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感觉西晋灭亡时没有义军而宋朝好多义军?

京东李达康


得国不正,统治者昏聩无能,治国策略失当,奢靡之风兴盛,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切都是西晋灭国的根本原因。

百姓过不好,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还想保护这个国家?世家大族垄断的时代,农民起义都遏制在苗子时候,不用妄想能拉得起义军了!


驰无影无踪


说西晋灭亡时没有义军,这纯粹是想象,读史未精的缘故。事实上,在西晋灭亡过程中,涌现出的义军不计其数。以下试列举之:

第一,在大后方抵抗的政府军残部

公元316年,西晋政权被匈奴人建立的汉政权所灭,中原沦陷。当时在匈奴汉政权占领下的中原,仍活跃着许多独立抵抗的政府军残部。

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就是刘琨,当时效忠于晋室的鲜卑首领段匹磾邀刘琨前往幽州,抵抗汉政权的名将石勒。但是后来段匹磾中了反间计,杀了刘琨。当时除了段匹磾之外,还有一支抵抗军,首领是冀州太守邵续。此时汉政权内部分裂为刘曜的前赵与石勒的后赵,段匹磾、邵续在抵抗石勒中最终失败,被俘不屈而死。

第二,流民组成的义军“乞活军”

在两晋之交,还活跃着一支非常有名的义军,名为“乞活军”。乞活军的组成主要是来自并州的饥民,当时由于饥荒一万多饥民涌入冀州,得到司马腾相助,故而感恩戴德。后来,司马腾被石勒的拜把子大哥汲桑所杀,这些饥民就组织起“乞活军”,发誓为司马腾复仇。后来,在乞活军的进攻下,汲桑兵败被杀。

这支由难民组在民的武装集团,给石勒的政权造成很大的麻烦。公元310年,石勒在河内大破乞活军,乞活军由盛转衰,但始终未被消灭掉,延续了百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争议颇大的冉闵大帝,他的父亲冉瞻原本就是乞活军的家属,被俘时只有十二岁,后来被石虎收为养子。

第三,活跃于黄河、淮河之间的义军

大家都知道祖逖北伐的故事,其实祖逖北伐时最初只有几百人,后来为什么能发展壮大呢?这与他招抚黄河、淮河之间的义军有关。

公元310年,石勒在河内大破乞活军,抓了一批俘虏。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年龄不大却颇有英武之气,石勒挺喜欢他,特地让石虎将他收为养子。这个小孩子,名叫冉瞻,被石虎收为干儿子后,便改了姓,唤作石瞻。长大成人后,石瞻成为后赵之一员骁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石虎之左膀右臂。然而,到了公元328年,石虎遭遇一生中最大一次败仗,在高候之战中大败于前赵皇帝刘曜,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石瞻战死沙场。

当时河北几乎都落入石勒之手,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兖州、豫州地界,情况特别复杂,分布有许多割据势力,这些武装集团或者是西晋被打散的散兵游勇,或者是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军。这些武装集团里比较重要的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祖逖派人奔走于各方,晓以祸福利害,阐明只有联合起来对付石勒才是生存之道,否则只能被各个击破。祖逖大公无私,正因为无私,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把问题看清楚、分析透,这些武装集团首领听了心服口服,遂都愿意接受祖逖的领导。


君山话史


所谓义军通俗上是认为农民起义军,是由底层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西晋时期也有农民起义,比如永嘉年间的杜弢起义,只不过相对于宋朝来说,西晋的起义情况较少。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西晋时期朝廷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从历朝农民起义来看,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两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农民生存环境恶化到无法忍受,才引发了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的绿林农民起义,以及宋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等。这些农民起义具有共同点,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朝廷通过苛政、沉重赋役等方式,让农民无法继续生存,才导致的农民起义。而看西晋时期,这种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主要的矛盾。

西晋自建立到灭亡总共才五十一年,结合西晋历史来看是一个短命王朝。而西晋几代皇帝及掌权者,也并非推行对农民阶层造成沉重负担的政令。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太康之治”,的农民来说是休养生息的时期。司马炎之后,虽然司马衷无能,但即便是专权的贾南风,也任用能臣,营造了十余年的稳定局势。之后八王之乱,才让西晋王朝彻底分崩离析,最终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灭亡。

在西晋国祚五十一年的过程之中,前期有司马炎治世有位,后有贾南风专政,在之后便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整个过程之中,西晋王朝的主要矛盾一直集中在统治阶层,并未对农民阶层造成极大的负担。贾南风专政和八王之乱,是司马氏宗亲外戚等势力之间的矛盾;而等到八王之乱后的五胡力量侵入,便是汉民族与胡族之间的矛盾。

而农民阶层在整个西晋王朝历史中,都并未成为主要矛盾的一方,虽然也被裹挟参与到西晋后期的征战之中,比如流民军等力量参与到了八王之乱中,但都是无奈之下求存的举动,并未有主动意识去反抗当时的局势。

正是因为西晋王朝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统治阶层与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才导致了西晋时期农民起义并不多。而宋朝时的赋税政策等方面对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才导致了宋朝时农民起义如此频繁。

西晋时期农民缺乏形成起义军的条件

与宋朝相对内部稳定的局势不同,西晋时期的局势并不是形成起义军的条件。

首先是自汉末之后的群雄割据,导致起义军无法形成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同时,农民生活艰辛,也爆发了黄巾军等农民起义,但是也汉末的农民起义也同样遭到了豪强地主和统治阶层的强烈压制,最终黄巾军在各路群雄的围剿之下覆灭。这个过程其实是将农民起义的基础打破,自黄巾军农民起义之后,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其实都不多。这除了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具有官方性质的地方豪强力量崛起,导致了对于统治阶级的反抗力量变化,由原本为生存而起义的农民力量,变成了以争夺天下权柄为目的的群雄。

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各方豪杰起兵逐鹿天下,这是有着明确目的和严密组织地对统治阶层的覆灭,已经与为生存而战的农民起义有了根本不同。而群雄割据情况下,各方颇具规模的势力,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断绝了农民起义情况的出现。而西晋自建立到灭亡,经历三国纷争时期,也自然并不是农民起义的时机,也自然少有义军的出现。

当然了,需要注意的是,三国纷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农民力量无法形成有力的起义来生存,只能依托于各方力量,农民失去田地,参军再战死的情况非常普遍。曹操曾经所说的“千里无鸡鸣”正是说明那时候的人口锐减。而等到西晋统一全国之后,初期进行了休养生息增殖人口的各项措施,所以西晋王朝是农民阶层复苏增长人口的阶段,也就无法形成有力的起义。

而且,西晋后期战乱频繁,司马氏宗亲之间互相征伐,也是裹挟了经过西晋前期增殖的人口来进行争夺西晋权柄,这又是一次对农民阶层人口的消耗。在西晋后期战乱频繁的情况下,农民阶层也就依旧无法形成有力的农民起义。而相比西晋来说,宋朝的农民起义并没有经历较大规模的群雄割据,相对而言,王朝内部相对稳定,农民起义也就有了发生的时机。这也就造成了西晋义军少而宋朝义军较多的现象了。

两晋时期的义军缺乏主动性,是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

其实西晋时期的也有农民起义,永嘉年间的杜弢起义是发生在荆、湘地区的起义,是由巴蜀流民发起,以杜弢为首历时四年的流民起义。而西晋时期的流民,是永嘉之乱五胡侵入中原,导致的农民流离失所,只能四处逃往所形成的流民。而西晋的流民力量,经常被一些势力所利用,如西晋末期匈奴、羯族起兵,并州大乱农民纷纷逃亡,并州司马腾便带领流民前往冀州,形成了有一定军事力量的流民军团。

西晋末期的流民军团主要组成就是农民,流民军团虽然多有军事活动,但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流民军团的领袖多是士族、官吏等,多被称流民帅。流民帅带领流民军团,参与西晋末期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许多军事活动之中。五胡十六国时期,李农、冉闵都是流民帅,东晋郗鉴、苏峻等也是流民帅,都参与了许多军事活动。

而看西晋时期的流亡农民,虽然能够在特定情况下,像杜弢起义一样为了生存而起义反抗统治阶层,但却大多被士族阶层所利用。并且加之五胡入华的特殊局势,让流亡农民更加难以生存,更难以形成有力的起义军。而且流亡农民为躲避胡族屠杀,四处奔逃以求生存,其实已经无力再去形成有规模的起义军。依仗具有官方性质的流民帅,进行有目的性的军事活动,才是流民军团生存的选择。

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也导致了西晋的农民即便面对生存危机,也无法形成对抗统治阶层的起义军。而流民力量也成为了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总结

综上所述,西晋时期无法形成较多起义军的原因,与西晋时期的主要矛盾并非统治阶层与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有着很大关系。而且,自汉末之后,农民阶层人口受损严重,加之西晋后期战乱频繁,即便流亡农民也为了生存而妥协求存于具有官方性质的流民帅,也就造成了农民阶层无法形成有规模的起义军。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亭安读书


这种感觉是真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宋朝和晋朝两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权臣夺权上位,都曾经被外族灭国,都曾经被腰斩为两段,都曾经偏安于江南。诸多的相似点,看起来这两个朝代有着许多共同特征。但后世对这两个朝代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对于宋朝的评价,虽然不免积贫积弱,但对于宋朝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依旧非常肯定。即使南宋,也是一样。

晋朝就有些尴尬了,非但后世的评价少,就算是评价,也多半不是什么好词。相比之下,东晋的人气要比西晋好很多。因为文人墨客,让东晋以及后来的四朝,被称为风流的国度,虽然这种评价,未必算是好的评价,但东晋高端人士的生活,的确让后世艳羡不已。但总体而言,却远不如宋朝评价高。

在西晋灭亡,和北宋灭亡之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虽然两个国家都偏安了,但宋朝依旧存在很多义军,甚至出现了辛弃疾、岳飞、韩世忠等人。即使宋朝偏安于江南,陆游、虞允文等人,依旧梦想着北伐光复中原。而西晋灭亡之后,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些事情。即使东晋,也只是被动的防御作战。反而一些大军阀,比如桓温,刘裕等人,对光复中原的兴趣,比东晋王室更大。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西晋全图

得国不正,内忧外患不止,让人们对西晋失去信心

西晋得国不正,这是公认的,虽然曹魏的得国也不正,却好歹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可西晋司马氏对于曹氏,赶尽杀绝,让禅让变得不得人心。

如果仅仅这样,其实并不太麻烦,因为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得好,根本不在意谁当皇帝。但从司马炎开始,除了太康时期,稍微有点建树,灭了吴国之后,整个国家从皇帝开始,就开始骄奢淫逸。相传司马炎居然有了后宫佳丽一万多人,创下了后宫佳丽数量最高的记录。司马炎根本无法临幸所有人,只得坐着羊车转悠,羊在哪里停,他就在那里过夜。

从司马炎开始,西晋王朝的皇帝就已经没有心思去理政,他的白痴儿子更是如此。于是,西晋王朝陷入长达十数年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司马氏的子孙,在八王之乱后,消耗殆尽,而国力也一落千丈。

内忧不止,外患也不止,北方有齐万年的起义,西方则有秃发树机能的叛乱,这两场叛乱,旷日持久,虽然最终都被平定,却消耗了大量精锐部队。但这种平定,又造成了少数民族对西晋王朝的反感。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而且,很多汉化的少数民族首领,最开始打起的旗号都是兴复汉王朝。本来人们就对司马氏的行为非常反感,如今,少数民族头领举出这样的大旗。让大量汉人,转而支持这些外族政权。

东晋全图

身不由己的东晋王朝

内忧外患不止,导致西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司马氏在内耗中几乎消耗殆尽。为数不多的司马氏后人,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但东晋王朝一开始,就已经出现畸形状态。

我们评价一个朝代,不会忘记一些丰功伟绩的皇帝,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更是张口就来,似乎连开国皇帝都不知道,是很丢人的一件事。但东晋开国皇帝是谁,我估计猛然听到这个问题的人,脑子会一懵,一时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并不丢人,因为东晋皇帝是历朝历代中,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东晋一开始,就出现了“王马共天下“的局面。从这时候开始,权臣和皇帝,成了两个平起平坐的政治集团。而后来,王氏,谢氏,桓氏,刘氏,大量的门阀贵族,完全架空了东晋皇帝的权力。皇帝只是一个摆设,门阀大族才是政治的核心。

这些门阀大族的势力盘根错节,遍布了整个东晋王朝。一方面,这些人中,出现了很多有能力的牛人,比如王导、谢安、桓温、刘裕,虽然其中包括一些有能力也有野心之人,但不得不说,这些人的存在,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门阀大族让皇帝的权力成为虚无,愿不愿意兴复晋王朝的江山社稷,已经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大臣说了算。于是,东晋王朝的军事行动,到底指向何方。司马氏无法掌握。

宋朝虽然也很悲催,但经过一百多年(北宋)的发展,宋朝大部分皇帝,都是爱民的皇帝,国家虽然不强大,但老百姓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人们自然会怀念。再加上皇帝的权利始终没有失去,人们会因为皇帝的感召,而义无反顾加入义军行列。而晋朝,先开始把好感败光,后来又被权臣架空,谁还给你面子呢?


旧书斋


西晋灭亡时,不是没有义军拥护晋室,而是当时的特殊情势,没有给义军留下生存的空间。

首先,西晋之亡亡于内乱以及由內乱引发的外患。当西晋宗室为了争夺权力而大搞骨肉相残之际,原本归附于西晋王朝的内迁各部族,纷纷自立建国,或是称王或是称帝。由此带来的是,整个北方陷入了一片战乱之中,老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承受着各个政权的奴役。

其次,各个部族政权的建立者因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无不是釆用以汉治汉的方式,来实施对中原的统治。并且各个部族政权都明白争取人心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凡能立足于一时的割据政权,基本上都能获得百姓的支持,所以才能够称雄于一时。而对于西晋遗民来说,他们的内心自然是希望晋朝能够重新收复中原了!然而司马家族的血腥内乱,却的确曾经伤害了百姓之心,使人们对司马家族能否重新成为结束战乱,重新收复中原的拯救者感到怀疑。故而才会在各个部族政权的笼络下,以求得暂时的安定为首要选择。因而当时的北方各部族政权,犬牙交错割据的现实,没有给义军留下太多的生存土壤。

最后,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王朝是一个苟延残喘不思进取的小王朝,从司马睿开始之后的历代东晋皇帝,几乎没有一个愿意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因此即便是有祖逖这样的忠勇之士,愿意主动请缨帮助东晋北伐中原,也得不到司马睿的真心支持!尽管司马睿有畏惧江南统治未稳的苦衷,害怕因为出兵北伐失败而损兵折将,自己会有被江南的世家大族抛弃的危险——所谓的:王与(司)马共天下,绝不是危险耸听!而在司马睿之后,东晋王朝便又陷入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争夺之中,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内耗,也是其无心也无力北伐中原的重要原因!

然而东晋王朝既然毫无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之心,那么即便是北方遗民愿意举兵起义,做迎接王师北定中原的坚定拥护者,那也不会得到东晋王朝的响应!既然看不到什么希望,那遗民们还有何必要冒险去作无用的尝试呢?再兼之,北方沦落已久,部分遗民的人心对晋朝的印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了。出现了身份认同的模糊,以及对效忠对象的认识偏差,因此才会出现义军没有北宋时代多的现像!

综上所述:西晋败亡后之所以义军不多,乃是由于人心混乱、百姓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偏颇、各部族政权的笼络人心,以及严密控制,和东晋王朝消极应对北伐中原收复故土,这几个共同原因造成的。


北疆同心


虽然西晋和宋朝都是因为外族入侵而灭亡的,但是西晋的灭亡完全是自己作死,北宋的灭亡完全是意外事件;南渡之后南宋亡于外族,东晋则亡于军阀政变。

三国激荡群雄纷争,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争。在魏国,司马氏家族通过隐忍了数年的司马懿发动政变,而主导了魏国庙堂,司马昭掌权以后开始了三国的歼灭战,首先通过邓艾等一批将领灭亡了蜀国,把蜀后主刘禅俘虏到了洛阳,司马昭问他想念国家吗?刘禅回答乐不思蜀,深懂得生存之道的刘禅得以善终。司马氏灭蜀国,为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赢得了资本,司马昭死后,司马炎逼迫曹奂,正式建立了西晋,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统一全国之后,知道如此长时间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开始国内的发展。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公元267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阶级矛盾在后面开始愈发的尖锐,各阶级为了利益争斗愈发的激烈。这是西晋灭亡的一点原因。

晋武帝在统一天下后,通过休养生息,出现了太康盛世,鉴于魏王室微弱而被司马氏篡权,对同室宗亲大肆分封以巩固司马氏的政权,不料正是此举为晋末期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官员制度上采取九品中正制,官僚氏族把持着选拔任用大权,因而徇私腐败盛行,寒门士子难以仅凭努力改变命运。

晋武帝司马炎觉得天下无事,骄傲自负,洛阳城里达官显贵攀比成风,相互斗富,据说贵族的一个富豪一万两银子吃一顿饭,都感叹没法下筷子,朝廷里在后宫皇帝每天坐着羊拉车,羊停到哪里就在哪里吃住,曹魏官员盛行林下清谈风流,勤于值守当作最可耻事情,慵懒之风盛行,皇帝荒淫,官员糜烂,可见已经腐朽至极了,很快把刚刚统一的西晋王朝拉入了深渊。这是西晋快速灭亡的第二点原因。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不久,八王之乱就爆发了,整个西晋帝国在内讧中摇摇欲坠——西晋贵族的纸醉金迷和百姓的贫苦,也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西晋王朝崩溃的关键人物是司马伦,是他的冒失和无能,导致八王之乱演变为天下混战,又从而招致了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r

八王之乱之后王辅佐司马睿携带大量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朝廷,而后庾亮当政,桓温得势,谢安掌权,渐渐形成了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首,各家士族林立的局面!这些以姓氏为界限,血缘为纽带的世家名门的权利财富太重,威望甚至超越皇家,那些士族领袖更是那个时代最为闪亮的明星和旗杆性质的人物,这也是晋朝灭亡的第三点原因。

所以说晋朝灭亡没有义军,这完全是司马家族自己作死啊!


凡哥说历史


1、主要西晋有棘手的“流民问题”,还不比北宋。据估计,因为灾荒、战争,当时全国八之一的人是流民;尽管有“乞活军”、“坞堡流民”这样的抗胡义军,但还有更多的反晋流民、割据流民、中立流民;


2、西晋灭亡前,比北宋更腐朽。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王室内讧,让人民群众面对战争,都不知道站队哪边。


小议两晋的流民问题


两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之一。其中西晋持续仅50年,对外不能处理胡族,发生“五胡乱化”;对内内讧频频,发生“八王之乱”;更被一般人忽略的,是西晋还有极严重的流民问题。


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大家都已熟悉,我们重点说说流民。


西晋、东晋处于我国第二个小冰期之间,灾害频发,人民群众需要额外救助;偏偏司马氏得国不正,开国就有一种暮气,面对灾害、灾民只是一味镇压。


司马炎时代绰绰有余,可到了傻皇帝晋惠帝在位,流民潮风起云涌,元康八年,竟有秦、雍六郡的流民下巴蜀!这以后全国战争不断,流民活动在地域上此伏彼起,在时间上连绵不断,且不因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而结束!

(西晋流民图)


专家总结了两晋流民问题的4个特征:

  • 1、地域范围广。西晋平吴后,天下划为二十一州,可竟有二十州都有流民!

  • 2、裹挟人数多。专家据《晋书·地理志》估计,当时流民户数可达30万户,150万口,占全国总户数的八分之一!

  • 3、涉及阶层广。户数多,阶层也广,上自百官公卿、大族豪强,下至普通农民。如流入前燕慕容廆的西晋大族,仅《晋书》列出就有近20户!
  • 4、持续时间长。上文已经说到。


【涛说乱世史创作,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这么多流民,肯定与北宋时期的义军状况不同;当面对外族入侵,北宋起码可以暂时缓解内部矛盾;而西晋灭亡前,还经历了“八王之乱”这样空前的内讧,流民们就算抛开所有矛盾,空瘪肚子、拖着羸弱身躯与外族作战,也会有站队站错的疑虑。


实际上,当时晋朝的流民组织分成了多类:

1、反晋流民组织。这类组织非常之多,著名的有李特兄弟领导的秦、雍流民组织(在川蜀建立成汉),社弢领导的梁、益流民组织和张昌、王如先后在江、沔一带领导的流民组织等。

2、抗胡流民组织。势力最大的有两只:乞活军、以及李矩、邵续等人领导的流民坞堡组织。

3、名义归附晋朝而实际独立的流民组织。祖逖、郗鉴、苏峻都是这类流民帅中的代表人物。

4、胡、晋两头的流民组织。


(由流民演化而来的北府兵)


总之,两晋的问题很多,不仅有内讧、不仅有谈玄务虚的清谈、不仅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缺陷,还有严重的流民问题……


这一切的一切,都呼唤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改革、来结束;譬如东晋的谢玄,发现了淮水以南、长江以北的流民多来自北方,战斗力充足,就招募悍勇之士,组成了一只著名的军队——北府军。


再后来,脱胎于北魏、北周的隋唐帝国,将直面两晋南北朝的种种弊端,勇敢革新。以周武帝、隋文帝、唐太宗为代表的杰出领导者,将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等一系列伟大创举,解决社会矛盾。据此孕育而出的,将中华民族继秦汉帝国后,第二个伟大巅峰——隋唐帝国!


(唐朝疆域)

【涛说乱世史创作,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涛说乱世历史


晋朝因为存在时间太短,战争太过频繁导致壮丁太少,所以并没有爆发大型农民起义

西晋自从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建国至公元316年灭亡仅仅维持了51年,而从280年灭吴,接着291年爆发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接着胡人叛乱一直到灭亡,所以西晋真正大一统和平时期仅仅维持了十年左右。

西晋王朝虽短,但在灭吴之前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比较勤勉节俭的,并且还开创了短暂的太康之治,这时老百姓刚经历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一百年的战乱,好不容易迎来了统一自然想安稳过几天日子。但老百姓万万想不到好不容易迎来的和平,仅仅维持了十年,司马家内部就开始内斗。

在内斗期间,司马家各诸侯王相互征伐,经过三国乱世本就人口大减的中原,再经过八王之乱男丁们被大量征调为兵,剩下的已经没有多少男丁可以自己组队造反了。而且八王之乱刚刚结束,期间也有许多流民造反,但因为五胡乱华的到来,西晋也很快灭亡,所以西晋其实是没有来得及爆发大型农民起义而已。

宋朝虽然号称是古代经济最强的时代,但贫富不均却很严重,所谓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所以引发了许多穷苦农民打着均贫富为旗号起义。


小伤聊史


多得很,只是名气不大罢了。

所谓“义军”,指的是民间自发组成的武装,也就是近代所谓的民团。而这些军队如果打出自己的政治旗号,例如忠于赵宋,那就可以叫赵宋的义军。

但凡天下大乱的时候,都少不了民团。老百姓有生存的需求,自然要结成组织自保,也就成了民团。

西晋末年也一样如此。

虽然直接记载不多,但可以间接看到。例如刘渊、石勒等人的传记,经常出现大量攻破壁垒坞堡的记录,这些壁垒坞堡哪里来的?都是民团修建的军事据点。


加密货币百晓生


因为西晋司马炎从建立到灭国共37年,司马家自己窝里反打了11年,没有义军首先是立国时间实在太短,各地对西晋认同感还不高。

其次兵马都在司马家各位王爷手里,外姓人手里没有兵权。司马炎称帝后给兄弟,儿子,侄子们分封各种王用来保卫自己王朝,因为他就是篡了曹魏,深知兵权旁落的危害。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让西晋灭国的正是司马家的各位王。都是自己打自己别人插不上手。全国各地没有别的势力效忠晋天子。最后结果是东海王司马越捡漏成功,建立了偏居的东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