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屡易其主,表示愿为良臣而非忠臣

《旧唐书》记载,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等职,死后封郑国公。

身逢乱世,书生入道观

史载,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衰落。少年时代的魏征素怀壮志却不善经营,生活陷入困顿。隋末天下大乱,烟尘四起,战火燃遍大江南北。魏征知道隋朝的覆灭已无法挽回,眼看大厦将倾,家徒四壁,这位满腹经纶的乱世书生痛恨自己生不逢时,又没有出路,只好入道观当了个小道士。天下扰攘,兵戈不息,像魏征这样一位熟读经史,胸怀大志的读书人,怎能在深山里安心修道呢?他在道观中时时关注天下大势,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还俗掷笔加入瓦岗军

没多久,魏征就离开道观,投入了瓦岗军,在首领李密手下当了一名幕僚 。后李密指挥瓦岗军击败隋将宇文化及,攻占兴洛仓,进逼东都洛阳。炀帝命王世充率十万大军屯驻洛口阻抗瓦岗军。魏征向李密建议:“魏公虽获大胜,瓦岗军亦伤亡颇重,只宜坚守不宜出战”。李密、郑颋瞧不起书生魏征,认为他的建议实乃老生常谈,不纳其策。

魏征屡易其主,表示愿为良臣而非忠臣

魏征

李密率军轻率出战,果然被骁勇善战的王世充打得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走投无路之际,只好率残部投降了唐国公李渊。魏征随李密来到了长安。虽然他渴望在李渊麾下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因在瓦岗军序列中职位低微,到长安后也没有得到显示才干的机会。

巧言招降徐世勣

彼时在山东一带有一位叫徐世勣的豪杰,麾下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义军,不仅屡挫隋军,还控制着大片土地。李渊想降服这支劲旅,又不愿大动干戈。魏征了解到李渊的心思后,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便主动要求去山东招抚徐世勣。李渊见有人自告奋勇,当然乐意,便任魏征为秘书丞,命他立即动身赶赴黎阳。徐世勣本是瓦岗旧将,和魏征有交情,相互之间惺惺相惜,因此魏征自信能说降徐世勣。徐世勣谋勇兼具,本是瓦岗重将,但他和李密一向不和,遭其排挤这才愤而出走到黎阳的。

魏征屡易其主,表示愿为良臣而非忠臣

李勣

徐世勣见兵多将广的瓦岗军都被王世充击败,李密也因兵败而归顺了唐公,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左思右想却无法下决心。正在他犹豫不决时,魏征到了。好友来访,徐世勣摆酒为他接风。酒酣耳热之际,徐世勣问魏征来意,魏征本是个骨鲠刚直的性格,他也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劝降。

魏征仔细向徐世勣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徐世勣是个明白人,他也认为最后能扫灭群雄,问鼎天下的一定是李渊父子,于是同意率军归附。徐世勣来降,使唐军如虎添翼,实力增强了不少。魏征立下大功。

成为太子李建成东宫心腹之人

不久,军阀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还没来得及返回长安就被窦军俘虏,从此被迫滞留在窦建德军中,一直到李世民率军攻灭窦建德,魏征才重新回到长安,并被太子李建成招纳到东宫中,成为太子的心腹谋士。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储位时,魏征曾建议太子除掉李世民。《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赴宴,据说李世民回去后连吐了几日血,于是怀疑太子在酒中下毒。后来,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图谋不轨,还买通父亲的宠妃说李世民的坏话。李建成的举动引起了秦王府上下的震恐。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 ,李世民决心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问罪

魏征入太子东宫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夺位之争已呈白热化,魏征劝建成及早采取行动,建成犹犹豫豫,下不了狠心。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被杀,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储君。

李世民即位后,立即召见魏征,以严厉的口吻问道:“汝何为离间我兄弟!”见李世民表情严肃,又出此言,大臣们都替魏征捏一把汗,魏征却镇定自若,面无惧色地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征屡易其主,表示愿为良臣而非忠臣

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是个直性子,也很欣赏他的为人,今日见他果然胆识过人,内心也很钦佩,便当场赦免了他,还攫拔他为谏议大夫,职责是监督皇帝和文武百官,尤其是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魏征昔日忠于故太子李建成,日后必定也会对自己忠心耿耿。而魏征也被唐太宗的胸怀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英明之主。

明君与直臣

魏征以忠诚闻名古今,但他却自诩为良臣,要做良臣,前提是得遇到唐太宗那样的明君,这就是魏征的逻辑。魏征的直言敢谏和李世民的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成了名传青史的君臣佳话,但无论良臣还是直臣,魏征恪守的还是对李唐皇权的绝对忠诚。

李世民不记旧仇,对魏征加以信任与重用,以致位极人臣,做到宰相尊位,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恸,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东征,总计损失战士接近2000人,战马损失8000匹,攻占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杀获大量高句丽军,斩首4万多级。但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对外战绩要求特别高,仍然因为没灭了高句丽而后悔,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