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国史春秋


关于李承乾的荒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政治抹黑而已,根本当不得真!

因为在史书上,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很荒唐,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也很荒唐,唐高宗的太子李贤也很荒唐,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和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也几乎是以丑角出现。

更关键是,太子杨勇被废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就是杨勇曾大放厥词说,我当皇帝,就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

至于李承乾被废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也是太子承乾曾大放厥词说,我当了皇帝,就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

与此同时,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虽然都是太子,但却最终都没能当上皇帝。面对这种惊人雷同的情节,你们说这一切是巧合吗?如果说这是巧合,接连出现的巧合也未免太多了吧。



事实上,与其说李承乾是因为荒唐而被废,还不如说他是因为被废而变得荒唐。

至于李承乾被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皇帝与太子的关系非常微妙。

一方面皇帝希望培养太子,给太子配备强大的班底;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太子会抢班夺权。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会习惯性的让强势亲王牵制太子,比如隋文帝用晋王杨广牵制太子杨勇,李渊用秦王李世民来牵制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用魏王李泰来牵制太子李承乾。

对于李承乾来说,因为有杨勇和李建成这两个失败案例在前面,所以当他面对魏王李泰的分庭抗礼,李承乾自然一点安全感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李承乾只能玩命的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因为李承乾的势力越来越大,李世民自然变得没有安全敢,于是李世民便认为太子承乾一心想谋杀自己,所以就将他给废掉并幽禁了。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将太子李承乾给废掉并囚禁起来,自然要给个说法吧,至少要让李世民打击儿子的这种行为变得高大上,就比如说是为了大唐的江山,为了天下百姓,同时也让后世人觉得李承乾被废是他咎由自取。于是乎,李世民就需要给李承乾进行定罪。

当然,这种定罪肯定不是由李世民来编织,而是由下面的人来揭发,在此过程中,这个所谓的揭发就是一个站队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你揭发的罪行可信不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明确表态。所以此刻你敢说太子的道德、思维是正常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正常行为,那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

相反,如果你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太子就是内奸、叛徒,皇帝不仅不会觉得你是在胡说八道,反而还会对你非常满意,因为你的态度表达的最坚定、明确。

从这层意义上说,对于史书上关于李承乾的荒唐内容,大家看一看就可以,如果真相信,那真是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

事实上,李承乾作为一个顶级的政治人物,怎么可能这样脑残弱智、邪恶变态呢?因为他真是这副德性,怎么可能爬上那个位置?就算承乾是因为投胎投的好,所以成为顶级政治人物。但问题是,他爹妈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第一流的,而且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承乾即便再差劲,那也有个样子,借用一句话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如果李承乾真差劲成那副德性,李世民需要废他的时候,还需要犹豫什么呢?


我是赵帅锅


李承乾(619-645年)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八岁被立为太子,不满足皇权晚到,杀同族胞弟,刺师长,争皇权,逼宫李世民,荒唐事情做尽,一生作死。

公元619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妃子孙氏为其诞下第一个儿子,李世民无比高兴,身为当爷爷的李渊也是万分激动,赐名“承乾”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可以看出当时李渊,李世民对于这个孩子的看重。李承乾在公元620年,也就是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恒山王,五岁时候,父亲李世民请来文学大儒陆德明与孔颖达封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拜为长子的老师,希望继承儒学经典,谆谆教导之,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大唐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此万众瞩目,逐渐开启了“作死”模式。

不得不说,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的溺爱这个孩子,李承乾十一岁时(公元630年),唐太宗便有意锻炼他,令他“听讼”,“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十六岁时(公元635年),李承乾爷爷李渊去世,李世民诏令太子李承乾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这是真的直接储君上培养,然而荒唐创始人李承乾到底干了些什么?

公元642年李承乾怀恨同样有皇室争权能力的异母弟弟李泰,嫉妒父亲李世民同样宠爱恩施于他,遂令人暗中刺杀李泰,事情败露后,不念昔日李世民对他的爱护,打算勾结朝臣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宫,唐太宗是真的心痛不已,失望透顶,爱子荒唐,溺爱孩子的李世民还是没有痛下杀手,直接先把李承乾幽禁在室内,还令朝中忠贞大臣日日劝解,痛改前非。

爱之深责之切,孩子犯了谋权犯上,觊觎皇权,不由说也是直接问斩,李世民绞尽脑汁保全他,希望朝中大臣领会他的意思,便问群臣太子犯下这样的错该如何处置,无一做声,最后是通事舍人来济解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样李承乾作死的行径,得到了处罚,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令葬之以国公礼。

一个荒唐人生的李承乾,一个溺爱护子的李世民,溺爱助长子,荒唐事尽绝。


无花台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为太子时,专门做《帝范》一书,来严格要求李治的言行举止。

究竟是什么,令唐太宗如此重视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唐太宗的长子,已经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有关了。

说起李承乾这个人,他很独特:少敏惠,太宗甚爱之。8岁便被立为太子,12岁便让他参与国事,我们都看得出来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这个大儿子当做接班人培养。可李承乾却在成为太子17年后,举兵造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样一位聪慧且备受唐太宗喜爱的皇太子,怎么就突然走上叛乱的道路。我们就要从他的经历、变化,来好好对比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李承乾剧照)

1、少年时的李承乾是这样的

性聪敏

唐太宗为李承乾找的两位老师,都是当世有名的大儒:

孔颖达是孔子三十二代孙,诗书评价他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陆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们的教诲下,李承乾用心学习,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喜爱。唐太宗也非常满意这个儿子,认为他“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励,李承乾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盼,努力做着乖小孩的模样。

尊敬老师

李承乾的老师前朝名宿李纲因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亲自去迎接老师,担心老师会出什么事情。

李纲和李承乾之间讨论的东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国之策,说来也挺枯燥的,特别是对一个11岁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却能听得很认真,常常到了忘寝废食的程度,令李纲大为赞叹。

李承乾很喜欢这位老师,也许是他不像其他几位那般老喜欢讲些纳谏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迹教导自己还可以当做故事听听,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和老师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缘故。

李纲的身体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时候,李承乾很难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亲自为老师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温柔、贤淑的女子,他对于自己这位身为太子却患有腿疾的儿子是非常关切的,李承乾也很热爱自己的母亲。

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为母亲祈福,却被母亲拒绝。

这件事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时候,唐太宗大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为长孙皇后祈福。

(长孙皇后剧照)

李承乾曾经也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帝国储君,并一直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让他“听讼”时,他频年治国,理务允谐,足以担当起军国大事。

父亲的夸赞,激励了李承乾,在后来的监国过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唐太宗看。

人生无常,事情的发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变了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见太子已经步入正轨,便渐渐放松了对太子的关注,转而对另一个儿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爱。

大概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唐太宗开始对这位儿子特别关切起来,给他修文学馆、允许他随意招揽人才、坐轿子上朝。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了驳斥大臣们对于皇子的轻视,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没法控制的,万一太子不幸死了,谁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后会不会成为太子呢?很贴切的比喻,可听的人却未必不会惊恐。

贞观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给李泰的物质供应超过了太子东宫的供应,还特别违背制度让李泰到武德殿来与自己朝昔相伴。

这样的宠爱显然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亲态度的转变被李承乾看在眼里,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废长立幼。

这是李承乾转变的重要理由,而另外两件理由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脚疾这件事,其次是长孙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体有了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对于李承乾这样胸怀大志的人,脚疾对他的名望是极大地影响。

因为这种种原因,李承乾开始变得不安、自卑、自暴自弃起来,他变了。

(李承乾剧照)

2、改变之后的李承乾

我们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李承乾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也是如此。

刚开始,他还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对于老师们的纳谏还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处理起来规规矩矩,自己有过错马上提出来,毫不掩饰,所以,大臣们人人都认为太子很贤明。

那这件事,又是如何恶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谈谈一位叫做称心的乐童了。

乐童称心

李承乾每日与这位称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对超越性别的恋人。这样的丑闻是兜不住的,特别是在备受皇权注视的东宫内了,皇帝大怒,把称心在内的相关人等一律处死。

这件事给太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悲痛之下几个月不上朝。思念到极处,还在东宫中立了称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关在称心像的屋子里,痛哭流涕。

《新唐书》: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处裴回,涕数行下,愈怨怼,称疾不朝,累数月。

学胡人

太子在称心死后,开始过上了荒唐的日子里。

他让自己的仆从数百人学习胡人的音乐、穿衣、妆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宫殿中召开宴会,而食物的来源:招亡奴盗取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

这还不够,他让自己的手下寻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后5个人为一部落,学习匈奴人的社会结构,并自立为可汗。

太子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已经看出了自暴自弃的模样,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时间压抑下的爆发。这一爆惊得便是整个大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匈奴部落生活画)

刺杀老师

我们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纳谏之士,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约束、批评呢?显然不是的,特别这几位都属于言辞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宁上书太奢华;

太子喜欢音乐,于志宁上书玩物丧志;

太子衣着言语不对,纳谏;

太子今天没有学习,纳谏。

……

时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受诏辅导,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颖达 又多所规奏。太宗并嘉之,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励,老师们都非常积极的指出太子的错误,严厉批评。可,教育又怎么是可以只用批评就解决问题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过去了,责问孔颖达道:“太子成长,何宜屡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数多了,且屡屡当着众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过错,这样的做法又怎么会为人接受呢。

没有谁会喜欢,自己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要求,虽然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太子的爆发来得猛烈且突然: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承乾并不纳。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无,李承乾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自我灭亡的深渊。

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兵败被俘。

(李世民剧照)

沉重的父爱

谋反是一项重罪,历朝历代对于这种事情,都是杀之以儆效尤,可面对这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唐太宗却怎么也下不了手。

一个合格的父亲,在面对自己子女的过错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里,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难以靠近的模样。

唐太宗选择了把这个话题交给大臣,问众臣:“欲何以处承乾?”

场面安静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亲情,这种话题是轻易不能开口的。

关键时刻,一位叫来济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的顾虑详细考虑后,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唐太宗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解决造反问题的同时,保住了爱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郁郁而死。

李承乾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谋反后,还想方设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范》既是治理天下的经典,也是李世民对自己教育子女不当的反思,而这反思的背后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伤痛。


脑洞趣味历史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作为嫡出,又是长子,李承乾自然就成了大唐帝国的太子及储君。

李承乾的脚有点跛,是个瘸子,但李承乾很聪明,又是长孙皇后所生,因此一开始很得李世民宠爱,为此注重家教的李世民给李承乾选了当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作为李承乾的老师,比如有李纲、李百药、房玄龄、孔颖达、张玄素、杜正伦等。但李承乾是个纨绔子弟,经常有荒唐之举。
▲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的荒唐举止有很多,比如:

第一,李承乾因宫里生活无聊,就让一些奴隶去偷民间的牛马,然后亲自宰杀煮食。

第二,李承乾很喜欢学突厥语、穿突厥的服饰(当时突厥可是大唐的敌对势力),之后又仿效突厥人制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置账庐,而李承乾则坐在里面宰羊烹煮。

还有一次,李承乾假装死掉的突厥可汗,然后自己躺在地上装尸体,让手下人割脸,围着他哭。过了一会儿,李承乾又坐起来,对众人说:我要是当天子,一定要带着几万军队去骑猎,然后全部散发去做突厥人,投身到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个骑兵将领。


第三,喜欢搞“同性恋”。

李承乾喜欢一个名为“称心”的少年,经常宠幸他。后来被李世民知道了,就把称心等人全给杀了,而且还严厉责骂李承乾。

李承乾不仅不思悔改,还在东宫内专门给称心修了一个房间,里面供着他的画像,甚至还给他修了坟墓,早晚祭奠“痛哭徘徊”。

第四,不顾手下死活,只为一时欢快。

李世民有个异母弟弟李元昌,和李承乾简直臭味相投,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他们把手下的人分为两队,然后两人各领一队,让手里的人披上氃甲、拿着竹捎互相厮杀。如果李承乾觉得哪个手下作战不给力或者不能让李承乾满意,就将他的手脚绑起来,然后用树枝抽打,有不少手下还被活活打死。

第五,老师责骂,就派刺客刺杀。

李承乾喜欢到处游猎,不喜欢学习,还经常在东宫里击鼓玩乐,声音都传到了宫外,为此身为老师的张玄素就去进谏。而李承乾本人则非常恼火,不仅当众怒骂张玄素,后来还派刺客去刺杀张玄素,搞得张玄素身受重伤,险些因此丧命。

还有一个太子老师于志宁也经常跑去劝谏李承乾,李承乾同样很恼火,就派了刺客纥干承基和张师政去刺杀于志宁,结果两个刺客一到于志宁家中,刚好看到于志宁为母亲守孝,自己则睡在庐草上,两人觉得于志宁是个孝子,结果又不忍心伤害他。

于志宁因此侥幸逃过一劫。

后来李承乾察觉出父亲李世民要立自己的四弟李泰为太子,而且李世民对自己的态度越发冷淡,就准备和李元昌等人发动政变。

还没有造反,李承乾的五弟李祐就率先在齐州发动兵变,不过很快就被平定了。在审问该起谋反案中,无意间牵连到了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而纥干承基为了活命,就供出了太子要密谋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知道后大为吃惊,经长孙无忌等人查实无误后,李世民就把汉王李元昌赐死,而李承乾则被废为庶人,后来流放到黔州,谋反事发的第二年(644年)就死了。

总的来看,李承乾其实就是一个宠溺过度的孩子,有此结局很正常。


金兔历史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自小被立为太子,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说起来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欢,一心想把他培养成出色的王位继承人。这位先天、后天条件都十分优良的人究竟是怎么堕落的呢?

首先,严师未必出高徒。

李世民爱子心切给他请的老师都是严师,一开始李承乾表现的还不错,阳光心态积极向上,得到了老师和大臣的一致好评。也许是老师们对他的期望过高,不能允许他出一点错,否则就严厉批评甚至苛责,但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经常的苛责让他难以接受,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他学会了阳奉阴违,在父亲面前恭顺有礼,出了朝堂寻欢作乐。

母亲的去世,让他失去了庇护,再加上腿疾,使他本性中顽劣的部分开始暴露出来。

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对他好言相劝,可能他不至于有后来那么多的荒唐行为。可是大臣们却没有给过他机会,对他的错误只会一味严苛的指责,好像不这样做就不尽责一样。

装修个房子,就有人批评他过于奢华;和宦官玩闹,就有人将他比作秦二世;稍有错误就有人犯颜直谏,恨不得李承乾能马上听他们的,改掉所有的缺点,成为他们心目中完美无缺的太子。

这时候的李承乾已经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任他们摆布了,一味苛责的结果只是让他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吃喝玩乐,豢养男宠,还有什么是他没做过的。

吃喝玩乐那都是小事,他还喜欢上一个男人,经常与他厮混在一起。据说这个被他叫做称心的男人,不仅姿容秀美,还能歌善舞,很得李承乾的欢心。本来大唐民风开放,豢养男宠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他是太子做这事那就是皇家丑闻,李世民绝不能容忍,于是一怒之下将称心杀了。他很伤心,虽然在李世民面前敢怒不敢言,背后却更加荒唐起来。

他开始喜欢胡人的服饰,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还召集一些逃亡的奴隶建立蒙古包,成立部落。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还扬言:“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有人规劝,立即诛杀,杀到那些人再也不敢乱说为止。”

从这些话里可以感觉得到他对那些动辄苛责他的朝臣们有多厌恶,当然他的这些荒唐的言论无一例外会被朝臣汇报给皇上。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虽然李承乾做了那么多荒唐事,可是李世民并没有想过废了太子,这毕竟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他在李承乾的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他以为只要他严加管教就可以让太子走上正路。

但李承乾并不知道李世民的想法,他看到李世民对李泰的看重并不在他之下,而李泰早有争夺皇位之心,他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在暗杀李泰失败以后,铤而走险逼宫谋反,他的结局可想而知了。

帝王之家讲究权利制衡之术,李世民对李泰好可能是真的喜欢李泰,也可能只是故意让李承乾有危机感从而奋发图强。可惜他们都不够了解对方,明明手里是一把好牌,最后却以惨败收场。


疯小鸟


李承乾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后因唐太宗处死太子的宠童称心,父子关系也陷入僵化。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派遣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弟弟魏王李泰,未遂。遂与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歃血为盟,决定武力叛变谋杀亲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后来齐王李祐谋反牵扯出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等人的谋反案,为免重蹈自己的覆辙,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唐太宗所废。尔后,由于长孙无忌强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亦同。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历史在记录





答: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八岁之时被立为太子,二十五岁被废。

到底是因为荒唐而被废,还是因为被废而被涂抹上荒唐的色彩?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为了维护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武神明形象,必要的艺术加工是不可少的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史书上几条关于李承乾“荒唐”事迹的记载吧。

一、“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即李承乾有龙阳之僻,喜娈童;

二、向往突厥人的生活,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甚至模仿突厥部落争夺牧场的场景,“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

三、不听师长劝谏,扬言:“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

别的不多说,单说第三条,自己身为储君,竟然扬言日后成了天子就要怎么怎么样,这种话,颇似三岁孩童赌气时的口吻,根本就不像是史书记载里“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太子李承乾,更不象是十二岁就在尚书省听讼,十五岁就独立处理政务,并在李世民外出时便居守监国的太子李承乾。

至于说,反感中原文明、向往突厥野蛮生活,以及娈童等怪行,那是想怎么黑就怎么黑了。

有人说,李承乾本来是神童,是后来被逼疯了,这才出现了如此怪诞的行为的。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是这么说的:“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体统,他很可能是精神失常。”。

那么,李承乾是怎么被逼“疯”的呢?

他们说,主要是李世民对他要求太严格了,李世民本身是千古一帝,一心希望自己的继承者青出于蓝,更胜自己,不但是高要求、高规格地对太子进行训练,有时候还严酷到了变态的地步,远远超过李承乾的承受力,终于招致李承乾精神崩溃,成了个失心疯。

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如果李承乾真是个疯子,那么,其说话必然乱七八糟、行事必然颠三倒四,甚至所说、所做,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得了。

但是我们看,李承乾所做的最“疯狂”的事,无非是联合侯君集等人叛乱,意欲拉李世民下台。

这件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从酝酿到谋划、到行动,全都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全看不出李承乾是疯子、精神病的迹象。

而且,仔细想一下,侯君集等人全是久经沙场、饱经风浪的人物,如果李承乾真是个思维混乱的疯子,他们还会跟着干吗?

所以说,李承乾密谋造反之事虽然“疯狂”,但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是属于缺失了基本辨识能力、对自己行为不能负法律责任的精神病患者。

对比一下清康熙帝的废太子胤礽,情况也很类似。而且,雍亲王胤禛即位后,也有抹黑过胤礽的行为。

所以,史书上所载李承乾在东宫搞出的一系列荒唐事,有可能是史家的故意编排。

话说回来,李承乾已经早早册封为太子,成为了帝国继承人,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去做谋反之事呢?

其实,在这一点上,清胤礽比李承乾更“疯狂”,他是废而又立,立而又废,两立两废,且两次被废,都是意行“大不逆”之事。

现在,很多人都骂李承乾、胤礽傻,以卵击石、自毁前程、自取灭亡。

实际上,那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准确地说,那是屁股所坐的位置决定了脑袋的思维方式。

李承乾、胤礽坐在太子那个位置上,所面临的险情使他们不得不那么做——胤礽接连两次做相同的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胤礽当时处于“九龙夺嫡”的斗争中心,为求自保,不得不拼死奋起作最后一搏。

李承乾所遇上的杀气虽然没有“九龙夺嫡”那么重,那么凌厉,但也足以让他窒息。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除了生下长子李承乾之外,武德三年(620年),又生下了次子李泰。

这李泰“聪敏绝伦”,智商似乎超过李承乾,故得唐太宗李世民“特所宠异”。

补充一下,李承乾是个跛子,略欠人君之风范。

李泰不但得李世民深爱,也得高祖李渊所喜。李泰出生满月,就被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 次年进封卫王、授上柱国。

注意,李泰所封为正一品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地位与当年李元霸同。

李世民登基后,更是变着花样地恩宠和加封李泰。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改封年仅九岁的李泰为越王,再封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后又再加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共二十二州。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让李泰兼领左武候大将军,再授予雍州牧之职。

当时的雍州即是京兆府,大唐王都所辖之地,所以,李泰又顺理成章地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改封李泰为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

也在贞观十年,李世民“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就府别置文学馆”,是李世民在秦王时代所做的最引为自豪的事,他如此安排李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最最过份的是,贞观十六年(642),朝廷每月对魏王府的料物供给超过了东宫。李世民还下诏让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好与自己朝夕相处。

武德殿紧靠东宫,李泰一旦搬入,就隐然形成了威逼东宫之势。

所以,魏征极力谏止了此事。

但魏征谏止得了李泰不搬武德殿,却无法阻止得了李世民对李泰的爱。

李世民对李泰万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只要一天不见,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互传书信,互诉衷肠。

李世民对李泰的爱,已超乎寻常,用褚遂良的话来说,那是“爱之逾嫡,嫡庶不分”。

李世民甚至还当众说出了“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之类的话。

所以,《旧唐书?韦挺传》记:“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李世民既然是这样一种表现,李泰和李承乾都不是傻子,都会作出本能的反应。

李泰野心勃勃,不断谗害李承乾,以为只要把李承乾搞垮,大唐帝国的万里江山就是自己的了。

李承乾惶惶不可终日,先是试图暗杀李泰,不成,便密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大将侯君集等人谋反。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本来就牢不可破,而在人望、能力等诸方面,自幼长在深宫之中的李承乾,又如何与身经千锤百炼的李世民相比?

谋反事败,各种黑就纷至沓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承乾,是个可怜人。


覃仕勇说史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的妃子(长孙皇后)生育了嫡长子。因为在太极宫承乾殿出生,取名叫李承乾,也是唐高祖李渊为他这个嫡孙亲自赐名的。

武德三年,还是婴儿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五岁就迁封中山王,后来唐太宗登基,改元贞观后两个月,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唐太宗为了培养太子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作为老师。可想而知唐太宗夫妇对自己长子寄予了极大的厚望。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剧照)

作为太子李承乾,那么讨李世民器重与喜爱,怎么会被废去太子之位,他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之事?


李承乾从小很聪明,还有名师教导,在十几岁就能代父断理国事。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而李世民忙于政事,无人来管教太子。加上脚疾行走不便,心里非常自卑,李承乾便有“叛逆心理”,于是李承乾开始痴迷玩乐,用宦官、养男宠、信道士。

(李承乾剧照)

一、比较著名的李承乾的同性恋事件,他作为太子储君,却宠幸一个男宠,并且称呼他为“称心”,虽说“龙阳之好”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少见,但总归是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李承乾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李世民知道后非常愤怒,便杀死了“称心”。

二、李承乾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用意,也没有收敛。在“称心”被杀后,李承乾悲痛不已,在东宫辟出一个房间,供着“称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

三、太子李承乾沉寂在他的男宠死后的阴霾中,接连几个月都是以身体抱恙为借口,不去参加早朝,在他身边的大臣都前来劝解,他不但不听而且还把这些劝解的人给杀了。

(李承乾与称心剧照)

四、当初李世民与突厥达成屈辱的渭水之盟,三年后李靖率军灭了东突厥,报了当年渭水之仇。而李承乾特别迷恋突厥人的生活,在东宫要求下人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进行突厥歌舞表演,还亲自扮演突厥可汗,在东宫演绎着突厥的生活场景,还扬言自己继承皇位后,会带领着军队投身到突厥可汗帐下。

五、李承乾因为妒忌心作祟,觉得他父皇宠爱三第李泰,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会。于是他就想除掉他弟。而在刺杀李泰失败后的情况下,李承乾起兵逼宫,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不同。结果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两年后死在流放之地。

(图:玄武门之变)

总结:李承乾这么多荒唐行为,跟他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他年幼的时候,被迫离开父母,住进东宫。父亲对他格外严厉,还经常外出征战,娘亲又离得远,他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关注和认可。偏偏父母特别宠爱自己的弟弟。

对十几岁李承乾来说,生在帝王家,还是贵为太子,多少双眼睛注视的他,而足疾带给他深深的自卑感,身上背负的压力是何等的巨大。面对这些人生难题跟压力,李承乾选择了“荒唐”。


历史红尘


该怎么说呢,说荒唐当然也是荒唐,但一个人从8岁被立成太子,少年、青年时期都是满受好评的皇位继承人,忽然变成了后来那个样子,这总该是有原因的。所以,今天就来说一下,谁逼疯了太子承乾?

————————以下是正文————————

最近这几年清宫剧大火,从早几年的《宫锁心玉》,到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清代皇帝的老婆孩子们,可算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好地露了露脸。虽说是经过了艺(hú)术(biān)加(luàn)工(zào),但好歹也让大家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一个起码的认识,也让九子夺嫡之类的皇家旧事,成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饭后闲谈。

实际上,中国古代皇室的亲子教育和权力传承,很多时候都非常的复杂甚至血腥,清代这些只是由于影视剧的传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经历或说遭遇,就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从皇家的乖宝宝到癫狂的疯子

李承乾生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即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后来唐太宗登基,改元贞观后两个月,就将承乾立为太子,时年八岁。太宗和长孙皇后的感情千古传诵,对他们的长子也是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应该说也没有辜负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谓是一个优秀储君的模板。

网剧《唐砖》中的李承乾剧照

据史书记载,太子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的喜爱。而唐太宗对这位太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太子的老师。而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对这些老师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纲在贞观初年担任承乾老师的时候已经七十余岁了,承乾对他“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李纲在贞观五年去世之后,承乾还曾亲自立碑纪念他。

电视剧《贞观之治》中的李纲

除此之外,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

可是,从贞观10年(636年)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献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关于承乾的负面记载。这些记载不但负面,而且处处透着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随便列举几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恋事件。当时,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长得非常的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非常的喜欢。虽说娈童这事儿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是太少见,但总归不是一件上得了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当时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恼火,刺死了称心,承乾因此“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几个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开始变得非常的乖戾,这个有很多体现。比如早年间对师傅非常尊敬的承乾,这时候已经听不进师傅们的意见。甚至当他的老师张玄素直言犯谏的时候,承乾恼羞成怒试图遣人刺杀张玄素。再比如承乾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对人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已经是一个疯狂的暴君形象了。

网剧《唐砖》中的突厥人形象

最后一件便是承乾的谋反。贞观十七年(643年),承乾因为太宗宠爱三弟李泰,感觉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胁,在刺杀李泰不成的情况下起兵逼宫。结果当然是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参与事件的诸多大臣也被太宗杀得人头滚滚。

承乾起兵谋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变,前人有诸多说法,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进、背后奸臣的撺掇、唐太宗玄武门事变的影响,等等。这些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咱觉得,一个好好的太子,最后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还有更多的原因。

二、谁逼疯了太子承乾?

承乾从一个模范太子,变成了最后起兵谋反的疯子,这个转变应该说是在持续的高压下逐渐产生心理变态的一个过程。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只能说是导致最后结果的一个触发点,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整体的政治环境,就是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可以说危机感是整个初唐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说到唐太宗,咱们经常都会提到贞观之治,但这是贞观中后期的事情。在贞观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还是处在一个创业的阶段,前途未卜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东汉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这个天下已经动乱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几百年每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寿命,自己的唐朝会怎样?其实并没有人知道。在这种创业的危机感驱使下,人的很多行为都会显得急切。这种心理可以解释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谏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纳谏著称?如果把他们想成是一个进取的创业团队,可能会很好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

其次,这样一种伴随着激情、焦虑感和危机感的心态,当然也影响到了唐太宗对承乾的教育策略。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唐太宗为承乾先后选择了近10位硕学鸿儒做老师,这些人满腹才华,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着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谏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会客气。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太子的所谓劝谏,话说得真的非常难听,比如承乾试图杀掉的张玄素,曾说承乾:“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这真是骂的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承乾年纪尚小的时候可能还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听不进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对待承乾,其实一直有一种错位,那就是把承乾当做了太宗自己。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这创业之君和守成之君,从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通常来说,家庭、妻子是承担这一角色的最好选择。君不见以纳谏著称的唐太宗,在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纳谏也不如从前了么?唐太宗百战功成,杀兄逼父当上皇帝,这得是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况且从少年时就处在重压之下的承乾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何承乾对那个娈童称心如此迷恋,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砖》中袁咏仪饰演的长孙皇后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来看,或许也未尝没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高祖,这三朝最初设立的皇位继承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顺利继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亲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过。这样一种皇太子的“宿命”,兴许也给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吧。

文史君说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从一个优秀的储君模板,最后变成了一个谋反的疯子。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唐太宗君臣对太子的教育方针出了问题。考虑到唐太宗几个子女最后的结局,说他一句“长于谋国,弱于治家”也并不过分。当然,古代社会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孙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对这些子女的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唐太宗就像是一个过于push的大家长一样。这一点和如今流行的“虎妈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读者朋友之中有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压力当然要有,但沟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而已。

参考文献:

毛蕾:《论李承乾从聪慧太子到叛逆谋反的心理动因》,《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李承乾和北周宣帝宇文赟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有一个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父亲,宇文赟的父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而李承乾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两人都被寄予厚望,以至于合格储君的压力压得两人喘不过气来,又摄于父亲的威严,于是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演员,对外一言一行合乎规矩,在内则偷偷释放自己的天性,天长日久之下,就会出现扭曲的、病态的心理。这种高压如果一旦有机会光明正大的释放,就会如宇文赟登基之后那般荒唐,如果一直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就会如李承乾后来那般荒唐。

宇文赟13岁被册立为太子,宇文邕对他的管束极为严格,不仅朝见举止和大臣们相同,而且不能有休息日,不能喝酒。除此之外,宇文邕对这个儿子还实行棍棒教育,如果宇文赟犯一点错误,宇文邕一面以可以立其他儿子为太子来威胁宇文赟,一面用棍棒打宇文赟,还派官员监督和记录宇文赟的言语动作,每个月都要上报。在这样的教育下,宇文赟学会了伪装,压抑着自己的天性,事事按照宇文邕要求的去做,“矫情修饰,以是过恶遂不外闻。”

等宇文邕去世后,宇文赟毫无悲伤之色,迫不及待的继位,然后开始了荒唐的帝业生涯。他嗜酒如命,暴虐不堪,不到一年就把皇位传给了年仅6岁的儿子,然后继续他的荒唐生活,大充后宫,一口气立了五个皇后,极致的荒唐之后是宇文赟日渐掏空的身体,这位北周的天子年仅21岁就去世了。

与宇文赟相比,李承乾虽然没有接受棍棒教育但命运却更加的悲惨。李承乾生于619年的承乾殿,当时大唐刚立国一年,天下并未统一,但是统一的大势似乎已经形成,这个时候李世民嫡长子的出生必然是被重视的,李渊为其取名承乾,既有以宫殿命名的意思,又暗含了对大唐未来一统天下的期望。只是李渊也没有想到,他为李承乾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仅仅七年后,他就真的做了太子,肩负大唐的未来。

李承乾在幼年所受的教育一点不比太子李建成儿子的低,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班底,更是设文学馆,有了十八学士,李承乾就跟着十八学士中的儒学大师学习儒家经典。李世民在还没有夺权之前对李承乾的教育就丝毫没有松懈过。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上了太子之位,紧接着成为皇帝,而年仅七岁的李承乾做了太子,李世民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李世民虽然得位不正,但是大唐的江山有一半多是他打下来的,可以算作是个马上皇帝,又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因此他对李承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容不得一丝差错,为此他花大力气培养李承乾。而李承乾在最初的十多年里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太子,他聪慧、好学、明断、仁孝、尊师、心系百姓等等。

这个小太子在11岁上就被要求听讼,算是正式开始锻炼储君之能,在13岁就开始在李世民不方便的时候监国,同时不忘记读书学习,他写的治国方略为李世民叹服,这个少年在那个时候是那样的耀眼与完美,但是这只是表象的,实际上李承乾过的并不快乐,或许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他就是不幸福的,他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又被寄予厚望,他没有办法做自己,只能如一只木偶般接受父亲的安排。

李世民并非不爱李承乾,相反,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非常疼爱李承乾,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又一心栽培儿子,但是李世民错就错在给李承乾的压力太大了,大到李承乾想自毁前程。所以我们看,李承乾在做太子的时候,前半段和后半段是截然相反的,前半段他是个完美太子,后半段他突然成了荒唐太子。造成这种前后大改变的就是李世民本人,再往细了说就是三样东西,一是谏臣,二是李承乾的疾病,三是李泰的野心。李世民为了更好的培养李承乾,给李承乾安排了很多的老师,他们负责教授太子知识,规劝太子,甚至监督太子,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让李承乾苦不堪言。

我们知道,贞观时期,李世民非常喜欢纳谏,魏征更是著名的谏臣,实际上当时不仅仅有魏征进谏,还有很多的专业谏臣,而其他大部分的官员也学着进谏,这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官员们更是为了进谏而进谏,籍此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后者扬名于后世。不过,李世民有时候也神烦,他甚至有一次对长孙皇后表示想杀了魏征。连李世民这个规则的制定者都不能完全承受进谏带来的烦躁,那么还是少年郎的李承乾就更加接受不了了,李世民给李承乾派了那么多的老师,他们不停的向李承乾进谏,完全不考虑李承乾能不能接受,他们很多人也并不在乎李承乾怎么想,他们要的是李世民怎么想,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曾问孔颖达:“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但没有哪个大臣反思自己。李世民对于他们向李承乾进谏是很高兴的,只要进谏好了,升官发财的机会就来了,所以他们只是为了进谏而进谏,并没有真的好好教授李承乾,这让李承乾心里产生了逆反心理,天天被几个人轮番进谏,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搁谁谁都得疯,而李承乾也真的变得疯狂了。

李承乾一直算是体弱多病的,虽不至于耽误政事,但却是对李承乾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后期还有了足疾,这让李承乾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自卑心理,李世民不是没有安抚过李承乾,他曾公开表示绝不换太子,但是李承乾并不相信,尤其是在弟弟李泰越来越得宠的时候,李泰很得李世民的宠爱,而且野心也不小,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李泰和李承乾都是很清楚的,这也就给他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即李泰也可以取而代之。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李承乾乖巧了十几年的性格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他完全失去了理智,荒唐事一件接着一件。

比如李承乾宠幸了一个十来岁的太常乐人,此人姿容俊美又善歌舞,很得李承乾的欢心,并赐名称心,李世民知道后杀死了称心,还连坐了十余人。而李承乾也怒了,他对于称心的被杀痛心不已,在东宫中大肆纪念称心,不仅树形象让宫人祭奠,又在东宫中起冢将其埋葬,赠官树碑,李承乾不停地为称心掉眼泪,这完全不是一个太子应该做的事。

比如他的老师们进谏,多了烦了,他竟起了杀心,派张师政和纥干承基去刺杀于志宁,结果杀手们看到于志宁在为母亲守孝,不忍心下手才放过了于志宁,还有张玄素,李承乾派出去的人也差点杀死了他。李承乾居然想着要杀死老师,要知道他曾经对老师是极为尊敬的。

比如李承乾喜欢模仿突厥人,说突厥话,穿突厥的衣服,让东宫的人扮成突厥人,把东宫弄成了一个突厥小部落,过起了突厥生活,玩得兴起的时候,李承乾突然吩咐:“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然后就真的举行了个假突厥葬礼,李承乾表示将来做了天子,就要到突厥去真正当一个突厥人,做一个大将领,等等。

比如他喜欢和弟弟李元昌做一个游戏,即将士兵分成两队,全副武装起来相互攻击,如果有人不听,就吊起来抽打,死人事件时有发生。李承乾表示将来做了天子一定在禁苑中和李元昌大肆玩这种游戏。并说:“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这样的荒唐哪还是个太子所为?当然李承乾也知道自己的荒唐,害怕李世民会真的废了自己让李泰来做太子,于是策划刺杀李泰,结果失败,又谋划着直接谋反夺位,当然这件事还没有施行就被李世民给发现了。

悲催的李承乾就真的做不了太子了,不过即便李承乾如此荒唐,李世民仍旧不愿意处死李承乾,只是将其废为庶人流放,而李泰也并没有上位,反而是晋王李治捡了一个大便宜,成为大唐的太子,未来又成为大唐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