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说到哥特式电影,那不得不提好莱坞鬼才大咖

蒂姆•波顿。蒂姆•波顿被誉为现代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中一直充斥着他对暗黑童话以及哥特和温情的独特理解。其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观赏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丰富的视听语言,其中对现代家庭教育也有着独到的诠释力度。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并非是蒂姆最成熟的作品,比起之前的《剪刀手爱德华》中对观众的情绪调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华丽的视觉冲击和精彩的冒险故事,这部电影的个人风格显然不够强烈。但作为一部现代家庭的育儿百科全书,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观众、业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包括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提名。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影片主要讲述了巧克力大亨旺卡有意邀请五个小孩来参观他的工厂,查理和其他四个孩子幸运的抽到了入场券,并开始了奇妙的冒险之旅。

这部电影表面是一部唯美的童话冒险故事,其核心却是在讽刺父母的教育方式。电影的重点也不在那五个性格迥异的小孩,而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讲,这部电影包含了我们现实世界中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模式,影片用一种童话的方式,像我们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容易陷入的的四种陷阱。

陷阱一:舒适陷阱

这类父母的特点是表面看似尊重孩子让他做自己,实际上是为他们对孩子不管不问找的借口罢了,他们很少会在孩子身上花心思,从而忽视孩子的真正问题。

影片中第一个抽中入场券的小胖子名叫奥古斯都,从他的体型上我们可以得知,父母平时从来没有控制过他的饮食,任由他自己的喜好随便吃。每次出现在镜头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块巧克力,所以当他来到旺卡的巧克力工厂时,“瀑布巧克力”对他充满了吸引力,妈妈自顾自的享受糖果大餐,完全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奥古斯都不顾主人旺卡的警告,来到巧克力河边并且伸手去够里边的巧克力,结果一不小心便掉进去了。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其实奥古斯都的结局在他抽到入场券的那刻我们就已经猜到了,影片故意刻画了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吃孩子,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对父母不作为的一种控诉。

这种控诉也体现在第四个抽中入场券的小朋友麦克身上。

麦克是个电视迷,无意之间买的一块巧克力,便幸运地抽中了入场券。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还在疯狂的打电动,头也不抬的说着一些从电视中学来的不着边际的话,看着记者们的满脸疑惑,爸爸则在一旁轻松的说道“大部分时间我们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麦克一直自诩从电视中学到不少东西,所以当他进入工厂后不顾旺卡的劝阻冲动的按下了“穿越”按钮,结果却把自己缩小了几十倍。

影片用“零食”和“电视机”像我们暗讽了这种不作为的父母,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误以为等他慢慢长大就好了,但是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五岁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而陷入“舒适陷阱”的父母的做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让父母花费时间付出,慢慢的他们会形成自卑、叛逆等错误的价值观。

而且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的投入程度对孩子的自制力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之多。所以无论是爱看电视的麦克,还是爱吃巧克力的奥古斯都,都暗讽了父母对他们长期放任不管,在成长阶段缺少正解的引导和教养,则导致他们没有任何自制力,结果就是很难走向成功。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生平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奥巴马的推特头像下面的自我介绍里,他说自己是“父亲、丈夫、总统、公民”。排在首位的,就是父亲。

“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奥巴马也一直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每年都会跟孩子们度假,并且有空就陪孩子们健身运动。他为了让女儿养成阅读习惯,还挤出自己的睡前阅读时间,陪着女儿读完了哈利波特全集。

如今,奥巴马的大女儿玛利亚长大成人,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还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

我们总说自己忙,而且总爱把“爸爸妈妈在外打拼,都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自己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心理安慰罢了。

希望在每个家庭都没有缺失的父母和缺失的亲情,不管你身居什么位置,你都需要明白的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的角色无可替代,亲子关系才是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陷阱二:认可陷阱

这个类型的父母表现则是对于孩子所做的事都认可、讨好、不对抗,而且他们不设定界限,这样无意中给孩子传达的观念是我不设定规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第二个幸运儿维露卡的家庭就深刻诠释了这个概念。

维露卡的父亲开了一个很大的工厂,自从维露卡跟他爸爸说想要入场券时,他就尽他所能的把城市里所有的巧克力都买了下来,然后动员厂里的员工一起来拆巧克力,三天后,终于拆到了一张入场券。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进入工厂后的维露卡,看上了旺卡的小松鼠,于是她就要求爸爸给她买一只,可是旺卡并不打算出售松鼠,气急败坏的维露卡便自己去抓,而爸爸竟然没有阻止她的行为,结果维露卡被松鼠推进了垃圾场。

影片通过这个片段像我们展示了“认可陷阱”的危害,剧中的爸爸非常“爱”维露卡,尽其所能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是爱在某些程度上意味着明确的规矩,如果一个家庭当中没有明确的规矩,孩子会觉得我做什么都可以,要求什么都不过分。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来他不知道怎么面对社会,怎么去跟别人合作。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就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影片《误杀》中素察的母亲拉韫,每次素察闯下大祸她都用钱帮他解决,这个举动等于是默认了儿子的所作所为,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一种“我做什么都没关系”的错误理念,这只能让孩子做事没有边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设立边界,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样他们反而会有安全感。不然,他们会常常感到困惑,就像在一个无边的丛林里摸索,找不到任何规律。

父母不要错把“不设立边界”而当成给孩子自由,我们要知道,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陷阱三:成就陷阱

这个类型的父母表现则是眼里只有输赢,只在乎孩子成绩如何,也就是眼里只盯着结果,而且喜欢把奖励与成绩挂钩。

第三个幸运儿名叫维奥莱特,维奥莱特的出场是伴随着无数个奖杯一起出现在画面中,从妈妈引以为傲的眼神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个非常在乎输赢的家庭。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维奥莱特是个嚼口香糖的冠军,所以当旺卡给孩子们展现最新研发的口香糖时,她便不顾旺卡的劝阻吞下了口香糖,结果她被这款研发不太成功的口香糖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蓝莓。而此时一旁的妈妈竟然只担心“变成这样就没法参加比赛了!”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影片通过这个片段像我们完成了对那些“只在乎输赢的父母”的讽刺,生活中这样的父母随处可见,总把成绩挂在嘴边,把奖励也跟成绩挂钩。

这让我想起了《误杀》中的李维杰小女儿圆圆,她想要一台钢琴,爸爸李维杰则说“期末考试考到100分爸爸就给你买”。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自觉得就会透露出我们真实的内心状态,而孩子也会灵敏地捕捉到了家长非常在意成绩这一点,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传达一种只要我考试考好了就会得到父母的关爱、赞许以及认可,如果考不好则将一无是处。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压力,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能量有限,如果消耗在害怕、恐惧、与本能抗争上,孩子内在的学心动力就会在无形中被消解许多。

著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过: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

如果父母眼里只有输赢,而且把奖励当作学习诱饵的话,会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他们会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这种一味的追求成就,不提供感情支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任何作用。我们应该为了孩子本来的样子而高兴,而不是为了他们得到什么成就而庆祝。

陷阱四:控制陷阱

这个类型的父母表现则是想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计划和细节,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过于蛮横过度保护。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个陷阱的控诉导演是通过巧克力大亨旺卡的童年来完成的,从旺卡断断续续的回忆中我们得知,旺卡的父亲是一个牙医,他不允许旺卡吃糖果,并恐吓旺卡:

“我刚看到一篇医学期刊,上面说到了巧克力会导致过敏,有些孩子吃了会鼻子痒”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旺卡试探的说“或许我吃了不会痒呢”,爸爸满不在乎的说“不要冒这个险了!”,说完便把旺卡在万圣节要到的糖果粗暴的扔进火炉里。

第二天旺卡在火炉旁发现了一颗幸免于难的巧克力,好奇心驱使他打开并吃了下去。

从未尝到糖果味道的旺卡,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美味的东西,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成为巧克力大亨,但这个想法遭到了爸爸的强烈反对:糖果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

得不到爸爸支持的旺卡,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一走,几十年没有回过家。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也随处可见,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只考虑自己想要的,不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从孩子上小学到大学的选择,再从选专业到选职业,父母都要控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的能力。

这种控制陷阱,会使个性比较温和的孩子没有自信从而唯唯诺诺,而个性强势的孩子,会让他们变得执拗倔强,容易跟父母形成对抗关系,就如剧中的旺卡,最终离家出走。旺卡认为他的成功来源于“没有家人的阻拦”,家人只能成为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家”不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避风港吗?而旺卡爸爸对他的控制,压的他喘不过气来,这最终让旺卡跟家庭形成了对抗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的探索,还是要由孩子自己来,这是他们的自由,也是成长必经的道路。教育育者要懂得少一只手,“少一只手‘并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设立边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爱孩子,就要舍得分离,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写在后面:

在《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中,导演把生活中几种家庭教育陷阱刻意安插在剧中几位主角身上,把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完完全全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以旁观的姿态审视着自己的教育方式,然后以参与者的姿态慢慢得出对教育的全新理解与思考。

影片的最终赢家是查理,其实从一开始查理与家庭相处细节中就已经为我们埋下了伏笔,查理家境贫寒,一家7口人挤在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木屋里,影片虽然对查理的家庭教育并无过多阐述,但我们可以在一些细节中看出导演对正面教育的一种刻画。

比如由于家境贫寒,家里只能买得起一块巧克力时,查理深知中奖的机会微乎其微,但爷爷却认真的说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再比如当爸爸失业时,妈妈没有指责反而鼓励爸爸:

你一定会再找到工作的,在那之前,大不了再把汤熬稀一点,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又如当查理得到最后一张入场券,想卖掉填补家用时,爷爷说:

世上有那么多钱,银行天天在印钞票,但是入场券在世上仅有5张,而且错过这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有笨蛋才会用仅有的机会去换随处可见的钞票。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查理的生活环境,虽然物质贫瘠,但精神教育富足,所以查理有很正确的价值观,当他得到巧克力时懂得跟家人分享,为了跟家人在一起而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这些良好品质都得益于查理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而他身上的懂得分享、责任和爱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也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这种“显教育”才产生的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潜教育”来溶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浅析家庭教育中容易陷入的四个陷阱

人这一生中都必须会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好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们要避开育儿过程中的教育陷阱,让孩子全面发展,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参考书目:乔西·西普《解码青春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