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三国后期蜀汉被灭后,西晋对东吴形成了包夹的态势,至此东吴已经没有翻盘的希望了,西晋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东吴在亡国前7年,吴凤凰元年,晋泰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72年,双方爆发了西陵之战,西晋本可通过打赢此战提前实现一统天下的,可是奈何吴国还有最后的名将,陆抗,愣是以3万兵力对抗西晋8万大军,击败了名将羊祜,挫败了西晋,延续了东吴的国祚。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此战围绕着一个关键的城池发生,西陵,也就是夷陵,孙权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后,将其改名为西陵,可以说,西陵这座城池见证着东吴的崛起与衰败,围绕着这座城池发生的战役,都决定东吴的走向。

我们暂且先来捋一下西晋和东吴对峙的局势变化,在蜀汉尚未被灭的时候,东吴的军事压力还不太大,因为长江上游是蜀汉控制区,虽然吴蜀双方也是相互忌惮,但是在曹魏的威胁下,尚能形成联盟。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在这种局势下,曹魏想要灭东吴,只能走濡须口进而可以进入长江,顺江直下攻打建康,但当时曹魏面对一个难题,也就是水师和陆军作战时间难以统一,曹魏强大的步骑想要发挥威力,就只能在秋冬之际,也就是南方江河湖泊水位下降,利于步骑作战,但是这不利于曹魏水师南下,尤其是想要通过濡须口那么狭长的地方,曹魏不是建造不了艨艟巨舰,而是为了配合步骑作战,秋冬之机,曹魏水师更本进入不了长江,所以只能让小船载着士兵出战,但面对吴军强大的水师,那就是送死,如果曹魏水师单独出战,还是打不过,所以说,那时曹魏主动发动的南下战争,基本上都要围绕着濡须口,东吴只要扼守住此地,曹魏的水师就难以发挥作用。

可是蜀汉被灭之后,局势就变了,继承曹魏的西晋有了更要的选择,占据川蜀之地,占领了长江上游,西晋可以组建水师从巴东地区顺江东进了,换句话说,西晋是没有曹魏那个困境的,水师和步骑可以协调出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东吴发动战争,此时西晋对于濡须口这个地方就没有曹魏那么执念了,相反西陵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西陵在于今湖北宜昌,其地形多山多水,是易守难攻地形, 最主要的是,其扼守着西陵峡峡口,西陵上游的长江江水流速较快,所以利于战船顺流而下,但是逆流而上却十分困难,这也就是在刘备东征孙吴时,黄权一直劝谏刘备的一点。

《三国志.黄权传》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进易退难,这是对通过西陵后的部队境地的最好写照,而对于东吴来说,围绕着西陵建立防线,是遏制西晋水师又巴东地区东进的关键地区,东吴在防线上是有纵深的,最前方的重镇,是西陵上游的建平,但是西陵是东吴遏制西晋水师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如果西陵丢了,那么西晋水师就可以轻松通过峡口,纵横长江了,所以说,西陵成为了西晋和东吴的争夺点,孙皓更是为了增强西陵的防御能力,曾迁都武昌(今鄂州市),国都西迁,为的就是改变东吴军事的整体布局,但是最终因为引得民怨沸腾,孙皓还是迁都回建康了。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而西陵对于东吴的重要性,可以说从很早开始就显现出来了。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北撤,留下曹仁镇守南郡,周瑜曹仁在江陵对峙,最终破局的方式就是甘宁提出的,也就是派兵偷袭抢夺夷陵,占据江陵的上游。

《三国志.甘宁传》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曹仁被迫分兵救援夷陵(再强调一遍,夷陵就是西陵,孙权改的名),双方在夷陵的战争最终帮助周瑜夺取了江陵。

东吴和刘备集团打的两场关键战役,夷陵也成为了左右战场局势的关键地点。

孙权发动的偷袭荆州之战,正面战场是吕蒙奇袭荆州,也就是江陵,而当时陆逊也起到了困死关羽的作用,他带兵轻取宜都郡,当时夷陵就归宜都郡管辖。

《三国志.吴主传》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

陆逊攻取宜都后,扼守夷陵,导致的结果就是,刘备即便想要从川蜀发兵救援关羽也做不到,战局瞬息万变,刘备想要就关羽只能发动水师,走长江可以达到快速支援荆州战事的目的,可是陆逊提前占领了夷陵,可以将刘备的水师堵在峡口。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而关羽就更惨了,陆逊这是直接切断了关羽的退路,所以在战败后,关羽没发从长江一线向西逃,只能跑向麦城,麦城大致位置在今湖北省当阳市,看地图你就知道,这个位置在荆州的西北,正是因为陆逊切断了关羽的退路,所以关羽才被迫向西北逃亡,可以说,孙权在偷袭荆州前就对关羽下杀心了。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此后的夷陵之战就更不用细说了,刘备带着蜀汉集团的精锐主力部队,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蜀汉国力也是由此一蹶不振,陆逊和他儿子陆抗,都对东吴的君主着重提及夷陵,也就是西陵的重要性。

《三国志.陆逊传》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三国志.陆抗传》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汎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可以说西陵很早就成为东吴的西边门户了,而且在蜀汉被灭时,东吴强攻蜀将罗宪,曹魏为了就罗宪,就是让胡烈率兵去攻打西陵,这才令吴军退却,再者西陵周围的多少地形,其中生活着很多不完全服从东吴统治的蛮夷部落,在平时,西陵在东吴手里,这些部落尚可不找东吴麻烦,但是一旦西晋夺取此地,那么结果可想而知,西陵周围的蛮夷部落必然趁机支持西晋,反对东吴了。

《晋书.王濬传》克吴西陵......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

而且晋灭吴之战,王濬统领的水师可以从川蜀直取建康,就是因为先打下了西陵,此后,西陵下游的重镇就被王濬轻松攻克了,西陵本是遏制西晋水师这支猛虎的牢笼,一旦被攻破,东吴沿长江的防线就溃不成军了。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所以总的来说,西陵成为了东吴这条“巨蛇”的七寸,西晋对此地自然很是在意。这一切,都在272年,一次突发事件发生了改变,东吴大将步阐举西陵献降,司马炎得到消息后,估计容易高兴的挑起来,果断三路大军支援步阐,由此,西晋东吴之间的西陵之战拉开帷幕。

这个步阐是什么人物,他是东吴步氏一族的,步骘的儿子,早年步骘避难江东,可以说步骘这种非江东本地士族出身的人都会得到孙权的青睐,重用扶持步氏这类“外来人”,是孙权制衡江东士族的一个办法,步骘也是有能力,同时步氏一族出了一位美人,也就是步练师,她得到了孙权的宠幸,这么说吧,她死后被孙权追封皇后,乍一看,这也没什么啊,但是这是皇帝追封以亡妃妾为皇后的最初案例,可见孙权对步练师的喜欢。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步氏一族从步骘时期逐渐开始进入东吴政局,而西陵则被步氏一族控制几十年。

《三国志.步骘传》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

孙权称帝是229年,从那时起,步骘镇守西陵,一直到步阐举城投降西晋的272年,步氏一族在西陵已经经营了40多年了,可以说到了孙皓时期,西陵已经不是东吴内部其他势力可以觊觎的地方了,这已经成为了不明文的规定,如果步阐没有反叛的话,在他死后,很大概率还是步氏族人接替西陵督这个位置。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可是孙皓有些小心思了,这位吴国末代皇帝,也是一个奇葩,继位之初,实行抚恤人民的政策,一时间吴国内部将其视为明主,可是好景不长,孙皓就开始贪图享乐了,而且还多次北伐,尤其是在西陵之战后,白白消耗东吴的国力,为最终的灭国埋下了伏笔。孙皓另一个被东吴人忌惮的行为就是嗜杀。

《三国志.三嗣主传》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建康实录.后主卷》后主征入为绕帐督。阐以累世在西陵,卒见征命,自以为失职,惧谗,乃不应召,据城降晋。

所以说大家对孙皓都是很害怕的,在这种情况下,步阐接到了孙皓的诏命,“来呀,老哥快点回来,我给你留了一个好位置”,其实绕帐督这个官职不低啊,其统禁军绕帐兵,负责宿卫侍从,地位颇重要。问题是如果是被人,就很高兴的去了,步阐不傻啊,稍微想一想都能知道孙皓的小九九。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平白无故的干嘛召自己回都城啊,还故意拿出一个绕帐督诱惑自己,其实如果当时的吴国君主是孙权的话还好一点,步阐可能就回去了,但是对于孙皓,步阐没有信心,孙皓突然征召自己 ,步阐很快就明白了,孙皓这是要对自己动手,要将西陵的控制权夺回去,就孙皓的动机而言,他是没有错的,西陵重镇,关乎着东吴的国运,自然要放在值得信赖的人手里,而步阐所代表的的步氏一族,已经经营西陵40多年了,可以说,西陵已经姓步不姓孙了,只是孙皓想要收回西陵的做法太过简单了,什么铺垫也没有,也没考虑突发情况,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结果就是将步阐逼反了,对于步阐来说,听话去建康肯定死,造反还有一线生机,所以他要博一下。

步阐要将西陵城献给西晋,可以说,要不是因为西陵距离西晋中部战区前线有些远,陆抗也就没机会夺回西陵了。西晋对于步阐的投降很是重视,果断调集三路大军救援步阐。

《晋书.武帝纪》吴将陆抗攻阐,遣车骑将军羊祜帅众出江陵,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巴东监军徐胤击建平以救阐。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东吴的反应更快,尤其是陆抗,他的辖区本来就有西陵, 所以当得知步阐反叛后,陆抗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西晋的布阵是,主将羊祜攻取江陵,牵扯东吴兵力,杨肇主力救援步阐,水师则东进,攻打东吴在长江上的第一座要塞建平,西晋有足够的实力,和东吴拉开架势打,按照西晋一方的记载,此战西晋出兵8万,而吴军只有3万,同时陆抗还有防备西陵城的步阐,在这种情况下,陆抗依然打赢了,而且对手中还有被晋武帝司马炎器重的羊祜,可以说陆抗打出了东吴在军事上的最后辉煌。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此战时间是站在东吴这一边的,因为陆抗最早得知步阐反叛,所以可以及时调动兵力提前布置,他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在西陵城外建造了一座可以切割西陵城守军和西晋援军联系的营寨,同时也为吴军提供足够的防护。

《三国志.陆抗传》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

也就是陆抗打了一个时间差,利用西晋援军尚未抵达时,并未急着攻城,而是采取稳妥的围城,毕竟西陵城防坚固,要是打不下来,西晋援军再杀到,陆抗是必败无疑,所以他抓紧时间,建立营寨,围困西陵城,步阐不知是怯战还是什么原因,并未对陆抗排除的修建营寨部队做出回应,西陵成为吴军没日没夜的建造营寨,最终给陆抗所部提供了很好的保护,避免了陷入两线夹击的被动处境。

而杨肇驰援西陵的部队可能也没有带攻城的器械,毕竟救援是要抢时间的,只能是轻装奔袭,但是到了西陵城外,却发现陆抗已经建立了营寨,就只能进入对峙阶段了。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至于其他两路的晋军,陆抗并未太过注重。

《三国志.陆抗传》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硃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陆抗没有被晋军牵制,只是派孙遵去支援将领,并令留虑、硃琬去抵御西晋的水师,他自己率部在西陵和杨肇死磕,他知道这里才是主战场,西晋水师被吴军阻挡,那么能够牵扯西陵战场的就只剩下羊祜所部了,《晋书》记载 ,他是统兵五万,袭击江陵,陆抗部下就有人提议去支援江陵,但是被陆抗拒绝了,在陆抗眼里,江陵没那么容易被攻陷,而且即便被攻陷了,江陵也远远没有西陵重要,如果一定要取舍的话,陆抗是可以放弃江陵的。

《三国志.陆抗传》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中,以绝寇叛。

同时江陵成为被陆抗提前布置成了泥洼地带,也不利于羊祜攻城,本来羊祜还借机想要通过陆抗搭建的水坝用战船运粮,可是也被陆抗提前察觉,陆抗掘开水坝,羊祜水上运粮的计划也破产了。

西陵,堪称东吴的“七寸”;陆抗于此大败8万晋军,延续东吴国祚

而在西陵城下,杨肇也不是对手,吴将俞赞在战时叛逃到西晋,因为俞赞这个人了解吴军的布阵弱点,陆抗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提前改变军事布置,最终令西晋军大败,估计俞赞这个人也是在晋军战败后,给杨肇给砍了吧。

《三国志.陆抗传》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

俞赞将吴军布阵中的弱点,也就是有夷兵驻守的地方告诉了杨肇,陆抗提前换防,让精锐的部队和夷兵互换,结果杨肇带着晋军强攻,直接被陆抗击溃,最终对峙无果,杨肇只能带兵撤退,羊祜在江陵也毫无作为,此次西晋声势浩大的救援西陵的军事行动,也就结束了,陆抗最终可以轻松围攻西陵,步阐被陆抗所诛杀。此战陆抗的指挥才能以及对战场局势的预判都是正确的,让兵力占优的晋军只能铩羽而归。

总的来说,西陵之战, 陆抗不仅打出了东吴在军事上的最后辉煌一战,更重要的是保住了西陵,也就是稳住了东吴的整体防线,延续了东吴的国祚,而西晋白白浪费了一次灭吴的机会,羊祜被司马炎极为重视的人物,也是在战后因罪降职,但是对东吴不利的是,此战之后,西晋越发的重视水师了,认识到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是灭吴的关键,所以在西陵之战后,也就过了7年,西晋强大的水师就顺江而下,打到建康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三嗣主传》《三国志.步骘传》《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陆抗传》《三国志.黄权传》《三国志.甘宁传》《建康实录.后主卷》《晋书.武帝纪》《晋书.羊祜传》《晋书.王濬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