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序言: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宋史》

上文这段内容选自《宋史》,主要内容讲的是,宋朝士大夫阶层忠义之气,涉及的人物主要有范质、王溥、韩通和卫融。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忠义的代表。

<strong>但是到了晚宋时期,士大夫的风气开始发生转变。隐逸与奔竞俱有,忠义与变节并存,是当时“士风”的主要特征。

士风的转变并不是独立进行的,与当时的社会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晚宋士人的风气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风气的转变与晚送政局的变化又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下边的文章。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宋朝忠臣


(一)隐逸与奔竞之风交织

所谓的“士风”,就是当时南宋士大夫阶层的风气。这些风气往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广泛。这些是“士风”的形成往往与社会政局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致于元朝的脱脱在修《宋史》对宋朝的“士风”有过这样的评价: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铺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宋史》

<strong>由于受政局变动的影响,在晚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当时的士风主要包括奢靡之风、空谈之风、忠义之风等等。其中隐逸与奔竞交织,忠义与变节并存,是当时士大夫风气的主要特征。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隐士

(1)何为“隐逸”?

与隐逸相对应的士大夫称为“隐士”,何为隐士呢?《辞海》有过这样的解释:“隐居不仕之人”。一般来说这些“隐士”都是很有学识而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但是他们不愿巴结权贵,不于当权者合作,所以隐居山林。“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是“隐士”最主要的特征。——《论语》

在晚宋时,宋朝统治者腐败奢侈,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忠良遭受迫害。一些有学识的士大夫或是为了躲避奸臣的迫害,或是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对现实不满,而罢官隐居山林,成为隐士。史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以直言说论倡于朝,于是中外士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宋史》

以下是晚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隐士”:

  • 咸淳年间的宰相马廷鸾

晚宋时期的宰相马廷鸾,因为和贾似道不合,所以罢官隐居山林。是南宋末年比较有代表性的“隐士”,史书对他有这样的记载:“安处山林,著书教子者,凡十四年而后亮。”——《南宋记》

  • 庆元年间状元武周虎

周虎是庆元年间武状元,因为和当政者意见不合,最后放弃官职隐居。当时正是韩佗胄和赵汝愚党争的时期。因为周虎“言者以为韩党,坐安置某州。虎既贫,滴所闻讣”,所以最终隐居山林。虽然后来宋朝政府多次征召,周虎再也没有出来任职。——《宋史》

<strong>总的来说,虽然这些“隐士”隐居山林,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隐居是迫于无奈的被动之举,这些隐居的师大富阶层仍然对国家心怀牵挂。

在南宋政权命悬一线的时候,有很多“隐士”为南宋建言献策。比如南宋著名的隐士金履祥,在南宋危在旦夕的时候挺身而出,史书中对他的行为有这样的记载:

“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遵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囚进牵制捣虚之策,……宋终莫能用。”——《水东日记》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韩侂胄

(2)“奔竞”又是为哪般?

《历代名臣奏议》中对“奔竞”有这样的解释:“爵禄在上,下皆趋而争之,故名曰奔竞。”实际上就是见风使舵,奔走权门。这和晚宋时期奸臣当道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赵汝愚、韩侂胄、史弥远和贾似道。

<strong>正是因为这些奸臣的存在,才破坏了晚宋的政治生态。使得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排挤在外。会见风使舵的小人,反而高高在上。因此使得“奔竞”在南宋蔚然成风。

史书记载在韩侂胄过生日时,出现这样的景象:“送寿礼物,各列之天庆观廊间,观者为之骇然。”——《癸辛杂识》。当时士人“奔竞”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这种社会风气是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人见风使舵,才使得大奸臣任意的迫害忠良。使得晚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直中意的人被排除在朝廷以外,使得南宋危急的情况更加雪上加霜。以至到南宋快要灭亡的时候,真正能派的上用场的才学之士没有几个。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迎合权臣图


(二)忠义与变节之风并存

实际上忠义和变节是一对反义词。在晚宋时期面对病入膏肓的南宋政权,一部分士大夫阶层临危受命,怀着忠君报国、杀身成仁的气势,主张和蒙古人抗击到底,收复失地。即便是为国捐躯他们也心甘情愿。史书中对忠义的士大夫有这样的记载:

“下车九阅月,郡治而君积劳致疾不为矣,属扩至返枢,民皆巷哭郊送。”——《宋史全文》

<strong>在南宋要是说到忠义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宰相陆秀夫,在南宋政权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陆秀夫曾说过这样一句永垂青史的话:

“诸君散去可也,度宗一子尚在,将焉置?此古人有一成一旅兴者,今百官有司,军士亦且万余人。若天道未绝赵祀,此岂不可为国耶?”——《宋季三朝政要》

可见在宋朝将要灭亡的关键时刻,还是有很多忠义之士挺身而出的。他们这种“忠义”的品格,就连蒙古人都为之叹服。对于宋朝士大夫阶层中义的品格,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幕僚张山翁独不屈,元诸将将杀之,伯颜曰:义士也,释之。”——《宋史纪事本末》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陆秀夫崖山殉国

在宋朝大势已去的关键时刻,也有一部分士大夫阶层选择了投降,这就是所谓的变节之风。在宋蒙战争的后期,元朝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在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很多士大夫并没有像他们宣誓的那样为国尽忠,而是选择了变节投降。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不入流的小吏,投降变节的比比皆是,“满朝朱紫尽降臣,满目故人皆厚禄。”——《宋季忠义录》

宋朝士大夫临阵变节的行为让文天祥发出这样的感叹:

“甲戌冬诏天下勤王,予守赣,首应诏,意同志者当接踵而奋,已而竟无应者,予遂以孤军赴网,世事不济殆由于此,哀哉!”——《宋史》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史弥远


(三)晚宋“士风”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从韩佗胄开禧北伐以后,宋朝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就在不断地恶化。导致恶化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方面的。既有皇室奢侈腐败的错误引导,也有程朱理学对士大夫思想的禁锢,还有宋蒙战争失利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这些原因:

(1)皇室奢侈腐败错误引导

在宋朝最后的70年时间里,皇帝基本上都是昏君,治国无方。但是在奢靡腐败方面各个在行。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皇帝虽然提倡节俭,但是实际上他们仍然过着奢靡的生活。当时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攘”——《历代名臣奏议》

在晚宋时期,有一些正直的官员曾经向皇帝进言:

“臣愿陛下充而大之,自一身之俭,充而至于中外,冗费靡所不节,自一念之仁充而至于四海九州,皆归吾仁,岂不恢恢乎其大哉!”——《历代名臣奏议》

(2)冗官的问题尾大不掉

冗官的问题早在北宋中期就已经相当突出了。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想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还没等到措施发挥效果,王安石变法就已经被终止了。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存在,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等到宋朝晚期的时候,这个问题空前严重。

下图是两宋历代官员数量表: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通过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景德年间官员总人数为10000多人。但是到了宝元年间,人数增加了近一半,达到15443人。在元丰年间人数为24549人,但是到了原又三年,人数增加到了34000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人数竟然增加了10000多人。到庆元二年人数达到了最高峰,达到43059人,宋朝的冗员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宋徽宗


(四)晚宋士风日下的危害

(1)劣币驱逐良币

因为晚宋士大夫风气的下降,导致很多本来应该由士大夫阶层履行的职责,被奸臣抢着去。这些人见风使舵,陷害忠良,使得很多正直的士大夫被迫罢官归隐。使得奸臣当道,霍乱朝政。

史书曾经这样评价过韩侂胄专权擅政的问题:

“衷引奸邪,分布要路,陵悖圣传,以正学为伪学,横诬元老,以大忠为大逆。私意既行,凶焰日炽,交通赂遣,奔走四方。童奴滥授以节钱,璧妾据肆于掖庭。”——《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2)人才缺乏

其实在古代社会,正直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正直的人才就能够挽救一个国家,比如明朝的于谦。但是不幸的是在晚宋时期,真正的人才基本上都归隐山野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受不了奸臣的排挤,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当时的朝政不满。英雄无用武之地。

“人材盛衰曰君曰大臣曰士大夫,皆不能无责焉。”——《宋史》

<strong>总之,宋朝士风的改变与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正是因为宋代是士风变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环境的变化。

总体来说士风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士大夫个人来说怀才不遇,造成他们心里不平衡,难免对宋朝政权不满。对于国家来说失去了真正的人才,造成奸臣当道,社会更加腐败。所以在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找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

从晚宋政局变动入手,解读士大夫风气由“忠义”到“变节”的转变

陆秀夫


结语:晚宋士风的变化是政局变动的缩影。

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朝代的精神面貌,在宋朝初期,正直忠义的风气占主导地位,所以国家能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是等到晚宋时期,士大夫的风气趋于衰败,那种正直忠义的风气已经丧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奢靡之风,变节之风。

<strong>晚宋士大夫风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政局的变动。在宋朝大限将至的情况下,士大夫阶层人心浮动,惶恐不安。导致士风日下,变节、奢靡的风气开始抬头。

纵观整个宋朝风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发现,士风是受政局变动影响的,但是它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政局。在两宋3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过宁死不屈、以身报国的文天祥、陆秀夫,也出现过大奸似忠的韩侂胄、史弥远,总之,士风就是一个朝代社会风气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