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嗝嗝老师》?

Three-C


1.

《嗝嗝老师》讲的是一位老师怎么感化后进生的故事,相比于这类电影的标志性建筑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野心更大。

影片中的“嗝嗝”两个字,指的是奈娜老师得的一种秽语抽动症合症,在不受控制地抽搐时发出的声音。

第一次到学校面试时,她就用科学的语言普及了这种疾病的原理,一种神经性疾病,通俗地说,不由自主地抽动时,就是脑子刹那间短路的时刻。

影片开始时,奈娜四处应聘老师而不可得。影片结束时,她教书25年退休,欢送的人群里,站立着已经长大了的F班学生。

这种加料不加价的励志,在影片的很多时刻都收到了效果。尤其是F班学生不能在学校上课,嗝嗝老师在各种可能的环境下授课的蒙太奇。

某些台词也用适当的手法撒了胡椒粉,如“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之间,只是打一个嗝而已”。

但《嗝嗝老师》很难跻身于优秀。

2.

这类励志的故事里,除了对奋斗者本身的刻画,还需要雕刻一个反抗对象。

《死亡诗社》里,这个对象是陈腐的保守势力,当学生们站上书桌,其实是向一直以来大家默而不宣的势力宣战。

《放牛班的春天》里,是对粗暴分类的诘问,对独特个体的重新发现。所以克莱门特老师离开时,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每一个都是自由的。

《嗝嗝老师》里,奈娜教授的F班有点类似于

《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池塘底教养院,圈养着一批被宣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电影才和竞技类体育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相似,嗜好大比分落后再实现反超的大逆转。

《嗝嗝老师》的问题是,为了让那个大逆转更富有戏剧性,无限拉伸对立双方的差距,拉伸到了断裂的地步。

嗝嗝老师第一天上课,出现在镜头里的F班学生抽烟、喝酒、赌博。

这是对坏的塑造逻辑,而不是顽劣的呈现标准。

顽劣是一种野生的力量,是在特定时间内对成人世界的对抗式撒娇,是对生命边界一次不知深浅的探索。

而坏是一种主动选择,是破罐子破摔,是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后的阴暗对抗。

尤其是,影片将F班学生设置为来自于贫民窟,是学校改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后,其内在对贫穷以及贫穷衍生物的态度,和学校的大环境已经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了。

《嗝嗝老师》对F班学生的塑造是平面的。影片没有耐心去挖掘,贫民窟独特生活状态,所赋予他们的独特性。这是他们需要挖掘才可以看见的优秀,也是他们最终裂变的主要原因。

但影片更着力于他们的坏,对他们隐藏性质的好潦草带过。

这也是除了性别这种天然的分界,F班学生千篇一律的原因。

至于影片最后的改造,也不是《死亡诗社》或《放牛班春天》式的,对一件青铜器物的重新抛光打磨,而是想当然的硫酸冲洗,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劣等阶层“以德服人”式的救赎。

3.

因为运行着奈娜老师秽语抽动症合症和对F班改造两条线索,《嗝嗝老师》到底还是出现了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在人物设置层面,影片首先服从于冲突,而不是致力于塑造人物,而冲突是人物塑造完成后自然的结果,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性事件。

好学生、坏老师、或者是好老师、坏学生,都成为贴了标签的行动人像,他们按照这类电影应该出现的行为去行动,而不是按照人物应该做的事去做事。

用力不均匀,导致了影片坑洼不平,《嗝嗝老师》的解决方式是,靠煽情去填埋。

影片看似励志,其实是在剥削。

因为在他们的逻辑体系里,贫穷的衍生品,就是愚昧、野蛮和投机。嗝嗝老师的出现,不是一条公共性的解决办法,就像她患有秽语抽动症合症,但仍坚持做老师一样,只是个案。

失去了对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和对不平等真正的的注视,《嗝嗝老师》的励志更像是一场没有源发地的口号。

本质上,是鸡血与鸡汤的混合物。







小平2020


《嗝嗝老师》这部电影能让你笑,也能让你哭,题材对准教育,电影中对于印度社会现实中的“社会歧视”、“阶级隐痛”,依然很到位,电影里面,奈娜老师得的是一种秽语抽动症合症,经常会不受控制地发出“嗝嗝”声音。故事中奈娜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尽管她学历很高,但是因为会发出声音,5年里,奈娜被18所学校拒绝,奈娜去母校当老师,竟然被选中,只因太缺老师,有点扎心了,不过奈娜当老师的梦想可以实现了,里面的孩子叛逆,奈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孩子。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推荐给大家看。


四味毒叔


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皮最差的学生。

走心泪点满满的电影。

这个影片从教育层次面和心理层次面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坏学生不是天生的,只有没关怀引导好的环境和耐心的教育者。多关怀多用心,孩子才会成长为更好的未来。

推荐指数:⭐⭐⭐⭐⭐



咔咔娱乐影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们往往有些轻松搞笑的外表氛围,却同时还有着抨击社会现实的深远意义,最近,和社群成员线下面基,一起看了很火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

主人公奈娜从小患有妥瑞氏症,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性疾病,她不能控制的会发出类似打嗝的怪声,脖子也会不停向一边抽搐,这也是片名“嗝嗝老师”的由来。

小时候她受到百般歧视,但是因为遇到了一个鼓励她的好校长,她励志成为一名老师。在被拒绝很多次以后,她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却被指派到一个无可救药的班级。

这所贵族学校,为了显示公平教育,吸收了一部分贫民窟的学生,但是把他们都编到了一个班级里,不给他们好的老师和教学条件,把他们当作透明人。

这些孩子本来是很好学的,但是因为总是遭受老师的歧视和有钱学生的鄙夷,他们开始破罐破摔、打架斗殴,让校方更加确信:他们是天生的失败者。

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许多厌学的孩子和安于现状的成年人,都有这个问题。

01习得性无助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这是王菲的一首经典歌曲《暗涌》里的一句歌词。

它本来是形容在爱情里受的伤太多了,“再也不相信爱情”的状态。用来解释“习得性无助”,就是受挫太多,“再也不相信下一次会有什么不同。”

在《嗝嗝老师》中,贫民窟的孩子们在长期的打压和歧视下,“习得”了“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一切、好好学习是没有用的”这一信念。

“那些有钱的学生,恐怕连擦屁股都有人伺候;而我们上一次厕所却要排50个人的队伍。”

“拿到了级长的奖章有什么用呢?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那个最叛逆的学生,选择自暴自弃,去挑衅那些有钱的学生,把他们的足球扎破,偷偷给他们的科学项目做手脚,偷试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学校规则的底线,好几次都差点把全班同学拉下水。

这些孩子,就像实验中被电击的那只狗一样,已经确信“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被歧视的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自甘堕落。

02无欲则刚

与这些坏孩子的“习得性无助”相对应的,是奈娜老师,我形容她是“无欲则刚”——放掉自己的期待。

奈娜的无欲则刚,表现在她一方面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期待公平的对待。

她一次又一次的申请老师的职位,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但是她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她说“打嗝会影响我的演讲,但是不会影响我的智力”。

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职位,但是教的是一个最差的班,第一天上课,就被学生编了一段RAP嘲笑她的打嗝,但是她反而跟着学生一起RAP,说:“你们说得太好了!这就是我日常的生活状态呀!只是,你们可以随时停下来,但是我却不能。”

被其他老师嘲笑,她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开家长会,没有一个家长来,被其他老师嘲笑她:“你不是喜欢在操场上课吗?你的家长会也应该在外面开。”她笑着说:“我们终于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了!”然后开始去挨家挨户的做家访。

她爸爸对不能治好她的病而感到抱歉,她说:“我的打嗝不需要治疗,我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但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在餐厅里,她因为情绪激动而不停的打嗝,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是她并不在意,跟弟弟一起打闹,往他的脸上涂蛋糕。

奈娜对自己很有信心,所以,她看到的是其他人、包括这些孩子自己都没有看到的东西。

在赌博的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数学天赋;在做饭的女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对化学天赋;在修车的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物理天赋。

奈娜的眼睛里,看到的永远是机会,她总是能从困难中发现机会。

她并不要求公平的对待,身边拥有什么,她就利用什么。拿起一个鸡蛋,她就能教抛物线;拿着一个篮球,她就能教重力和势能。

“看到”,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

奈娜总是可以释放掉自己的恐惧,一个可以释放恐惧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所谓“无欲则刚”。

虽然她小时候也一样遭受过歧视,但是她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校长,校长让她在同学们面前解释自己的症状,给了她保护和自信,所以奈娜立志将来要做一名老师,去帮助像她一样遭受不公对待的学生。

03释放恐惧

奈娜很清楚的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的习得性无助,她说:“你们全都很擅长一件事,那就是怨天尤人。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的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它们,这些现实,会为你的飞翔助力。”

那么,她是如何唤起这些孩子心中的斗志呢?

她没有只是一味的鼓励、灌鸡汤,而是用了一个独特的方法:释放恐惧。

她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恐惧写在纸上,折成纸飞机,带着他们到楼顶,把纸飞机放飞。

当载满了内心恐惧的纸飞机飞在天空的时候,孩子们的“习得性无助”也开始松动。

但是,其中一个最叛逆的孩子,没有写他的恐惧。

他后来跟奈娜坦诚:“我真的很害怕,我怕自己努力了,也无法像那些有钱的孩子一样优秀。”

为了逃避这种恐惧,他处处和奈娜作对,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女生,自甘堕落,因为这样就可以安慰自己“我不够好,是因为我选择堕落。”

其实,恶魔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我害怕我做不到。”

电影是一定要有一个高潮结局的,最后那个充满偏见的老师幡然醒悟,为背后捣鬼的学生背了锅,这些贫民窟的孩子才没有被开除,并且获得了他们渴望的勋章和荣誉。

但是,现实生活中,未必努力了就能有奖赏:有偏见的人还是会继续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这些孩子不会得到勋章;那个最差的学生还是不及格;最调皮的哪个学生永远无法得到喜欢的女孩子的芳心;他们依然带着“作弊”的污名被开除;奈娜老师也失去了工作...

如果最糟糕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就能说明努力只是徒劳吗?

目标永远在,永远要去争取;但是放下期待,放掉对目标的执著。

看完这个电影,可能会有很多的文章,来写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

“我曾经以为,做一个老师,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但是,在做了二十年的老师以后,我发现,做学生才是最难的。学生学习好不好,会有人来给他们打分;但是老师教得好不好,却没有人来给他们打分。”这句台词直击人心。

也可能会有很多文章,来写学校里的各种歧视:家庭背景、成绩优劣、身体残疾、性格孤僻,等等。

“看完电影,我想起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被同学嘲笑,那种感觉真是很想把自己埋到地里去。”这是这我看到的一个评论。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懂学生的老师依旧很多,人类依旧会排斥与群体相异的个体,不会因为电影有什么改变的。

那么,这些残酷的事实就可以成为不行动的理由么?看完我写的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些都是外部困难,真正的恶魔,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要破“我执”,把注意力放在内心的蜕变上,而不执著于别人的态度、事情的结果这些外部目标。

了解自己很艰难,看清楚了内心的样子,看清楚真实的渴望,意味着要去改变,要跳出舒适区。

大部分人甚至都不敢开始,或者开始了很容易中途放弃,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了。

别人不能帮你走完这条路,但是大家在一起,至少会增添很多勇气,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成长陪伴、彼此见证!


李心9527


《嗝嗝老师》讲的是一位老师怎么感化后进生的故事,相比于这类电影的标志性建筑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野心更大。影片中的“嗝嗝”两个字,指的是奈娜老师得的一种秽语抽动症合症,在不受控制地抽搐时发出的声音。第一次到学校面试时,她就用科学的语言普及了这种疾病的原理,一种神经性疾病,通俗地说,不由自主地抽动时,就是脑子刹那间短路的时刻。影片开始时,奈娜四处应聘老师而不可得。影片结束时,她教书25年退休,欢送的人群里,站立着已经长大了的F班学生。这种加料不加价的励志,在影片的很多时刻都收到了效果。尤其是F班学生不能在学校上课,嗝嗝老师在各种可能的环境下授课的蒙太奇。某些台词也用适当的手法撒了胡椒粉,如“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之间,只是打一个嗝而已”。但《嗝嗝老师》很难跻身于优秀。


有才哥的苦难生活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一个是闹到无底线抽烟赌博,被歧视,被冷漠的学生群体;一个是无法控制发出“嗝嗝”之声,还伴着夸张手势的妥瑞氏症患的老师。

这个背景注定了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校园故事。

“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这句话曾无数次被人如枷锁般禁锢着老师。而在这部电影里,这句话不是校长说的,不是家长说的,不是学生说的,是奈娜老师说的。

这句话,是奈娜老师的名言。

如果你不努力的话,上帝关了门,可能还会关上窗。

童年被嘲笑的她

奈娜是幸运的。

在她的孩童时代,相对于无可奈何地不能接受现实的爸爸,她有一个坚持要她去普通学校学习的母亲;相对于印度贫民窟的孩子,她有一个支撑她健康快乐学习成长的家庭;相对于被嘲笑走向绝望的疾病患者,她有遇到一位伟大的教育者,校长。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话:一般的老师只会教你读书,而好的老师会教你做人,伟大的老师会让你明白人生真谛!

奈娜更是执着的。

在妈妈的坚持下,在校长的鼓励下,她一路前行到拥有了理科硕士和教育硕士双学位的研究生;在爸爸的软硬兼施下,她依旧拒绝所谓的好工作,坚持对“教师”职业的追求;在5年来十八次碰壁之下,她依旧在坚持,“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故事里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教育温暖的传递。校长给了她学习的支撑,学成后,她亦想要用自己的成长力量去影响更多的孩子,传道受业,教书育人。

后来她得以被成功录用,是因为F班实在是找不到一位老师愿意来教。

一个所有老师和学生口中的贫民窟班、学渣班,她却把它们当成了宝贝。这是她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困难开始的地方。

她的病是身体的。而学生们的问题是内心的。歧视、出身歧视、环境压迫,怨天尤人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一边渴望着改变、渴望着幸福,一边又百般的抗拒、百般的怀疑和恐惧。

而她坚信“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教学大纲是不变的,但是教学方式可以千变万化,在篮球场上学物理,边扔鸡蛋边讲抛物线……家长会没有一位家长出现,而她选择了家访……

“不要问为什么,要问,为什么不?”面对学生一次一次的质问和抱怨,她说,“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一点点变化呢?只要一点点变化,结果就会不一样。”

奈娜老师的口吃是身体上的,而有些人的病是在心里,教育大概是帮助你的心走向一个正确的地方。

在学生以“污秽之言”回馈给伤害他的同学老师时,奈娜发怒地告诉他,这样的你和他们有什么区别?一个心里有病的人丢给你一个石头,而你把这个石头捡起丢了回去。你和他的区别又在哪里?

如果你不努力,如果你破罐子破摔,上帝关了门,还会关上窗。

没有人支持的梦想

不要让自己成为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

“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这句话绝对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用来抨击教师的武器,但它可以是老师的自我勉励之辞。

这“差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卑微的出身,或是天生的残缺;或是恶劣的环境造就的创伤的内心,或是繁华的物质塑造的空虚的灵魂。

在电影的最后,一直看不起F班的A班老师把“优秀勋章”颁给了第一名,F班奈娜的学生,他说:“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是他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过他的学生听的。后来那个想用阴谋赶走F班的学生主动把“优秀勋章”还给了老师。

奈娜的父亲见证着女儿带给学生的力量,在电影的最后,他郑重的对女儿说,我以你为荣,我不会再要求你去做我帮你安排的工作了。

“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我想这句话也可以成为父母的自我勉励之辞:“只有差父母,没有差孩子。”而这似乎又成了一个悖论“每一个父母在爸妈面前也都是一个孩子”。

不公平、怨天尤人、贫穷、虚伪、自我放弃……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校园故事,这却是一个普遍的教育困境。

今天,教育困境存在着。无论是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的印度,还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相对于与生俱来的先天困境,那些拥有更多,却挥霍着人生颓废着青春的后天困境更让人心痛。

我能试着接受你本来的一无所有,却很难平静的看你用一生浪费所拥有。

坚持梦想的道路总是不被理解的。

电影结束的时候,奈娜老师已经是作为学校的校长退休的时候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有点像,一直不理解奈娜的父亲,后来终于明白了女儿的梦想时的热泪盈眶。

《嗝嗝老师》讲述的是迷路的学生和智慧老师的故事,亦是纯真的孩子和自以为是的家长的故事。

而我在里面看到的更是一个女孩坚持、执着追求梦想的故事。嗝嗝老师童年的时候,校长请影响会场秩序的她上台,得知她的这个病后,校长问,你希望大家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奈娜说,我不用什么帮助,我只希望能够和大家一样在这个学校里学习。

校长的鼓励开启了奈娜的求学大门,而她从未辜负过。

当被拒绝了5次的学校问她为什么这么坚持当老师,凭你的学历明明可以去更好的地方?她说,因为这个学校曾经的那位校长。

教育大概就是这样,在人的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并教会他吸收阳光雨露,慢慢生根发芽,即便后来离开了那个地方,他还是会把花儿绽放。因为心里有种子的力量。

父亲的不理解,应聘学校的一次一次拒绝,或许你真的就不合适当老师啊。可每次她走向一个新的办公室面试,她依旧抬头挺胸,微笑自信。

如果,如果嗝嗝老师最后放弃了,她做了一个看上去更好的工作银行,她可能会做得很好,但可能永远得不到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动。

离开的时候,心底里响起的一个词语是,教育理想和情怀。

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孩子的人,如果从事了教育,那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耽误了学生,更辜负了自己。相较而言,我更不希望你辜负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可以对你自己负责,只有你自己可以让自己真正的开心。

而满怀理想投入教育的人,你应该明白,热爱不等于一帆风顺,理想更不会水到渠成,该面对的风霜,该战胜的艰难,一样不会少。而真正的热爱是不畏惧,不退缩,一往无前,即便前方荆棘遍地。





地上的彩虹


首先,印度的教育还是很棒的,培养了十三个诺贝儿奖得主。

影片女主玛图尔,自身患有疾病,一路走来遭受了太多异样眼光,直到母校给了她一次尝试的机会,让她可以把过硬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发挥到孩子们身上。

她带的班级,都是所谓的“坏小孩”,她用特别的教学方式唤醒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

这就展示了教育的大环境。认同教师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是不会过多涉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因材施教,不用循规蹈矩,不用担心校方的压力。

女主最终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影响了一届届孩子,也影响了家人对她的看法,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是一部很励志的好电影。


两瓣核桃


那些你恐惧的,终会成为支撑你飞翔的力量

从《摔跤吧爸爸》开始关注并喜欢印度电影,喜欢里面律动的音乐,以及那些触摸灵魂的感动,缓慢、温暖而绵长。《嗝嗝老师》一样没有让我失望,强烈推荐,值得每一个人包括孩子观看。

刚开始时,我也会被患有图雷特综合症奈娜的嗝声逗笑,可是越看到后边越笑不出来,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几乎已经注意不到她的嗝声,我想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成长。

一、嗝声代表什么,是一种标签与歧视,其实我们都是“嗝嗝老师”又都不是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自己恐惧、怯懦的“嗝”,在社会生活中,显得犹如粉笔划在黑板上刺耳的声音,那么的引人注目、格格不入。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嗝”尽量让自己少发声,“所谓爱我们的人”会以他的方式将我们保护起来,可有时候我们内心知道,把我们自己封闭起来的方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觉不是爱。这个“嗝”可能是胖、丑、矮、穷、笨、耳聋、同性恋……我们被人设置被自己贴上标签,向生活叛逆的宣泄挑战,自我沉沦。那些你伪装起来保护自己的刺,终将让自己离舞台中心越来越远,刺伤爱你的人和自己,而你的抱怨只会让对那些讨厌你的人更讨厌你,让你更边缘化。





奈娜教会我们什么?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同,敢于和世界和解握手言和,同时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拯救了一群打着“贫民窟”嗝的孩子,接受自我,融入世界,我想电影里的结局是经过美化的,但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跑总比站在原地要好。同时,我也要说,我们要学会接受社会的多元化,接受每个人的不同,忽略每个人的“嗝”,对打嗝人最好的关怀,不是对他特殊照顾,而是把他当成普通人,忽略他的“嗝”。用生命尊重生命,影响生命。

二、是不是真的“寒门再难出贵子”?

作为同样出身寒门的我,认为是的。电影里,学校家长会奈娜班家长一个都没有来。我想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家长格局:认为读书无用。而大多数是他们被生活裹挟脱不开身。他们的目标是活着,没时间想怎么活的更好。家长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开始孩子就无形中以家长为榜样进行模仿,养成习惯,从而形成具有家风特点的传承。而这些,无疑成为影响孩子人生走向的路标。





现在同样的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对每个孩子相对公平,可当减负之后,贫富真的会成为一条泾渭分明的线,将孩子推向不同阶级的两端。80%的资源为20%的富者所用,起跑线和终点线也许一样,但交通工具决定着哪个孩子跑的会更轻松。但我们总要跑下去,那样才能和别人越来越近。

当然这个时代“寒门贵子”比比皆是,“贵族败家子”也随处可见。生活永远会犒赏那些默默努力的人,也不会永远让人不劳而获。那些你流的泪、那些你所恐惧的,要么在你的抱怨中成为淹死你的暴雨、压死你的稻草;要么在你的拼搏下成为渡你的河以及御风飞翔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