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司马长史


李云龙从红军时期就是团长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直在跟日军交战,对日军的情况非常了解。

当李云龙发现虎亭据点出来的鬼子穿的是皮鞋后便知道这群日军不是原来据点的鬼子。虎亭据点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而这群鬼子穿的是皮鞋,从这一点李云龙便看出来这群鬼子不简单,要是打起来肯定会吃大亏,所以果断撤退。


李云龙看见的皮鞋其实是日军的昭和5式军靴,这种军靴是用纯牛皮制作,制作成本不低。

在二战爆发前,日军只有17个常备师团,这个时候日本还是有能力为这些军队生产军靴的。二战爆发后,日军兵力从30多万增加到100多万,而且兵员会越来越多。

这时候日军已经无法生产这么多军靴了,最开始的时候还用马皮、猪皮等代替,最后因为资源问题,干脆用橡胶来制作军靴了。



军靴不再是硬底了,而是用橡胶制作的软底军靴,只有老牌部队才装备这种军靴。所以李云龙立刻察觉到这不是虎亭据点的杂牌部队,要是真打起来绝对要吃亏。李云龙的名言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亏本的买卖咱不干,所以李云龙立马下令撤退。


小影视界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碰到硬茬了,所以没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千佛山车神


李云龙为什么看见穿皮鞋的日军,便立马撤退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批穿皮鞋的日军部分,是能征惯战的老兵,是属于日军的精锐部队。在当时情况下,根据我军的装备以及战斗能力,和日军的精锐部队硬碰硬不讨好,也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保存实力,撤退是相对较好的选项。再加上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什么人?没有大便宜占,他能硬碰硬?

为什么一看到穿皮鞋就可以断定这批军人是精锐部队呢。

个人翻阅过相关资料,且听我慢慢道来:

日军穿的皮鞋,估计是昭和五年设计定式制皮鞋。昭和就是日本鬼子天皇裕仁的年号,五年顾名思义,就是他当天皇的第五年。

这批军鞋,当时是供给日本在二战爆发之前的训练有素的17个常备师团。也就是说,穿这批军鞋的不是后面拼凑人数的军队,而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这批老兵战斗经验极为丰富,枪法极好,据说到了抬起枪就有的地步,极其难缠。

这皮鞋其实有两种:

1、光滑皮子在外面的皮鞋

如下图所示:


2、翻毛大皮鞋

也就是说,与上面的相反,皮子毛躁面在外。如下图:

这两种皮鞋也叫编上靴,在日文的意思就是高腰皮靴的意思,鞋帮位置高于踝骨,可以完全包裹住脚踝关节。

在初期的时候是用上等黄牛皮制作,棉线缝合,鞋面有五对没上漆的鞋带扣,而鞋底,采用硬底鞋跟,而且布有26到39颗不等的铁钉,靴后跟处还嵌有近10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为了防水,鞋面还用上了翻毛鞋面(绒面革)。

所以,这种军鞋在使用中不仅经久耐用,而且防滑功能也不错。

日军大队士兵行军时,靴底也常会传来金属与地面的碰击声,这种声音被作为耀武扬威的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写照。

而这种极为耐用的靴子其实也极大的减轻了日本后勤的压力。

但是到了战争的后面,物资越来越缺乏,这种昭和5式的鞋便开始偷工减料,显示用马皮做,在后面就开始用猪皮和鲨鱼皮,最后甚至开始用橡胶来代替。鞋扣也从一开始的5对慢慢的削减为3对;而那个鞋底上的钉子也慢慢的消失掉。

除了常规的这种鞋子,日本鬼子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鞋子,被称为忍者鞋的,一般是平时非行军上的休闲的时候穿的,具体如下图: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了。


开心娱乐小墨鱼


古人云:见微知著。

由于作战任务、战斗力不同,日本军部对不同等级的部队配备的武器装备也不一样,其中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的是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这些往往担任日本侵略的先锋队。这些部队在侵华战争以及对英美的战争中,一直是急先锋。如板垣征四郎在太原会战中,以一个加强师团的兵力,将阎锡山的20万晋绥军击溃。被称为“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在马来西亚,击溃了英军,并逼迫英军投降,将新加坡拱手让人。

李云龙作为一名指挥员,发现进驻的日军士兵皮鞋这一细节,判断原本驻守在据点的日军发生了变化,敌情未知,因此李云龙没有贸然出击,避免部队伤亡。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指挥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需要翔实掌握敌方的部队番号,编制,武器装备,指挥官等,这样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李云龙之所以要集中兵力去伏击,就是因为他了解敌人的力量弱小,能够集中力量一击必杀,收益最大,伤亡最小,照李云龙的话讲,就是“不做赔本的买卖”。

正因如此,李云龙发现进驻的日军不是原来掌握情报中的“老弱病残”,而是精锐的常备师团主力,便立即勒马撤军,等待时机,最终等来了军官团这口“大肥肉”。倘若李云龙没有通过皮鞋的脚步声,判断当面之敌不是情报提供的信息,按照计划进行伏击战,就必然造成严重的伤亡。


兵说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度度狼gg


因为李云龙凭他多年的征战经验可以判断穿皮鞋的日军是关东军,装备优良。

李云龙能够晋升为团长,其指挥能力一直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就算是旅长和师长时常对他批评教育,但是也从没有否定过他的能力。李云龙参加共产党时间比较早,是跟着陈赓这些将军一起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其见识和阅历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见到穿皮鞋的日军,李云龙一眼就判断出了这批军队是关东军,所以下达了撤退指令。

而关东军作为日本侵华的第一批军队,其装备和穿着都是非常好的,一直是日本的王牌军队,这只军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曾和苏联有过一站,双方都是损失惨重,因其残暴而出名。凭借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别说拿下它,就算拼光全团,也不能对它造成多大的损失。

关东军本来是一直驻扎在东三省的,是用来防止苏联南下的,而且日本的武器,军工厂多在东北,所以需要去维护治安,控制资源。但是战争僵持到后期,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所以才被派到其他战场作战。

面对这些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曾经李云龙也是为自己的轻举妄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所以李云龙下令撤退是非常有道理的。多年来李云龙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李云龙的智慧所在。


小头头卫士


李云龙是独立团的指挥官,并且身经百战,战术清晰。他的能力不在于骁勇好战,不在于斗狠斗勇,而在于能够对自己熟悉的敌人展开攻势,造成对方惨重的损失。
当时看《亮剑》的时候,有一集就讲到李云龙带领着独立团人员隐藏着形成包围圈,整装待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当李云龙看到一大队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仅仅是看到对方军人穿着皮鞋,就立马下令撤退。看到这里别说李云龙的手下战士不理解了,连我们这些看客都是一脸懵逼。

原来李云龙和日军作战多年,非常熟悉日军的装备套路,大多数和李云龙作战的一线日军都穿着胶底平鞋,穿皮靴子的基本没有,而当时在国内的日军唯有驻扎在东三省的日军精锐部队会配备皮靴子,但是这支部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并且又是极其残暴的一支力量。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

因此李云龙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实力,二是不知敌人虚实不会贸然行动,三是来日方长,不急于现在恋战好战。这也是多年来李云龙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李阿冰


《亮剑》是我国拍摄的抗日战争片中比较优秀的,相信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这部影片没有其他抗日神剧那么夸张、狗血的剧情,里面的国民党跟日本鬼子也不是不堪一击,其中有表现国民党和日本鬼子作战力精湛的一面,英雄人物李云龙也没有被神化,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指挥官。

而且这部剧中的很多细节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其中有一幕很多人不解。李云龙在有一次作战中,当她看到一大队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仅仅是看到对方军人穿着皮鞋,就立马下令撤退。看到这里别说李云龙的手下战士不理解了,连我们这些看客都是一脸懵逼。 

其实从这个细节就能够看出来,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跟编剧是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一番研究的。作为一名独立团的团长,肯定不是随便就能够带领军队作战的,他要对自己的对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原来李云龙和日军作战多年,非常熟悉日军的装备、套路,其中有一个就是日军的装备,这些装备可不仅仅是他们使用的武器,还有身上的一些着装,各种细节都要注意到。

当时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也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日本士兵穿的衣服跟鞋子也不一样。当时日本一共有两种军鞋,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鞋子是用牛皮制作的。士兵们如果要长时间走路,是非常适合用这款装备的。一开始这种军鞋是整个军队装备的,然而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后,这款军鞋就只装备日本的关东军了。

很多人都对日本的关东军存在一个误解,认为他就是日本陆军,其实并不是,关东军是陆军的一部分,而且战斗力跟装备是比一般的陆军要强很多的。这些关东军在整场战争中都驻扎在东北地区,很少南下,他们当时穿的就是皮鞋。

剩下的那些陆军穿的就是胶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李云龙在听到日军穿的是皮鞋的时候才会选择撤军。

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经过周密的战略部署和准备,李云龙将这股精锐部队一举歼灭。

人物分析总结;

李云龙和楚云飞是亦敌亦友的感觉,同样是比较优秀的战略指挥官,李龙云是战斗一线成长起来的,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野蛮生长,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打仗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果敢。而楚云飞受过正经的高等军事教育,做事情讲究部署、规矩,规划,难免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反而有时很难打出出奇制胜的仗,自然就压了楚云飞一头了。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干货、问答,大家畅谈历史,议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亮剑可真是一部宝藏电视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细节。

大家都知道李云龙是一个硬汉,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他依然会亮剑,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武士。


但是在亮剑第6集中,这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仗打的李云龙却怂了一次。

李团长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他发现鬼子的鞋底发硬,这批小鬼子穿的不是李云龙熟悉的胶鞋,而是皮鞋。清一色,人脚一双皮鞋,李云龙二话不说立即收队撤退。

老话不是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李云龙为何见到日本皮鞋并却如此谨慎呢?

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这个学问可是我军指战员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可千万别小看这批日本鬼子的皮鞋,里面有着玄机。这些穿着皮鞋的士兵,他们脚下的战靴叫做昭和五式。这种鞋子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脚上还有总共36枚掌钉,这种鞋子的特点就是结实耐用,特别适合行军作战。

从1930年它定型开始,一直是日军的制式装备。日本的甲种师团以及关东军这样的皇军之花全员配备这种皮鞋。

抗日战争初期我们遇到的对手就是这种穿皮鞋的士兵。这些日本兵作战勇敢,中国军人在他们面前吃了大亏。


不过随着战争的扩大化,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各种战略资源匮乏的劣势逐渐显露出来,他可不像美国财大气粗,各种好东西可劲的造,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恨不得都往美军身上装。

日本人装备则是直线下降,1940年开始,这款昭和5式,牛皮变成了猪皮,鞋底的掌钉不翼而飞,鞋子也逐渐成了胶底鞋。与鞋子质量一同下降的就是装备这些鞋子士兵的质量,他们的战斗力也出现了大幅跳水,远远不能和老一批的侵华日军相比。

到了1941年,日军装备了新式皮鞋,新鞋并不代表比老式要好,这种鞋子的质量反而一代不如一代,全部都是胶底鞋。


所以到了李云龙准备攻打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日军基本都穿着胶底鞋,只有一种人穿着皮鞋,那就是精锐师团,或者就是关东军。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人扩大了侵略我国的规模,他们的部队一再扩编,大批的预备役军人都现在了中国的战场上。这些人脚上穿着都是胶底鞋。

逐渐的,日军的这些变化被心细的我军指战员发现。日本的皮鞋兵枪法很准,拼刺也很勇猛,各种战术使用非常合理,我军和他们硬拼损失很大。那些穿胶底鞋的日本鬼子和前者相比就是一个英超一个中超。面对这样的对手,那就得狠狠的打。


所以当李云龙从一双双皮鞋中发现,这批小鬼子穿的是皮鞋,不是计划中的虎亭据点的胶鞋兵,就发现事出反常必有妖,李云龙一品其中的味道觉得后面肯定有花头,日本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调来这支精锐部队呢?真相只有一个。李云龙化身柯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日本人后面肯定有大鱼。这才有了那一场载入抗日神剧史册的伏击战,一次伏击消灭了一车鬼子军官,沉重打击了日军疯狂的气焰。

从这一点上看,亮剑真不愧神剧之名。这种细节的处理之上,作者和主创人员都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在这里,我们这些亮剑粉丝得像这部剧的编导和演员们致敬,拍的太好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