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三五唱歌去”是谁的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野骆驼9005184025938


“采菱三五唱歌去”出自元代诗人杨维桢《吴下竹枝歌七首·其一》全诗如下: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这首诗比较写意随性,说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朋友们背上三五个竹篓去郊外踏青,绿草成茵,春色盎然,在鸟语花香的春日里徘徊倘佯,摇桨泛舟于荷塘之上,荷花未开,鼻尖却仿佛有阵阵莲花清香扑鼻,仿若梦中,这情景当比昔日西施浣纱的耶溪更胜一筹。可惜春日里没有新鲜的菱角长成,朋友们三五成群扑腾着水花还不过瘾,也只能唱着采菱曲聊以慰籍,歌声悦耳悠扬,引得堤坝之上踏青的同仁驻足聆听,陶醉不已。

“三箬”与“采菱”前后呼应之意,去郊游为何携带竹篓呢?为了采菱角,到了才恍然发现春天没有菱角,不免有些失望,唱一曲采菱曲,开心而来,趁兴而归。

竹枝词的起源:

早先是巴蜀地区的民歌,唐朝诗人刘禹锡开创了先河,使得竹枝词成为文人赋诗的一种,并且留下了著名诗篇,其中就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同样描绘了一副春日太阳雨的盛景:沿江两岸杨柳依依,青翠欲滴,江面水平如镜,倒映着杨柳摇曳生姿。美貌的少女心情不好,正在江边散步,忽然听到江上有悦耳动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那舟上的男子正在对着自己唱情歌。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如同这阴晴不定的天空,东边挂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呢!那个人么,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刘禹锡的竹枝词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含蓄又微妙展现了少女心中纠结的恋情,十分生动。

发扬光大的竹枝词

“采菱三五唱歌去”的作者元代诗人杨维桢本身热衷于竹枝词,题目所问的竹枝词只是诗人众多竹枝词中较为普通的《吴下竹枝词》,除此之外,杨维桢还写过《西湖竹枝词九首》更为引人瞩目。诗人曾携妻儿到杭州寻访有人,在西湖四处游览,山水风光之优美让人流连忘返,诗性大发之下所作,内容清新有趣,非常接地气,广为流传唱和。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小小渡船如缺瓜,船中少妇《竹枝歌》。歌声唱入箜篌调,不遣狂夫横渡河……

一时间无论是诗坛名流,聪慧女子皆有佳作,杨维桢因此收录自己首倡的9首,还有其他119人的西湖竹枝词,整理汇编为《西湖竹枝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竹枝歌专集,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竹枝歌运动,此后竹枝歌广为历代诗人所喜爱,成为众所周知的一类诗体光华闪烁,流传于世!

这个回答有帮到您吗?诗词文化@晴空莽莽 欢迎留言探讨,感谢支持!


晴空莽莽


问题:“采菱三五唱歌去”是谁的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前言

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各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文化标志,文学艺术特色以及巅峰代表。元代无疑以散曲杂剧为最高峰,所以元曲在当时被文人称为“新诗”。

“采菱三五唱歌去”这句诗便出自元末明初杨维桢的《吴下竹枝歌》,这是其组诗中的其中一首,全诗总共九首,为了说明问题现摘录节选如下: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他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婉丽动人,雄迈自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称“铁崖体”,他的这种风格极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

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其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存世并流传。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兵法天下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出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1296—1370)的诗歌《吴下竹枝歌七首其一》,从作者的生卒年,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生,仅有后两三年生活在明朝(1368—1644),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身处元朝。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写的是江南的郊游景象:明媚的春光里,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聚会在堤岸边,唱着柔美动听的《采莲曲》,歌声传出很远很远……远处的大堤上,骑马踏青的人勒马倾听,陶醉成一幅剪影……好一派江南踏春图。

我之所以把“采菱三五唱歌去”理解为不是采菱角,而是唱《采菱曲》,是因为菱角的果实成熟期在7—9月份。诗歌写的是春天,其时是没有菱角的。

这首诗歌除了写了江南令人流连的春光美,从“五马行春驻大堤”一句,可以看出,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出行交通工具,也进入了江南民间,由此可见民族融合之一斑。

回过来,看一看作者杨维桢的生平:

杨维桢,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历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满目皆琳琅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出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1296—1370)的诗歌《吴下竹枝歌七首其一》,从作者的生卒年,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生,仅有后两三年生活在明朝(1368—1644),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身处元朝。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写的是江南的郊游景象:明媚的春光里,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聚会在堤岸边,唱着柔美动听的《采莲曲》,歌声传出很远很远……远处的大堤上,骑马踏青的人勒马倾听,陶醉成一幅剪影……好一派江南踏春图。

我之所以把“采菱三五唱歌去”理解为不是采菱角,而是唱《采菱曲》,是因为菱角的果实成熟期在7—9月份。诗歌写的是春天,其时是没有菱角的。

这首诗歌除了写了江南令人流连的春光美,从“五马行春驻大堤”一句,可以看出,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出行交通工具,也进入了江南民间,由此可见民族融合之一斑。

回过来,看一看作者杨维桢的生平:

杨维桢,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历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小老虎的vlog


此句出自元代诗人 杨维桢《吴下竹枝歌七首》

原诗较长,我只给节选了带有“采菱三五唱歌去”这一句的一部分。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浅析

深春时节,草色青翠,十分茂盛,一派葳蕤盛景,花团锦簇,溪水荡漾,比若耶溪(耶溪:即 若耶溪 。传说 西施 浣纱处。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山》:“君夸 通塘 好, 通塘 胜 耶溪 。” 王琦 注引 施宿 《会稽志》:“ 若耶溪 在 会稽县 南二十五里,北流与 镜湖 合。”)

的景色还要美上几分。采菱的小姑娘们唱着歌,三五作伴的去采菱,河堤上有五匹马仿佛也被这醉人的春色所陶醉,久久驻留,不愿离去。

意境轻松明快,渲染了一幅惬意闲适的江南春景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找原诗。谢谢!


宇宙闪电少女


吴下竹枝歌七首\r

元代:杨维桢\r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r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r

家住越来溪上头,胭脂塘里木兰舟。

木兰风起飞花急,只逐越来溪上流。\r

宝带桥西江水重,寄郎书去未回侬。\r

莫令错送回文锦,不答鸳鸯字半封。\r

马上郎君双结椎,百花洲下买花枝。\r

罟罛冠子高一尺,能唱黄莺舞雁儿。\r

白翎鹊操手双弹,舞罢胡笳十八般。\r

银马杓中劝郎酒,看郎色似赤瑛盘。\r

骑马当轩鹄觜靴,西风马上鼓琵琶。\r

内家队里新通籍,不是南州百姓家。\r

小娃十岁唱桑中,尽道吴风似郑风。\r

不信柳娘身不嫁,真珠长络守宫红。

首先了解一下杨维桢是谁,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这首诗歌咏江南的风土人情,诗中既有民风民俗的描写,也有少女情怀的表露,但影响不大。在这组诗中,诗人既描绘了江南独有的民风民情,又描绘了元代民族融合,民俗相互影响的情景。如其一"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描绘了江南春色之美丽,草色深深,繁华似锦,人们三五成群,或唱歌踏青,或骑马游玩,生活在优游快乐之中。又如其四“马上郎君双结椎,百花洲下买花枝。罟罛冠子高一尺,能唱黄莺舞雁儿。则反映了元末的江南亦受其他民族风俗的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景象。

诗中写苏州,从春天骑马在大堤上赏景、马上郎君双结椎、银马杓盛酒劝饮、西风马上鼓动琵琶等,可见当时苏州是船、马并用时代,苏州人的穿着和生活方式,反映出元代苏州民俗受到蒙古民族的影响,透着豪迈气质。\r





葫芦文化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的意思,诗词全文,

《吴下竹枝歌七首》是一首元代诗词名家杨维桢创作的诗词作品。仔细阅读本文,您就能知道“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的意思,作者,诗词全文,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家住越来溪上头,胭脂塘里木兰舟。

木兰风起飞花急,只逐越来溪上流。

宝带桥西江水重,寄郎书去未回侬。

莫令错送回文锦,不答鸳鸯字半封。

马上郎君双结椎,百花洲下买花枝。

罟罛冠子高一尺,能唱黄莺舞雁儿。

白翎鹊操手双弹,舞罢胡笳十八般。

银马杓中劝郎酒,看郎色似赤瑛盘。

骑马当轩鹄觜靴,西风马上鼓琵琶。

内家队里新通籍,不是南州百姓家。

小娃十岁唱桑中,尽道吴风似郑风。

不信柳娘身不嫁,真珠长络守宫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马到船头直


诗歌名《吴下竹枝歌七首》,作者是元代杨维桢。关于诗歌,我最讨厌教科书式的赏析。诗歌美在读百遍而意现。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

家住越来溪上头,胭脂塘里木兰舟。

木兰风起飞花急,只逐越来溪上流。

宝带桥西江水重,寄郎书去未回侬。

莫令错送回文锦,不答鸳鸯字半封。

马上郎君双结椎,百花洲下买花枝。

罟罛冠子高一尺,能唱黄莺舞雁儿。

白翎鹊操手双弹,舞罢胡笳十八般。

银马杓中劝郎酒,看郎色似赤瑛盘。

骑马当轩鹄觜靴,西风马上鼓琵琶。

内家队里新通籍,不是南州百姓家。

小娃十岁唱桑中,尽道吴风似郑风。

不信柳娘身不嫁,真珠长络守宫红。


城南小优


《吴下竹枝歌》描写了苏湖一带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极具生活情趣。“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三箬”地区,春草茂盛,正宜踏青,少男少女齐声歌唱《采菱曲》,富有生机与和谐。这里的人们精通音乐,有“小娃十岁唱桑中,尽道吴风似郑风。”音乐的悠扬与柔美,尽情展现着这个地区的柔情之美,人们用竹枝词歌唱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桃花依旧笑春风拂面来


杨维桢 吴下竹枝歌

意境

热闹、欢快、祥和。

描写了充满生机的宜人春景,展现了人们欢快舒畅的精神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