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活得像条狗,为什么那么怕死?

床前明月光


俗语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怕死是人的天性,有尊严的去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屈辱的活着名人,不出名的人太多了,如乐不思蜀的刘禅,北宋二帝,司马炽司马邺等,还有被五胡,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奴役的汉族百姓。


刀笔传神


在大家的印象中,汉献帝是一个非常窝囊的皇帝,一辈子被人摆布。

诚然,在权臣横行的情况下,汉献帝的确没什么作为。但是,他曾经也一句话吓得曹操魂儿都飞了,你敢相信吗?

曹操刚迎接他的时候,汉献帝一直以为曹操是忠臣。随着时间的发展,汉献帝越来越感到自己没有任何权力,每天就像一件艺术品被摆放在龙椅上。史书记载:“自帝都许,守位而已。”

汉献帝也许还抱着一丝天真的幻想,觉得曹操也许是怕自己处理政务不够娴熟。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赵彦的议郎,给他说了一些治国的道理。

汉献帝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自己学好了,早晚有机会亲政。

没想到过了几天,曹操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赵彦给杀了。

汉献帝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他知道,曹操不可能主动交权了。

有一天,他是在忍不住了,就对曹操说:“将军您如果愿意辅佐朕,朕一定厚加封赏;如果不愿意辅佐朕,请求您放过我吧!”

这算是和曹操摊牌了,汉献帝破罐子破摔了。

曹操虽然掌握着朝政,但是皇帝这样在明面上要和自己决裂,他还是不敢不警惕的。尤其皇帝如此摊牌,搞不好是埋伏着刀斧手要收拾自己呢。曹操想想就害怕,赶紧跪下来认错,算是勉强把这件事遮了过去。

按照当时的利益,曹操进宫时,皇帝的亲卫军是要持刀护卫皇帝的。

曹操看着这些武士和明晃晃的刀,不由得吓得汗流浃背。

从此以后,曹操再也不敢这样入朝了。

其实说起来,汉献帝这样摊牌也是非常危险的。

好在他摊牌的对象是曹操,换做之前的董卓或者李傕、郭汜,恐怕早就一杯毒酒弄死他了。

汉献帝如果在太平盛世,应该可以是一个守成的君主,但是他生不逢时,再精明能干也无力回天,不窝囊点命怕都保不住。一没有实权二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并且曹操虽然说挟持了汉献帝但是对外一直声称是大汉的臣子,那么就算是其他的人想要解救汉献帝也是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的,再说其他人有没有能力不敢说,很有可能出了虎口又入狼窝。





罗萧弋


其实, 汉献帝刘协在位的22年都在抗争之中,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过,每一次都会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但或许是命运不好,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汉献帝刘协,汉灵帝刘宏之子,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其在位二十二年,也做了二十二年的傀儡皇帝,每天都活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中。终其一生,始终是个悲剧人物,虽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操控,满怀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历史留给他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

东汉末年,天下扰扰,宦官专权,颠覆朝纲,大将军何进为除张让等宦官,请西凉并州牧董卓进京,没想到事泄,自己反而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在半道上碰到逃难的少年天子和一帮朝廷官员,问话时,刘辫回答得语无伦次,而他弟弟陈留王刘协虽然只有九岁,不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还责问董卓是来救驾的,还是来劫驾的。于是,董卓废了刘辫,拥立陈留王刘协当皇帝,所以说,刘协当皇帝是被迫的!

于是,刘协在董卓专权的的日子里战战兢兢地生活了两年,直到192年,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但汉献帝又落到了李傕、郭汜的手中,195年李傕、郭汜由于相互猜忌而兵戎相见,刘协又一次被挟持,并随之颠沛流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面对残酷的现实,汉献帝刘协长大成熟了,他在等待时机,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196年曹操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目的,先是不断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博得刘协和朝中大臣们的好感,在迎接刘协后不久,曹操就借口粮食匮乏,连哄带骗把刘协及一班朝中大臣转移到许昌,至此,汉献帝正式迁都于许昌,虽然在曹操的严密掌控之下,刘协少年睿智的名声,也逐渐为当时众人所公认。

面对曹操的跋扈,刘协并未一味逆来顺受。曾当面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说得曹操大惊失色,从此不再朝见献帝,说明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奸雄,刘协的仪态、气度和言论并不落下风。

公元199年,刘协任命自己的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要董承联络终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共同铲除曹操,但这次抗争以失败告终。

公元214年,刘协又想通过伏皇后的父伏完诛杀曹操,结果再次失败。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随后,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儿为皇后!

刘协的最后一次抗争是改年号,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刘协下令将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在古代改年号是大事情,可见刘协以为曹操一死,大汉仍有复兴的希望,但曹丕授意华歆、贾诩、王朗、李伏等众多曹魏亲信大臣,直闯汉献帝的寝宫,威逼刘协逊位。

随后,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于魏王曹丕,存在了400年历史的刘汉王朝终于在和平环境中寿终正寝!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享受汉天子天礼乐,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效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浊鹿城。

至此,汉献帝刘协,不,应该说是山阳公刘协倍感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大江侃历史


说到刘协这个皇帝的确是非常凄惨的,当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如果当年没有曹操的话恐怕他还轮不到做皇帝,这么看来,一切都是命运使然。当初刘协一开始是被董太后所收养的。在朝廷当中,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一开始动作的野心也是如此,利用这个少年为皇帝,其实真正的大权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当曹操把刘协从万民水火当中拯救回来的时候,也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人早就有狼子野心了。


曹操比董卓是明白自己要什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篡汉,这样一来就等同于报了自己的野心,想要把国家彻底地占为己有,那必须要慢慢来,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不会用最极端的手法,而是在朝廷当中树立威信,给百姓一种比较良好的形象,他在朝廷当中稳固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再加上他很有能力,有天赋,朝廷里面的每个大臣对他都毕恭毕敬的。


在朝廷方面,他也是采用的特殊的战战术,首先他先不断地招揽贤才,先把这些人纳为己,有之后,他们就会感恩于自己,但是相反刘协并没有往这方向靠拢,也许是年纪小的缘故,不懂得与人情世故,也是最终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得出来,曹操他的一生,对于有志有才能之士,总是无比的钦佩。因为他深知优秀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但是相反留学他就不懂得。最主要的一点曹操是一个心思十分很爱的人,他把自己的女儿都通通嫁给了刘协,这个做法也是他自认为万无一失的一种,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国家依然是自己的,毕竟还有好几个女儿。


其实这个时候的刘协已经摇摇欲坠了,即便是在曹操死了以后,大权仍然是在曹丕手上。这个时候的曹丕也认为天下也终究是自己的,刘协也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及他们,就算是硬碰硬,自己也讨不得什么好处,如果真到了那么一天,还不如早早地退让,所以最终选择把位置交给曹丕。


恐怕很多人都知道,汉献帝刘协是一个特别窝囊的皇帝,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被别人所控制的。他根本没有能力去造反,当然他也死不了,因为那个时候天下没有统一,如果贸然杀了他,一定会给其他国家交战,有了借口。再加上朝廷上上下下,基本上都是曹操的人,杀与不杀那都是一个道理。


大鹏带你看古建


做为皇帝,汉献帝一生的确很失败。在位期间,可谓走了狐狸来了狼。一个比一个凶残。祖上的辉煌己被自己的老爷老爹们败光了,留给他的只是个空壳孑,烂摊子。在别人的吆三喝四下,当了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但不至于象狗吧)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奸恶的权臣挡道下,他能干什么,又想干什么。虎落平原,龙困沙滩。一切皆在不可能中转游。眼泪也许是他发池内心愤满的唯一途径。他肩负着大汉延脉接火的大任,即使再委曲,都要活下来,他想着反盘,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站起来,除奸扫恶,重拾汉家的威风,找回自己的颜面。龙渴想饮长江水,国王有难念忠良。他也有振兴之心,以至初见扫黄巾归来的刘备,顿生希望之心,高举龙座之上,亲呼皇叔,以示依重。之后和国舅董承合谋发衣带诏,种种迹象表明,他并非后来的刘蝉"乐不思蜀"。而是有中兴之心的有为之人。可悲的是,社稷凌乱,诸候离德,权臣拔扈。终孤掌难鸣,忍辱偷生。哀哉!悲哉!



竹影临风


汉献帝是大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在董卓进京是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在整个大汉天子中也算是窝囊的存在了,一点儿也没有汉武帝、光武帝那样的威风凛凛。可是他为什么还要那么屈辱的活下去?是为了贪恋权位美色还是自身懦弱无能?答案是,都不是。是为了使命感。之所以能被董卓推上皇帝宝座足以证明其不凡,这么屈辱的活着想必他也不好受。可是他不能让大汉王朝四百年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里!为了这个使命,他从董卓到曹操再到曹丕。每一个面前都是唯唯诺诺,他想传承刘性天下,他想传承大汉江山!可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