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象棋疯子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马氏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宿州人,父母在离世前把马氏托付给了郭子兴,后成为郭子兴养女。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鉴于朱元璋能力出众,郭子兴便把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马氏被封为皇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马皇后。马皇后是史上少有的贤德皇后,她母仪天下、慈德昭彰,她助朱元璋取得天下,并心系百姓,礼贤下士,天下为之称颂。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至极,从此再也不立皇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仅用四年夺得皇位。假如马皇后能一直活到朱允炆即位,那朱棣还敢起兵反叛吗?

朱棣是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开创了永乐盛世,把明帝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创业史并非那么光明正大。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把因为悲痛和思念,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而没有立他的其他儿子为太子。自古皇室争端残酷且血腥,本应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其他儿子会甘心吗?朱棣虽是四子,但他并非没有机会成为继承人。

朱棣就藩北平后,多次率兵北征,立下赫赫战功,在诸王中,不管是皇族地位还是军事才能,朱棣都遥遥领先,这是朱棣的资本。然而朱允炆是那么软弱无力,有德无才,却被立为接班人。不论朱棣是否发动了战争,他对朱允炆只有不屑,取而代之才是朱棣的真实想法。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国家安定,听从齐泰、黄子澄建议,着手削去藩王的权力。比如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等,先后被废,有的死有的被囚禁,有的被废成了老百姓。

史料记载: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作为最强的燕王,在削藩的压力下被迫造反,并搞出一些“清君侧”之类的由头。藩王造反一旦失败,几乎必死无疑,精明绝顶的朱棣很清楚这一点,事实上,朱棣早有造反的心,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面对死亡的风险,朱棣甘愿承受,也就是说他的造反决定是他心甘情愿做出的。从种种迹象表明,朱棣对皇位十分渴望,和朱元璋一样,对权力欲望极大,野心旺盛。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朱棣照样会起兵造反,只不过理由会改变。

史料记载:

二十八年,初,诸王封国时,太祖多择名僧为傅,僧道衍知燕王当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盖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封藩地给诸王,找了很多僧侣给诸王挑选,姚广孝言道:“如果王爷让我做您的侍从,我将送王爷一顶白帽子。”意思就是我会帮你坐上皇位。朱棣听后虽然吃惊,但也马上做出决定,收下了姚广孝。

从这里我们看出,在挑唆之下,朱棣马上上钩,可见其渴望皇位不是一天两天,姚广孝只是个引子,令朱棣的野心更加膨胀。

况且马皇后是否是朱棣生母,还两说,就算真是生母,自古弑父杀子的事情多了,为了皇位,朱棣也可能会“大义灭亲”。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也会造反,因为这个决定跟马皇后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由朱棣的野心来决定的。

如果朱元璋还活着,朱棣必定不敢造反,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也不会造反,这是必然。而马皇后还活着,则会成为朱棣的“梦魇”,靖难之役可能遭遇巨大阻碍。

马皇后是朱元璋原配夫人,也是一国国母,在朱元璋的称霸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也是后宫的主人,多年和名臣宿将一起艰苦战斗,必定会在将士中积累相当大的威信。

在朱元璋成为帝王之前的很长时间内,马皇后都肩负着公文、书信、后勤事务等重要工作。

史料记载:

“若仓卒取视,于囊中出而进之, 未尝脱误。”

在朱元璋南征北战,面对陈友谅、张士诚的威胁,马皇后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作为一位女性,她无法上战场厮杀,而她发挥的能量同样不小。

“亲率妾媵完缉衣鞋,助给将士,夜分不寐。”

马皇后曾组织大量妇女,帮助军兵织补衣服、鞋子,供给前线的战士,经常通宵达旦。这些事情朱棣可能不清楚,但那些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军兵必定知道。

人心都是肉长的,马皇后为人和善,体恤军兵,知人善任,也积累了相当了政治智慧。在朱棣起兵的情况下,如果马皇后振臂一呼,北军可能有一半人就会投降,且天下人都会支持马皇后,朱棣发动的战争名不正言不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朱元璋性格暴戾,权力欲望强,最怕的就是有人抢他的权力,加上其出身低微,他对所有官员都不信任,就算身边亲信将官也同样如此。

马皇后曾多次劝阻朱元璋杀人,每每朱元璋举起铡刀,马皇后总要过问一二,委婉劝说朱元璋,不知救下了多少人。

宋濂是明初功臣,也是朱标的老师,德高望重,倒霉的是宋濂的孙子牵扯进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大发雷霆,想要杀掉宋濂。

马皇后得知此事,急忙奉劝朱元璋:

“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

民间对老师都十分尊重,宋先生亲自教导太子诸王,怎么能忍心杀死?

起初,朱元璋不听,马皇后则不吃酒肉,以此来保佑宋濂,朱元璋见此,也就放了宋濂一条生路。朱元璋谁的话都可能不听,但必定会听马皇后的话,这结发妻子感情至深,任何女人也无法动摇马皇后在其心中的地位。

胡惟庸案株连三万人被杀,蓝玉案株连两万人被杀,不知道多少名将毁在朱元璋的暴戾之下。马皇后救不了所有人,但如果她能活到朱允炆即位,必定会救下几位能征惯战的武将,一方面是几率问题,一方面是人品问题。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此类人八成是活不了,但如果马皇后能保住冯胜、傅友德、周德兴、王弼等人,哪怕只留下两三个,朱棣的靖难就很难成功。

如果不是沾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光,朱棣将面对那些超级强大的将领。而马皇后心地仁慈,必定会救下来不少,这将成为朱棣靖难的巨大阻碍。马皇后去世后,谁也无法再阻止朱元璋滥杀功臣,但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历史可能将会被改写。

总体来讲,马皇后如果活着,一是朝廷武将得以保全,二是朱允炆不会消藩,三是朱棣师出无名不敢造反,四是就算造反,不一定成功啊,毕竟有一个条件改变了。

当然历史无假设,朱棣虽然是造反登上的皇位,但总体来讲,也把大明朝推向了强大!


杨角风发作


我认为:就算马皇后还活着,朱棣肯定还是敢造反的,只是造反的结果必败无疑!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是有三方面原因的。


1、马皇后并非朱棣的亲生母亲。朱棣和周王的生母是蒙古人碽氏,就连太子朱标的生母都是李淑妃,所以马皇后对他只有抚养权,而且到1402年的时候,马皇后已经71岁了,所以朱棣不需要对马皇后有太多顾忌。


2、朱棣对自己的能力审判合格:他在北边领兵打仗多年,经验丰富,再加上他本身足智多谋,身边能臣干将很多,特别是谋臣姚广孝滴水不漏的谋划增强了他的信心。


3、朱允炆的削藩举动加重了朱棣的不安。朱允炆即位开始,便谋划着削藩,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案,激怒了众藩王。最先被开刀的藩王是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允炆将他贬为庶人。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杀鸡给猴看,当时朱棣是藩王之首,能力最强。朱棣自知自己的处境艰难,与其等着被宰杀,不如放手一搏。


所以综上所述,朱棣造反势在必行。


而造反结果必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强: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与朱元璋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候,她就毫无怨言的追随奔波,并且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代替朱元璋慰劳军士安抚家属,深得朱元璋的赞许和将士们的尊重。


二:马皇后还活着,必定会尽力阻止朱元璋的大屠杀:马皇后一生无子并且死的早,她去世时是1382年,年仅51岁。她死后,朱元璋兴起了郭桓案、蓝玉案等,杀死了一大批功臣宿将。特别是蓝玉案,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借着蓝玉谋反的罪名枉杀了很多武将,后来造成朱允炆无人可用的囧面。如果马皇后活着,我想她必定能说服朱元璋不大量的枉杀无辜,就像胡惟庸案发生的时候,朱元璋坚决要处死儒学大师宋濂,马皇后极力从中说情,最后朱元璋决定网开一面。晚年的朱元璋性格执拗,做事独断专行,听不进臣下任何的劝谏,也没有人敢进谏,如果马皇后还在,估计只有她敢对朱元璋“直谏”。试想一下:本来要被处死的人,被马皇后说情留下了一条生命,后来马皇后有所请求,那曾经被救的人必定以死为报!

所以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强,为人宽厚,很多臣子们都受过她的好处,大家都愿意追随她,更重要的是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建文朝必定不会出现“无将可用的囧面”,加上本身的天道人理、人心向背问题,朱棣造反的结果是必败无疑。


羊妹的历史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的话,朱棣一定是不敢造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一、朱棣对马皇后敬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我们在史书上很难发现了,但是朱棣却在明史上写下了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朱棣之所以这样写,我认为一是为了给自己正名,自己是嫡子,虽然不是长子,但也不是庶出;再有就是对马皇后的敬重,认为马皇后当自己的母亲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二、马皇后的能量巨大

马皇后到底叫什么已经很难知道了,父母双亡之后就成为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义女,之后被许配给朱元璋,自此之后,朱元璋南征北战,都有马皇后在后面为他操理内政,让朱元璋免去很多后顾之忧,因此马皇后也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后之一。

马皇后之所以贤,不仅仅是对朱元璋,还有就是对军队和百姓。

我们说的能量巨大,并不是说马皇后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是说的她的善良。马皇后的善良,让全军将士和普通百姓都十分感激,关心将士和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让她的声望一直都很高。

所以,如果马皇后活着,也会赞同朱元璋让善良醇厚的朱允炆成为皇帝,并且会全力支持他,如果朱棣想要造反,马皇后不同意会让军队中很多人都会不愿意,百姓也不会顺从。

三、马皇后的存在,会让朱棣师出无名

朱棣起兵造反,虽然我们知道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危及了他的安全,但是当时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何为清君侧,就是朱允炆身边有佞臣,污蔑圣听,让皇帝做出了对明朝不利的事情,所以朱棣起兵,要清君侧。

但是如果马皇后在的话,马皇后一定会成为朱允炆强力的后台,如果朱棣还想发起清君侧的话,那肯定是不成立的,清君侧清谁?难道要清马皇后吗。

所以说,如果马皇后还活着的话,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马皇后如果还活着,朱棣就是有一百颗胆也不敢造反,马皇后在,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夫妻二人婚后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两人都患难与共,可以是,马皇后即是朱元璋的贤内助,也是他政治上亲密的助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马氏被册封为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生有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存疑)、五子周王朱橚。可见朱元璋与马皇后感情是非常好的,五位嫡子足以证明两人之间的感情。



马皇后不仅是母仪天下的贤后,还是朱元璋的得意政治助手。面对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太子的老师宋濂,因为孙慎事受到牵连被定为死罪,马皇后直言不讳为宋濂求情,朱元璋最后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马皇后所生五子,都对她敬重有加,第五子周王朱橚,性格放浪不羁,长大后被分封到开封,马皇后对他很不放心,便派江贵妃前去监督,把身上的旧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一木杖叮嘱江贵妃说:“周定王有过错,可以披衣杖责。如敢违抗,驰报朝廷。”慈母殷殷教诲,周王自是心生敬畏,不敢胡作非为。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大明皇后,却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了,年仅51岁,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谥号慈孝皇后,同年葬于明孝陵。

马皇后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即位后力主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脚,先易后难,敲山震虎,结果导致燕王朱棣奋起反抗,从北平起兵,以“倾君侧”的旗号靖难起兵,我们假设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时还在世,那么朱棣敢造反吗?



马皇后生于1332年,那么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才67岁,武则天这个年龄还没建立大周呢。因此,马皇后在精力上应该不存在问题。由于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帝位,马皇后自然要被尊为“太皇太后”,以她执掌后宫二十余年的阅历,及在洪武时期经常干政的经历,应该说她的政治影响力依然还是很大,况且她母仪天下,为天下臣民所爱戴,可以说,人心是向着马皇后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他是知道这中间存在的巨大风险的。




作为一国之母,马皇后为天下臣民所爱戴,她与太祖相伴三十多年,感情笃深,是明朝最有威望的皇后。马皇后若活到了建文年间,以她的威望和能力,削藩是否可行,该怎么削,都会对皇太孙朱允炆产生影响,要知道,历史上朱棣造反,正是因为建文帝削藩不当造成的。马皇后具有一定的政治阅历,因此她必定会在建文帝削藩上提供参考。

马皇后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朱棣要造反,给他一百颗胆都不敢。


大国布衣


马皇后还活着的话,确实不会有靖难…

但关键不是在朱棣,而在朱允炆。

靖难的前期形势对朱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朱棣实际上在朱元璋时代,朱棣虽然总领北平一带的北疆大军,但直属的只有燕山三护卫等王府直属。就算加上冯胜离开之后的北平城全体部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来万人。

而朱允炆有多少兵?全国两百多万!这可不是几十年之后的那批纯农奴,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百战老兵!

所以基本上认为朱棣很早之前就蓄意起兵谋反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何况朱允炆上台之后,不但派人收回了北平的兵权,燕山三护卫也被严密控制。

所以朱棣造反之初大部分缘故都是被逼无奈,小部分才是为了梦想…

反正引颈就戮也是个死,不如搏一把大的咯!

而原因就在于连续高强度削藩,而且采取的措施非常激烈!

周王因被其次子告发谋反,直接贬为庶人,发配云南;齐王也是谋反,废为庶人;代王不明不白被废(估计也是谋反);湘王更是因为被告发谋反,直接逼得举家自焚;随后继续削岷王…手段酷烈、借口幼稚、急功好利,而且不懂拉拢分化、软硬兼施的道理,一味蛮干…

朱棣又不是傻子,当然非常清楚照他这么干,迟早要搞到自己头上。而一旦被削,最好的待遇都是被废爵流放,可不是重新分封,而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扔到边疆,基本上也是生不如死…

那还有不拼一把的道理么?

这也是在靖难中没有一个藩王真正支持朱允炆,反而尽是些明里暗里帮朱棣的…秦、晋等藩按兵不动,宁王半推半就,谷王等打开金川门…

仅仅是因为朱棣名声好、威望高、手段强?更多的怕是朱允炆自己作的…同为削藩,人家朱棣后来怎么就屁事没有?

所以如果马皇后比朱元璋后死,那首先朱允炆就不敢这么干!就算削藩也会采取比较柔和的方式…朱棣不会被他逼得狗急跳墙,再加上考虑到现实的实力对比问题,自然也不会造反,所以根本就不会有靖难这件事…


不知道叫啥子3


朱棣还没有造反,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时”这个概念,因此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

“如果朱允炆即位后,马皇后依然健在,朱棣敢不敢造反。”

我的答案是,朱棣断然不敢造反,主要有两点理由。

其一,不再有造反的借口。

靖难始于削藩,而削藩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想法,纯属儒生误国。

古有汉代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在位时也曾与朱允炆探讨过削藩的问题,当时朱允炆还是先礼后兵、满满的一套思路方法。结果朱元璋驾崩后不久,朱允炆就在齐泰、黄子澄的怂恿下直接开始了削藩。更是愚蠢地采取了黄子澄“燕王太强大,先捡软柿子捏”的办法,先裁撤其他比较弱的藩王,逼死了湘王,让朱棣有了充分的借口和准备时间。

如果马皇后在世,这一切都将不会再发生。虽然明代后宫严禁参政,在国家危机或者君主幼弱的时候,以太后身份主持朝中大事还是可行的。

明英宗时期的孙太后,在英宗被瓦剌掳走的情况下,独当一面,立朱祁钰为摄政王、朱见深为太子,确保了大明的稳定秩序。后来的立朱祁钰为帝、迎回英宗、夺门之变,都有孙太后的影子。

更何况马皇后不同于旁人,她在微末中伴随明太祖征战天下,积累了很多政治智慧,多次给朱元璋劝谏和帮助。以马皇后的身份、仁慈和智慧,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参与决定是否削藩这样的大事。

而且朱允炆向来对祖父朱元璋十分敬重,马皇后这个慈祥的亲祖母如果一直健在,肯定会成为朱允炆的最大依赖,国家的大计方针也必然会询求祖母的许可。

所以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不会再有贸然削藩的举措,反而会采取稳妥有效地办法一步步实现削藩的效果,朱棣也就不会再有借口和时机造反。

其二,不会再认识姚广孝

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姚广孝传》

从明史上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削藩是靖难之役的诱因,而姚广孝对朱棣的怂恿则是导火索。

姚广孝对朱棣的作用,不亚于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作用。他不仅看准了天时地利,怂恿朱棣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借口起兵造反,还不断出谋划策,极力助推朱棣登上帝位,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主要有:

  1. 在朱棣北上收编宁王和朵颜三卫的时候,李景隆包围了北京,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以万人成功抵御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

  2. 朱棣南下进攻济南受挫,姚广孝致信朱棣让他尽快回撤;

  3. 指点朱棣绕开济南、淮安等地,从安徽境内绕道直扑南京,一举获胜。

可以说,即使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思,少了姚广孝的怂恿和出谋划策,其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姚广孝能够出现在朱棣身边,恰恰也是与马皇后有关系。

“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祝福”——《明史·姚广孝传》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悲痛万分的朱元璋从四方遴选高僧分派给各个儿子,让他们在高僧的陪同下为母亲诵经祝福。姚广孝就是因为这个机会,才与朱棣认识,并成为其重要谋士。

所以如果高皇后一直健在,姚广孝也很难有机会接触朱棣。即使是姚广孝仍然进入了燕王府,以他的智慧,在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也决然不会怂恿朱棣造反。

结语

综上所述,马皇后在世的时候朱棣自然是不敢造反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朱棣不再有造反的机会。

即使马皇后活到朱元璋驾崩,那时她已经66岁了,可能很难一直坚守到孙儿朱允炆成长起来、彻底控制国家。一旦马皇后去世,而朱允炆还没有成长起来,朱棣还是很有可能造反的。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假如,没有了靖难之役,也就没有了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朱允炆的文治能否抵御蒙古侵略也无从得知,对后世是好是坏很难分辨。


霄林天


靖难之役,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们的权利都非常大,让他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将权力掌握到自己手里,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帝王。
(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场都不好,这就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听信小人的话,将我们老朱的江山搞得遍体鳞伤,我是出来收拾残局的。同时朱棣还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为自己后面做永乐帝铺路。看到这里,试想下,如果马皇后还没死,朱棣还敢反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顺

据《明史》记载: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马皇后从小家境殷实,父母死后被郭子兴收了义女(朱元璋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属于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说在军队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马皇后性格非常温和,深受百姓及群臣爱戴。举个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杀伐之心很重,马皇后就经常劝谏他。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杀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终宋濂才得以平安无事。朱元璋也想动刘伯温的时候,她也立马隐晦的告诉刘伯温让他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刘伯温也是立马辞官,多活了几年。


(马皇后剧照)

因为马皇后关心百姓及群臣这个特点,导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将领也愿意听她的。如果她坚定的站在朱允文这边,或者明确发布懿旨,老朱的后代不准窝里斗,我想这对朱棣来说是致命的。这也会导致朱棣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及合法性荡然无存,而且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是篡位的行为,会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许将不会实施

马皇后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前就已经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没有立后以表达对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为了给朱允文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斩杀殆尽。同时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资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马皇后在,或许朱元璋哪怕在朱标病逝后,都不会杀了那么多功臣,因为马皇后肯定会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将军蓝玉等。如果蓝玉活着,朱棣还敢反吗?估计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万步,如果马皇后无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时间点来到建文帝时期,或许削藩就不会进行。

削藩是为了将皇权集中,也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如果马皇后依仗在军队里的威望,或许朱棣军队里就有不少受过她的恩惠,真正跟随战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马皇后,心里就有底了,或许还会跟皇叔们关系处的非常好,毕竟有马皇后从中协调缓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势在必行,马皇后也会让朱允文不要对皇叔们赶尽杀绝,先来看看削藩的王爷们的下场: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都被贬为庶人流放到明朝边境。可以说朱允文对待叔叔们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暴力过激,心肠硬的像石头。而恰巧马皇后是有慈爱之心,她说的话,相信朱允文肯定会听,或许削藩就变得结局非常圆满,中央集权也完成了,叔叔们也都愿意交出权力跟地盘。

结合这两点,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这,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肠软,朱棣才勉强赢了,如果马皇后还在,借一百个胆给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谋反之举。
(朱棣剧照)

马皇后如果还在,朱棣起兵就是谋逆之举,同时或许连削藩都不会实施,因为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历史每日说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必不敢造反。理由如下:

一、马皇后在朝野的声望会让朱棣师出无名。

朱棣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记载。大家可以想想,马皇后是支持亲孙子还是别人的儿子?即使如后来朱棣所说马皇后为其亲生母亲,马皇后为维护大明朝正统和朱元璋遗训,也会支持朱允文。朱棣在起兵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侧。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防止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给予了地方诸侯在必要的时候起兵“清君侧”的权力。《皇明祖训·法律》明确记载: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果马皇后在世,一句话就能让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灰飞烟灭。有马皇后在,朱棣的正义性和合法性都会出现颠覆性转变,而且无可争辩。

二、有马皇后在会阻止朱允文犯错。

靖难之役中朱允文在拥有巨大优势的条件下,为何会惨败如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急二是软。朱允文皇位还未坐稳,就开始实施所谓的“新政”,这导致他失去了一大批支持者,毕竟朱元璋以前确立了不得变更祖训的规则,这难免落人口实,让别人拿住不放。在削藩战略上,朱允炆急于求成。在诸多藩王中,最有实力的是晋王和燕王,但是晋王早死,剩下燕王“一支独大”。朱允炆实施的策略是“翦燕手足”,即先废除势力较小的周王、齐王等人,然后在一举消灭燕王。殊不知这却给了燕王养精蓄锐、招兵买马的机会。所以,当朱允炆密令臣子逮捕朱棣时,朱棣就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登基后,朱允炆虽然极力削藩,但是他重用的都是以“齐泰、黄子澄”为核心的文官,武官受到冷落,所以在战争发生时,大多表现出了观望的态度,只能重要老将耿炳文和未经沙场的李景隆,吊诡的是,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打开城门迎降的是昔日朱允炆重用的李景隆。与朱棣相比,朱允炆的弱被凸显得更加明显。朱允炆性格温和,仁厚,而朱棣性格猛烈,甚至可以说是“残暴”。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就疯狂报复,他可以将方孝孺“诛十族”、也可以对建文一朝旧臣家属实施残酷的“瓜蔓抄”,不留活口。手段至此,‘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的朱允炆恐怕是做不到的。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必能阻止朱允文犯这些错误。马皇后长期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应当不会犯这种小儿科的错误。

三、若马皇后在世,朱允炆绝对不会用暴力的手段进行削藩。朱允炆引起诸王不满的,并不单纯是他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暴力的削藩手段,众多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朱允炆对这些叔叔,可谓是丝毫不念亲情,所有被削去职位的藩王,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其最好的归宿居然是被革职为庶人,可见朱允炆削藩手段之残忍。这种幼稚的手段,必然会招致反抗。因此,如果马皇后一直在世,朱棣未必敢谋反。

综上所述,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必不敢造反。


青果树下闲扯淡


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马皇后比朱元璋早死了十多年,比儿子朱标早死了十年左右,属于朱元璋家最早走的。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看情况。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建文帝继续削藩,朱棣还是会反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已经67岁了,如果保养得当,身体应该还能说得过去。

此时,朱棣等小辈对马皇后的尊敬那一定是有的,而马皇后对孙子建文帝的支持度也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建文帝继续削藩,那朱棣还是会反,原因无它,因为建文帝触动到了朱棣最重要的利益。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她是个贤惠识大体的贤内助,但基本不干涉政治。

当朱元璋去世一年后,建文帝就开始削藩了,马皇后因为长期依赖夫君,在朝廷的掌控力和影响力还是有限,如此情况下,朱棣对马皇后的顾虑就会减少,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能收拾无数豪杰,朱棣是不敢造次的。

因此,朱棣造反,无所谓马皇后是不是存在,关键是要看建文帝朱允炆削不削藩,只要削藩,朱棣必定造反。

靖难之役前,如果马皇后劝阻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大概率不会削藩,如此朱棣就反不了

靖难之役前,建文帝强力削藩,引起了诸王不满,朱棣起身造了反,并且造反成功了。

如果靖难前,马皇后还活着,建文帝大概率削不了藩。

马皇后历来维护后辈们的既得利益,也对儿子的师长们非常注重。曾经,朱元璋收拾李文忠,就被马皇后劝住了;朱元璋收拾太子老师宋濂时,也被马皇后劝住了。

总之,马皇后非常善良,最不愿意看到兄弟反目,也不愿看到叔侄相残,所以会大概率劝阻住建文帝削藩。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造反的概率就会低到很多。

综合来说,马皇后如果在靖难之役还在,如果能劝阻住建文帝不削藩,那么朱棣很难造反。如果马皇后不能劝住孙子,那么朱棣会继续造反。

所以说,马皇后在不在,并不是朱棣造反的理由,而建文帝削藩,才是朱棣造反的真实原因。


蓝风破晓


靖难之役之时,朱元璋与太子朱标都已死去,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已先于这二位而去,但是马皇后要是在靖难之役之时没死,朱棣绝对不敢造反。

为什么,先来看看马皇后在大明初年的地位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贵人

马皇后生于富豪之家,也算是大家闺秀,母亲在生下她之后便去世了,父亲为了避祸将其托付于至交郭子兴手中,而后父亲客死他乡,马皇后便成了郭子兴的养女,此女聪明伶俐,被郭子兴夫妇视如己出。

马皇后二十岁时,义父郭子兴起兵反元,占据濠州,而后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前来投奔,朱元璋在义军中精明强干,不久便被提携为大帅亲兵,不久又因战功擢升为义军中的一位头领,郭子兴十分器重他,将养女马氏嫁给他,所以朱元璋才能在郭子兴的扶持下成为义军中一股势力,所以朱元璋的起家是靠“娘家人”的。

1355年,郭子兴去世,其军队大部分是由朱元璋的女婿继承,可想而知马皇后在其前期的作用。此后在军旅生涯中,夫妇二人也是夫唱妇随,配合极为默契。朱元璋南下征战时,马皇后便做起了朱元璋的私人秘书,将其文书处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南下渡过长江攻打集庆,当时马皇后与家眷都在和州,且长江被元军切割,和州沦为孤岛,马氏亲自鼓励将士,稳固百姓,坚守和州,使元军不能攻下,让丈夫安心攻下集庆,所以马皇后巾帼不让须眉,女英雄也。

1360年,陈友谅大军直攻南京,强敌环伺,南京内人心惶惶,不少官员和士兵准备临阵脱逃,马皇后当即前去抚慰人心,并拿出财物犒赏士兵,稳固了军心,为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大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朱元璋的部将对马皇后十分尊敬。马皇后对其子女也是严加管教,对其教育晓之以理,是一位慈爱的严母,她的子女对其十分敬畏。

而且朱元璋也十分听马皇后的话,很多大臣都因为马皇后的劝谏减少了刑罚。比如李文忠守严州时,杨宪诬告李文忠不遵纪守法,本就十分猜疑的朱元璋当即召回外甥李文忠准备责罚,但是马皇后当即就劝导,她相信养子李文忠(李文忠曾被朱元璋夫妇抚养)不是这样的人,且阵前换将实在不利,朱元璋同意了马氏的建议。果不其然,李文忠大败张士诚大军,守住了严州。

学士宋濂获罪被朱元璋判了死刑,但是马皇后认为宋濂罪不至死,以吃斋为由向朱元璋反抗,结果朱元璋才反应过来,不应该对宋濂这样的饱学鸿儒执行死刑,这样会伤了天下士子之心,就将宋濂安置到了茂州。

马皇后的作为使许多功勋免遭责罚,还十分爱惜人才,设置红仓供养太学生的家属。这与马皇后信奉黄老之学有关,要知道黄老之学之中的与民休息十分适合刚刚经历战乱之后新生王朝初期,所以马皇后是一个有远见的女政治家。

朱元璋唱黑脸,马皇后唱白脸,使许多将领、大臣都敬畏者这位国母,最后马皇后病死,朱元璋又开始了杀戮。所以马氏在将领中的地位是十分重的,当时朱棣能够造反是因为朝中无将可以与之匹敌,还有北方诸将大都是朱棣部下,所以,前期的朱棣是十分顺利的。所以,假如马氏活到靖难之役,北方诸将必然不敢依附朱棣,朝中大将也不会被朱元璋杀掉,朝中就有可征战之将了。

马氏是朱棣嫡母,是朱棣能够篡位的借口

其一明朝是以孝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所定下的国策。当初朱棣攻打济南时,铁铉坚守不出,三个月都攻打不下,久攻不下,朱棣引黄河水水淹济南,还是未能攻下,最后铁铉诈降,差点杀死朱棣,死里逃生的朱棣恼羞成怒,用重兵围困济南城,并大炮轰击济南。眼看城池将破,铁铉将太祖画像悬挂城墙,将大批太祖灵牌放置城门各处,朱棣见状不敢继续炮击,最后久攻不下,无奈撤军,最后南下进兵时,再也不敢取道济南。

所以,城墙上有太祖画像便不敢进犯,若是南京城内马皇后真人还在,朱棣怎敢造次。

(朱棣)

其二朱棣即位的理由便是马皇后之子。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的三位哥哥都已经去世,第四子朱棣便成了嫡子。当初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便夺得大位,但是朱棣向天下说明,自己不是继承了侄子朱允炆的位子,而是以嫡子的身份继承朱元璋的位子。当时天下人因为反对朱棣,纷纷说明他不是马皇后所生,乃是侧妃所生,并非嫡子,面对天下人的质疑,朱棣只有为自己辩解自己是马皇后所生。

所以,朱棣能够即位,以马皇后所生为借口,是嫡子是有资格继承大位。所以,马皇后在世,朱棣是不是嫡子身份也就是马皇后一句话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