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黎佩敏


真正的高情商的体现是:他帮了你,你却感觉是他需要你,而不是他帮了你。

杜月笙在帮了国学泰斗章太炎后,反而亲自去信并登门拜访的种种,便是这种高情商的终极体现。“大恩即大仇”这些字眼,在杜月笙这儿之所以永远不会上演,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

当年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世人是这么评价的: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由此可见,杜月笙之会做人,是公认的。

从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这段过往里,大致可以窥见这位被伟人称作“有本事没脾气”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顶级智慧。

章太炎是民国顶级大师,他也是鲁迅等大师级人物的恩师。他是敢骂袁世凯、孙中山的角色,这样的人,自是傲骨嶙峋了。可偏偏他对上海皇帝杜月笙却相当客气,他甚至还屈尊在他杜家祠堂落成之日,挥毫泼墨为他亲写了杜氏祠堂记。

让素有“章疯子”之称的章太炎做这样“溜须拍马”的事,非一般的关系,绝无可能。

要知道,同样是庆生,这章太炎可是曾在康有为70岁寿宴上写对联喝过倒彩的,他写的是:“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贼),他甚至还曾在慈禧太后生日时写过“万寿祝疆无”这般大不敬之贺词。

由此可见,章太炎绝非趋炎附势之人,所以,他对杜月笙的推崇绝是出自真心实意。能让骂天骂的章太炎甘心情愿地为之歌功颂德,实是杜月笙会做人的必然。

当年,章太炎侄子被抓各种想法无果后,他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能通神的杜月笙。章太炎求杜月笙办事,用的是信件。

这封信被递到杜月笙手里时,他整个人都颤了:这不就是他一直崇敬的国学界泰斗么!杜月笙虽是青帮头子,可他一心想做名流,这也是他一直穿长衫、要求下面人不着短衫的原因所在。

而真的要做名流,非得结交真名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革新自己的朋友圈。

杜月笙看到这求助信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他结交这个真名士的最佳机会。须知,这样的人物,你若真没皮没脸地凑上去,人肯定不会理。

可若是在章太炎雪中送上炭,并且送的方式妥当,那一切就都好说了。真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理清楚这层后,杜月笙第一时间叫来了手下吩咐他们赶紧捞人,不惜一切代价。很快,在杜月笙的帮助下,章太炎的侄子便脱离了危险。

通常,低情商的人多会在帮忙完后各种吹嘘自己为这事费了多大劲,可高情商的杜月笙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他第一时间在事情办妥后给章太炎去了一封信,信上只说:事情已办妥,改日将登门拜访先生,只为一睹先生的风采。

显然,收到这样信件时的章太炎,心里自是非常舒畅的。事情办完了不说,这帮忙办事的还要来登门拜访,目的是想一睹他的风采。

这就等于什么,等于杜月笙在告诉章太炎:为您办事真的太荣幸了,办完我还想借这机会来跟你亲近一下。

这样一来:被帮助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倒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

讲到这,不仅想起很多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的慈善活动了。某机构曾在给贫困山区孩子一人捐助几百块后,逼着孩子说:“我是某某贫困生,感谢捐助多少多少”。慈善机构的这行为,无疑生生践踏了孩子的尊严。

同样的事,杜月笙也干过,他也捐助过贫困孩子读书,但他的做法和他帮助落难章太炎时如出一辙,他在捐助了这孩子以后说:中国需要你们去拯救,你们一定要替国家把书读好。

只这一句,孩子立马没了被救助的感觉,只觉得杜月笙此举纯粹是因为:他和国家需要他。

能把“救人危难”处理成这般高智慧,唯有杜月笙。也只有这样的杜月笙,能得章太炎尊崇。

后来,杜月笙登门拜访时,心情极其舒畅的章太炎还为他改了名字,由“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关于为何如此改名,当时的章太炎是这样说的:

“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

杜月笙听完立马起身郑重答谢,自这以后,他便开始用杜月笙的名号。

这样一来,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联系便自然地紧密起来了,毕竟,就连杜月笙这名号,也是章太炎改的。只这一改名字,杜月笙名字高大上了不说,他在名流界的地位也瞬间提升了许多。

杜月笙对待章太炎如此,对待章太炎以外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昔日创办锦江饭店的女老板董竹君有难时,杜月笙帮忙时的做法也依旧显出了“帮你是我需要你”的高情商了。

董竹君的饭店生意日渐红火后,一直想扩大饭店,可因为无权无势,没人肯将附近的店面租给她扩充规模。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杜月笙出现了。

杜月笙是以食客的身份出现的,他在队伍里排了很久的队吃上饭后便对董竹君说:“你这店啊,太小了,我们都没地方坐,你得扩大规模才能给我们方便啊!”

之后,杜月笙便给属下打了招呼,不久,周围的店铺纷纷自动找到董竹君要将店面租给她。董竹君知道,这一切都是杜月笙帮的忙。

可待董竹君来谢杜月笙时,他却挥着手说:别谢我,我是为了自己和大家吃饭方便。一席话,说得董竹君心里十分舒服,她心里觉得,这倒不像他在帮她,倒像是他和大家太需要锦江饭店提供更好服务了。

帮人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杜月笙之于章太炎、董竹君等这般了。


记者李满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究竟是为了何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打拼,辛辛苦苦攒了点钱财,好不容易买下一小块地皮造了房子。刚住进去才两年,有个混混过来说那块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并且拿出不知真假的地契。侄子要出点钱,人家还不同意,一定要他将楼房拆掉,赶紧走人。原来混混另有它用。混混三天两头上门闹事,侄子心乱如麻。你也知道,打官司是要钱的,找律师去法院也没有任何结果。眼看着房子就要被人强拆,侄子只好来苏州求叔叔章太炎帮忙。章太炎当时年事已高,虽然名头很响,在上海滩是讲究权势和金钱的,名声一文不值。他也没有熟人,正在犯难的时候,有人点拨他去找找杜月笙,说杜对文化人一向敬重有加,或许肯为他帮这个忙。章太炎从心里不愿给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打交道,但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才五天,侄子就打电话告诉他,由于杜月笙先生出面,混混不敢再闹了,杜先生给了他一笔钱,在别处重新找了地方。这事办得很好。章太炎听了很开心。

第二、既然杜月笙帮完忙,为何还要亲自上门感谢?

大家知道章太炎是个很清高的人,他是不愿意和杜月笙这类人打交道的,在他的眼里,杜月笙就是个地痞流氓,终究是不务正业,不过杜月笙的一次帮忙,让他彻底改观。而杜月笙却不同,因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很愿意交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他利用各种机会结交文化名人,无非就是借助人家的名气,为自己脸上贴文化标签。基于以上原因,杜月笙还真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尤其章太炎这种在当时文学界的“大家”,杜月笙更是早就想结实了,肯定不会浪费这次难得机会。另外,当时的文人有钱的不多,章太炎也经常没有钱,于是杜月笙知道了以后,就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他,杜月笙每年花费很多钱,在这种人际交往的中,事实证明是很有用的,章太炎也为了表示感谢,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改名字。杜月笙的大名叫做杜镛,月笙是他的字,而且章太炎还查阅资料,给他找了个名人当祖先,这样杜月笙的出身,就没有那么差了,他一直苦恼出身的事情,也就解决了,他很感谢章太炎。


浮生茶说历史


杜月笙情商极高,会做人是出了名的。他交游很广,朋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干什么的都有,他交友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界红人、失意政客、知名文化人、落魄军官、浪荡公子甚至被当时人瞧不起的“戏子”,只要他认为那人值得交,都一律厚待,一视同仁,倾力结交,有时还特意资助而不求回报,也不提什么要求。

杜月笙虽然出身寒微,很小就出来闯荡江湖,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发迹成为上海滩闻人之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门徒的形象,据范绍增回忆,他下令手下的各大徒弟一律不准穿短装(彼时称“短打”,是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着装),他本人则一年四季都身着长衫。

杜月笙成为叱咤上海滩的“三大亨”后,为了洗脱自己的黑道背景,行为举止都装的文质彬彬,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很是斯文。

当年一位著名记者曾见过这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流氓大亨”,原先以为此等人物纵使不是满脸杀气、凶相毕露,总该是一介粗野蛮横的武夫,但见面之后,却惊讶地发现他只是一个清瘦修长身材,面色带青、和颜悦色的普通老者,看上去很文弱,言语间也没有“白相人”常说的豪言粗语,给人印象温文尔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纵横江湖多年的杜月笙在气质修炼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杜月笙正是以这种新的做派,开始周旋于与当年喋血黑帮时完全不同的全新阶层,着力接近、拉拢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知识精英。当年上海有位闻名遐迩、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他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学界泰斗。杜月笙早就想和他结识,只恨一直没有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某日,杜府管家万墨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杜月笙接过后在信封上随便扫了一眼,心中一阵狂喜,拆开后在信纸下方写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细一看,更是兴奋异常。

虽说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可是信封上“章缄”二字倒也认识,信纸最后落款处写着“炳麟谨上” 他也依稀认得。这个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学泰斗章太炎,堪称一代大师,学界名流。

杜月笙十分惊喜,怎么也想不到有机会和章太炎这等人物建立关系,长期求之而不得,今日却不请自来。

杜月笙发迹后,一贯喜欢给人留下礼贤下士的感觉,不论是落魄文人、失势政客,还是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只要认为他们在过去或将来或许可能有所成就或有利用价值,他都竭力与之交往,在金钱上更是经常雪中送炭,通过这种手段,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从某些方面看,杜月笙颇有几分春申、孟尝的养士古风。

杜月笙急不可耐的吩咐万墨林把章氏来信念给自己听,听罢,杜大亨才明白这位恃才傲物的章太炎为什么找他。原来,章太炎有个侄儿在上海,不慎卷入一场官司中,或许会败诉,没有办法, 经人提醒想到了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杜月笙,这封信就是特地托他从中设法疏通的。

这样一件事,在纵横黑白两道、人脉颇广、社会关系复杂、财雄势大的杜月笙眼里,实属小事一桩。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疏通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顺利打通了了关节,在十里洋场,谁敢不给杜大亨几分面子?

当晚,派出去办差的人就回复杜先生说,章太炎嘱托的事已经办妥。杜月笙不但爽快的替章太炎解决了这场官司,而且还主动去信表示要亲自去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登门拜访,好一睹大师的风采。

这次会面成为杜月笙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正是在这次见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号。

话说杜月笙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儿摆脱了牢狱之灾。按理说,他帮了章一个大忙,章欠了他一个大人情,理应亲自到杜府登门道谢才对。可杜月笙虽然没有文化,却对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谙熟于胸,考虑到文人大都清高孤傲,还好个面子,他决定放低身段,主动到苏州去拜访这位才高八斗的国学宗师。

某日,杜月笙来到苏州拜谒章大师。章太炎把杜月笙迎进客厅,首先感谢杜先生帮侄儿了却官司,摆脱困厄,杜谦让一番,连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不足挂齿。随后,二人对坐闲谈起来,杜月笙说自己祖籍原本是浙江海宁,世代养蚕缫丝为业,后来才迁到浦东高桥镇。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宁人,这么一算才知两人居然是同乡,于是倍感亲切,谈话气氛也就自然更融洽、宽松了。

杜月笙谈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那天夜里月圆如盘,大小如斗,一轮圆月映的夜空宛如白昼,一片清辉,其父见明月当头,便为他取了个“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滔滔不绝,痛说家史以及自己名字的由来,却见章太炎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不发一言,还以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正感困惑之时,突然听章太炎朗声道:“杜先生,老朽给您换个名号,就叫‘镛’,您的大号就叫‘杜镛’,在先生您的原名‘生’字上加个‘竹’字头,改‘月生’为‘月笙’,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见杜月笙一脸茫然,章太炎遂详细的解释起来:“《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难道您先生不喜欢这个名字’。 难道先生您不喜欢这个名字”?

杜月笙恍然大悟,才知道学富五车的章大师沉吟不语,原来是在给自己取大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章太炎给自己定了大名,这事要是传出去,对自己而言是何等荣耀!杜月笙赶忙起身离座,毕恭毕敬的对章太炎鞠躬道:“多谢先生赐名,晚辈三生有幸,听先生的话,从今日起就叫杜镛(号月笙)了” 。杜月笙这一趟真没白来,不但结识了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了老乡,还得了大师的赐名,回上海后,他见人便说,遂成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话。据说杜月笙私底下把这个名字习练了不知多少遍,后来签起名来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不知实情的人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呢。

杜月笙成为海上闻人后,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为举止都很注意,平日长袍马褂,显得文质彬彬,同时还煞费苦心地结交了章太炎、杨度、郭沫若、梅兰芳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杜月笙名字杜镛,号月笙就拜章太炎所赐。由此这位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黑道大亨在知识界也有了相当影响,被文人们称作“杜先生”。



【插图源自网络】

【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章太炎,民国大儒、同盟会元老,曾任《民报》主编,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鲁迅、刘文典、钱玄同、黄侃等著名人物的老师。

章太炎不但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还仗义执言,对时政直言不讳,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孙文、蒋介石等权贵都曾被他骂过。

杜月笙,20世纪上海滩让人谈之色变的青帮大佬,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青帮三大亨”, 社会名流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蒋介石、宋子文、戴笠等都与杜月笙称兄道弟,成为在政、军、商界呼风唤雨的上海皇帝。

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杜月笙:“有本事,没脾气”。

当时的上海滩流传着“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杜月笙常说一句话就是“财散人聚”,“别人存钱我存人脉”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杜月笙四岁父母双亡,十多岁就闯荡江湖,做过卖水果的小贩,妓院的跑堂,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甚至可以说文盲,他发达后特羡慕读书人那种气质和风度,所以杜月笙终年穿着长衫,一副文雅书生的模样,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甚是斯文。

杜月笙曾多次尝试拜会章太炎,结识为位学界泰斗,但章老先生在骨子是瞧不上杜月笙这类人的,所以一直无果。

但突然天赐良机。

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与一强人发生纠葛,处理不当将有牢狱之灾,面对侄子的求助,章太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无结果,后经高人指点,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杜月笙求助。

杜月笙接信后心喜怒狂,立即着手安排,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情商极高的杜月笙借梯上楼了。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回信,“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生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如约而至来到苏州拜访章太炎,二人相谈甚欢,二人居然是浙江海宁老乡,自然更亲近一些。章太炎突然问到杜月笙的名字来由,杜月笙当时还叫“杜月生”。

杜月笙不知何故,只好小心翼翼地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父亲见明月当头,所以为他取名“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道: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并解释说《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最终杜月笙也没真正弄懂名字的含义,但出自国学宗师之口,显然是错不了,更何况这要是传出去,将会是多么光彩和倍有面子的事情,杜月笙立即起身给章太炎鞠躬答谢,一切均听先生安排,自此就有了杜月笙。

杜月笙临走时悄悄的将一张2000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下,并且定期给章太炎汇上银票,章太炎也是不差钱的人,但他还是收下了,可没有一个谢字。

1931年,43岁的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圆了当年自己泣别外婆送自己到上海谋生时立下的誓言。6月10日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当天,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要员都送来匾额,杜月笙当众宣读了章太炎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中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将他的祖宗十八代的闪光点一一提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

杜月笙再一次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美丽青春您真痘


杜月笙原名叫杜月生,大名叫杜镛,月笙只是他的字,杜月笙这个名字是章太炎给他取的。

杜月笙虽然是个流氓,可他发达后,对读书人十分尊重,平日里杜月笙的打扮就像个文人,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章太炎是有名的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他这类人是不屑于结识杜月笙这类人的,在章太炎眼中,杜月笙就是个混混,流氓,虽然杜月笙名声不错,但终究是“不务正业”,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的侄儿出大麻烦了,侄儿是被冤枉的,可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章太炎无奈就向杜月笙写了封信,请他帮忙。

两人素未蒙面,但都知道对方的身份,杜月笙当时在上海被称为“皇帝”,对于他这种人来说,应该是看不起这些文人的,可杜月笙没有,他非常尊重章太炎,章太炎拜托的事他立马办好,帮他的侄子摆脱了麻烦。杜月笙办事效率这么快让章太炎刮目相看,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儿让章太炎彻底改变了他对杜月笙的看法。

杜月笙帮章太炎办完事后,还亲自来到章太炎的家里道谢,杜月笙到了章太炎家中后,先是向他汇报了调解他侄子纠纷的详细过程,说话也恭恭敬敬,十分礼貌,临别时杜月笙还鞠躬感谢。

杜月笙原来是感谢章太炎看得起他,在杜月笙心里章太炎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多次想要结识章太炎但就怕被人看不起,章太炎主动来求他,杜月笙反而觉得很感激,走的时候还偷偷在茶几下放了一张两千块的银票,这让章太炎十分感动,觉得杜月笙讲义气,有豪侠之气,于是就开始和杜月笙“订交”。杜月笙成为了章太炎的座上客,凭借着和章太炎的关系,结交了民国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为了接济章太炎,杜月笙每月都会给他送钱,杜月笙的钱大多都是花在这种人际交往中,于是章太炎为了表示感谢,就为杜月笙改了名,还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



小王漫聊


说起杜月笙其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他上海滩气焰滔天的黑帮老大身份。而提起章太炎,人民的第一印象则是大学者,确实如此,章太炎是近现代国学大师之一,鲁迅、钱玄同、许寿裳等在文化史册上响当当的这些名字,都是章太炎的弟子。

一个是上海滩的流氓大亨,一个是名满中华的国学大师,这样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到的人,谁能想到,竟然还有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的一天。最让人意外的是,杜月笙帮完章太炎的忙,竟然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一番,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杜月笙

杜月笙发迹以后,他对于自己卑微的出身其实一直耿耿于怀。他更加清晰的知道:虽然自己凭借青帮大佬德尔身份,在上海滩中呼风唤雨,但是,真正的所谓上层社会,根本看不起他,他也从未真正触所谓上流社会。

那些上海滩的名流和知识分子阶层,看似对他客客气气,其实内心却对他鄙视有加,基本都对杜月笙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杜月笙明白,他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上海滩的势力,自己自身的影响力,必然需要打入上层社会。除了拉拢军阀政客,一掷千金外,有名有威望的知识分子,也在他的拉拢之列。

杜月笙剧照

为了摆脱帮派分子的身份,首先,杜月笙在帮派里面明令规定,手下的所有人不准再做流氓打扮,手底下的人必须全部换上长衫,言谈之间也不许说粗话,总之就是要给外人一种文雅可亲的感觉。

除了改变人们对于帮派的传统印象,接下来,杜月笙就利用手中的人脉关系,为一些知识阶层解决金钱、人际关系上的麻烦。杜月笙的这种做法,替他笼络控制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章太炎也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

章太炎

作为一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气令杜月笙非常仰慕,此人虽然无财无权,但是,在知识阶层乃至于全国的影响力都极大。如若能结识章太炎,杜月笙自己的身价必然能翻好几番,奈何一直却没有机会。

不过,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章太炎侄儿出事的这一回,恰巧就将杜月笙结识他的机会,主动送到了这位黑帮老大的手中。章太炎虽然在民国的声望颇大,但是,他终究是一介文人,对于其侄儿在上海法租界与人发生房屋纠纷一事,他真的是无能为力。

章太炎

为了保住侄儿,一向狂气高傲的章太炎,无奈之下只能放下自己学者的架子,写信向杜月笙请求帮助。接到章太炎来信的杜月笙可谓是心中大喜,他左思右想都寻不到接近章太炎的机会,谁知机会就这样送上了门。

接到来信以后,在上海滩近乎只手遮天的杜月笙,亲自出面摆平了章太炎侄儿与屋主之间的纠纷,令双方都取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个事情解决以后,本应是章太炎亲自登门拜访,谁知杜月笙却借此机会,积极前往苏州拜访章太炎。

章太炎老年画像

在这次拜访过程中,杜月笙简洁明了地说了一下解决纠纷的过程,随后二人又热烈言谈,颇有几分相见恨晚的意味。杜月笙在离去之时,更在章太炎的茶杯底下而且留下了一张2000银元的庄票,他的这种做法完全顾及到了章太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面子。

因为,杜月笙早了解到章太炎在苏州生活清贫,他这样的做法在章太炎看来,反倒是礼贤下士的豪侠气节。后来,在杜月笙刻意结交之下,这两人很快就结为知己,交往密切,杜月笙这种提前拜访的做法,确确实实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鸢飞九天2018


说起章太炎可能有一部分人不认识他 ,可要说到鲁迅就不会没有人不知道了吧!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能做鲁迅的老师绝不是一般人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是清末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的学者,写过很多作品。他生于清朝却非常的痛恨清朝,在日本之时他被人问到是清朝那个省的人,他回答道我是明朝人,由此可见他是有多么仇恨清朝,和康有为等人不同他的痛恨是非常彻底的。


康有为等人对清朝还抱有一定的希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变法让清朝变得强大起来,章太炎就完全不同,他认为光绪帝同意变法完全是因为他年幼无知。

若是让清朝统治者继续统治中国,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他的这种痛恨大概来源于清朝的无能,在他眼里清朝有很多机会可以强大起来,可是因为自身的愚昧无知傲慢自大,一步步沦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这种骨子里的傲慢和愚昧是一时无法改变的,就像一棵树快要腐败到了根,必须经历一次大火才能获得新生。


他看到清朝实在没有救了就走到反清的道路上,他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做出了一定贡献。

与杜月笙的相识

说起章太炎和杜月笙的相识算是一场偶然,当时在上海生活的章太炎遇到了一起麻烦事。

他的侄子向他求助,遇到一起官司对方很难缠,希望章太炎能够帮助他打赢这场官司。

章太炎这可就犯了难,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他毕竟影响不了政法。

章太炎当时和杜月笙并不相识,章太炎尝试着写信给杜月笙希望他能够帮这个忙。

杜月笙看到这封信之后非常的高兴,这位可是当面骂过袁世凯的人。当面大骂袁世凯还没有被袁世凯伤害,反而被袁世凯好吃好喝的供了起来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你没有能力没有实力,别人也不会对你客客气气,你有能力有实力,你骂了别人别人都会尊重你。

杜月笙非常的喜欢帮助别人,况且对方还是一个他崇拜的人,这个忙他非常的乐意帮。杜月笙通过他的影响力,让章太炎的侄子非常轻松的就赢了这场官司。

通过这件事两个人就算初步结识了,杜月笙很想和章太炎搞好关系,在此之后他主动登门拜访,而且还趁章太炎不注意在茶杯底下垫了两千元就离开了。

杜月笙知道章太炎可能不缺钱,但是谁会嫌钱少呢?他这一举动既顾及了他的脸面,又相当于送了一份礼一举两得。

在此之后杜月笙每个月都会给章太炎一笔钱,章太炎也不白拿杜月笙的钱,到处宣传杜月笙的好。用现在的话就是花钱找人代言,双方都有好处互利共赢。

不仅如此他还帮杜月笙找了一个好祖宗和一个好名字,自古中国有点名气的人都喜欢认祖宗,这样好让自己的身份看起来有些名面杜月笙也不例外。

而名字也是一样古人认为名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杜月笙本名杜月生,这两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坏了。

杜月笙在帮了章太炎的忙后还主动拜访他并且不动声色的留下的钱,是因为杜月笙不吝啬钱财想要真心结交章太炎,他也如常所愿交到了章太炎这个文学大佬。


小雨鸣鸣


广交朋友,是杜月笙为人之本。

杜月笙从14岁就混迹江湖了,之所以能成为上海滩青帮大佬,就是因为他喜好结交朋友,重情义。他黑白两道通吃。官府方面,上至国民党军统首领戴笠都成为了他的结义之兄。

而对于当时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先生,杜月笙早就想与之结交了,只是苦于找不到理由。


这下结交名人的机会送上门来了,杜月笙自然是巴不得要去登门拜访拜访了。

章太炎是一代国学大师,又是同盟会元老。担任过《民报》主编,为《革命军》作过序言,还是鲁迅,刘文典,钱玄同等著名人物的老师。

1924年,章太炎脱离政界后定居苏州。有一次章太炎先生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侄儿,因为得罪了一个很有背景身份的人。无奈之下,这个侄儿写信向叔父章太炎求助。


(章太炎)

章太炎因为不在官场,也不愿意屈尊去求黑道人物,况且对黑道也不熟悉,所以犯了难不知道怎么办。

一位朋友建议章太炎写信给杜月笙,或许能得到帮助。没想到这正中杜月笙的下怀。

杜月笙收到的信上写着“柄麟谨上”,落款为“章缄”。杜月笙立即派人上下疏通了关系,把章太炎的侄儿子解救了出来。随即杜月笙也回信给章太炎说“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忧……”末尾一句“三日之内,月笙登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赶往苏州,登门拜访了章太炎先生,并且送上了2000大洋之礼。
重视人才


后来章太炎也为杜月笙老家所建祠堂写了《祠堂记》。在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当天,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要员都送来匾额,致贺词,热闹非凡。

此事说明了杜月笙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


史里淘声


都说杜月笙会做人,从这件事可略见一斑。

此时的杜月笙(1888~1951)事业如日中天,在江湖中取代了从前法租界的老大黄金荣的地位,“闲话一句”已成为他在上海滩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他不仅广结三教九流,将势力从法租界扩展到英租界,采取怀柔手段化敌为友;还从改变自身形象做起,常年穿长衫马褂,言谈举止文雅,力图改观社会上对白相人的一般看法。

杜月笙愈求长远发展,愈需要接触不同层次的人群,如结交文人墨客。他久慕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盛名,但苦于没有适当机会结交,就没有贸然登门拜访。

正巧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因房屋之事与一位颇有背景的人物发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相持不下。侄儿来求章太炎想办法,世人形容章太炎(1869~1936)是耿介清狂的国学大师,能从光绪、袁世凯一直骂到老蒋。他听说杜月笙在法租界玩得转而且乐于助人,就写信请他出手相助。

杜月笙特别高兴。不仅帮忙解决了纠纷,还特意前往苏州登门拜访,期间他观察到章太炎的经济情况稍显窘迫,就在临走时悄悄把两千元银票压在茶杯下面。

杜月笙带着善意的示好,不仅极大地顾全了章太炎的颜面,也表示出他的尊重和尊敬。两人的关系拉近后,他每月派人送钱接济章太炎。加上有乐善好施的名声在外,章太炎对他既感激又敬佩,认为杜月笙能礼贤下士,有侠义之风,不愧于黎元洪秘书饶汉祥所赠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在一次闲谈中,章太炎建议杜月生改名杜镛号月笙。笙,生也,“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语出《周礼.太司乐疏》,杜月笙特别高兴,认为既大气又好听,到处炫耀。1931年,杜月笙为光宗耀祖在上海高桥镇建杜家祠堂,身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亲自为他修建家谱。

自古以来,素心、执着是文人特别明显的气质,章太炎能为杜月笙办事、讲好话,除了金钱资助,他八面玲珑的处事手段和人格魅力同样作用巨大。


文史今安在


杜月笙靠混黑社会起家,在旧上海混得风生水起,算得上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土皇帝了。

虽说有钱了,但杜月笙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杜月笙剧照)

原来,杜月笙从小没机会读书,没什么文化,很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所以,他总是着一袭知识分子爱穿的长衫,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乍一看,杜月笙还真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杜月笙对文人雅士分外敬重,喜好与他们结交。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不光著作等身,人还特别狂狷,常常对时政畅所欲言。被他骂的权贵更是数不胜数,哪怕到了民国,孙文、蒋介石这些领袖亦被他骂过。由于他敢做敢当,在文人雅士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照理,章太炎这么一个狂傲的人,是不会和没什么文化,又是流氓的杜月笙搅和在一起的。可他偏偏和杜月笙交情很不错,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章太炎的侄子了。

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

对方有钱有势,蛮不讲理。

章太炎的侄子无奈,只得请章太炎出面。

章太炎本以为以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言善辩,对方一定会买他的账。

谁知道对方行事粗鲁,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

这下章太炎也没办法了。

就在此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给杜月笙写封信,请杜月笙帮忙解决。章太炎答应了。

(章太炎旧照)

杜月笙对章太炎的名气早有耳闻,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认识。收到章太炎的来信后,激动万分,立刻调动人脉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子解决纠纷问题,最后调解到双方满意。

把事情圆满处理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苏州去拜访章太炎,把事情结果告诉了章太炎,让章太炎放心。和章太炎聊了些闲话,便告辞离去了。临走时,他还不忘悄悄将一张2千块的支票压在茶杯下。

杜月笙的做法无疑顾全了章太炎的面子,因此让他心生感佩,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反而很有古代豪侠的风骨。

攀上交情后,杜月笙和章太炎互相有了走动。

有一次,两人在闲聊时,章太炎问起他名字的来历。

当时,杜月笙还叫“杜月生”。他告诉章太炎,他出生在7月15那天,月亮正好升起的时候,所以他父亲便给他起名“月生”。

章太炎听了思索了一会才说,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如果不嫌弃,我替你再改个字如何?

杜月笙没想到有这个荣幸,高兴坏了,马上点头说,一切都凭先生作主。

章太炎一笑,蘸着茶水在桌上比划着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

杜月笙看了半天,由于文化不高,并不明白章太炎为何要用这几个字。

章太炎见他茫然,便向他解释说,《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他还是起身给章太炎鞠了个躬,说他以后就叫杜镛了。从那以后,他才把“杜月生”改为“杜月笙”。不过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他为“杜先生”。这个称呼,就像称呼那种很有文化的人一样。

(杜家祠堂落成盛景)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来往的过程中,看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但生活并不宽裕。于是,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以接济他的生活。

对于杜月笙的的帮助,章太炎也是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1931年6月10日,杜月笙在老家浦东高桥镇老家修建的杜家祠堂建成。

杜月笙在建成典礼上,请了许多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一向不肯与俗人为伍的他,由于感叹杜月笙的为人,竟一反常态,亲自为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章中,章太炎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异士若干,因此让杜月笙的出身,顿时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无形中,这又给杜月笙增添了若干光芒,愈发让他有了名士风度。众人从此后,也就不好再说他是社会哥出身了。

(参考史料《杜月笙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