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年少时读《归园田居》,很为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所打动:草屋、桃李、榆柳、鸡鸣......如此生趣盎然的生活,简直奠定了不少人梦想中诗意栖居的蓝图。自此拜服于渊明笔下,欣赏他不事权贵的孤傲洒脱,也艳羡其归隐田园的飘逸悠然。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母亲为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在陶渊明八岁时便亡故。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伴随着年少时家运的衰落,陶渊明在成长的过程中虽怀有“大济于苍生”之壮志,但无奈身处于时局混乱的年代,几经沉浮,最终选择结庐于乡野,不再出仕,彻底过上了诗酒为伴、躬耕隐居的生活。

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一生所著散文辞赋不计其数,对同时代及后来文人在思想和创作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曾评价其“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作为一个不畏权贵、安贫守节的君子,在出仕及归隐间,一个“真”字可谓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

出仕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二十岁时,年轻的陶渊明怀抱“猛志”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但出任的都是一些低职官吏,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徙家柴桑,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的手下谋了个别驾祭酒的官职,但不愤于王凝之挪用加固堤坝之钱两用于修建自己的道观,不久便“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尔后过了一段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义熙元年八月,四十一岁的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前往彭泽出任县令。十一月,督邮刘云前来视察,县中诸吏劝其应身着盛装,恭敬迎接。陶渊明听后长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罢,便愤而辞官,隐居不出,彻底告别了黑暗的官场。

那时的陶渊明,生活本已贫苦,若随波逐流守住自己的一官半职,还可为一家老小谋得不愁衣食的富贵生活,但“世事与本心相违”,虽无力扫清官场的污浊之气,但守志不阿却是其身处乱世的立身原则,只有如此,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心。

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历经彭泽县令后,因不愿身处官场,心为形役,一生坦荡的陶渊明便挂冠而去,归隐山野,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但他对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后来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其拒绝了。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在陶渊明的笔下,这样的隐居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充满着淳朴悠闲的生活气息。住的地方选址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之地;醒来便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来饮酒“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自在之地,他写出了大量或质朴或绮丽的诗词,如《饮酒》、《杂诗》、《拟古》等,虽才情无法施展于官场,但宁静悠然的田园生活,却使他喷涌出的创作灵感化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梁启超曾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说道:“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对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的,通过亲自劳作,经营好生活中的一箪一食,不用媚事于人前,在纷扰的世俗中保持着自己的风骨和气节,从而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了一份真正的宁静。

陶渊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

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贫乐道仍守节。从来,陶渊明都不是在生活中去寻找诗的灵感,他只是凭着本心,把生活过成了诗罢了。

-END-


想要了解更多美学、养生、美食等资讯?微信公众号搜索【城觅健康生活】即可解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