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在西罗马帝国末年,罗马元老院陷入了罗马派与蛮族派的纷争。他们都有敉平乱局、拯救帝国的意愿和决心,但其斗争反而导致了残酷的内耗,甚至更帝国带来更大的灾难。随着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怒潮中黯然谢幕,曾经的纷争也都成为了末日前的徒然挣扎。

蛮族大迁徙的第一幕

席卷欧洲大陆的蛮族大迁徙,对罗马帝国的冲击从公元377年著名的亚德里亚堡之战开始。东方皇帝瓦伦斯战死沙场,东部的野战军遭受重创,此后被选出来救场的狄奥多西一世,面对侵入巴尔干的哥特人等蛮族往来奔赴,焦头烂额。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由于帝国的亚洲部分仍被凶横的萨珊波斯所牵制,狄奥多西在饱受蛮族摧残的巴尔干半岛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兵源。在屡战屡败的尴尬局面下,他迫不得已对哥特蛮族实施分化瓦解,依赖哥特人中的背叛者扩充自己的兵力。

公元382年,哥特人与帝国签订了和平条约,狄奥多西允许哥特人在帝国内部定居,哥特人派2万人到帝国军队内服务。显然,因为长期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缺乏自耕农兵源且阶级矛盾尖锐的罗马帝国,又因为4-5世纪欧洲平均气温下降、灾害频发、粮食减产而内忧外患越发激烈,根本无力彻底消灭或驱逐这些哥特人。

狄奥多西的做法算是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却也进一步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蛮族化,打开了可怕的潘多拉魔盒。由于帝国明显的衰弱和蛮族数量的激增,罗马帝国失去了像过去那样令为己方服务的蛮族同化的能力,哥特蛮族保持着其部落组织,埋下了未来祸乱的隐患。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西部的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驾崩之后,西帝国局势极为不稳,狄奥多西多次出兵干涉西部,并在瓦伦提尼安二世遇弑之后,在冷河之战中打垮了西部的军队。这场极为惨烈的战役使得东西帝国的野战军都损耗惨重,狄奥多西试图在这次内战中消耗哥特人的力量,但却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西哥特族大将阿拉里克的怨恨。

由于自耕农的减少,罗马帝国后期损失的兵源是难于补充的。而蛮族却能源源不断从帝国边境以外获得补充,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局。

混血大将斯提里科

狄奥多西去世后,长子阿卡迪乌斯掌握东帝国,而次子霍诺留掌握西帝国。霍诺留的辅佐者是狄奥多西曾经最信任的大将斯提里科,一个汪达尔人和罗马人的混血儿。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有些人认为,斯提里科被杀害是因为他的汪达尔血统,并因此攻讦罗马帝国晚期非常排外,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荒谬了。从文化认同来讲,斯提里科毋庸置疑是罗马人,但这不妨碍他的蛮族派身份,而这才是斯提里科被杀害的主因。

斯提里科究竟有没有与西哥特领袖阿拉里克勾结,养寇自重?考虑到两人在狄奥多西时代曾经是亲密的战友,双方的联系很可能一直都存在着,但这无法作为斯提里科养寇自重的证据。反倒是斯提里科在巴尔干追剿阿拉里克时,东帝国害怕被斯提里科干涉内政,反而宁愿让斯提里科放走阿拉里克,不让斯提里科得竞全功。显然东西帝国的互耗,在罗马晚期造成了惊人的损害。

斯提里科的功绩除了多次击退阿拉里克之外,还有主持平定北非的摩尔人吉尔多叛乱,以及歼灭东哥特领袖拉达盖斯率领40万蛮族入侵的菲耶索莱战役。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在面对父亲的同族汪达尔人与阿兰人、斯基尔人组成的入侵高卢联军时,斯提里科并没有顾念同胞之谊,而是说动了更加凶悍的法兰克人来应对,汪达尔联军遭受重创,但残部仍流窜到西班牙,而法兰克人也趁机扩展了在高卢的势力,不列颠的罗马军队则渡海进入高卢,其领袖称帝分裂了帝国,自称君士坦丁三世。

这一团乱麻的局面被认为是斯提里科为了讨伐拉达盖斯,调回了莱茵河前线的驻防军队导致的。然而面对如此密集的蛮族入侵,除了拆东墙补西墙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斯提里科主张笼络阿拉里克,利用西哥特人的力量平定高卢的僭主君士坦丁三世,这一决策导致他被帝国中的罗马派攻讦,并遭到杀害。但是,随后我们可以看到,当斯提里科军中的大量蛮族哗变投靠阿拉里克之后,看似秉持大义的罗马派却根本没有抵御外敌的军事力量,最终导致了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洗劫的惨剧。

君士坦提乌斯三世——罗马派还是蛮族派?

斯提里科遇害之后,霍诺留皇帝的妹夫和共治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三世,被认为西罗马帝国晚期成就显赫的将领之一,由于他是霍诺留亲手提拔,一般也被认为是罗马派,比起斯提里科,君士坦提乌斯三世麾下的军队中蛮族成分较少。

但君士坦提乌斯三世主要的战功,是平定高卢的僭主君士坦丁三世,以及约维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这些战绩是在阿拉里克的继承者阿陶尔夫(在罗马围城战中劫走并娶了霍诺留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协助下取得的,这些战役同样扩大了西哥特人的势力范围。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随后,霍诺留许诺将高卢和西班牙割让给西哥特人,并每年提供一批粮食,换取西哥特人的名义臣服。随后君士坦提乌斯三世转战于西班牙,攻打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汇人,其行为简直是在为哥特人火中取栗制造有利环境。

而且罗马派就一定可以信任吗?霍诺留任命杀死斯提里科的军官赫拉克良为北非总督,让他从北非征集粮草人员,重建军队,结果赫拉克良利用民愤于413年在迦太基称帝,并攻入意大利。当时西帝国的主力正在君士坦提乌斯三世率领下与西哥特人一同讨伐高卢的僭主,好在皇家卫队成功地在亚平宁山脉的奥克里库伦山口截杀了赫拉克良,才平定了这场祸患。

不能否认斯提里科长期热衷于以蛮制蛮的策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蛮族的依赖并挟以自重。但由于霍诺诛杀了斯提里科,导致帝国中枢虚弱,更是助长了各方阴谋家的野心。为了稳定局面,帝国仍然采取了斯提里科生前选择的依赖西哥特人的国策,并付出了远比斯提里科原先计划更多的土地为代价。

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

埃提乌斯被称作“最后的罗马人”,以在沙隆之战中击溃匈人王阿提拉的军队著称,但他曾经在匈人中作为人质,征战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借助匈人的力量,打击勃艮第人、巴高达叛军以及西哥特人。

显然,由于利益纠纷,霍诺留与西哥特人的联盟是无法长久的,西哥特人再次对帝国反戈相向,给帝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让他们获得西班牙和西南高卢这样广阔的土地无疑是太大了。如果再考虑到瓦伦丁尼安三世时代汪达尔人又攻取了北非,这时候的西帝国只剩下意大利和部分高卢了。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在匈人王阿提拉来犯的致命时刻,埃提乌斯又与西哥特人结盟,击败了阿提拉。为了制衡的考量,埃提乌斯劝说西哥特王子托里斯蒙德放走了阿提拉。结果次年,阿提拉就又攻入意大利,攻陷了拉文纳并直逼罗马,西哥特人却因匈人没有威胁己方的领地而拒绝出手。

这时候,帝国中枢的罗马派终于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说服东罗马帝国出兵攻击匈人的老巢潘诺尼亚。阿提拉惊慌失措,终于在教皇利奥一世的劝说下回师,但已经对意大利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显然,在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时,埃提乌斯的制衡手段已经失灵了,这也显示出蛮族派的“以蛮制蛮”战略并非时时都有效的。阿提拉暴亡后,西罗马帝国虽然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的领土,但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残余的高卢领地上的僭主和叛军被消灭,勃艮第人被击溃,西哥特人则忙于稳定他们在图卢兹和西班牙的王国。

此时,埃提乌斯作为蛮族派的领袖,其挟蛮自重的问题就给帝国中枢带来了挑战,而且,由于罗马帝国和蛮族的关系相对稳定,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如果瓦伦丁尼安三世杀死埃提乌斯后能够平稳完成权力交接,至少此后帝国能够在东帝国的扶持下继续生存下去。


快死了,罗马帝国还在内斗...

但事实上,劝说瓦伦丁尼安三世诛杀埃提乌斯的罗马派领袖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随后就串通埃提乌斯余党刺杀瓦伦丁尼安三世而篡位,又向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寡后莉西尼亚‧欧多克西亚逼婚,莉西尼亚‧欧多克西亚迫不得已向北非的汪达尔人领袖盖萨里克求援,又导致了汪达尔人再次洗劫罗马的惨剧。

而狄奥多西王朝在西帝国绝嗣之后,西罗马帝国就越发动荡不安,蛮族又开始在帝国中枢取得巨大影响力。于是在最可怕的匈人危机已经解除的情况下,西罗马帝国反而重又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如果瓦伦丁尼安三世能求助于东帝国,在做好一切防备的情况下处理掉埃提乌斯,情况或许会大有不同。

小结

西罗马帝国晚期致命的问题终究是“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越来越多公民沦为奴隶或隶农,而小冰期的来临使得他们生活越发困苦,人民反抗不断。

城市的衰落、社会的两极分化、自由平民阶级之趋于消灭和隶农制度的流行,使得帝国境内合格的兵源越来越少。因此,统治者越来越多的在帝国的各型军队中雇佣蛮族人。蛮族士兵不仅由于粗犷勇敢而具有更适合的当兵品质,而且由于他们与帝国内被压迫人民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在政治上更为可靠。

事实上,由于罗马帝国晚期没有任何一个领袖有能力对土地进行有效的重新分配,在危机局势下这样做也很可能导致更大的变乱,在蛮族入侵中寻求生存之路就成为了走钢丝一般的模式。拜占庭帝国通过灵活巧妙的手腕渡过危局之后,才在查士丁尼时代开始打击贵族地主的势力,而西罗马帝国则在突围之路上屡次发生无法修正的差缪,终于导致罗马的荣耀埋葬在蛮族的烟海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