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官的弟子或曾經從過政的弟子都有誰,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孔子的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當官從政的並不多,屈指可數。大多都是繼承孔子的衣缽,開壇講學,培養人才,傳承孔子的思想,繼續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子路出身貧寒,幼年以野菜充飢,長大之後,孝敬父母,“仲由負米”的故事千年永流傳。子路性格豪爽,野性十足,俠義肝膽。他很尊重孔子,卻又敢於直面提出不同的意見。面對孔子嚴厲的批評,他知錯就改,從此專心學習,修養品德。

子路誌向遠大,在衛國從政三年,社會井然有序,後來在魯國季氏門下做官。再後來子路又在衛國擔任執政大夫孔悝的邑宰。衛國發生暴亂後,子路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不聽同學高柴的勸告,隻身趕來救孔悝,被亂軍剁成肉醬。孔子為此悲傷致極,對子路大義凜然的行為十分敬佩。

子夏以精通文史典籍著稱,曾擔任過魯國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治理國家。孔子死後又到魏國,被請為國師,培養出著名的改革家李悝、吳起、商鞅。魏文侯變法的成功,子夏也因他的學生而名氣大振。

冉伯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中都宰,其道德修養方面有突出成就。為人品行端正,與人和善友好,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對他十分的器重。後來患病英年早逝,令孔子十分難過。

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既有經商的超級智慧,又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既是一代儒學大者,又是孔門弟子中的首富,而且官至魯國衛國相國之位。

《仲尼弟子列傳》中的子貢,有著縱橫家的政治天才。遊說五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導致當時的社會格局發生巨大的動盪。子貢的亦儒亦商亦官,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巔峰,是我國曆史上成就最大的儒官一體的儒商。

冉有,曾長期擔任季氏家宰,是魯國最有權勢人物之一。

子有,魯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學者之一。善於從政,多才多藝,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就是為了改變平民子弟的命運。讓他們日後從政以德佈施天下,造福萬民。就是為了這些優秀的弟子,以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去建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朱八戒CC


親們:關於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可見一斑:顏回早夭前屢試屢爽無緣入仕.子貢不受命經商屢億屢中鉅富,曾隨孔子入仕為屬官不祥,為救齊國攻魯之危急,奉命出使吳,越,晉,楚等國.孔子逝世後任魯,衛等為上卿.子路,隨孔子任毀三都之將領.後與子羔同任衛國孔俚家臣,因內亂子羔回魯,子路盡忠戰死.冉有與子路曾任季氏家臣.因冉有與樊遲同任季氏家臣時,出征齊國取勝後申請季氏與魯君召回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老師.子游任武城宰.澹臺滅明任呂邑宰.閔子騫拒季氏召聘不仕.為此有關可於《孔子家語》中查閱詳細記載!


張加林11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局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據說他有弟子三千人,但是其中可以稱為賢人的只有七十二個。或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早期並沒有得到當時諸侯國家的接受,或者是弟子本身不願意出仕為官從政,所以在這七十二賢徒裡真正做官從政的沒有幾個,下面我們就大概的講述一下。

第一個,冉耕,曾任魯國的中都宰。



冉耕,字伯牛,中國春秋時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對冉耕十分器重,他在魯國做司寇的時候,冉耕為中都宰。最後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難過。備註:中都宰是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

第二個,仲由,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孔門十哲之一。他性情剛直,好勇尚武,之前作為孔子的弟子兼護衛陪伴周遊列國,後來後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最後死於衛國內亂,被砍成肉醬。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備註:同中都宰,蒲邑宰就是蒲邑的地方官。



第三個,端木賜,曾任魯國、衛國之相。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因為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所以曾任魯國、衛國之相。而且此人善於經商,所以有端木遺風之說,它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後來他本人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第四個,言偃,曾任魯國武城宰。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之中唯一的南方人。他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



第五個,宓子賤,曾任單父宰。

宓子賤(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呂氏春秋·察賢》記載,他為單父宰時,用“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結果是“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在孔子的弟子當中,當官從政的並不多,而且大多為一地的地方官,比如冉耕、仲由、言偃、宓子賤,只有一個端木賜,曾任魯國、衛國的相而已。


許家那個人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臺縣張黃鎮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鉅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擴展資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福子說歷史


說說十個孔子最傑出的弟子吧,並不是說非得出仕才算傑出。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臺縣張黃鎮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孔子最有名的弟子之一端木賜,字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可謂做高管的弟子,又是非常會做生意的人,善於經商之道,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孔子去世後,眾多弟子紛紛守孝三年,三年後,子貢覺得還不夠,繼續守孝三年。

人品好,守信多金,放在現代也是棘手可熱的好男人人選[害羞]


青島小姐姐666


顏回早夭前屢試屢爽無緣入仕.子貢不受命經商屢億屢中鉅富,曾隨孔子入仕為屬官不祥,為救齊國攻魯之危急,奉命出使吳,越,晉,楚等國.孔子逝世後任魯,衛等為上卿.子路,隨孔子任毀三都之將領.後與子羔同任衛國孔俚家臣,因內亂子羔回魯,子路盡忠戰死.冉有與子路曾任季氏家臣.因冉有與樊遲同任季氏家臣時,出征齊國取勝後申請季氏與魯君召回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老師.子游任武城宰.澹臺滅明任呂邑宰.閔子騫拒季氏召聘不仕.為此有關可於《孔子家語》中查閱詳細記載!

張加林11


張華東999


這不是三言五語能說清道明的,還請讀錢賓四先生的《孔子傳》吧!或讀司馬子長的《史記》中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