致命打击,未能对北边边境安宁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金澎


洪武年间,朱元璋击破蒙古辽阳行省,迫降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下属蒙古诸部也随即归降。朱元璋以归降的蒙古诸部为基础设立三卫,分别为朵颜、福余和泰宁三卫,明朝官方也称之为兀良哈三卫。


朱棣并没有彻底剿灭朵颜三卫

根据记载在1422年3月,即永乐二十年,朱棣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发起了第三次北征蒙古,兵锋直指鞑靼太师阿鲁台。由于鞑靼太师阿鲁台得到了消息已避锋芒,朱棣只在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所部大批辎重,随即发兵将其纵火焚烧。由于阿鲁台避战,玩起了游击,粮草将尽,朱棣下令撤军。大军回军途中,向朵颜三卫发起了进攻,三卫惨败损失惨重,但并没有被彻底剿灭。


朱棣真的是忘恩负义吗?其实也不是,朵颜三卫是自己活该

朱元璋设立朵颜三卫原本是打算用来加强明朝边地统治防备蒙古南下,三卫的地位高于东西蒙古,待遇也不错,但朵颜三卫本身都是蒙古人,与东西蒙古的关系本就难以割断,而且待遇虽好,却远不如蒙元时期上等地位那么潇洒。所以三卫与明朝之间关系并不稳定,经常时叛时附,经常附从东西蒙古中的强势一方骚扰边境,让明朝当局很头疼。

洪武二十一年设立三卫,然而第二年朵颜三卫便反叛明朝,忍无可忍之下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郭英率大军征讨朵颜三卫,中断了与三卫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北元覆灭,正式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由于瓦剌实力强于鞑靼,为了扭转劣势,鞑靼太师阿鲁台将目标瞄准了朵颜三卫,通过迎娶三卫女作为自己儿子的妻子,与朵颜三卫建立了姻亲关系,并借此拉拢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向阿鲁台提供兵员和物资。得到三卫的支持后,阿鲁台实力得到了扩张,不仅向西进击瓦剌,向南也骚扰明朝边境,迫使朱棣不得不亲率大军征讨鞑靼。
1410年,朱棣发动第一次北伐蒙古,大败鞑靼太师阿鲁台和大汗本雅失里,导致本雅失里被杀,阿鲁台则逃往朵颜三卫,并得到了三卫的庇护。被打怕的阿鲁台向朱棣上表称罪愿意臣服,朱棣也不愿意彻底击溃鞑靼使瓦剌独大,也接受了阿鲁台并封为和宁王。 然而阿鲁台由于在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中损失惨重,才与明王朝结好,这本是他的权宜之计。经过了几年时间,他的实力得到了恢复,便不再看明王朝的脸色。1421年,阿鲁台与明王朝失和,驱骑南下骚扰大明边境,进犯大宁、开平,兴和等边境重镇,朵颜三卫积极配合,招致明军的猛烈攻击。1422年,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发起北征,这一次阿鲁台避开了明军的锋芒,朵颜就没这么幸运了,明军深入屈裂儿河,大败朵颜三卫。



而且所谓朵颜三卫参与靖难,并且立下大功也是值得商榷


前文已经说到,朵颜三卫建于洪武二十一年,但第二年朵颜三卫就反叛明朝,并于洪武二十四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讨,从此与明朝断了联系。直到朱棣继位,三卫才复遣使来朝,重新与大明建立联系,所以宁王下属朵颜三卫可能并不为真,朱棣是得到了全部大宁精锐,但很可能没有朵颜三卫,自然也就没有三卫为朱棣立下大功这事。朱棣军中也的确存在不少蒙古人士兵,但由于明初投奔明朝的蒙古人太多,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根据著名史学家和田清的考证,明初时期朵颜三卫驻地还在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未至大宁,也无割地求兵一事。在朱棣看来,朵颜三卫没怎么给自己打过工,还经常给自己搞事,更何况朱棣在打朵颜三卫几年前就已经警告过他们别惹事,可朵颜三卫不听,继续配合鞑靼骚扰明军,这种货色不打难道留着过年吗?


龙武骁卫


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掘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名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这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这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猪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


香茗史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别介绍一下朱棣和朵颜三卫。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确确实实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特别近。而朱棣又是一个如果他的手下是忠心耿耿的对他,那么他就会对他们厚待有加,如果他们对他心怀不轨,朱棣就会感觉寝食难安,事实上,就是因为朵颜三卫有二心,所以才会最后被朱棣剿灭。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朵颜三卫曾经帮助过鞑靼的阿鲁台,助纣为虐,以朱棣的话来讲就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我对你很好了,你们为什么还帮助阿鲁台南下掳掠?

其时,明义上朵颜三卫虽然已归成祖了,为什么还有帮助北元残部的行为呢?原来,鞑靼部一心想成为草原霸主,对朵颜三卫既打又拉由来已久。最终朵颜三卫心有所动,也就有归附鞑靼的行为。这让成祖很是不爽,他担心任其发展下去会变生不测,认为给点警告是有必要的。


朵颜三卫对明朝的感情很复杂,在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对朱棣有功。但是后来,朱棣连北伐打鞑靼和瓦剌,这让朵颜三卫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愿意看到鞑靼和瓦剌被朱棣剿灭,“皮之不在,毛将附焉?”。这担心并不多余。所以,朵颜三卫与鞑靼阿鲁台暗通款曲,眉来眼去,偶尔还南下为明朝增加点麻烦。


大老二爷


题主所说的应该就是在明永乐二十年(1422)明朝第三次对蒙古用兵,永乐帝朱棣御驾亲征,在为期三年的远伐当中,明军没能找到找到阿鲁台的军队,只好对自己“忠心的属臣”朵颜三卫发动进攻,朵颜三卫损失惨重,几乎灭亡!然而,朱棣真的是忘恩负义吗?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而在随后的靖难之战中,朱棣积极团结宁王,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只有利益冲突,哪有君臣名份

从前文看来,似乎朵颜三卫对于明朝忠心耿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眼人对此看得很是通透,朵颜三卫是很强,这点无须质疑。朵颜三卫也的确帮助了朱棣,这也没错;朵颜三卫是名义上的臣子,这更没错,这种君臣名份仅仅只是名义上。

朵颜三卫实则性质和今天我们所称的雇佣兵没有什么任何区别!信仰、道义、忠贞,这些可不能当饭吃,朵颜三卫眼里只认钱,对于明朝这个主子又怎么会谈的上什么忠诚。

在加上前两次明朝北伐蒙古,朵颜三卫不帮忙就不说了,还收留阿鲁台等鞑靼领导人,随后更是得寸进尺进犯大宁、开平、兴和等边境重镇。

歪打正着,捎带灭了朵颜三卫

明军第三次北伐蒙古并不是找朵颜三卫的事,而是去讨伐鞑靼首领阿鲁台,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鲁台留下的一些辎重和牛羊外,什么也没有获得。

天子出征,无功而返,明朝帝王的颜面何存,憋了一肚子火的朱棣无处释放,碰巧朵颜三卫就在明军附近,想起之前朵颜三卫的多次土匪举止,朱棣火气就更大了,拿朵颜三卫开刀子自然也就情理之中了。

在朱棣给朵颜三卫的战书中,朱棣就清楚地表明了他要打朵颜三卫的原因,原文如下: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虽然话很粗,但是道理却很明了,你不服从我的管辖,那我就打你,教育教育你。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对于此事最好的概括,因利益而生,又因利益而灭,又何谈背信弃义一说呢?


邓海春


朱棣在称帝之后,为了彻底的消灭北方游牧威胁,也特地的进行了五次北伐,将北方的游牧民族驱赶到了数千里之外,再不敢望王庭,”剿灭”朵颜三卫也是在这期间发生!

朵颜三卫对于朱棣来说也是一个老相识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因为兵力不足,没有办法打赢自己的侄儿,于是就从各地“借兵”

朵颜三卫也在其中,作为草原上的部队,朵颜三卫大多都是骑兵,战斗力也都十分的强大,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对于朱棣的帮助也非常的大。

但在夺取皇位成功之后朱棣也逐渐的疏远了朵颜三卫,并且朵颜三卫也是一个由草原部族组成的军队,和明朝中原军队也显得格格不入。

这时候的朵颜三卫也回到了草原,在后期甚至加入了草原部落对抗大明,这时候的朱棣也特地的派遣了使者,对于朵颜三卫进行谴责。

但朵颜三卫对于这个谴责却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在明成祖朱棣北征的时候,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这一停下来,朱棣就开始对于朵颜三卫动手了,在回师途中,朱棣对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让其受到了重创。

但朱棣并没有彻底的将其消灭,只是瓦解了他们的战斗力,朵颜三卫在明朝时候,就是明朝与蒙古直接拉拢的对象,一直都是时附时叛,叛附无常。

而朱棣也并没有彻底的将其消灭,只是一番敲打,如果直接消灭,那么将会让草原上的部落直接站到明朝对立面,对明朝也不利。

同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朱棣此举也是为了为以后扫清障碍,毕竟一个部族,在失去掌控的草原,也可能会成为明朝日后的心腹大患。


三书青史


解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朵颜三卫的历史。

朵颜三卫,分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而卫所制度是明朝建立的。在蒙元时代,多元三卫的前身是兀良哈、翁牛特和乌齐叶特三部,属于蒙古太师木华黎的部众。到明朝初年,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仍然是部落的首领。驻牧地都在元代辽王的封地内。

元朝末代辽王阿扎失里在捕鱼儿海战败后,率领属下诸部投降明朝。

阿扎失里被明朝封为泰宁卫指挥,同时封其他两部首领为朵颜卫、福余卫指挥同知。朵颜三卫之名,由此而来。此时应该是短暂属于过明代宁王朱权。

但是,不到两年,泰宁卫指挥阿札失里举兵反明,被明军镇压。便不得不再次归降明朝。不过,只是承认了明朝的宗主关系。内部仍然自主。

到朱棣即位之后,改编朵颜三卫。暗中扶持朵颜卫,吞并了泰宁卫和福余卫。朵颜卫出身与木华黎后裔的兀良哈部落。所以,朵颜三卫又被称作兀良哈三卫。

但朵颜卫刚刚独大,就又反叛了明朝。明军就又发兵征讨。

由以上历史看出,似乎这个朵颜三卫和那个作为朱棣靖难军主力攻下南京的朵颜三卫,没什么关系。

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的历史。如下:

靖难之役前,朱棣向朵颜三卫借兵,作为靖难军的精锐部队,打进南京。因为从战有功,朵颜三卫的首领们加官进爵,另一项封赏则与明朝的边防有关。

朱元璋时代,北方最有实力的藩王手握兵权,负责镇守边境。分别是:北平的燕王朱棣、大宁卫(赤峰)的宁王朱权、广宁府(辽宁)的辽王朱植、宣化(河北)的谷王朱橞。当朱棣即位之后,便把这三个手握兵权的王,迁到了南方。同时,撤销了在蒙古和林的驻军。

这些驻军撤掉之后,这些领土就作为赏赐,给朵颜三卫来驻守。用他们来作为守门人。

但是朵颜三卫想得到离北京更近的大宁卫——现在的承德市、赤峰一带。明朝拒绝了,才引发朵颜三卫的反叛。于是看门人变成了带路党,联合鞑靼首领阿鲁台侵犯边境。

还给出了其他理由,因为游牧民族没有稳定的物资供应,只能抢中原的。因为朵颜三卫和其他蒙古人同文同种,联系不可能断。所以就联合起来进犯中原。

但细想一下,这怎么可能?其中几个疑点不可不查:

第一, 驻牧地一直就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根本没在赤峰平泉一带。

第二, 朵颜三卫根本没有作为朱棣的主力部队,参加靖难之役。

第三, 朵颜三卫时叛时降,已经成为明朝安全隐患。

朱棣坐了皇帝之后,一直亲自率兵进攻蒙古,对于剿灭北元是非常坚定的。根本不可能带着一个时叛时降的蒙古军队去南京。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也是很艰难的,朱棣几次被打得丢盔卸甲。那时候要是有蒙古兵在旁边,被趁火打劫也有可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另外,朱棣确实把三王调去南方,但并不会裁撤边疆的驻军而把防线交给蒙古人。这等于是在自己的头上悬了一把刀。

所以还是第一个版本比较可信。那就是朵颜三卫根本就没有跟随朱棣南下。而且在明朝初年到朱棣即位这段时间,最少有两次叛降。即使归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因为他们毕竟是蒙古人。

所以,朱棣剿灭朵颜三卫,简直是如同剿灭其他蒙古一样的心情,并没有区别对待。也不存在恩将仇报。因为根本也没有什么恩。

朵颜三卫的结局呢?

明成祖刚即位,朵颜三卫数次犯边,被明军俘获多人。

明成祖在最后一次出征漠北,回师途中病逝后,朵颜三卫与明军大战。明军被俘虏了几千人。可见,朵颜三卫也根本不存在被剿灭这回事。

甚至在之后的土木堡之变中,朵颜三卫的人也在蒙古军队之中。


参习处


朵颜三卫是朵颜、泰宁、福余,看地图就知道重要性,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但是实在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城太近。

你们忠心耿耿,朱棣就厚待有加,你们心怀不轨,朱棣那就寝食不安。而事实上,朵颜三卫正因为有二心,才被朱棣剿灭。

君王眼中江山为重,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也是照杀不误,何况是有叛心的武装力量,当然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

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

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

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