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象棋瘋子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馬氏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宿州人,父母在離世前把馬氏託付給了郭子興,後成為郭子興養女。郭子興在濠州起義,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鑑於朱元璋能力出眾,郭子興便把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馬氏被封為皇后,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馬皇后。馬皇后是史上少有的賢德皇后,她母儀天下、慈德昭彰,她助朱元璋取得天下,並心繫百姓,禮賢下士,天下為之稱頌。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至極,從此再也不立皇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僅用四年奪得皇位。假如馬皇后能一直活到朱允炆即位,那朱棣還敢起兵反叛嗎?

朱棣是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開創了永樂盛世,把明帝國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創業史並非那麼光明正大。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把因為悲痛和思念,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而沒有立他的其他兒子為太子。自古皇室爭端殘酷且血腥,本應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其他兒子會甘心嗎?朱棣雖是四子,但他並非沒有機會成為繼承人。

朱棣就藩北平後,多次率兵北征,立下赫赫戰功,在諸王中,不管是皇族地位還是軍事才能,朱棣都遙遙領先,這是朱棣的資本。然而朱允炆是那麼軟弱無力,有德無才,卻被立為接班人。不論朱棣是否發動了戰爭,他對朱允炆只有不屑,取而代之才是朱棣的真實想法。

朱允炆即位後,為了國家安定,聽從齊泰、黃子澄建議,著手削去藩王的權力。比如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等,先後被廢,有的死有的被囚禁,有的被廢成了老百姓。

史料記載: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作為最強的燕王,在削藩的壓力下被迫造反,並搞出一些“清君側”之類的由頭。藩王造反一旦失敗,幾乎必死無疑,精明絕頂的朱棣很清楚這一點,事實上,朱棣早有造反的心,只是在等待時機罷了。

面對死亡的風險,朱棣甘願承受,也就是說他的造反決定是他心甘情願做出的。從種種跡象表明,朱棣對皇位十分渴望,和朱元璋一樣,對權力慾望極大,野心旺盛。如果朱允炆沒有削藩,朱棣照樣會起兵造反,只不過理由會改變。

史料記載:

二十八年,初,諸王封國時,太祖多擇名僧為傅,僧道衍知燕王當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蓋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封藩地給諸王,找了很多僧侶給諸王挑選,姚廣孝言道:“如果王爺讓我做您的侍從,我將送王爺一頂白帽子。”意思就是我會幫你坐上皇位。朱棣聽後雖然吃驚,但也馬上做出決定,收下了姚廣孝。

從這裡我們看出,在挑唆之下,朱棣馬上上鉤,可見其渴望皇位不是一天兩天,姚廣孝只是個引子,令朱棣的野心更加膨脹。

況且馬皇后是否是朱棣生母,還兩說,就算真是生母,自古弒父殺子的事情多了,為了皇位,朱棣也可能會“大義滅親”。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也會造反,因為這個決定跟馬皇后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由朱棣的野心來決定的。

如果朱元璋還活著,朱棣必定不敢造反,如果朱標還活著,朱棣也不會造反,這是必然。而馬皇后還活著,則會成為朱棣的“夢魘”,靖難之役可能遭遇巨大阻礙。

馬皇后是朱元璋原配夫人,也是一國國母,在朱元璋的稱霸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也是後宮的主人,多年和名臣宿將一起艱苦戰鬥,必定會在將士中積累相當大的威信。

在朱元璋成為帝王之前的很長時間內,馬皇后都肩負著公文、書信、後勤事務等重要工作。

史料記載:

“若倉卒取視,於囊中出而進之, 未嘗脫誤。”

在朱元璋南征北戰,面對陳友諒、張士誠的威脅,馬皇后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作為一位女性,她無法上戰場廝殺,而她發揮的能量同樣不小。

“親率妾媵完緝衣鞋,助給將士,夜分不寐。”

馬皇后曾組織大量婦女,幫助軍兵織補衣服、鞋子,供給前線的戰士,經常通宵達旦。這些事情朱棣可能不清楚,但那些朱元璋手下的將領、軍兵必定知道。

人心都是肉長的,馬皇后為人和善,體恤軍兵,知人善任,也積累了相當了政治智慧。在朱棣起兵的情況下,如果馬皇后振臂一呼,北軍可能有一半人就會投降,且天下人都會支持馬皇后,朱棣發動的戰爭名不正言不順,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朱元璋性格暴戾,權力慾望強,最怕的就是有人搶他的權力,加上其出身低微,他對所有官員都不信任,就算身邊親信將官也同樣如此。

馬皇后曾多次勸阻朱元璋殺人,每每朱元璋舉起鍘刀,馬皇后總要過問一二,委婉勸說朱元璋,不知救下了多少人。

宋濂是明初功臣,也是朱標的老師,德高望重,倒黴的是宋濂的孫子牽扯進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大發雷霆,想要殺掉宋濂。

馬皇后得知此事,急忙奉勸朱元璋:

“民間延一師,尚始終不忘恭敬,宋先生親教太子諸王,豈忍殺之?”

民間對老師都十分尊重,宋先生親自教導太子諸王,怎麼能忍心殺死?

起初,朱元璋不聽,馬皇后則不吃酒肉,以此來保佑宋濂,朱元璋見此,也就放了宋濂一條生路。朱元璋誰的話都可能不聽,但必定會聽馬皇后的話,這結髮妻子感情至深,任何女人也無法動搖馬皇后在其心中的地位。

胡惟庸案株連三萬人被殺,藍玉案株連兩萬人被殺,不知道多少名將毀在朱元璋的暴戾之下。馬皇后救不了所有人,但如果她能活到朱允炆即位,必定會救下幾位能征慣戰的武將,一方面是幾率問題,一方面是人品問題。

李善長、胡惟庸、藍玉此類人八成是活不了,但如果馬皇后能保住馮勝、傅友德、周德興、王弼等人,哪怕只留下兩三個,朱棣的靖難就很難成功。

如果不是沾了朱元璋濫殺功臣的光,朱棣將面對那些超級強大的將領。而馬皇后心地仁慈,必定會救下來不少,這將成為朱棣靖難的巨大阻礙。馬皇后去世後,誰也無法再阻止朱元璋濫殺功臣,但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歷史可能將會被改寫。

總體來講,馬皇后如果活著,一是朝廷武將得以保全,二是朱允炆不會消藩,三是朱棣師出無名不敢造反,四是就算造反,不一定成功啊,畢竟有一個條件改變了。

當然歷史無假設,朱棣雖然是造反登上的皇位,但總體來講,也把大明朝推向了強大!


楊角風發作


我認為:就算馬皇后還活著,朱棣肯定還是敢造反的,只是造反的結果必敗無疑!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是有三方面原因的。


1、馬皇后並非朱棣的親生母親。朱棣和周王的生母是蒙古人碽氏,就連太子朱標的生母都是李淑妃,所以馬皇后對他只有撫養權,而且到1402年的時候,馬皇后已經71歲了,所以朱棣不需要對馬皇后有太多顧忌。


2、朱棣對自己的能力審判合格:他在北邊領兵打仗多年,經驗豐富,再加上他本身足智多謀,身邊能臣干將很多,特別是謀臣姚廣孝滴水不漏的謀劃增強了他的信心。


3、朱允炆的削藩舉動加重了朱棣的不安。朱允炆即位開始,便謀劃著削藩,卻沒有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案,激怒了眾藩王。最先被開刀的藩王是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允炆將他貶為庶人。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是殺雞給猴看,當時朱棣是藩王之首,能力最強。朱棣自知自己的處境艱難,與其等著被宰殺,不如放手一搏。


所以綜上所述,朱棣造反勢在必行。


而造反結果必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與朱元璋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元璋還在打天下的時候,她就毫無怨言的追隨奔波,並且經常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代替朱元璋慰勞軍士安撫家屬,深得朱元璋的讚許和將士們的尊重。


二:馬皇后還活著,必定會盡力阻止朱元璋的大屠殺:馬皇后一生無子並且死的早,她去世時是1382年,年僅51歲。她死後,朱元璋興起了郭桓案、藍玉案等,殺死了一大批功臣宿將。特別是藍玉案,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藉著藍玉謀反的罪名枉殺了很多武將,後來造成朱允炆無人可用的囧面。如果馬皇后活著,我想她必定能說服朱元璋不大量的枉殺無辜,就像胡惟庸案發生的時候,朱元璋堅決要處死儒學大師宋濂,馬皇后極力從中說情,最後朱元璋決定網開一面。晚年的朱元璋性格執拗,做事獨斷專行,聽不進臣下任何的勸諫,也沒有人敢進諫,如果馬皇后還在,估計只有她敢對朱元璋“直諫”。試想一下:本來要被處死的人,被馬皇后說情留下了一條生命,後來馬皇后有所請求,那曾經被救的人必定以死為報!

所以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為人寬厚,很多臣子們都受過她的好處,大家都願意追隨她,更重要的是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建文朝必定不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囧面”,加上本身的天道人理、人心向背問題,朱棣造反的結果是必敗無疑。


羊妹的歷史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對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我們在史書上很難發現了,但是朱棣卻在明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朱棣之所以這樣寫,我認為一是為了給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雖然不是長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對馬皇后的敬重,認為馬皇后當自己的母親是很榮耀的一件事。

二、馬皇后的能量巨大

馬皇后到底叫什麼已經很難知道了,父母雙亡之後就成為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義女,之後被許配給朱元璋,自此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都有馬皇后在後面為他操理內政,讓朱元璋免去很多後顧之憂,因此馬皇后也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后之一。

馬皇后之所以賢,不僅僅是對朱元璋,還有就是對軍隊和百姓。

我們說的能量巨大,並不是說馬皇后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而是說的她的善良。馬皇后的善良,讓全軍將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關心將士和老百姓的生活問題,讓她的聲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馬皇后活著,也會贊同朱元璋讓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為皇帝,並且會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馬皇后不同意會讓軍隊中很多人都會不願意,百姓也不會順從。

三、馬皇后的存在,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起兵造反,雖然我們知道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當時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何為清君側,就是朱允炆身邊有佞臣,汙衊聖聽,讓皇帝做出了對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側。

但是如果馬皇后在的話,馬皇后一定會成為朱允炆強力的後臺,如果朱棣還想發起清君側的話,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側清誰?難道要清馬皇后嗎。

所以說,如果馬皇后還活著的話,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馬皇后如果還活著,朱棣就是有一百顆膽也不敢造反,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後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兩人都患難與共,可以是,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賢內助,也是他政治上親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馬氏被冊封為皇后。馬皇后與朱元璋生有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見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感情。



馬皇后不僅是母儀天下的賢后,還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對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太子的老師宋濂,因為孫慎事受到牽連被定為死罪,馬皇后直言不諱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後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馬皇后所生五子,都對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羈,長大後被分封到開封,馬皇后對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貴妃前去監督,把身上的舊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一木杖叮囑江貴妃說:“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慈母殷殷教誨,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為。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卻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悲痛欲絕,賜諡號慈孝皇后,同年葬於明孝陵。

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後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麼朱棣敢造反嗎?



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歲,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因此,馬皇后在精力上應該不存在問題。由於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帝位,馬皇后自然要被尊為“太皇太后”,以她執掌後宮二十餘年的閱歷,及在洪武時期經常干政的經歷,應該說她的政治影響力依然還是很大,況且她母儀天下,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可以說,人心是向著馬皇后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他是知道這中間存在的巨大風險的。




作為一國之母,馬皇后為天下臣民所愛戴,她與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篤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間,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該怎麼削,都會對皇太孫朱允炆產生影響,要知道,歷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不當造成的。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閱歷,因此她必定會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參考。

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針,朱棣要造反,給他一百顆膽都不敢。


大國布衣


馬皇后還活著的話,確實不會有靖難…

但關鍵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難的前期形勢對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實際上在朱元璋時代,朱棣雖然總領北平一帶的北疆大軍,但直屬的只有燕山三護衛等王府直屬。就算加上馮勝離開之後的北平城全體部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來萬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國兩百多萬!這可不是幾十年之後的那批純農奴,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戰老兵!

所以基本上認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謀反的觀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況朱允炆上臺之後,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權,燕山三護衛也被嚴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緣故都是被逼無奈,小部分才是為了夢想…

反正引頸就戮也是個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於連續高強度削藩,而且採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發謀反,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廢(估計也是謀反);湘王更是因為被告發謀反,直接逼得舉家自焚;隨後繼續削岷王…手段酷烈、藉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攏分化、軟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蠻幹…

朱棣又不是傻子,當然非常清楚照他這麼幹,遲早要搞到自己頭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廢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邊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還有不拼一把的道理麼?

這也是在靖難中沒有一個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盡是些明裡暗裡幫朱棣的…秦、晉等藩按兵不動,寧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開金川門…

僅僅是因為朱棣名聲好、威望高、手段強?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為削藩,人家朱棣後來怎麼就屁事沒有?

所以如果馬皇后比朱元璋後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這麼幹!就算削藩也會採取比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會被他逼得狗急跳牆,再加上考慮到現實的實力對比問題,自然也不會造反,所以根本就不會有靖難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朱棣還沒有造反,就不會有“靖難之役時”這個概念,因此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是:

“如果朱允炆即位後,馬皇后依然健在,朱棣敢不敢造反。”

我的答案是,朱棣斷然不敢造反,主要有兩點理由。

其一,不再有造反的藉口。

靖難始於削藩,而削藩實際上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想法,純屬儒生誤國。

古有漢代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 朱元璋在位時也曾與朱允炆探討過削藩的問題,當時朱允炆還是先禮後兵、滿滿的一套思路方法。結果朱元璋駕崩後不久,朱允炆就在齊泰、黃子澄的慫恿下直接開始了削藩。更是愚蠢地採取了黃子澄“燕王太強大,先撿軟柿子捏”的辦法,先裁撤其他比較弱的藩王,逼死了湘王,讓朱棣有了充分的藉口和準備時間。

如果馬皇后在世,這一切都將不會再發生。雖然明代後宮嚴禁參政,在國家危機或者君主幼弱的時候,以太后身份主持朝中大事還是可行的。

明英宗時期的孫太后,在英宗被瓦剌擄走的情況下,獨當一面,立朱祁鈺為攝政王、朱見深為太子,確保了大明的穩定秩序。後來的立朱祁鈺為帝、迎回英宗、奪門之變,都有孫太后的影子。

更何況馬皇后不同於旁人,她在微末中伴隨明太祖征戰天下,積累了很多政治智慧,多次給朱元璋勸諫和幫助。以馬皇后的身份、仁慈和智慧,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參與決定是否削藩這樣的大事。

而且朱允炆向來對祖父朱元璋十分敬重,馬皇后這個慈祥的親祖母如果一直健在,肯定會成為朱允炆的最大依賴,國家的大計方針也必然會詢求祖母的許可。

所以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不會再有貿然削藩的舉措,反而會採取穩妥有效地辦法一步步實現削藩的效果,朱棣也就不會再有藉口和時機造反。

其二,不會再認識姚廣孝

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明史·姚廣孝傳》

從明史上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削藩是靖難之役的誘因,而姚廣孝對朱棣的慫恿則是導火索。

姚廣孝對朱棣的作用,不亞於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作用。他不僅看準了天時地利,慫恿朱棣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藉口起兵造反,還不斷出謀劃策,極力助推朱棣登上帝位,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功績主要有:

  1. 在朱棣北上收編寧王和朵顏三衛的時候,李景隆包圍了北京,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以萬人成功抵禦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

  2. 朱棣南下進攻濟南受挫,姚廣孝致信朱棣讓他儘快回撤;

  3. 指點朱棣繞開濟南、淮安等地,從安徽境內繞道直撲南京,一舉獲勝。

可以說,即使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少了姚廣孝的慫恿和出謀劃策,其執行力也會大打折扣,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姚廣孝能夠出現在朱棣身邊,恰恰也是與馬皇后有關係。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祝福”——《明史·姚廣孝傳》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悲痛萬分的朱元璋從四方遴選高僧分派給各個兒子,讓他們在高僧的陪同下為母親誦經祝福。姚廣孝就是因為這個機會,才與朱棣認識,併成為其重要謀士。

所以如果高皇后一直健在,姚廣孝也很難有機會接觸朱棣。即使是姚廣孝仍然進入了燕王府,以他的智慧,在馬皇后在世的情況下,也決然不會慫恿朱棣造反。

結語

綜上所述,馬皇后在世的時候朱棣自然是不敢造反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朱棣不再有造反的機會。

即使馬皇后活到朱元璋駕崩,那時她已經66歲了,可能很難一直堅守到孫兒朱允炆成長起來、徹底控制國家。一旦馬皇后去世,而朱允炆還沒有成長起來,朱棣還是很有可能造反的。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假如,沒有了靖難之役,也就沒有了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朱允炆的文治能否抵禦蒙古侵略也無從得知,對後世是好是壞很難分辨。


霄林天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們的權利都非常大,讓他有一種危機感,於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將權力掌握到自己手裡,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帝王。
(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場都不好,這就讓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是為了告訴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聽信小人的話,將我們老朱的江山搞得遍體鱗傷,我是出來收拾殘局的。同時朱棣還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為自己後面做永樂帝鋪路。看到這裡,試想下,如果馬皇后還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順

據《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給了她非常高的評價。馬皇后從小家境殷實,父母死後被郭子興收了義女(朱元璋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屬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說在軍隊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馬皇后性格非常溫和,深受百姓及群臣愛戴。舉個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後,殺伐之心很重,馬皇后就經常勸諫他。當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殺太子朱標的師傅宋濂時,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終宋濂才得以平安無事。朱元璋也想動劉伯溫的時候,她也立馬隱晦的告訴劉伯溫讓他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劉伯溫也是立馬辭官,多活了幾年。


(馬皇后劇照)

因為馬皇后關心百姓及群臣這個特點,導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將領也願意聽她的。如果她堅定的站在朱允文這邊,或者明確發佈懿旨,老朱的後代不準窩裡鬥,我想這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這也會導致朱棣發起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及合法性蕩然無存,而且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是篡位的行為,會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許將不會實施

馬皇后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前就已經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沒有立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為了給朱允文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將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斬殺殆盡。同時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資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馬皇后在,或許朱元璋哪怕在朱標病逝後,都不會殺了那麼多功臣,因為馬皇后肯定會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將軍藍玉等。如果藍玉活著,朱棣還敢反嗎?估計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萬步,如果馬皇后無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時間點來到建文帝時期,或許削藩就不會進行。

削藩是為了將皇權集中,也是消除潛在的危險。如果馬皇后依仗在軍隊裡的威望,或許朱棣軍隊裡就有不少受過她的恩惠,真正跟隨戰爭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馬皇后,心裡就有底了,或許還會跟皇叔們關係處的非常好,畢竟有馬皇后從中協調緩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勢在必行,馬皇后也會讓朱允文不要對皇叔們趕盡殺絕,先來看看削藩的王爺們的下場: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緶都被貶為庶人流放到明朝邊境。可以說朱允文對待叔叔們沒有一點親情可言,暴力過激,心腸硬的像石頭。而恰巧馬皇后是有慈愛之心,她說的話,相信朱允文肯定會聽,或許削藩就變得結局非常圓滿,中央集權也完成了,叔叔們也都願意交出權力跟地盤。

結合這兩點,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這,而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腸軟,朱棣才勉強贏了,如果馬皇后還在,借一百個膽給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謀反之舉。
(朱棣劇照)

馬皇后如果還在,朱棣起兵就是謀逆之舉,同時或許連削藩都不會實施,因為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歷史每日說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理由如下:

一、馬皇后在朝野的聲望會讓朱棣師出無名。

朱棣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記載。大家可以想想,馬皇后是支持親孫子還是別人的兒子?即使如後來朱棣所說馬皇后為其親生母親,馬皇后為維護大明朝正統和朱元璋遺訓,也會支持朱允文。朱棣在起兵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側。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為了防止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給予了地方諸侯在必要的時候起兵“清君側”的權力。《皇明祖訓·法律》明確記載: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如果馬皇后在世,一句話就能讓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灰飛煙滅。有馬皇后在,朱棣的正義性和合法性都會出現顛覆性轉變,而且無可爭辯。

二、有馬皇后在會阻止朱允文犯錯。

靖難之役中朱允文在擁有巨大優勢的條件下,為何會慘敗如斯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急二是軟。朱允文皇位還未坐穩,就開始實施所謂的“新政”,這導致他失去了一大批支持者,畢竟朱元璋以前確立了不得變更祖訓的規則,這難免落人口實,讓別人拿住不放。在削藩戰略上,朱允炆急於求成。在諸多藩王中,最有實力的是晉王和燕王,但是晉王早死,剩下燕王“一支獨大”。朱允炆實施的策略是“翦燕手足”,即先廢除勢力較小的周王、齊王等人,然後在一舉消滅燕王。殊不知這卻給了燕王養精蓄銳、招兵買馬的機會。所以,當朱允炆密令臣子逮捕朱棣時,朱棣就已經做好了起兵的準備。登基後,朱允炆雖然極力削藩,但是他重用的都是以“齊泰、黃子澄”為核心的文官,武官受到冷落,所以在戰爭發生時,大多表現出了觀望的態度,只能重要老將耿炳文和未經沙場的李景隆,弔詭的是,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打開城門迎降的是昔日朱允炆重用的李景隆。與朱棣相比,朱允炆的弱被凸顯得更加明顯。朱允炆性格溫和,仁厚,而朱棣性格猛烈,甚至可以說是“殘暴”。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就瘋狂報復,他可以將方孝孺“誅十族”、也可以對建文一朝舊臣家屬實施殘酷的“瓜蔓抄”,不留活口。手段至此,‘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的朱允炆恐怕是做不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必能阻止朱允文犯這些錯誤。馬皇后長期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應當不會犯這種小兒科的錯誤。

三、若馬皇后在世,朱允炆絕對不會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削藩。朱允炆引起諸王不滿的,並不單純是他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暴力的削藩手段,眾多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朱允炆對這些叔叔,可謂是絲毫不念親情,所有被削去職位的藩王,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其最好的歸宿居然是被革職為庶人,可見朱允炆削藩手段之殘忍。這種幼稚的手段,必然會招致反抗。因此,如果馬皇后一直在世,朱棣未必敢謀反。

綜上所述,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必不敢造反。


青果樹下閒扯淡


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馬皇后比朱元璋早死了十多年,比兒子朱標早死了十年左右,屬於朱元璋家最早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看情況。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建文帝繼續削藩,朱棣還是會反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已經67歲了,如果保養得當,身體應該還能說得過去。

此時,朱棣等小輩對馬皇后的尊敬那一定是有的,而馬皇后對孫子建文帝的支持度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建文帝繼續削藩,那朱棣還是會反,原因無它,因為建文帝觸動到了朱棣最重要的利益。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她是個賢惠識大體的賢內助,但基本不干涉政治。

當朱元璋去世一年後,建文帝就開始削藩了,馬皇后因為長期依賴夫君,在朝廷的掌控力和影響力還是有限,如此情況下,朱棣對馬皇后的顧慮就會減少,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能收拾無數豪傑,朱棣是不敢造次的。

因此,朱棣造反,無所謂馬皇后是不是存在,關鍵是要看建文帝朱允炆削不削藩,只要削藩,朱棣必定造反。

靖難之役前,如果馬皇后勸阻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大概率不會削藩,如此朱棣就反不了

靖難之役前,建文帝強力削藩,引起了諸王不滿,朱棣起身造了反,並且造反成功了。

如果靖難前,馬皇后還活著,建文帝大概率削不了藩。

馬皇后歷來維護後輩們的既得利益,也對兒子的師長們非常注重。曾經,朱元璋收拾李文忠,就被馬皇后勸住了;朱元璋收拾太子老師宋濂時,也被馬皇后勸住了。

總之,馬皇后非常善良,最不願意看到兄弟反目,也不願看到叔侄相殘,所以會大概率勸阻住建文帝削藩。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造反的概率就會低到很多。

綜合來說,馬皇后如果在靖難之役還在,如果能勸阻住建文帝不削藩,那麼朱棣很難造反。如果馬皇后不能勸住孫子,那麼朱棣會繼續造反。

所以說,馬皇后在不在,並不是朱棣造反的理由,而建文帝削藩,才是朱棣造反的真實原因。


藍風破曉


靖難之役之時,朱元璋與太子朱標都已死去,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已先於這二位而去,但是馬皇后要是在靖難之役之時沒死,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為什麼,先來看看馬皇后在大明初年的地位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貴人

馬皇后生於富豪之家,也算是大家閨秀,母親在生下她之後便去世了,父親為了避禍將其託付於至交郭子興手中,而後父親客死他鄉,馬皇后便成了郭子興的養女,此女聰明伶俐,被郭子興夫婦視如己出。

馬皇后二十歲時,義父郭子興起兵反元,佔據濠州,而後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前來投奔,朱元璋在義軍中精明強幹,不久便被提攜為大帥親兵,不久又因戰功擢升為義軍中的一位頭領,郭子興十分器重他,將養女馬氏嫁給他,所以朱元璋才能在郭子興的扶持下成為義軍中一股勢力,所以朱元璋的起家是靠“孃家人”的。

1355年,郭子興去世,其軍隊大部分是由朱元璋的女婿繼承,可想而知馬皇后在其前期的作用。此後在軍旅生涯中,夫婦二人也是夫唱婦隨,配合極為默契。朱元璋南下征戰時,馬皇后便做起了朱元璋的私人秘書,將其文書處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南下渡過長江攻打集慶,當時馬皇后與家眷都在和州,且長江被元軍切割,和州淪為孤島,馬氏親自鼓勵將士,穩固百姓,堅守和州,使元軍不能攻下,讓丈夫安心攻下集慶,所以馬皇后巾幗不讓鬚眉,女英雄也。

1360年,陳友諒大軍直攻南京,強敵環伺,南京內人心惶惶,不少官員和士兵準備臨陣脫逃,馬皇后當即前去撫慰人心,並拿出財物犒賞士兵,穩固了軍心,為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大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朱元璋的部將對馬皇后十分尊敬。馬皇后對其子女也是嚴加管教,對其教育曉之以理,是一位慈愛的嚴母,她的子女對其十分敬畏。

而且朱元璋也十分聽馬皇后的話,很多大臣都因為馬皇后的勸諫減少了刑罰。比如李文忠守嚴州時,楊憲誣告李文忠不遵紀守法,本就十分猜疑的朱元璋當即召回外甥李文忠準備責罰,但是馬皇后當即就勸導,她相信養子李文忠(李文忠曾被朱元璋夫婦撫養)不是這樣的人,且陣前換將實在不利,朱元璋同意了馬氏的建議。果不其然,李文忠大敗張士誠大軍,守住了嚴州。

學士宋濂獲罪被朱元璋判了死刑,但是馬皇后認為宋濂罪不至死,以吃齋為由向朱元璋反抗,結果朱元璋才反應過來,不應該對宋濂這樣的飽學鴻儒執行死刑,這樣會傷了天下士子之心,就將宋濂安置到了茂州。

馬皇后的作為使許多功勳免遭責罰,還十分愛惜人才,設置紅倉供養太學生的家屬。這與馬皇后信奉黃老之學有關,要知道黃老之學之中的與民休息十分適合剛剛經歷戰亂之後新生王朝初期,所以馬皇后是一個有遠見的女政治家。

朱元璋唱黑臉,馬皇后唱白臉,使許多將領、大臣都敬畏者這位國母,最後馬皇后病死,朱元璋又開始了殺戮。所以馬氏在將領中的地位是十分重的,當時朱棣能夠造反是因為朝中無將可以與之匹敵,還有北方諸將大都是朱棣部下,所以,前期的朱棣是十分順利的。所以,假如馬氏活到靖難之役,北方諸將必然不敢依附朱棣,朝中大將也不會被朱元璋殺掉,朝中就有可征戰之將了。

馬氏是朱棣嫡母,是朱棣能夠篡位的藉口

其一明朝是以孝治理天下,這是朱元璋所定下的國策。當初朱棣攻打濟南時,鐵鉉堅守不出,三個月都攻打不下,久攻不下,朱棣引黃河水水淹濟南,還是未能攻下,最後鐵鉉詐降,差點殺死朱棣,死裡逃生的朱棣惱羞成怒,用重兵圍困濟南城,並大炮轟擊濟南。眼看城池將破,鐵鉉將太祖畫像懸掛城牆,將大批太祖靈牌放置城門各處,朱棣見狀不敢繼續炮擊,最後久攻不下,無奈撤軍,最後南下進兵時,再也不敢取道濟南。

所以,城牆上有太祖畫像便不敢進犯,若是南京城內馬皇后真人還在,朱棣怎敢造次。

(朱棣)

其二朱棣即位的理由便是馬皇后之子。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的三位哥哥都已經去世,第四子朱棣便成了嫡子。當初南京城破之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便奪得大位,但是朱棣向天下說明,自己不是繼承了侄子朱允炆的位子,而是以嫡子的身份繼承朱元璋的位子。當時天下人因為反對朱棣,紛紛說明他不是馬皇后所生,乃是側妃所生,並非嫡子,面對天下人的質疑,朱棣只有為自己辯解自己是馬皇后所生。

所以,朱棣能夠即位,以馬皇后所生為藉口,是嫡子是有資格繼承大位。所以,馬皇后在世,朱棣是不是嫡子身份也就是馬皇后一句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