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同樣是日軍,為何李雲龍看見穿皮鞋的日軍,立馬下令撤退?

司馬長史


李雲龍從紅軍時期就是團長了,抗日戰爭爆發後,一直在跟日軍交戰,對日軍的情況非常瞭解。

當李雲龍發現虎亭據點出來的鬼子穿的是皮鞋後便知道這群日軍不是原來據點的鬼子。虎亭據點的鬼子穿的是膠底鞋,而這群鬼子穿的是皮鞋,從這一點李雲龍便看出來這群鬼子不簡單,要是打起來肯定會吃大虧,所以果斷撤退。


李雲龍看見的皮鞋其實是日軍的昭和5式軍靴,這種軍靴是用純牛皮製作,製作成本不低。

在二戰爆發前,日軍只有17個常備師團,這個時候日本還是有能力為這些軍隊生產軍靴的。二戰爆發後,日軍兵力從30多萬增加到100多萬,而且兵員會越來越多。

這時候日軍已經無法生產這麼多軍靴了,最開始的時候還用馬皮、豬皮等代替,最後因為資源問題,乾脆用橡膠來製作軍靴了。



軍靴不再是硬底了,而是用橡膠製作的軟底軍靴,只有老牌部隊才裝備這種軍靴。所以李雲龍立刻察覺到這不是虎亭據點的雜牌部隊,要是真打起來絕對要吃虧。李雲龍的名言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虧本的買賣咱不幹,所以李雲龍立馬下令撤退。


小影視界


李雲龍在伏擊“戰地觀摩團”的時候,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推敲,李雲龍發現鬼子行軍時鞋底發硬,穿的不是膠鞋,而是穿的皮鞋,於是李雲龍立馬選擇撤退。這一個細節書中沒有細說,但是卻是一門大學問,突出了這個時期八路軍對日軍的研究。而這些經驗都是八路軍從慘痛教訓中得來的,幸好當時部隊熱衷於總結經驗,否則恐怕要吃更多的虧。

這一點還要從日軍侵華時期的兩種不同的軍鞋說起,一種是“昭和五式”軍鞋,這種軍鞋用牛皮製造,棉線縫合,有掌釘三十六枚,這種軍鞋非常適合行軍,結實耐用。從1930年定型之後,一直是日軍的標配軍鞋,日本的關東軍就全員都是這種軍鞋。可以說在194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侵華日軍士兵都是踩著這款軍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後,日本資源短缺的劣勢便開始暴露,“昭和五式”軍鞋的質量開始大打折扣,變為了豬皮,鞋底也沒有了掌釘,而且鞋底也開始是膠底。到了1941年,日軍又開始列裝質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軍鞋,所以新兵幾乎都是穿的這種膠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關東軍是穿著“昭和五式”軍鞋,所以看到一整隊穿皮鞋的日軍,一般都是日軍的精銳師團。

從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日軍一直是在不斷的動用預備役部隊,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大量日軍預備役士兵進入中國作戰。所以在1940年期間,八路軍就發現了鞋子不一樣這個細節,並且得出了這個經驗。此後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軍,都不能貿然進攻,因為這些日軍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部隊。而遇到膠底鞋,那就可勁的打。

所以李雲龍從一雙鞋就發現了這夥小鬼子不是虎亭據點的日軍,而是新調來的日軍精銳部隊,於是李雲龍斷定這事有蹊蹺,這次日軍肯定是有什麼大人物在後來。也就有了李雲龍一次伏擊幹掉一車日本軍官的事,可以說從這一點來看,《亮劍》當之無愧應該成為經典,連這樣的細節都能處理好。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碰到硬茬了,所以沒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劍》第六集中,李雲龍準備打一場伏擊戰,撈點油水,但就是在戰事開打之前,已經做好伏擊準備的李雲龍卻發現,從虎亭據點出來的日本兵腳上的鞋子不對。

李雲龍看到日本兵腳上穿著皮鞋十分驚訝,因為往常虎亭據點的日軍都是穿膠底鞋,這顯然不是虎亭據點的守軍,而是從外地調來的。

對於李雲龍的判斷,身邊的楚雲飛也表示認同,楚雲飛估計這些日軍是華北的第四旅團。事後證明這些部隊的確是華北第四旅團和第九旅團,是日軍駐守在山西的精銳部隊,本次是調動是為了給“戰地觀摩團”保駕護航的。

由於是精銳部隊,這批軍隊的裝備自然比較優越,他們配備的軍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軍靴”。昭和五式軍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號)定型一款軍靴,其採用純牛皮製作,非常結實耐用且防寒抗凍。

由於昭和五式軍靴鞋底裝了32枚防滑釘,後腳跟還安裝有馬蹄鐵,因此腳步聲與其他軍靴完全不一樣,走起路來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這才引起了李雲龍的注意。

在全面抗戰打響之前,日本只有17個甲種常備師團。由於常備軍數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軍靴是能夠做到全面發放的。但即便如此,這雙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錢的,相當於一名普通士兵小半個月的薪水。(昭和五式軍靴)

不過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日軍規模的急劇擴張,日軍後勤已經難以保障軍靴的質量的。迫於物資緊張,昭和五式軍靴的製作工藝持續縮水。不但放棄了牛皮,改用馬皮、豬皮製作,連鞋釘也不斷減少,最後甚至取消。

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已經不再為全軍配備高質量的軍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備軍隊只有膠鞋,而能穿著五式軍靴的部隊必然是作戰能力極強的精銳部隊。

這場伏擊戰開打的時候,太平洋戰爭還未爆發,日軍中的許多老牌師團仍然是在中國戰場上,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

根據很多抗戰老兵的回憶,在全面抗戰前期的日軍甲種師團士兵槍法極好,甚至可以在移動的卡車上命中目標。如此訓練有素的部隊,李雲龍又不傻,自然不會上去硬碰硬。

但李雲龍也沒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為此時自己已經腹背受敵,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雲龍判斷日軍出動如此精銳部隊,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動肯定是有“大魚”。於是他下令全軍隱蔽,不得擅動,靜觀其變。

果然,在經過一夜的等待之後,李雲龍終於等到了日軍的戰地觀摩團這條大魚。由於日軍先頭部隊沒有發現李雲龍部,所以放鬆了對觀摩團的保護,以至於觀摩團身邊沒有多少軍隊護駕,而李雲龍則瞅準時機,一舉將這批觀摩團團滅。


千佛山車神


李雲龍為什麼看見穿皮鞋的日軍,便立馬撤退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批穿皮鞋的日軍部分,是能征慣戰的老兵,是屬於日軍的精銳部隊。在當時情況下,根據我軍的裝備以及戰鬥能力,和日軍的精銳部隊硬碰硬不討好,也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保存實力,撤退是相對較好的選項。再加上亮劍中的李雲龍是什麼人?沒有大便宜佔,他能硬碰硬?

為什麼一看到穿皮鞋就可以斷定這批軍人是精銳部隊呢。

個人翻閱過相關資料,且聽我慢慢道來:

日軍穿的皮鞋,估計是昭和五年設計定式制皮鞋。昭和就是日本鬼子天皇裕仁的年號,五年顧名思義,就是他當天皇的第五年。

這批軍鞋,當時是供給日本在二戰爆發之前的訓練有素的17個常備師團。也就是說,穿這批軍鞋的不是後面拼湊人數的軍隊,而是訓練有素的老兵。這批老兵戰鬥經驗極為豐富,槍法極好,據說到了抬起槍就有的地步,極其難纏。

這皮鞋其實有兩種:

1、光滑皮子在外面的皮鞋

如下圖所示:


2、翻毛大皮鞋

也就是說,與上面的相反,皮子毛躁面在外。如下圖:

這兩種皮鞋也叫編上靴,在日文的意思就是高腰皮靴的意思,鞋幫位置高於踝骨,可以完全包裹住腳踝關節。

在初期的時候是用上等黃牛皮製作,棉線縫合,鞋面有五對沒上漆的鞋帶扣,而鞋底,採用硬底鞋跟,而且布有26到39顆不等的鐵釘,靴後跟處還嵌有近10毫米厚的馬蹄形鐵掌。為了防水,鞋面還用上了翻毛鞋面(絨面革)。

所以,這種軍鞋在使用中不僅經久耐用,而且防滑功能也不錯。

日軍大隊士兵行軍時,靴底也常會傳來金屬與地面的碰擊聲,這種聲音被作為耀武揚威的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寫照。

而這種極為耐用的靴子其實也極大的減輕了日本後勤的壓力。

但是到了戰爭的後面,物資越來越缺乏,這種昭和5式的鞋便開始偷工減料,顯示用馬皮做,在後面就開始用豬皮和鯊魚皮,最後甚至開始用橡膠來代替。鞋釦也從一開始的5對慢慢的削減為3對;而那個鞋底上的釘子也慢慢的消失掉。

除了常規的這種鞋子,日本鬼子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鞋子,被稱為忍者鞋的,一般是平時非行軍上的休閒的時候穿的,具體如下圖: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了。


開心娛樂小墨魚


古人云:見微知著。

由於作戰任務、戰鬥力不同,日本軍部對不同等級的部隊配備的武器裝備也不一樣,其中武器裝備最為精良的是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這些往往擔任日本侵略的先鋒隊。這些部隊在侵華戰爭以及對英美的戰爭中,一直是急先鋒。如板垣徵四郎在太原會戰中,以一個加強師團的兵力,將閻錫山的20萬晉綏軍擊潰。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在馬來西亞,擊潰了英軍,並逼迫英軍投降,將新加坡拱手讓人。

李雲龍作為一名指揮員,發現進駐的日軍士兵皮鞋這一細節,判斷原本駐守在據點的日軍發生了變化,敵情未知,因此李雲龍沒有貿然出擊,避免部隊傷亡。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指揮員在制定作戰計劃時,需要翔實掌握敵方的部隊番號,編制,武器裝備,指揮官等,這樣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李雲龍之所以要集中兵力去伏擊,就是因為他了解敵人的力量弱小,能夠集中力量一擊必殺,收益最大,傷亡最小,照李雲龍的話講,就是“不做賠本的買賣”。

正因如此,李雲龍發現進駐的日軍不是原來掌握情報中的“老弱病殘”,而是精銳的常備師團主力,便立即勒馬撤軍,等待時機,最終等來了軍官團這口“大肥肉”。倘若李雲龍沒有通過皮鞋的腳步聲,判斷當面之敵不是情報提供的信息,按照計劃進行伏擊戰,就必然造成嚴重的傷亡。


兵說


《亮劍》裡滿滿的都是軍事知識,老兵能在戰場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戰經驗豐富。李雲龍從山下鬼子行軍的鞋底上看出異常,情知絕不是虎亭據點駐防的日軍,事出蹊蹺必有妖,出於戰場直覺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營撤退,這叫敏銳,但是已經撤不下來了。



這裡沒有關東軍什麼事,華北日軍為了給“戰地觀摩團”保駕護航,出動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團,都是日寇駐山西第一軍的精銳野戰部隊,所謂“鞋底”不同,其實就是“軍鞋”不同,李雲龍這樣的老兵雖然叫不出來日軍軍鞋的制式型號,但走路的區別還是比較門清的。

二戰日軍士兵腳丫子上穿的有好幾款軍鞋,最常見的一種是“昭五式”軍靴,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軍裝一起定型於1930年。它的日本俗稱叫“編上靴”,設計理念仿自19世紀的法國軍隊,用牛皮製造,用棉線縫合,顯著特點是有5對未上漆的鞋帶扣、36顆鞋掌釘。



隨著戰爭的擴大,日本物資短缺的弊端顯露出來,“昭五式”牛皮軍靴逐漸開始質量縮水,材料使用豬皮,後期型鞋底改為橡膠質,鞋帶扣減少到3對,鞋釘減少到23顆。1941年又列裝了“昭十六式”軍靴,但質量更差,甚至連鞋釘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對於日軍普通士兵來說“昭五式”軍靴仍然是寶貝,是長途行軍和作戰的必需品,並且領過一次之後不再配發,所以鬼子們對軍靴非常愛護,沒有作戰任務時,在軍營裡都穿“分趾鞋”或“軍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從家鄉帶來的草鞋,因為日軍士兵大部分都是農民。



因此,當李雲龍發現山下的鬼子走路腳底發硬時,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軍靴的早期產品,什麼意思呢?一定是戰鬥經驗豐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軍用來機動作戰的精銳部隊,這批37年來華的鬼子兵射擊幾乎做到了“抬槍就有”的地步,非常難以對付,跟這樣的日軍部隊作戰,八路軍就算是佔據地利,傷亡也一定小不了,賠本的買賣老李是不幹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日本擁有“現役士兵”38萬人,“預備役士兵”73萬餘人,“後備役”87萬餘人,“第一補充兵”158萬人,“第二補充兵”90萬人,這也是野戰補充和擴編新部隊的動員順序。一般來說,現役除外,前兩者都補進了野戰精銳師團或獨立旅團,後兩者基本用於治安師團和守備部隊,戰鬥力區別還是很大的。



類似於虎亭據點的駐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備部隊,動員入伍時間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軍靴的縮水版,橡膠鞋底,當然也是八路軍最喜歡的作戰對象,菜唄。李雲龍故意安排隊伍去徵糧,釣的就是虎亭據點的小魚小蝦,沒成想趕上了鬼子的大規模行動,咬鉤的是一群“鯊魚”。

於是突然間獨立團一營陷於日軍縱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顯然死路一條,於是李雲龍決定繼續在山上隱蔽待機。一夜苦等後,服部少將的“戰地觀摩團”來了,一條大肥魚上鉤。


度度狼gg


因為李雲龍憑他多年的征戰經驗可以判斷穿皮鞋的日軍是關東軍,裝備優良。

李雲龍能夠晉升為團長,其指揮能力一直受到了眾人的認可,就算是旅長和師長時常對他批評教育,但是也從沒有否定過他的能力。李雲龍參加共產黨時間比較早,是跟著陳賡這些將軍一起經歷過紅軍長征的,其見識和閱歷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見到穿皮鞋的日軍,李雲龍一眼就判斷出了這批軍隊是關東軍,所以下達了撤退指令。

而關東軍作為日本侵華的第一批軍隊,其裝備和穿著都是非常好的,一直是日本的王牌軍隊,這隻軍隊在東三省養精蓄銳多年,曾和蘇聯有過一站,雙方都是損失慘重,因其殘暴而出名。憑藉李雲龍一個團的兵力別說拿下它,就算拼光全團,也不能對它造成多大的損失。

關東軍本來是一直駐紮在東三省的,是用來防止蘇聯南下的,而且日本的武器,軍工廠多在東北,所以需要去維護治安,控制資源。但是戰爭僵持到後期,日本已經沒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動了,所以才被派到其他戰場作戰。

面對這些精銳的關東軍,李雲龍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曾經李雲龍也是為自己的輕舉妄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的,所以李雲龍下令撤退是非常有道理的。多年來李雲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李雲龍的智慧所在。


小頭頭衛士


李雲龍是獨立團的指揮官,並且身經百戰,戰術清晰。他的能力不在於驍勇好戰,不在於鬥狠鬥勇,而在於能夠對自己熟悉的敵人展開攻勢,造成對方慘重的損失。
當時看《亮劍》的時候,有一集就講到李雲龍帶領著獨立團人員隱藏著形成包圍圈,整裝待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當李雲龍看到一大隊日軍進入包圍圈之後,僅僅是看到對方軍人穿著皮鞋,就立馬下令撤退。看到這裡別說李雲龍的手下戰士不理解了,連我們這些看客都是一臉懵逼。

原來李雲龍和日軍作戰多年,非常熟悉日軍的裝備套路,大多數和李雲龍作戰的一線日軍都穿著膠底平鞋,穿皮靴子的基本沒有,而當時在國內的日軍唯有駐紮在東三省的日軍精銳部隊會配備皮靴子,但是這支部隊在東三省養精蓄銳多年,並且又是極其殘暴的一支力量。李雲龍看到他們的皮靴子聯想到這些,在對敵人不熟悉的情況下不會貿然打架,這也是李雲龍一直以來的作戰套路,畢竟在他心目中一場小小的勝利遠沒有自己戰士的生命精貴。

因此李雲龍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實力,二是不知敵人虛實不會貿然行動,三是來日方長,不急於現在戀戰好戰。這也是多年來李雲龍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所在。


李阿冰


《亮劍》是我國拍攝的抗日戰爭片中比較優秀的,相信很多人印象很深刻,這部影片沒有其他抗日神劇那麼誇張、狗血的劇情,裡面的國民黨跟日本鬼子也不是不堪一擊,其中有表現國民黨和日本鬼子作戰力精湛的一面,英雄人物李雲龍也沒有被神化,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勇有謀,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指揮官。

而且這部劇中的很多細節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其中有一幕很多人不解。李雲龍在有一次作戰中,當她看到一大隊日軍進入包圍圈之後,僅僅是看到對方軍人穿著皮鞋,就立馬下令撤退。看到這裡別說李雲龍的手下戰士不理解了,連我們這些看客都是一臉懵逼。 

其實從這個細節就能夠看出來,拍攝這部電視劇的導演跟編劇是對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一番研究的。作為一名獨立團的團長,肯定不是隨便就能夠帶領軍隊作戰的,他要對自己的對手進行全方位的瞭解,原來李雲龍和日軍作戰多年,非常熟悉日軍的裝備、套路,其中有一個就是日軍的裝備,這些裝備可不僅僅是他們使用的武器,還有身上的一些著裝,各種細節都要注意到。

當時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也是有等級的,不同等級的日本士兵穿的衣服跟鞋子也不一樣。當時日本一共有兩種軍鞋,一種是昭和五式軍鞋,這種鞋子是用牛皮製作的。士兵們如果要長時間走路,是非常適合用這款裝備的。一開始這種軍鞋是整個軍隊裝備的,然而在侵華戰爭爆發之後,這款軍鞋就只裝備日本的關東軍了。

很多人都對日本的關東軍存在一個誤解,認為他就是日本陸軍,其實並不是,關東軍是陸軍的一部分,而且戰鬥力跟裝備是比一般的陸軍要強很多的。這些關東軍在整場戰爭中都駐紮在東北地區,很少南下,他們當時穿的就是皮鞋。

剩下的那些陸軍穿的就是膠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李雲龍在聽到日軍穿的是皮鞋的時候才會選擇撤軍。

李雲龍看到他們的皮靴子聯想到這些,在對敵人不熟悉的情況下不會貿然打架,這也是李雲龍一直以來的作戰套路,畢竟在他心目中一場小小的勝利遠沒有自己戰士的生命精貴。經過周密的戰略部署和準備,李雲龍將這股精銳部隊一舉殲滅。

人物分析總結;

李雲龍和楚雲飛是亦敵亦友的感覺,同樣是比較優秀的戰略指揮官,李龍雲是戰鬥一線成長起來的,屬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野蠻生長,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和訓練,打仗全憑自己的經驗和果敢。而楚雲飛受過正經的高等軍事教育,做事情講究部署、規矩,規劃,難免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反而有時很難打出出奇制勝的仗,自然就壓了楚雲飛一頭了。

關注我,@煮酒品歷史,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乾貨、問答,大家暢談歷史,議古論今,以古鑑今,提升硬核實力,增強社會競爭力。

烈焰糖糖品歷史


亮劍可真是一部寶藏電視劇,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抗日戰爭時期的細節。

大家都知道李雲龍是一個硬漢,面對強大的敵人,明知不敵他依然會亮劍,他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什麼是真正的武士。


但是在亮劍第6集中,這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沒仗打的李雲龍卻慫了一次。

李團長在伏擊戰地觀摩團的時候,他發現鬼子的鞋底發硬,這批小鬼子穿的不是李雲龍熟悉的膠鞋,而是皮鞋。清一色,人腳一雙皮鞋,李雲龍二話不說立即收隊撤退。

老話不是說得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李雲龍為何見到日本皮鞋並卻如此謹慎呢?

這裡面可是大有學問。這個學問可是我軍指戰員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


可千萬別小看這批日本鬼子的皮鞋,裡面有著玄機。這些穿著皮鞋的士兵,他們腳下的戰靴叫做昭和五式。這種鞋子用牛皮製造棉線縫合,腳上還有總共36枚掌釘,這種鞋子的特點就是結實耐用,特別適合行軍作戰。

從1930年它定型開始,一直是日軍的制式裝備。日本的甲種師團以及關東軍這樣的皇軍之花全員配備這種皮鞋。

抗日戰爭初期我們遇到的對手就是這種穿皮鞋的士兵。這些日本兵作戰勇敢,中國軍人在他們面前吃了大虧。


不過隨著戰爭的擴大化,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它各種戰略資源匱乏的劣勢逐漸顯露出來,他可不像美國財大氣粗,各種好東西可勁的造,各種各樣的好東西恨不得都往美軍身上裝。

日本人裝備則是直線下降,1940年開始,這款昭和5式,牛皮變成了豬皮,鞋底的掌釘不翼而飛,鞋子也逐漸成了膠底鞋。與鞋子質量一同下降的就是裝備這些鞋子士兵的質量,他們的戰鬥力也出現了大幅跳水,遠遠不能和老一批的侵華日軍相比。

到了1941年,日軍裝備了新式皮鞋,新鞋並不代表比老式要好,這種鞋子的質量反而一代不如一代,全部都是膠底鞋。


所以到了李雲龍準備攻打戰地觀摩團的時候,日軍基本都穿著膠底鞋,只有一種人穿著皮鞋,那就是精銳師團,或者就是關東軍。

從盧溝橋事變開始,日本人擴大了侵略我國的規模,他們的部隊一再擴編,大批的預備役軍人都現在了中國的戰場上。這些人腳上穿著都是膠底鞋。

逐漸的,日軍的這些變化被心細的我軍指戰員發現。日本的皮鞋兵槍法很準,拼刺也很勇猛,各種戰術使用非常合理,我軍和他們硬拼損失很大。那些穿膠底鞋的日本鬼子和前者相比就是一個英超一箇中超。面對這樣的對手,那就得狠狠的打。


所以當李雲龍從一雙雙皮鞋中發現,這批小鬼子穿的是皮鞋,不是計劃中的虎亭據點的膠鞋兵,就發現事出反常必有妖,李雲龍一品其中的味道覺得後面肯定有花頭,日本第一軍司令筱冢義男為什麼要花大力氣調來這支精銳部隊呢?真相只有一個。李雲龍化身柯南,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發現日本人後面肯定有大魚。這才有了那一場載入抗日神劇史冊的伏擊戰,一次伏擊消滅了一車鬼子軍官,沉重打擊了日軍瘋狂的氣焰。

從這一點上看,亮劍真不愧神劇之名。這種細節的處理之上,作者和主創人員都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在這裡,我們這些亮劍粉絲得像這部劇的編導和演員們致敬,拍的太好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