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多语言国际友人志愿者助力“疫战”

通讯员 方建生 丘斐远

在疫情防控期,浙江义乌,这座“世界小商品贸易之都”显得格外清静。一茬茬身穿红马褂的志愿者,是值守在“家外”卡点设站护保百姓安康的最暖心风景。

“马褂红”里,有一群在义乌经商、生活的国际友人。他们发挥众长,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服务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

哈米,来自伊朗,是义乌人众口称赞的“中国女婿”。他2003年到义乌做伊朗丝巾进口生意,2007年和中国北京籍妻子成立义乌市首家由外商创办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设了分公司,生意做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城市。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哈米,是自购住房所在地鸡鸣山社区的一名优秀志愿服务者,不仅兼任“社区中外居民委员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而且还领衔创办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国际老娘舅工作室”。小有名气的哈米,被众多媒体宣扬报道。

浙江义乌,多语言国际友人志愿者助力“疫战”

“因为疫情,哈米和妻子、在当地读中学的女儿都留在义乌过年。年三十刚过,哈米就主动申请加入社区防疫志愿者队伍,担任社区进口人员防疫检测工作。”被誉为“联合国社区”的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介绍说,鸡鸣山社区有74个国家的1388名外商常驻,春节大多外商回国,约三四百人留在义乌过中国年。为加强疫情防控,社区组建了以本地居民为主的志愿者队伍。结果许多像哈米这样的外籍居民年初一就纷纷微信联系何文君书记,要求担任志愿者参与防疫。

“我的主要任务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守卡在社区入口,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体温检测和询问等工作。”哈米说,社区居民熟悉他,都非常配合工作。跟他一起的,还有10多位国际友人志愿者,年纪轻且能用汉语交流,也无偿加入疫情防控值班行列。他说,所有人不分国籍、种族,一起抗击疫情,这个冬天十分温暖。

阿马尔,是义乌市稠州医院国际门诊的医生。他在防疫期主动担任“三大员”,春节坚守在医院当好值班员,又志愿担任国际友人的讲解员、疫情防控宣传员,每天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3中语言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编发防疫信息,回复各种有关疫情的咨询。

“很多外国人都会来咨询我,问病毒怎么传染、怎么预防、要不要回国,每天都要做各种回复。”阿马尔说,他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尽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对每位来咨询的国际友人都再三叮嘱留在中国,安抚他们“在家”做好防疫。

阿马尔的手机总是很忙,成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防疫移动咨询平台。哪怕是深夜或凌晨,只要通过微信或打电话来咨询疫情的,他都耐心答复。他拍摄的一段阿拉伯文版疫情防控短视频,一发朋友圈,就被转发刷屏。

在江东街道永胜小区的一幢居民楼里,设了一户居家医学观察点。在楼下门口值守的是两名外籍志愿者,分别是来自巴基斯坦的阿罕默德和亚西尔。

浙江义乌,多语言国际友人志愿者助力“疫战”

永胜小区有100多名国际友人居住,他们大都在义乌经商,春节前大部分回国。疫情发生后,留在义乌的阿罕默德和亚西尔多次主动跟社区申请加入防疫志愿服务队。社区结合实际,给他俩在下午安排出时间段,负责守护小区一户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阿罕默德和亚西尔在义乌生活了十几年,已把义乌当成第二故乡。阿罕默德深情地说:“义乌是我们的家,现在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我们要为第二故乡出一份力。真心希望,整个中国、义乌和所有地方,跟原来一样好起来!”

Ali Allam来自巴西,同样是个“老义乌”,今年也留在义乌过中国年。在临时组建的“多语言外国人志愿者服务队”微信群里,他感触地说:“I hope we as foreigners can do something to help and support our Chinese friends and family 。(我希望作为外国人,我们可以做些事情来帮助、支持我们的中国朋友和家人。)”

这个微信群现有近200名外国友人,其中国际友人志愿者8名,分别能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俄语等12种语言的线上免费服务。

据悉,目前,浙江省义乌市有180多万种商品出口世界219个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疫情发生后,许多在义乌的国际友人主动参与各种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表示对中国、对义乌充满信心,相信疫情得到控制后的第二故乡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