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年人心里都应住着一位陶渊明

再过两天就迎来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了,又到了心绪万千的时刻了。

鞭炮四起,亲访友时,举杯交错,热闹是主题词,其实中年人都明白,这些热闹早已不再属于自己了。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精力与体力却在每况日下,与家人一起度过节日的闲暇里,何不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让自己的心更安静一点。

今天与大家聊聊一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八岁其父去世,母亲带着陶渊明生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外祖父为名士,藏书充栋,幼时的陶渊明就陶醉在这些古经典籍之中,从小就接受了来自儒家和道家的知识,这隐约预示着陶渊明后来的人生之路注定将不同寻常。

二十岁的陶渊明开始走出家门,踏上谋生之路。初出茅庐的陶渊明,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心中充满大志,欲报效国家,实现远大的抱负。在其《拟古》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年轻时候身体强壮,性情刚烈,“抚剑”与“远游”,再加上一个“独”字,更能体现出年轻的陶渊明绝对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

但可惜的是,晋朝的统治阶层所构建的官场环境就如一团黑墨,陶渊明这种性情如水的人进入官场后,就如一块白布扔进了染缸里。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官职,在当了81天彭泽县令后,甩手而去,留下了“不为五斗米(相当于今天的月薪)折腰”的故事。

每个中年人心里都应住着一位陶渊明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陶渊明触动巨大,小他三岁的妹妹去世了,也就是说,至亲之人已全部离他而去,这让陶渊明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41岁的陶渊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从“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的痛苦中脱离了出来,宁可过上“夏夜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日子,也不会在官场中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我们来读一下《五柳先生传》,看看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从上文中,我们读出了陶渊明的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住的房子,破破烂烂,既挡不住太阳,也挡不住风,可见破到什么程度了。自己穿着粗布麻衣,且是打了补丁的,装饭的箪和装水的瓢经常空空如也,可见其有多穷,但还是一副惬意自如的样子。很难想象,一个人都穷到这种份上了,还有心思“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一个处境虽艰但性情达观的陶渊明。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是酒量却一般,每喝必醉,喝醉了就倒头大睡,至于那些一起喝酒的人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吧。酒品见人品,可见陶渊明绝对是一个性情中人,不能喝,还喜欢喝,喝多了不发酒疯,酒品很好。这是一个真实、鲜活的陶渊明。

每个中年人心里都应住着一位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隐居后的陶渊明生活之闲然,后一句描绘出了一幅傍晚群鸟归来的安静之景,此景之下想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却不知道要说什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后人,这恰是这首诗的高明所在,留给后人去细细品味体会吧。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开篇就点出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没有遮遮掩掩,与后面的“误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使用“羁鸟”、“池鱼”自喻,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志趣所向。这首诗最美

的四句就是“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远地隐约看到山间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此为静态描写,狗吠、鸡鸣,此为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勾勒出一幅早晨山间村落的美景之图。这种美景,在烟雨迷蒙的江南,更加富有深意与韵味。

归田园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田间劳作的情形,南山下种了一片豆子,草比豆子长得还茂盛,但早晨很早起来去下地劳作,晚上等月亮升起来才扛着锄头回来,一个勤劳辛苦的农夫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前后形成强烈的反比。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过着穷苦的生活,辛苦的劳作中,还带着淡淡的自嘲的味道。

每个中年人心里都应住着一位陶渊明

金人元好问曾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千百年后,我们来读陶渊明,不仅阅读学习陶诗的写作手法、风格,不仅欣赏陶诗下的田园风光,更是透过陶诗来重构“少时壮且厉—夜夜声转悲—悠然见南山”心路历程,感悟其在不惑又一年“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到“因值孤生松,敛翮(音he,二声,羽毛之意)遥来归”做出“宁固守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人生重大抉择,或许每个人在中年时都需要经过一场内心深处“声势浩大”的灵魂蜕变,窃以为这是今天的中年人解读陶渊明的意义所在。

当下疫情肆虐,举国共克之;以上拙文,深夜所作,与君共勉。

2020年1月23日凌晨完成农历2019年最后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