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夠10000小時,會成為天才嗎?

舉個例子,我們平時吃飯。飯人人都愛吃,我們很多人自稱為吃貨,對美食有狂熱的喜愛。

我們給吃貨算個賬。我們每個人,每天花在吃飯上的時間,至少花費2小時。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2小時*365天*80年=58400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大約有將近6萬小時都花費在吃飯上。

這相當於6個1萬小時定律,可是我們就成美食家了嗎?沒有吧!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吃飯的動作,太沒技術含量了!

你想想,吃飯的動作不過是拿筷子,選菜,夾菜,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嚥。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這一串動作,是我們對食物的本能反應。完全不需要技巧和方法,就能輕鬆完成。

所以這些將近6萬小時的練習,經驗值也只是0。

真正的天才式刻意練習,是非常不爽的,我們再來看一下莫扎特的例子。眾所周知,莫扎特7歲演奏小提琴所具備的完美音高驚豔了觀眾。7歲的孩子,不過還是在父母寵溺下什麼事都不懂的孩子,但莫扎特的父親已經對他進行了長達3年的專業音樂訓練。

莫扎特在父親的指導下,4歲時就開始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更多的樂器。父親不僅教他演奏多種樂器,還讓他欣賞和分析樂曲,鼓勵莫扎特自己作曲。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更巧合的是,莫扎特的父親用同樣的方法使莫扎特的姐姐也成為一名音樂家。

原來呢,莫扎特的父親不僅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樂教師,他專門撰寫了一部用於發掘兒童音樂才華的培訓書籍,對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姐姐從小就開始進行音樂的薰陶與訓練。換句話說,如果莫扎特從沒接觸過音樂,是無法培養出完美音高能力的。

莫扎特的音樂才華不過源於刻意練習和長期的訓練,我們每個人通過刻意練習也是可以成為天才的。你可能會說,莫扎特和她姐姐本身就是天才,我們平常人比不了。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傷仲永》裡,仲永算是一個天才了吧。世代務農的仲永從5歲能寫詩,竟然從沒接受過任何訓練。不過其父為了賺錢,帶仲永到處走秀、表演,放棄詩歌學習。

11歲,仲永的作詩天份大幅退化。19歲,仲永作詩天分盡散,變得跟普通人一樣。所以呢,不要拿沒有天分,安慰不肯努力的自己了。

回到我們吃了將近6萬小時的飯,卻沒有成為美食家的問題上來。我們的吃飯的標準不過是5個0吧!0門檻,0知識,0經驗,0技術,0邏輯。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所以在吃飯上花再多時間,離美食家都是隔著一個銀河系。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成為美食家呢?

很簡單呀,在吃飯上加難度就可以了。除了吃本身帶來的體驗,多想一想食物為什麼好吃?為什麼不好吃?甚至可以延伸到食材、食譜、食法、食系、食物背景、食物故事。這樣有意識的練習下來,就會慢慢向美食家靠攏,這種練習習慣,其實是大腦裡的迴路在起著作用。

數10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天生帶有一些極其固定的迴路,這些迴路決定了能力與創造力,大腦對這些迴路要麼不適應,要麼十分適應。

如果想改變這種能力,則需要一定程度的訓練,將天生或後天培養的才華充分提升。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啊!所謂的天才不過只是更懂得利用大腦的適應能力,通過更專注的訓練促使大腦回路發生改變,慢慢變成天才式人物。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艾利克森教授經研究發現:大腦回路的天才式訓練呢,年齡越小開始,效果越好。比如說將一根剛剛長出的幼枝稍折彎一點點,樹枝的生長位置就會發生重大改變,而長成的樹枝即使折彎,這種影響小到可以忽略。

兒童早年經過刻意練習,塑造了大腦多元發育,所以童年是“天才”的淬鍊期。

我們成年人雖然錯過了天才的“淬鍊期”,但刻意練習依然可以帶我們走上進階之路。這3點,大家一定要熟記於心。

第1,喚醒意識:清晰認識到刻意練習,發掘潛能並構築它。構築的意思就是要挑戰體內平衡,走出自己心理舒適區,把之前不可能做到的事變成可能。

比如說你想把散亂的邏輯想變得有條理和邏輯性,你首先得認識到散亂的原因,然後將原因傳輸到大腦改變意識,最後就是逼自己用不太舒服的方式進行練習。

堅持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天才”

第2,改變理念:天才並非天生,只是通過重複的刻意練習,這種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適用於各個方面,包括身體爆發力、耐力、意志力、自律能力、學習能力、投入能力等。

第3,持之以恆:練習沒有捷徑,只有足夠多做某件事情,這不是1天2天3天的堅持,而是每1天的堅持。

希望大家在刻意練習中能更快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