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什么中产阶级连温饱都有问题?他们没有存款吗?

明儿ABC


这个问题提的好,为什么1929年大时期美国的中产阶级连温饱成了问题?那是因为他们很多人都了赤贫。不仅仅是他们,甚至是连有些资本家们也因为危机而变得身家一无所有了。

其实当时美国的中产阶级个资产阶级很大一部分还是有存款的,但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发生在金融体系之中。首先当时的美国国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央银行与金融调控机制,而美联储作为美国数十个洲所组成的主权基金所联合成的银行从本质上来讲是私人股份制银行。既然是私人银行就不可能去为其他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危机去承担什么后果。

当时美国有很多中小型银行,这些银行都是私人银行,他们只需在联邦金融管理机构缴纳5%的保证金就可以开展金融业务。而从1919年到1929年美国一战以后的十年黄金时代,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两倍多,但是美国中下层人民的收入仅仅增加10%几,这就造成了生产严重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果想过舒服的日子,那就只有去借债提前预支自己的未来去过好日子,于是大家都开始从银行借钱超前消费。

但是借钱总是要还的,而且金融杠杆有有一个平衡点。恰恰当时的美国胡佛总统奉行的是亚当斯密的纯自由经济理论,也就是国家不对经济做任何宏观控制任其自由发展。于是这些中小型私人银行开始大规模的放贷,当而且当时美国的股市也空前的繁荣大家都去炒股,而且私人银行以及个人也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股市当中。

是泡沫迟早也得破裂,到了1929年黑色星期五美国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了,这场空前的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首先是股市狂泻不止,很多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投在股市中的财富全部蒸发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起了自己手中的存款,于是都到银行去提取自己的的存款,但是这些银行由于过度放贷以及将资金投入股市在大家蜂拥而至的挤兑下资不抵债也只好宣布关张破产,于是存款人的美元在挤兑风波下也蒸发掉了。

于是乎当时美国很多中产阶级甚至包括有些资产阶级有钱人在股市风波以及挤兑风波的双重打击之下变得一无所有,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有很多人还背负债银行的信贷,借的钱是要还的,还不上在宣布个人破产的情况下只好拿自己的房产汽车金银首饰等等贵重物品去抵债。

抵完这些债以后这些人更加是身无分文了,于是乎他们吃饭肯定成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代很多中产阶级流落街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用户夏天的风


美国大萧条期间发生的事情令人叹为观止,先给你介绍一下吧——

危机爆发前,美国把1920年代称为“新时代”——当时工业生产快速扩张,大家甚至不惜向银行借贷把资金投入工业生产,大量工厂涌现,源源不断的新设备运送进来;建筑行业同样繁荣,一栋栋住房、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此时的消费端热衷于提前透支购买力,分期付款赊销十分盛行,一时间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进入每个家庭。此后几年,股市投机也进入疯狂期。

由于大量资金进入工业、房地产和股市,这期间唯独农业生产变得萧条,农产品价格萎靡不振,大量农场主关闭农场转而投资工厂。

美好直到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为止。当天美股崩盘,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股票暴跌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暴跌22%。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大家疯狂挤兑银行导致大量银行倒闭,随后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大萧条突如其来。

当时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将近人口总数的40%。各大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

……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大萧条连温饱会产生问题呢?

一、大萧条前农业生产萎缩。危机前,所有产品价格都在上涨,唯独农产品不上涨。这导致很多农场关闭,农场主们把钱用来买股票、投资建厂。危机爆发时,农产品无法自给自足。同时危,也发生了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生产进一步受损。

二、基础物价上涨。大萧条爆发时,大量失业,居民收入骤减。但此时基础物价却上涨,农村品、尤其是低端食物价格大涨。很多人买不起食物。

以上两点便是很多人产生温饱问题的根本原因。至于你说的“他们没有存款吗?”,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当时很多人因为过度投资,导致破产以至于连债务都还不起,账号里是没有钱的,在加上找不到工作,只能领救济物资了。


溪湖杂谈


当农民最安全,饿不死。其他阶级,再有钱,不卖给你粮食 ,你能咋的。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粮食很多,但是不值钱,所以农民宁愿扔了也不卖,其他人没粮食买只能饿着,或者高价购买。粮食值钱了,农民卖的多,多了又不值钱,反反复复,经济崩溃,这时候政府出手了 所有农民按比例扔,物价国家说了算,金融危机过去了,从此以后美国的物价全国统一协调,再有金融危机,老百姓也不用挨饿。可是金融危机到了欧洲,国家小,人口多,即便学美国也没用,自己就养不起自己。那么多余的人就得选择让他饿死,这些多余的人就是犹太人,杀完了犹太人还是不够怎么办,拿邻国开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即便德国不发起二战,英国法国其他国家也会发动,只不过德国因为一战要还钱,比其他国家挨饿得早,所以动手的早。


时间穿越者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什么中产阶级连温饱都有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对美国在经济大萧条爆发之前进行一个清晰的分析。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美国,美联储在经济大危机之前向经济体注入了大量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由于在短期内造成的“货币幻觉”,生产者被通胀扭曲的价格所误导,以为产品很受欢迎,于是扩大再生产,所有的人们都感觉自己收入上升了,于是就狂热的消费,这种预期却真的导致了产品供不应求,在短期内造成的“繁荣假象”,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怒吼的二十年代”。人们对企业利润增加的信心十分足,股票市场也是牛气冲天。

经济的泡沫终究会破灭,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商发现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成本也在上升,于是就不在扩大生产规模。

消费者发现虽然自己的收入再增加,市场上的物价也在快速增长,消费者就节省家庭开资。

股市对市场更加敏感,首先是大量先前不能承受高风险的资金化为乌有,进而引发了银行的挤兑风潮。

实体经济领域,通货膨胀引起的假象导致过多的产品积压,出现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就是马克思定义的经济危机。

从19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前8年来看,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繁荣”。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比重已达48.5%,超过当时的英、法、德的总和。时任美国总统柯立芝曾声称,美国人民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美国的这次繁荣,并非正常的市场现象,而是建立在政府操控的信贷扩张基础上。

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在演讲中表示:“降低利率,已经成为本届政府的基本政策”。当时还有一些政客宣称,如果不对贷款进行补贴,就是在“损害公共利益”。

1921年-1929年,整个繁荣时期的美国,由于长时间的低利率,信贷规模持续膨胀,8年间,

美国货币供应量增长61.8%。

社会中增加了这么多的“热钱”,当然就需要一个出口。于是企业家被误导,开始投资原本不该投资的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工业、房地产业等资金密集的产业,越大的投资需求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相应上涨。

消费者也被误导增加消费,减少了在银行的储蓄,本来买不起住房的人开始贷款购买住房,加剧了房地产业泡沫及不可持续的借贷消费。

最终,当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演变为严重通货膨胀,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持续时,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贷款难以收回,信贷收缩,经济萧条开始发生。

1928年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胡佛意气风发的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

当年,克莱斯勒大厦破土动工,立志成为世界最高大楼。

城镇人口破天荒的超过农村,摩天大楼第一次出现了白领。一战后的工业生产像变戏法一样,把摩托车、鱼缸、电冰箱、收音机源源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

美国整个国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消费,女人们追求广告模特的最新时尚,男士把皮鞋擦的锃亮。

汽车广告宣传着新的中产标准——车库里有两辆汽车。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如雪崩般的降临,股指狂跌40%。

不久,美国有超过5000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1400万工人失业。

对成千上万的中产阶级人来说没有收入的来源。即使是有工作的精英阶层,收入也缩水到原来的40%。

再一个原因,美国人不爱储蓄是他们的传统,也没有非要储蓄的理由。挣多少就化多少,“活在当下”,是大多数美国人的选择。

再其次,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原因,在美国储蓄基本上是接近零收益的,银行利息很低,甚至有些服务银行还要向储户收取费用。

在美国投资的渠道很多,收益也远高于储蓄。


骑不走宝马


我懂三门手艺,会三门语言,

  失业三个月,只想找一份工作。”

  如今,对于新一代美国青年来说,大萧条已经成了历史名词。

  只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会偶尔提起,你应该为能吃饱感到高兴,因为在30年代人们总是挨饿。

  无论如何,这场灾难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 ——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崩溃到来,所有规划中的美好未来,都成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

  而中产阶级只能在失业大潮中,努力维持生活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失去一切金钱,只在一瞬间▲▲▲

  大萧条前的美国,是闪耀的20年代,华灯璀璨、纸醉金迷。

  1928年,刚上任的胡佛总统意气风发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

  

  1928年,克莱斯勒大厦开始动工,立志成为世界最高大楼。

  城镇人口数破天荒地超过了农村,摩天大楼第一次出现了白领。一战后的工业生产像变戏法一样,把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

  整个国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消费。女人们追逐广告模特儿的最新时尚,男士把皮鞋头擦得油光锃亮。汽车广告宣传着新的中产标准 —— 车库里得有两辆车。

  每当入夜爵士响起,大都会就像一个华丽的靡靡幻影。人人都把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嘴边,人人都在期待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

  

  青年男子流行穿皮草炫富,成了常青藤名校学生的标配。广告说

  一件要325美元至450美元,放在今天相当于至少4000美元。

  直到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如雪崩般降临,股指狂跌40%。

  十年大萧条开始了。

  刚开始,人们企图用幽默来抵抗股市的异动。有笑话说,高盛集团的每一股股票都附赠免费左轮手枪,还有笑话说,酒店前台会询问每一位登记者:“是来睡觉,还是来跳楼?”

  

  黑色星期二来了!

  不久,全面崩溃就占领了华尔街新闻头条:5000多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1400万工人失业。

  对成千上万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一生的血汗钱,顷刻间化为乌有。

  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眼睁睁看着收入从每天7美元跌落到了不到3美元。即便是仍有工作的精英医生和律师,收入也缩水到原来的40%。

  但有工作已经是幸运的。《纽约时报》记者描述,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是一年前在银行为你办理贷款的职员,或是某企业的高管。

  

  1931年,芝加哥的失业男子排队领取免费汤。

  

  “我懂3种手艺,说3门语言,奋斗了3年,有3个孩子,

  失业3个月了,但是我只想要一份工作。”

  随着财富蒸发,每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都在松动。

  首先摧毁的是生活中非必需的部分,比如一件皮草大衣或者一次冬季旅行。家具店和糖果店损失了70%的顾客。开去年流行的车型不再是一件丢脸的事。曾经时髦的电烤箱、搅蛋器、咖啡壶销量像自由落体一样下坠。只有电冰箱依然屹立不倒,因为有了冰箱,才能在减价时囤积低价食物。

  更多转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人搬到更小的房子,或者与父母合住。“下馆子”被从日常活动剔除,自带盒饭取代了外卖柜台。每周的逛街习惯,即使没被完全取消,也会按月限定次数。理发也从美容沙龙,转到了家里。

  

  30年代,失业者在中央公园建起棚户区,也被讽刺地称为“胡佛村”。

  

  1935年,挨家要食物的流浪汉得到了一个三明治。Alan Fisher / 摄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许多父母为儿女精心打造的生活,一夜之间失效了。

  9岁女孩茱蒂丝看见父母辞退了保姆,从豪华的住所搬到狭窄的一居室,才知道并不是每间公寓都有餐厅。男孩菲德勒的母亲则省下了他的生日派对:“不要指望任何礼物,因为银行已经倒闭了。”

  

  1939年,四个孩子共用一张床。

  

  1935年,工人的女儿坐在新家里,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

  约会也像其他家庭之外的活动一样减少了。

  年轻人谈不起恋爱,更结不起婚。小伙子叫苦:“我有的是时间,可没有钞票。”而姑娘们会可怜巴巴地解释:“我没有好看衣服可以穿出门”,或者“靠你挣的那点钱结不了婚”。

  与结婚率一同下降的还有离婚率,整整跌了10%。不是因为美国人变得更忠贞,而是合法离婚的法律费用太贵。

  

  1934年,富有的新娘穿着好莱坞明星同款拍婚纱照。不过中下层新娘都已经不奢望像样的婚礼和婚房。

  不过,日子总有“凑合”的办法。

  孩子们学会了捡汽水瓶送到铺子里退钱,一个赚2分。有的家庭把收到的圣诞卡片保存起来,准备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失业者鞋底磨出了洞,就把报纸叠起来塞入鞋底。

  

  由于许多主妇开始用面粉袋给家人做衣服,面粉厂推出了彩色的包装袋。

  

  1939年,一个流浪汉在丛林杀死乌龟煮汤喝。

  越来越多的《大萧条食谱》出版,只为用尽量少的食材,让一家人获得均衡的营养。常用技巧是加黄油,以增加饱腹感。午餐肉也成了最受欢迎的发明,因为买不起肉的人家需要用它替代。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是有很大比例身材矮小,被称为“萧条的一代”。

  因为对更困难的底层家庭来说,不挨饿是一种奢望。有些家庭甚至轮流吃饭,一半人周一、三、五吃,一半人周二、四、六吃,只有周日全家人能共享食物。

  于是怀孕成了中产妇女眼中的“灾难”,直接后果是,避孕药攀上销售高峰,一年狂赚2.5亿美元。同样销量增加的还有泻药,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造成了肠胃不畅。

  比贫穷更难熬的,是阶层下移▲▲▲

  危机摧毁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人们的意志与信念。

  对中产阶级来说,精神消沉成了一种比贫穷更可怕的时代疾病,因为多年奋斗换来的生活被彻底湮灭,而且可能永远无法失而复得。

  

  精神病医生称,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心理健康显著恶化。

  图为1938年,纽约长岛精神科医院。Alfred Eisenstaedt / 摄

  许多人尽量维持表面生活一切如常,好与底层贫民区分开来。

  一位失业的律师,可能每天早晨依然西装革履、按时出门。可他的目的地却是在偏僻郊区,挨家挨户兜售杂志、便宜领带、高压锅,甚至干脆前往另一个市区,换上破衣服乞讨。

  前证券公司职员霍华德,印象最深的则是复活节。他花一毛钱买了几个鸡蛋,让4岁的儿子找。因为蛋太少了,只能重复利用 —— 每当儿子找到一个蛋,就把蛋从篮子里偷出来,换个地方藏,就这样让儿子开心地玩了3小时。

  

  1931年,一群建筑工人在洛克菲勒中心竖起圣诞树。无论如何圣诞节还是要过的。

  

  1935年,一家人用攒下的闲钱,准备了圣诞节下午茶和巧克力蛋糕。

  General Photographic Agency / 图

  女孩儿们则在消费降级的大潮中换上了长裙,这样就可以省去买丝袜的花销。

  她们竭尽全力地修饰自己的外表,这是生活中仅剩的仪式感。各种高仿水货,以低廉的价格刺激着姑娘们的热情 —— “原版400块,翻版只要30”。拉锁也因为比纽扣便宜很多,而第一次被广泛用于服装。

  

  第一个结婚纪念日,“当亨利给我戴上礼物戒指,我哭了,我洗碗洗到发红的手配不上这么好看的礼物”。大萧条中请不起保姆,于是主妇的手因为长期家务变得粗糙。

  

  大萧条期间的口红广告:“他不再亲我了!”刺激着女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打扮自己。

  

  由于人们普遍变瘦,增肥药也有了市场:“瘦女孩增肥10-20磅!立即见效!”

  如果买不起新衣服,就买“十分店”里的睫毛膏或者廉价口红。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生活仿佛也红火了起来。指甲油也是抢手货,销量增加30%,因为比口红更持久耐用。

  还有不甘堕落的主妇,白天穿着方便干活的便服,夜晚则换上仅存的奢华礼服,力图展现出一种和白天不同的生活态度。

  即便是俄亥俄州大洪水造成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时候,灾民们也维持着体面的穿着:女士们穿着高跟鞋,男士们穿着长外套。所有人都戴着帽子。

  

  1937年,俄亥俄州大洪水后,非洲裔美国人在救援站排队。

  MARGARET BOURKE-WHITE LIFE / 摄

  人们身后的巨型广告牌,描绘了一家四口带着宠物狗驾车旅行。广告语赫然标榜着“世界最高生活标准”:“There‘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

  这些广告牌在全国有上千个,旨在通过描绘美国梦来传递希望。

  

  1930年,洛杉矶街头的绅士和淑女。

  不过事与愿违的是,总有人会面临无法维持体面的时候,其中一些人会选择离群索居。

  失业者拒绝了来自有工作的朋友们的邀请,因为没钱拿出三明治和咖啡,回请朋友们玩一个晚上的牌。

  服装贩子艾萨克斯,原本每周收入四五千块,如今身无分文,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政府申请救济,他不止一次想到自杀:“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我死都不愿意领救济”。

  14岁的克拉拉,眼看鞋子和衣服上的洞开始变大,也尝到了屈辱的滋味:“我不得不放弃读高中,因为买不起袜子了。”

  长期失业后,睡懒觉也不再值得责备 —— 因为勤奋也赚不到钱。如果手头还有点钱,抽烟、喝酒、赌博就成了很难抗拒的诱惑。不过结果往往是自责,或者宿醉后的加倍沮丧。

  

  1933年,人们蜂拥到酒吧买酒。

  

  1935年,一名失业男子躺在城市码头,看似体面的大衣已经破败不堪。

  后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广播事件,直接映衬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1938年万圣节前夕,广播员威尔斯以“突发新闻”的口吻宣布:

  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射线枪向纽约喷射了火焰,有毒的黑色气体在新泽西州肆虐。据报道,有7000名士兵和一队军用飞机紧急对抗入侵者,但没有成功。世界末日来临了!

  这原本是广播剧“世界大战”的内容,但是数百万人信以为真。他们惊慌失措,试图逃离小镇。

  直到长达一小时的广播结束时,威尔斯才向听众宣布,他们刚才听到的只是一场万圣节恶作剧。

  

  威尔斯广播制作现场。

  

  收听广播的人们。

  但对许多听众来说,警告来得太迟了。

  第二天,新闻报道了广播播出后的恐怖场面:

  “成千上万听众从他们在纽约和新泽西的家中逃跑,许多人用毛巾捂住口鼻,以保护自己免受‘毒气’袭击。新泽西医院有15人因休克而接受治疗,匹兹堡的一名妇女在听到“袭击事件”后试图自杀。”

  无望的生活已经让许多人丧失了判断力。

  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表示,股灾并不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由公众恐慌引发的银行系统崩溃,才是真正致命的。

  在梦幻中寻找救赎▲▲▲

  面对命运的玩笑,人们开始竭尽全力地寻找精神慰藉。压抑的现实成为了造梦者的舞台。

  股市崩溃的同年,好莱坞举办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如同一个电影辉煌的预言。接下来的十年,虽然全国电影院倒了三分之一,但全美票房收入增长到了近7亿美元。

  

  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罗兰》,讲的就是大萧条时期,一名主妇为了逃避沉闷的工作和出轨的丈夫,每天都到电影院看《开罗紫罗兰》这部电影。结果有一天,电影男主角突然冲出屏幕,与她私奔。

  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周看一次电影,只要花两毛五,就能进入由《金刚》、《绿野仙踪》 或者《乱世佳人》编织的梦境。

  同期,迪士尼制作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有隐喻现实的“三只小猪” —— 代表普通市民的三只小猪,最终战胜了代表大萧条的狼。

  

  大萧条时期,梅·韦斯特一类的性感女星走红,

  物质匮乏时期的人们更喜欢“丰乳肥臀”。

  大萧条还有一个后果是,阅读的人数大大增加。曼西城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翻了一倍。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是穷人的天堂 —— 不仅可以在温暖的座椅休憩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焦虑。

  有顾客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或者自杀了。”

  八卦小报也成了朝阳产业。它们凭借报道上流社会的精彩生活,配上刺激的标题和露骨的图片,吸引了一大批百无聊赖的市民。

  

  描写著名俱乐部El Morocco内的名流八卦,成了最受欢迎的报纸专栏。

  

  舞蹈也是人们保留下来的习惯。大萧条亲历者说,你不能同时伤心和跳舞。

  图为30年代“舞蹈马拉松大赛”中,一名参赛者体力不支晕倒。

  

  艰难时期促进了民间音乐传播。沙尘暴灾民Woodie Guthrie

  在此期间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着名的民谣歌手之一。

  

  1936年,加州威尼斯海滩,小女孩捧着她的宠物。

  在家庭内部,无线广播成了最大的消遣。

  入夜,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围在收音机旁。全国人民一起,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乐,还有罗斯福总统抚慰人心的“炉边谈话”。

  同样成为热门家庭活动的还有大富翁游戏,它在1935年一出现就风靡全国,因为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变成坐拥无数地产的富翁。

  有人说,大萧条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家人紧紧连在了一起。无数个抱团取暖的家庭,构成了克服经济寒冬的一个个堡垒,让渡过难关成为了可能。

  

  1936年,曼哈顿的年轻人聚在罗斯福总统的重选海报前。

  

  1939年9月3日,卖报男子挥舞着报纸,头条标题是“德国宣战了”。

  随着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带来的制造业发展,大萧条终于迎来了消退的一天。程度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再也没有重演。

  2008年,当美国再次遭遇金融危机,经历过大萧条的克拉拉已经93岁了。

  她的“大萧条食谱”系列视频,被孙子上传到互联网,瞬间让她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

  

  克拉拉的做菜教程很简单,常常是混合4、5种常见食材。

  不过,物质过剩时代的年轻人,终究还是难以理解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

  1970年,当19岁的迈克被问到大萧条意味着什么,他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我一点儿都不消沉,随时都能开心起来。”

  按照他的理解,“不能坐在躺椅上,边喝啤酒边看电视,对我来说就是大萧条。”

  谁说不是呢?当几十年过去,再艰难的往事,也只会成为历史课本上枯燥的寥寥数行。

  

  1936年12月,曼哈顿的日落时分。


全民策略QMCL


是的!

美国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中产阶级没有存款,家中无存款,银行也无存款。

不仅没有存款,还基本上“家家皆有贷款!”

在1924年——1929年的美国家庭用品消费市场上,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这增长率可不算小了。

注意,1929年的35亿美元和现代35亿美元不可同日而语。

毋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手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器用具等家庭大件的销售额,刺激了市场繁荣。

当然了,这绝对不是大萧条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却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个人生活扛不住大萧条冲击的根本原因,导致了他们温饱都成了问题。

有人可能问了,他们那不会继续贷款吗?

当然可以了,他们当然希望可以继续贷款了,谁会愿意“不去借钱”呢!尤其在缺钱的时候。

但是,银行不干呀!全部的银行为了自身可以挺过去大萧条,正全力消减“消费信贷”呢!正全力追着客户“及时”还款呢!当然了,最后挺过去的银行也没有几家,还是破产的多。

当然了,大萧条之所以发生也不是这些银行不再贷款给消费者去消费的错,他们也有苦衷!

因为,坏账委实太多了,不仅仅是中产阶级们还不起收音机钱这种小账,连持有银行股份的大资本家们也周转不开了!正纷纷“减员增效”呢!所以才有全国性的失业大潮呀!为什么这些有钱人也周转不开了呢?

因为这些资本家之前为了挣钱,开足了马力搞社会生产,生产的商品太多了,卖不出去了,不仅美国人民不再买食品之外的商品,连外国人也不来买了,尽管其时,二战胜利后的美国商品声誉正隆,一直也是品质的保证,以前世界各国也最爱买美国货。

现在这些国家也没钱了,不仅没钱,他们这些国家和美国中产阶级消费者一样,因为之前的一战借款,欠着美国大量的贷款还没有还呢!

而,一战已经结束十年,账期到期,真不敢把钱给美国人去买商品,万一美国人扣下先平账呢?!

一切还是要怪美国人自己,为什么不让自己国内的民众增加消费力呢?——扩大内需嘛!

当时的美国中产阶级实在太小了,人数太少了。

据统计:

美国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减少。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场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低于30%。农村的这种贫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还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资本驱赶着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劳动,生产了巨量的产品,社会生产被搞的欣欣向荣。

可是,大资本的特性决定了,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总是下意识地无所不用其极地减少被雇佣者的工资开支,压缩原材料的价格。

一句话,搞的劳动者没有消费能力。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问题也好解决!

让劳动者有钱!让劳动者有能力去消费!

所以有了罗斯福新政!


葭明通半瓶历史


有存款,但由于银行倒闭,存款迅速消失。所谓存钱也不安全。

这典型是因为美国金融业过于发达,导致美国人很放心的将金钱存入银行。如果家里存点黄金,何至于此。法国人在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中也是如此,法国路易十五时期被约翰劳带着大发纸币,结果当然是货币崩溃,100黄金存入银行,拿回来的只有40黄金。于是法国人的床垫下就有了存金子的传统。这个习惯被英国人笑了很多年。

直到英国南海泡沫破灭,英国人也笑不出来了。接下来,同样的故事,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民国,都发生过。

存款会消失,怎么消失的?银行倒闭就消失了。我国已经20多年没倒闭过金融机构了,很多人已经没有存款消失的概念,这很正常。


财经纸老虎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延续到1933年左右。持续了时间这么长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不要说中产阶级不能解决温饱,就是富豪因为破产而自杀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就是美国人民破产的时期。既然破产了,就无所谓存款,更加不能保证生活处于温饱状态。而且美国人是典型的超前消费,没有存款才是正常的,有存款才不正常。1700多万人失业意味着美国从空前繁荣陷入了空前萧条。当时的美国人民处于恐慌之中,当时的美国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大萧条?为什么经济大萧条首先是从美国开始?

经济大萧条又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开始。在此后的几年间,黑色星期四成为了美国人民的梦魇。为什么这个梦魇缠绕了美国人民四年之久?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解决,只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还存在,那么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就一直存在。

美国的经济危机开始于金融业,股票市场崩溃,银行大量破产。为什么?因为美国全民炒股,又遇上了股票市场崩溃。炒股的钱哪里来?向银行贷款。也就是说,美国银行的钱大部分流向了股票市场。如果股票市场健康发展,那么银行就会获得大量的利润;如果股票市场崩溃,那么银行一定会大量破产。关键就在于,贷款炒股的美国人民能不能通过炒股获得利润。1929年之前可以获得利润,1929年之后,美国人民破产导致银行也破产。借钱炒股的美国人民会有存款吗?当然没有!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民生活水平会高吗?当然不会!没有存款就没有生活物资,没有生活物资只能领取国家救济。普通工薪阶层没有存款,中产阶层也没有存款,甚至连富豪都没有存款;所以普通人破产,中产阶级破产,富豪也大量破产。虽然美国当时有世界上最多的物资储备,但这些物资不会平白地发给美国人民,所以美国人民只能以赤贫的状态住在路边以报纸做成的小屋里。

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其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他生产的物资没有足够的市场,也就是从美国开始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从经济规律可知,供求失衡一定会出现产品积压,产品积压一定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资金链断裂的根长会怎样?停工,然后破产。美国工厂破产的情况最严重,所以美国最先爆发的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最终扩散到全世界,变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大萧条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中产阶级是大萧条的最大受害者吗?

经济大萧条发生以后,除了银行倒闭之外,美国还有全世界的工厂大量破产,工业资本家大量自杀;工人大量失业,失业率急剧提高;工人失业就失去了收入,没有收入的工人就无法生活。因此,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极其严重,甚至一度出现了法西斯主义。如果没有罗斯福新政的有效干预,美国就会跟德国一样变成法西斯国家。想象一下,法西斯美国和法西斯德国联合起来,世界将会怎样?!

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是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都想把自己过剩的产品卖到其他的国家和殖民地市场。他们的想法如此一致,因此他们产生了矛盾。为了防止别国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美国等国家都纷纷采取了损人利己的提高关税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实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使已经被法西斯主义搅乱的国际秩序更加的恶化。国际秩序的恶化意味着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增加。

从根源上说,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伤害最大的一次战争,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次经济大萧条。几万亿美元的财富被浪费,几千万的生命消失,这个后果严重不严重?!

中产阶层的确是经济危机的受害者之一,但受害更严重的是更多普通的劳动人民,受害最严重的是人类文明。

经济大萧条与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有关系吗?为什么美国人民不存款?

经济大萧条与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一定联系的。美国人民喜欢提前消费,这意味着市场扩大,而市场的扩大必然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使资本家的利润增加,会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但前提是,美国人民能够持续的进行劳动,创造更多的收入。显然,1929年左右的美国人民不喜欢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他们更喜欢通过炒股获得收入。不劳而获的感觉虽然很好,但不劳而获的后果就是股票市场崩溃,黑色星期四来临。

欧洲文化下,美国人民是用明天那个钱过今天的日子;有可能的话,美国人民希望用下辈子的钱过这辈子的日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美国人民是不可能有存款的。不是说美国人民一点存款都没有,只是说美国人民的存款非常少;不足以支撑并度过经济危机发生后的困难时期。所以,这很少的存款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

美国人民就算有存款的习惯,也没有存款的可能;因为资本家付给人民的工资并不高。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家就采取了严酷压榨工人的策略;就算发生了类似于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严重事件,资本家也根本毫不在乎。就像马克思说的一样,资本家为了利润可以卖绞死自己的绞索;所以,妄图资本家给工人涨工资是不可能的。工人的工资不增加,怎么可能有存款?!给资产阶级造成了巨大损失的经济大萧条,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自己引发的。

开始于美国而扩展到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从制度本身讲,开始于1929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经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实际上,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优点。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互相学习。

从发展模式讲,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苏联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两种发展模式从一开始是竞争状态,后来甚至发展为敌对状态。资本主义要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埋葬资本主义。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我们认识到,两种制度各有优点,各有缺陷。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之前,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从合作程度上讲,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时的国际社会缺乏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都是采取损人利己的以邻为壑的做法。无论是英国提高关税,还是美国实行货币贬值,还是德国进行战争掠夺,实际上都是因为各国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沟通交流的机制。以为他国赚钱,则本国必然会亏本。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竟然没有形成共赢概念。

经济大萧条对现代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启示和教训?

经济大萧条为什么会出现?因为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因为世界经济走在了全球化的道路上。所以,当美国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之后,会波及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果没有世界市场和全球化,那么1929年的经济危机只会局限于美国本国之内。全球化是趋势,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紧密的整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避免贸易摩擦,最终实现全球经济的共赢和繁荣。


历史纬度


经济大萧条也被称为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主要弊端,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不要说中产阶级,众多顶级富豪都无法维持自己的温饱生活,众多富商因为企业倒闭而自杀,工厂倒闭带来大量工人下岗,工人下岗又造成国家需求减少,物价飞速下降。

有人说美国的华尔街是财富的聚集地,也是火山的爆发地,美国经济因为华尔街而繁荣,也因为华尔街而落寞。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就是从华尔街席卷而来,美国股市崩盘,随之带来的就是美国经济崩盘。当华尔街的崩盘恶果继续蔓延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对形式产生了错误判断,认为这只是短时间的萧条,继续坚持市场经济,认为市场会自动调和,过不了多久一切都会恢复。但情况和胡佛想象的恰恰相反,由于美国政府的不作为,经济危机持续蔓延,最终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国内物价飞速下跌,而美国农夫为了让牛奶涨价,纷纷把牛奶倒掉,福特汽车生产的汽车挂出一百美金就出售的招牌。大量的美国人民去排队领政府发放的救济面包,美国之前的繁荣几乎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后来罗斯福总统上台,政府开始调整市场经济,之前在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只是经济的旁观者,不参与,不过问,而自从罗斯福政府调整美国市场经济后,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的监督者,当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政府会进行宏观调控。



历史历来有趣


在美国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中,整个国家的经济可谓都是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之中,所以中产阶级在那个时候基本上连温饱都成问题。也许有人说那个时候他们没有存款吗?的确是没有。

因为虽然美国当时社会上的人不如现在这样过度消费人吃卯粮,但是至少也是不怎么存款的。因为之前美国长时间经济发展的非常的不错,所以美国的银行为了刺激中产阶级的消费,推出了很多贷款的项目,例如买汽车房地产等东西。由于经济一直很好,所以很多中产阶级家里都有大量的贷款,不仅没有存款,贷款还一大堆。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看现在的中国状况就知道,经济发展了,很多人这样就过度消费,而一些大件商品的价格又非常的昂贵,只能够采取银行贷款才行。正是因为政府和银行鼓励消费,鼓励贷款,而中产阶级由于之前经济形势一直很好,所以也没有存款的习惯。结果经济大危机来临了,中产阶级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当时很多资金为了躲避灾难,甚至都离开了美国,导致美国的资金更加缺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中产阶级没有存款的习惯,一旦失业或者收入减少,可能连贷款都还不了,自然也就没钱吃饭,温饱就成问题。至于再向银行贷款,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银行现在自己都缺钱,现在甚至逼着中产阶级赶快还贷款,怎么可能再放贷款给他们呢?

在那次大危机中,很多银行最终都破产了,自然也就没法再贷款给中产阶级了,中产阶级的温饱自然也就出现了很大问题。那场危机持续了很长时间,罗斯福上台也只是缓解了危机而已,真正解除危机,事实上是等到二战来临,美国大发战争财,才把危机渡过去。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