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年少時讀《歸園田居》,很為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所打動:草屋、桃李、榆柳、雞鳴......如此生趣盎然的生活,簡直奠定了不少人夢想中詩意棲居的藍圖。自此拜服於淵明筆下,欣賞他不事權貴的孤傲灑脫,也豔羨其歸隱田園的飄逸悠然。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陶淵明,生活於晉宋易代之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元勳重臣,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母親為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在陶淵明八歲時便亡故。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伴隨著年少時家運的衰落,陶淵明在成長的過程中雖懷有“大濟於蒼生”之壯志,但無奈身處於時局混亂的年代,幾經沉浮,最終選擇結廬於鄉野,不再出仕,徹底過上了詩酒為伴、躬耕隱居的生活。

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一生所著散文辭賦不計其數,對同時代及後來文人在思想和創作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曾評價其“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作為一個不畏權貴、安貧守節的君子,在出仕及歸隱間,一個“真”字可謂貫穿了陶淵明的一生。

出仕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二十歲時,年輕的陶淵明懷抱“猛志”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但出任的都是一些低職官吏,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陶淵明徙家柴桑,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的手下謀了個別駕祭酒的官職,但不憤於王凝之挪用加固堤壩之錢兩用於修建自己的道觀,不久便“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爾後過了一段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義熙元年八月,四十一歲的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前往彭澤出任縣令。十一月,督郵劉雲前來視察,縣中諸吏勸其應身著盛裝,恭敬迎接。陶淵明聽後長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說罷,便憤而辭官,隱居不出,徹底告別了黑暗的官場。

那時的陶淵明,生活本已貧苦,若隨波逐流守住自己的一官半職,還可為一家老小謀得不愁衣食的富貴生活,但“世事與本心相違”,雖無力掃清官場的汙濁之氣,但守志不阿卻是其身處亂世的立身原則,只有如此,方能對得起自己的本心。

歸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歷經彭澤縣令後,因不願身處官場,心為形役,一生坦蕩的陶淵明便掛冠而去,歸隱山野,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陶淵明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守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儘管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但他對送來的米和肉堅拒不受,後來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其拒絕了。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在陶淵明的筆下,這樣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充滿著淳樸悠閒的生活氣息。住的地方選址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清淨之地;醒來便勞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閒來飲酒“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在“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自在之地,他寫出了大量或質樸或綺麗的詩詞,如《飲酒》、《雜詩》、《擬古》等,雖才情無法施展於官場,但寧靜悠然的田園生活,卻使他噴湧出的創作靈感化作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梁啟超曾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中說道:“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對於歸隱後的田園生活,陶淵明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的,通過親自勞作,經營好生活中的一簞一食,不用媚事於人前,在紛擾的世俗中保持著自己的風骨和氣節,從而讓自己的內心獲得了一份真正的寧靜。

陶淵明: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

不以世事而移志,安貧樂道仍守節。從來,陶淵明都不是在生活中去尋找詩的靈感,他只是憑著本心,把生活過成了詩罷了。

-END-


想要了解更多美學、養生、美食等資訊?微信公眾號搜索【城覓健康生活】即可解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