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杯创新才俊李宏烨的公式相声,能成为中国相声的未来吗?

武侠小王子


回答问题前先自我介绍:我是一个(20多年的)相声爱好者,同时也是头条自媒体创作者(这点很重要,关系到后面对这两人的分析)。

OK现在言归正传:

①,李宏烨(博士)的公式相声,我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听过。有一说一,这一对夫妻在最初的阶段,的的确确是有“想法”、敢“创新”的,甚至还有过让人“眼前一亮”的分秒。以他们双博士的智商,如若真的踏实下来研习相声,两个人也未必就不是块“材料”。2018年,他们的新语相声还曾一举打动投资人,注册了公司,拿到了融资。好,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②,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这对夫妻在某相声选秀节目里遇到了苛刻的评委郭德纲先生。这个“舞台上嘴皮子功夫最好的男人”无情地将二夫妻怼到哑口无言。视频网上有,大家可以去搜一搜,挺下不来台的。从此结了“梁子”。

③,祸不单行。李宏烨夫妻大概也并未想到,他们俩的出现,不仅没有给自己的“公式相声”谋得一个好的出路,还闹了大的笑话。

大家都知道,相声演员在台上表演经常会信手拈来点儿什么话题“砸挂”,在发现这对博士夫妻很“好笑”之后,两个人的“博士”身份沦为了“包袱”材料,成了全国相声爱好者的“笑柄”。

④,如果说前面被郭德纲老师“训诫”只是种了一颗“记仇”的种子,那么此后事件的一系列发酵,则是让这两个人心中的种子发了芽。

他们被当成“包袱”抖了有一年之久,这一年当中,不断地有德云社的粉丝和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去这两个人的网络平台上围观,甚至对怼,周而复始,两个人越来越“有名”。

虽然两夫妻没有收获好的名声,但是却收获了大量的曝光和浏览量,网友成功地做了推手,将这二人“捧”成了网红。

⑤,2019年,就在包袱抖腻了、观众看烦了的时候,他们的浏览量曾一度下滑。浏览量的缺失对于“网红”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于是两个人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话题,寻求各个渠道的曝光机会,继续周而复始……

结果可想而知,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李宏烨二夫妻和郭德纲的“仇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了不成文的“盟友”。

所以,如今的二夫妻,早已与第①条里的“初心”背道而驰,不单纯是在做相声了。

我感觉他们更像是“相声界的凤姐”,把脸豁出去,靠着制造网络话题来增加曝光量,以维护自己的网络流量。所以他们现在从事的也并不是相声行业了,姑且给(现阶段的)他们一个好听点儿的名字:网络视频自媒体创作者。

⑥,纵观整个事件,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对于自媒体从业者来说,一件(招骂又遭嫌弃的)事情可以持续不断地接连曝光,意味着什么?

明眼人都能看出。

说回2018年,两夫妻成立公司之后是拿到过融资的。拿到了融资就要向投资人负责。

负责,就要卖力地……赚钱。

两个人也曾经尝试开办相声专场,结果上座率相当低,以失败告终。那么,他们用“说相声”的谋生方式在短时间之内恐怕是赚不到钱的了。而公司要运转,“生意”不能停,他们只能故伎重施,不断地“自我消费”,制造新的话题继续招骂,靠着网络流量来“保本”和盈利。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同一个行业里,有的人是做学问,有的人是做大师,有的人是做生意。而李宏烨这两口子所说的话,大家听听就算了,别当真。扬言要超过郭德纲?这也只是一些噱头而已,你想,能读到博士学位,他又不是个傻子,30多岁的人了,对自己是有一定认知的,只是作为创业者,他们目前必须逼着自己做跳梁小丑,直到把钱赚回来为止。

过年的时候,李宏烨两夫妻发了一段视频,打着为武汉加油的旗号弄了一段“新语相声”叫《万事如疫》,公然调侃国家民生大事。这种低劣的伎俩,明摆着就是希望可以效仿“张云雷砸挂火丁被点名”事件,以期掀起轩然大波、被全民唾骂拿到高流量,以助他们一举“成名”。可惜打错了算盘,这次已无人再愿意搭理他们。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可以散了。看看热闹、乐呵乐呵也就罢了,再去挖,就都是些鬼鬼祟祟苟苟且且龌龌龊龊的事儿了。

⑦,相声呢,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一个名师是极其重要的“身份”。比如郭德纲,他的师傅是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侯耀文,侯耀文是一代相声宗师侯宝林老先生的儿子,侯宝林的老师和搭档是中国相声泰斗马三立,马三立的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个个都是相声届的名门大家。所以那些大家族为什么会有“家谱”这种神秘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传承,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人脉”上。

所以就像娱乐圈、文化圈、富二代圈、网红圈一样,相声也是有“圈子”的,不是随便搞搞就可以的,也不是开个公司、写本书、签个名就能成事儿的。且一个“圈子链”相传几代,学生成千上万,其中能成“人物”和“角儿”的,连逗哏的加捧哏的加单口的加说书的都算上,一代也就出一两个而已。郭德纲这一代,也就他一个。外加半个:冯巩老师。

多说一句:牛群和冯巩也曾经创造过相声舞台的“辉煌”,很多段子现在听来也是相当经典。牛群作为逗哏,冯巩作为捧哏,一逗一捧相映成趣,“横扫”九十年代的相声圈。可惜逗哏的牛群老师早早退出了相声舞台,非常遗憾。

对于二人的分道扬镳,我个人猜测是个人经历的差别造成的“三观不合”。牛群老师是在农村摸爬滚打出来的“接地气儿”的艺人,他早年的舞台多为村头、街巷、人民群众;而冯巩老师是名门之后(从爷爷辈儿到父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家世不输高晓松,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他早年的舞台则是大学校园,还有主流文艺团体的比赛评选。二人皆是才艺精湛,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多以互相争辩的“子母哏”来呈现:针锋相对,平分春色,谁也不“服”谁,谁也不甘“后”。

与牛群分开之后的冯巩老师,为了把相声艺术延续下去,坚持不演小品,春晚节目也多以“相声剧”的形式呈现。他换过很多搭档,却再也不复盛年之景。

所以相声不仅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还是一门讲求缘分的艺术,更是一门“舍身成仁”的艺术。就好比郭德纲老师,疾恶如仇,但是为了相声,什么都能“忍”;而于谦老师,明明是个做影帝的料子,却甘当绿叶几十年,二人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总之,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造就一对“名家”,也可说是百年不遇。

说回相声的“圈子”。李宏烨,博士毕业,以他的个人经历,他当然明白师承的重要性。没有名师怎么办?能够和名人扯上点儿话题、沾上点边儿也是可以的。所以你看,为什么李宏烨在写了一本《相声的有限元》之后,三番五次去找姜昆老师写序,因为姜昆在相声界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便抛开姜昆老师现有的官职,单从师承来说:姜昆的老师是马季,马季的师傅是侯宝林,侯宝林的儿子是侯耀文,侯耀文的徒弟是郭德纲……所以你看,李宏烨聪明着呢,人家也知道去攀附名门的。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圈子”里去,大概也不想做网红……

⑧,从经商的角度来说,“相声”似乎也只是李宏烨当下经营公司的旗号而已,就更不用指望靠着他俩去创造“未来”了。相声传承上百年,且不说郭德纲老师这种坚持传统的手艺人,就连姜昆老师、冯巩老师这些长久不登台的“主流相声界大师”恐怕都看不上这两夫妻的。

退一万步讲,讨个大,别说以上的这些“大师”了,就连我这个小小的自媒体从业者都挺……瞧不上他们的。互联网虽然水深,但还是整体向善的,而以弘扬正能量为己任的网红圈儿恐怕也不太愿意接受这两个讨骂的货。

但是可以看出,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着他们的经商道路,这无可厚非,一人一个饭碗,目前他们能够稳住自己的流量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我只是觉得可惜,国家花那么些个钱、这么些资源培养两个博士真的是不容易,结果这两个人不搞学术不干“正事儿”,跑出来“作事儿”,当真是不堪。恕我短视,只觉荒谬滑稽。往后,就看这世道容不容得下他俩了。

⑨,唉,今天就说这么多吧。

私以为,相声之所以有兴盛之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在这个压力重重的现实社会中给人带来快乐:或会心微笑,或哈哈大笑,或者是一种释放、一种解脱。但无论是哪种笑,想必……无论如何也都轮不到这两口子处心积虑所制造的“尬笑”和“嘲笑”上位。

但既然开公司,既然要赚钱,那就希望他们可以早上“正轨”,大吉大利大财运。更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博士专业领域大展宏图,趁还年轻,为国家多做贡献、少添麻烦。

很多事只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根源,了解“背后的原因”,便不值得再花时间拘泥于问题本身。

啰嗦这么多,对于我这个旅游领域创作者其实是“不务正业”了,实在是走过路过没忍住。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黑揍红


这夫妻俩被骂了这么久,我以为消停了。没想到贼心不死,看样子博士帽是彻底扔了,非要死磕郭德纲。奉劝二位:没孩子回去努努力,趁年轻生一个俩的,照顾小的,孝敬老的,踏实过日子,也算没虚度后半生。和郭德纲过招,你嫩的太多了,歇菜吧您呐。


泰来CLJ


李宏烨作为一名交大博士,在去年《相声有新人》一怼成名。节目中,虽然他没有被郭德纲认可,但随后却在主流相声界混的风生水起。不仅凭借公式相声进入了《央视相声小品大赛》全国24强,还积极参加主流相声界的各种活动和研讨会等。11月3日,第二届《马季杯》落下帷幕,李宏烨凭借公式相声第二次在《马季杯》上获奖。这是否意味着相声未来呢?

笔者负责任的说,如果公式相声能够成为相声的未来?那么相声一定就没有未来了。但如果再加把劲稍加学习,有可能成为主流相声界的未来,毕竟主流相声不以商业演出为主,通常由专家们认可就可以了。从数据上来看,李宏烨已经可以引领主流相声界了。姜昆老师经常在各个公开场合表示:相声一定要坚持创新。单从这一点来说,公式相声是非常符合要求的,而且大有秒杀部分主流相声演员的趋势。李宏烨公式相声的理念:不创新就等于死,正好和姜昆老师的相声创新理念相吻合。下图是李宏烨相声理念的微博截图。

那么姜昆老师看中的就是李宏烨的创新,并称其是矢志不渝的精神。其实姜昆老师根本听就不懂公式相声,可能有人会问:听不懂还给公式相声《相声的有限元》写序?原来姜昆老师,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本书的意思。也曾经亲自去现场听过公式相声,虽然没听懂,但姜昆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了,所以表示支持公式相声矢志不渝的精神。如果按照创新数量来说,李宏烨已经引领了主流相声界了。

其实也难怪姜昆老师如此大力支持公式相声,如果按照创新数据来说,李宏烨在相声界还真是无人能敌。德云社五队,曾经规定演员们每三个月创作一段相声,这已经是很高产了。相声诞生100多年来,传统相声流传下来的约500多段(部分失传),以侯宝林大师为代表的新相声约有100多段。郭德纲至今整理过约600段相声,苗阜在2018年写了一篇《我和相声》的文章,他表示:现如今自己已经会说30段相声了。

那么李宏烨就显得就那么的与众不同了,他的相声是按照《相声的有限元》的理论,已经实现工业量产化模式创作相声了。按照他的公式计算,每两天就可以创作一段相声。其中2016年,公式相声年产量已达180段,2017年年产量约150段,如今共创作了约1600多段相声了(超过了相声史上总和的3倍多)。按照创新数据来看,他完全可以引领主流相声界的未来了,而且按照公式相声计算,相声根本无需学习基本功(这与部分主流相声演员不谋而合),演员每学习7天就可以登台演出。

基于李宏烨如今在主流相声界取得的成就,再加上个人“矢志不渝的精神”,成为主流相声界的未来指日可待。那么想要成为非主流相声(民间相声)的未来,那可就难了。首先民间相声(非主流相声)因为要养家糊口,所以必须卖钱才行。单从这一点来看,虽然公式相声取得了各种主流相声的荣誉,但似乎“能卖票”这一简单的要求,公式相声已经没有了未来。李宏烨曾经相信自己很有能力,自己都被主流相声界认可了,难道还怕商演不成?所以他信心满满,在今年1月2日,上海人民大舞台举办商演《读书一掷》。结果可想而知,上座率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立即就透露出公式相声的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图是公式相声商演当时的上座率截图。

那么马季杯是全国大学生相声比赛,面向大学生艺校等团体,不能代表相声的全部,所以即使李宏烨两次马季杯获奖也不能代表相声的未来。校园相声走向社会还需要一段距离,例如:曹鹤阳当年就属于标准的校园派相声。在校期间,自己的相声水平非常优秀曾多次获奖。但走出校门后,第一次上台说相声时,却被台下观众起哄往下轰,曹鹤阳不得不拜师重新学起。曹鹤阳是专业曲校毕业的,但他的同学和同届学生们已经有三分之二不再说相声了,可见专业学校出来的相声演员,以后成材率也不是很高。那么笔者认为:以公式相声教出来的学生,相声成材率应该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为0。因为专业院校教出来学生,日后成材的比例都很低,何况是一个不懂相声的人来教相声呢。

那么虽然李宏烨也有自己的团队,也招收学员,但笔者认为:他教出来的相声演员,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因为他自己本身连相声的基本功是什么都不明白,怎么可以教其他人相声呢?所以更不可能成为相声的未来。其实他在校园里,给学生们演出一下还是挺好的,给学生们做个启蒙,而且还有登台锻炼的机会和积累经验等,然后再参加一些主流相声界的活动挺好。中国相声的未来,还是交给专业的相声演员比较靠谱。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一针见血的说,如果没有郭德纲,还有谁拿相声当回事儿?如果没有郭德纲,李秀才你还会搞公式相声吗?如何没有郭德纲,姜公公会搭理你个毛都不懂的书呆子?说白了你就是赶的点儿好,在姜公公饥饿的时候,来了个臭鸡蛋,苍蝇也是肉啊!

问题是观众可不买你的账,观众需要的是欢笑,而不是看你个二货给观众背课文。如果你想搞公式相声,没问题,你先了解传统相声,虚心学习,认真揣摩,潜心研究,诚心请教啊。可你丫毛都不懂,拿过来就说。别人说点不同的观点就跟踩了你狗尾巴似的,嗷就急眼了,跟疯狗一样一通胡咬乱咬。

哎,本想到老郭那表现一下,期待老郭能接受你的公式,结果没说几句急眼了,也不虚心受教,被老郭贬得一文不值。返回头又去找不景气的主流相声界,从此视郭德纲为敌,可见人品啊!

算了,不说你了。噢,对了,臭鸡蛋,我这篇评论格式没错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郭德盆


我说几句公道话的。

首先相声是门艺术。艺术就有两特点,一是艺术是没有公式的,二是艺术是有一定规律的。

先说第二点,艺术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你练画画,西方画打抵是先素描,再用色。国画练笔,练墨。比如国画的竹,画法其实就那点,你练练几个月也能画得有模有样。其他不展开了,比如电影,英雄片就那几个套路。

再来说第一点,有一定规律不代表有公式。简单点,张卫健一直模仿周星驰,是掌握了周星驰的一点规律,比如哇哈哈的笑,但成功了吗?又比如更失败的黄晓明,演唐伯虎,结果呢。更夸张的是,同样的剧本,黄日华的郭靖和李亚鹏的郭靖差距就大了,更别说翁美玲的黄蓉,你来说说公式在哪?

之所以没人说公式演戏,却有人说公式相声。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说相声就是念本,没有表演成分。其实大错特错。演戏还有个背景啥的,说相声有啥,就一个桌子,有时候桌子都没有。这其实很考验演员的控场能力,表演能力。同样的段子,郭德纲说,岳云鹏说,姜昆说,我说,效果会一样吗?

相声和演戏一样,表演起码占80%。剧本之占20%。很多人不了解,觉得郭德纲不就那样吗,屎尿屁,你来试试,你只看到别人成功的表像,没看到人家后面的努力和积淀。郭德纲没成名前,经历过多少?什么没干过?就像周星驰,你只看到人家搞笑,觉得不就那样吗,我也行,但你看到周星驰的努力吗?那是一个演被梅超风一抓就死的龙套也在研究怎么演好的人。就喜剧之王不让拿盒饭那段表情几个人能演出来?就斧头帮那舞,几个人能演出神韵来?那是周指导跳的。

很多人想成功,想出名,看到人家成功,看到人家成功的一点点特征,就觉得多简单,我也行。没有沉淀下去。比如马云,不就是个淘宝网吗,一个网站有什么技术含量,你试试,不说别的,你都发不起工资你能坚持下去吗,你能在发现网购的信誉问题,在国家不允许情况下搞支付宝吗?没有谁随随便便成功,不要太肤浅了。


鳄鱼的可能


说句实话,真心不认同什么公式相声。本身幽默风趣就不是公式能套出来的,李博士的公式相声也有几年了,社会、观众的反映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社会、观众不认可,你有生存发展的必要吗?姜昆支持公式相声,纯属公报私仇,分化打击郭德纲。人品有问题!总结,李博士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相声。姜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351912826498行者


公式相声频繁地抛头露面,演岀得奖,从侧面也反应了相声为什么会有今天了。其实从当年博士怼郭德纲开始就注定会被某些势力所相中,李博士也没负主子的希望,在反郭,倒郭中高举主流大旗冲杀在第一线,深得主子青睐,时不时地发个安慰鼓励奖,以表彰其忠心,当一狗还能吠时,时不时会得到根没多肉的骨头,但其失去利用价值后,只有下汤锅的份。李博士你不是条狗,你别多心,我说着玩。


水81147


我认为「不能」我宁愿看“抗日神剧”、就当小品看,相声像李什么叶说的那样,我直接划过、……真的不得不说,目前相声界,除去郭德纲,一概不听


春天47736229


李博士和部分主流说相声的人有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基本功。前些年相声的没落就是因为这些没有基本功的人操作下造成的,如果李博士之流掌控相声界,真为未来的相声前景堪犹。希望相声界的人别再胡闹啦!


运河情怀


本人小学毕业,看到一个博士说什么公式相声,我认为我念了十几年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受到了奇耻大辱。咱有那么高的学历,可不可以不去玷污相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