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導語:

千百年來,關於宋太宗是不是合法繼位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燭影斧聲中,太祖死的突然,太宗即位蹊蹺,而宋史上記述宋太祖死亡事件又只有簡簡單單的:“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這樣不符合常規的記錄,給了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趙光義弒兄篡位的疑雲一直縈繞不散,成了歷史懸念。

任何歷史迷案都有線索可供人們探索,記載雖然蹊蹺,但也給後人留下了解讀實質的蛛絲馬跡。為什麼宋太祖這裡會發生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追隨宋太祖戎馬一生的軌跡,可以一探其中的究竟。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宋太祖趙匡胤

一、趙匡胤的成長與發跡史

1、降異象太祖出世,閃紅光龍興夾馬營

據《宋史·宋太祖本紀》記載: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史書對如帝王將相等非常人出生的記載,一般都會這樣添加一些神秘色彩,見怪不怪。

話說公元927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洛陽夾馬營的一座軍營裡,禁軍飛捷指揮使趙弘殷的二兒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出生的時候,室內紅光大盛,異香滿屋,身體金光環繞,三日不散。

今天的夾馬營街不大,但確確實實的是龍興之地。因為出生那天的漫天紅光如火燒,夾馬營街又被稱為“火燒街”。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據《宋史·太宗本紀》:母曰昭憲皇后杜氏。初,後夢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於浚儀 官舍。是夜,赤光上騰如火,閭巷聞有異香,時晉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也

這段說的是公元939年11月20日,宋太宗趙光義出生開封府浚儀縣,比太祖小12歲,出生時同樣是紅光沖天如火,異香滿溢。

這裡指出了兄弟二人的母親是杜氏,也是燭影斧聲迷案裡面的關鍵人物。

2、顯異稟嶄露頭角,遇知音官拜都點檢

據《宋史·宋太祖本紀》記載: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

據記載,長大以後的趙匡胤,不但器宇軒昂,而且頗具本事,騎射馴馬,皆高人一籌,令人刮目相看。據說,六大拳種之一的太祖長拳,創始人就是趙匡胤。因此可見,年輕時候的趙匡胤,無論是智慧,還是武力,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

說的就是後漢初年,趙匡胤外出遊走尋找出人頭地機會,借宿襄陽一所寺廟時,有一個善於相面的老僧,發現他骨骼清奇,定非常人,就給了他一大筆盤纏,讓趙匡胤北上,肯定會獲得機遇。

後來的經歷果然如老僧預言,北上的路上遇到當時的後漢樞密使郭威後,趙匡胤就開始了開掛模式,助郭威打江山,屢立戰功,一路被提拔,直到後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時,已經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而這也是趙匡胤能夠獲得人生轉折點的前奏。

而此時的趙光義呢,還是個剛二十的毛頭小夥,歷史上也沒有這段時間他在幹什麼的記載,應該是跟著母親杜太后一起生活,在趙匡胤混的風生水起的時候,趙光義還啥都不是哪,其父趙弘殷也在956年11月去世。

3、傳謠言點檢為天子,起兵變黃袍強加身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有消息說契丹和北漢來犯,年幼的後周小皇帝還做不了主。此時朝中當家的宰相範質派趙匡胤領兵拒敵。

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廷晏然不知。

趙匡胤出兵的當日,後周都城開封府就傳出了“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的傳言,這下子鬧得京中人心惶惶,但蹊蹺的是,怎麼大的流言,後周小朝廷居然不知,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若是沒有人暗中操縱,鬼都不信。

果然,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在趙匡胤的大軍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軍中出現了變故。

據《宋史·第一卷·本紀第一·太祖一》記載: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意思就是說,現在的皇帝太小了,不能為我們當家做主,請太尉您當皇帝吧!

《宋史·第一卷·本紀第一·太祖一》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

這趙匡胤還沒有反應過來哪,就被部下簇擁著黃袍加身,不得不當了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宋史·第一卷·本紀第一·太祖一》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

趙匡胤可不是傻子,當即就問,我當了皇帝,你們都能聽我號令嗎?

結果可想而知,得到肯定回答的趙匡胤,隨即下令兵馬掉頭折返開封城了,這契丹和北漢犯邊的事情也不提了,居然“自行遁去”,而且後來也沒有見他們來襲,奇怪吧?

大軍返回開封城幹什麼?自然是讓後周小皇帝退位,不然他這個皇帝位置不合法啊。在趙匡胤頒佈了一系列確保京城穩定的措施以後,在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配合下,大軍很快控制了開封城。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四日),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幾乎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後周政權,定都汴梁,開啟了北宋王朝的輝煌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宋太祖趙匡胤

4、陳橋驛兵變的幾個重要人物解疑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的黃袍加身,裡面有幾個重要人物功不可沒,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謀士:趙普!他可以說是陳橋兵變的總策劃師。為什麼特別提出來趙普,是因為後來引發皇位繼承的“金匱預盟”就出自他手。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兄終弟及的主角趙光義。據學者考證,今已亡軼的《太祖實錄》有新舊兩本,新版《太祖實錄》裡記載,他和趙普都是陳橋兵變的核心策劃與實施人員,但歷史上對此頗具疑問,據說舊版《太祖實錄》裡面根本沒有趙光義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因為那個時候他正在和母親杜氏待在開封城哪。

而且新版的《太祖實錄》三易其稿,直到趙光義駕崩還沒有定稿,可見肯定是趙光義對其中某些真實記載不滿意。

據參與編纂《太祖實錄》的王禹偁在《建隆遺事》裡敘述,趙光義也根本沒有參與陳橋兵變!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在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在眾軍兵擁戴下,準備殺回開封城。這時候,趙光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

而元朝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事狀》一文裡則說:實錄中“太宗叩馬”的那一段話,“後錄增入,顯是迎合”。

之所以大篇幅說趙光義是否參與了陳橋兵變,這和後面《金匱預盟》的真假有關。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趙普

二、釋兵權穩定統治,立金匱太后預盟

經過征伐掃蕩,坐穩了江山的宋太祖趙匡胤,望著朝堂上那些跟隨他起兵的功臣們,心裡是不平靜的,總擔心自己取代後周的故事以後也會在自己後代身上重演。

1、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政權變故之憂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有一天,他在和趙普談話的時候,就提出了上面記載的問題,趙匡胤想一勞永逸的解決政權頻繁更替的問題。

趙普是什麼人啊,作為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很早就琢磨這個問題了,聽了太祖的發問,就知道時機到了。就把自己那套削兵權的理論搬了出來。 趙普還沒有把話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君臣配合多默契,後來就發生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在趙匡胤恩威並施的手腕下,那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們愉快的交出了兵權,一個個歡天喜地的回鄉下過活神仙的日子去了。

通過收繳兵權,雖然趙匡胤的位置安穩了,但也給後世軍力羸弱起了壞的開頭。而且在他死後皇位繼承的關鍵問題上,並沒有人站起來為他的後代說話,因為這些人手裡都沒有軍權了。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2、通過“金匱預盟”防止主弱臣強局面的發生

拿到兵權以後,還沒有安穩幾天的趙匡胤又遇到了煩心事。公元961年9月,杜太后病重,眼看不治了,她就把趙匡胤叫了過來,同時讓趙普做記錄。

杜太后對趙匡胤談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咱們趙家能夠擁有江山,並不是你有多大能耐,而是後周的皇帝年紀太小了,如果他們的皇帝是個成年人,你覺得你還有機會嗎?所以,為了大宋江山的穩固,等你百年以後,就把皇位傳為弟弟光義吧,他是成年人,繼位的話我放心。趙匡胤只得點頭稱是。接著杜太后就讓趙普記錄下來,並將其放入金子做的匣子裡保存了起來。

至於“金匱預盟”是真是假,因為這涉及到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問題,我們後面再說。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3、營開封,晉王暗中打造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建立大宋不久,就冊立趙光義為晉王,領開封府,位列宰相之上,實際上就相當於儲君的地位。在這個位置,趙光義不可能不有所作為,他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班底。

據《宋史》記載太宗少有威儀,不群與眾。好學攻文,多才藝能,沈謀英斷,志在混一。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光義是個有大志的人,但做事有些低調,或者有城府,培植自己的勢力也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搭建好了。這也是他在趙匡胤提出遷都時,敢於反對的基礎之一。

三、憂晉王遷都洛陽,遭反對無奈放棄

當時的五代十國,由於都沒有立太子的習慣,這可能和當時政權更迭頻繁,大部分都是短命王朝有關。而剛剛穩定下來的大宋,可能也是延續了這種做法,宋太祖一直沒有立太子,否則也不會出現兄終弟及和“金匱預盟”這樣的事情。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西巡洛陽

1、趙匡胤西巡洛陽的目的

《宋史》記載說:“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雖然有杜太后的遺言,但趙匡胤不不甘心啊。而此時的趙光義已經是晉王加封開封府尹,坐在相當於儲君的位置上了。這時的趙匡胤身體好像出了點問題,已經不允許他按部就班的部署讓自己的兒子做儲君的事情,開封府已經被趙光義經營的勢力龐大,趙匡胤只好把目光放在遷都上,以此撇開趙光義的勢力。

於是,在公元976年,也就是開寶九年的三月,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了籌劃中的西巡洛陽之行。而這次洛陽之行的總策劃者,還是趙普!因為只有他對趙匡胤的心思最瞭解。

趙匡胤西巡的洛陽的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想傳位給弟弟,又不好公開說,遷都洛陽,可以釜底抽薪,乘機擺脫趙光義在開封的勢力。

2)洛陽不但是趙匡胤的出生地,而是一直是都城,在軍事上,地理位置比一馬平川的開封優越的多,也為後來的宋金之戰等所證明。而且,光開封的守衛,就佔了全國近一半的兵力!軍費糧草開支巨大。

3)趙匡胤去洛陽,是因為還要尋找一個對其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神秘道士。

2、遷都之議功敗垂成

風風雨雨中君臣一行來到了洛陽,舊地重遊,趙匡胤開心的很,著實和大臣們過了幾天和諧的日子,但趙匡胤的正事還沒有開始呢。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一天,君臣一陣耳熱酒酣之後,趙匡胤趁機提出欲遷都洛陽,這下子,如石破天驚,剛才還熱熱鬧鬧的場面一下子冷清了起來。太出乎意料了,而且這些大臣們都不想遷都,因為他們的家底都在開封,再說那裡繁華無比,彼時的洛陽,幾經戰亂,早已經破敗不堪了。

所以,對趙匡胤的提議,頓時一片反對之聲,酒,自然也喝不下去了,君臣不歡而散。而且反對遷都最激烈的兩個人是趙匡胤的絕對心腹李符和李懷中,之所以反對最激烈,是因為他們兩個早已經被趙光義收入帳下了。遷都的目的,他們一看就知道了,自然會激烈反對,這是趙匡胤沒有想到的。

在宋太祖幾乎以不回開封也要遷都相威脅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他就是趙光義,他的出現,讓趙匡胤不得不收回了遷都的想法。那麼趙光義對趙匡胤說了哪?據史載,他說的五個字是“在德不在險”。就是說,只要君王有德行,在那裡都能平安無事,和地勢是否險要沒有關係。這話也就騙騙自己,他的子孫後代的遭遇結結實實的打了趙光義的臉。

但趙光義的話,趙匡胤不得不聽,只好打消了遷都的想法,因為那個利益集團太難打破了。後來趙匡胤曾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這些話在後來得到了應驗,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遇道士天機洩露

趙匡胤來洛陽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看看能不能再遇到那個曾經預測自己能夠當皇帝的道士。不能遷都的趙匡胤心情鬱悶,就外出散步,不知不覺中就又來到了那個道士的道觀,好巧不巧的,這個道士居然在。趙匡胤就問起道士,自己還可以活多久。只見道士伸出兩個指頭說,今年的十二月二十夜如果天氣晴朗,陛下還可以活12年,如果天氣不好,陛下就請準備後事吧。

這段歷史來自於文瑩和尚的《湘山野錄續錄》,不是正史,姑且聽之。

在半信半疑和無奈中,趙匡胤於4月15日回到了開封。

四、酒半酣燭影斧聲,太祖崩兄終弟及

回到開封的趙匡胤,心情雖然不好,還是於十月份展開了第三次對北漢的戰爭,但因為遼軍的牽制,進展並不順利。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燭影斧聲

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開寶九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紛飛,皇帝的寢宮,宋太祖趙匡胤和晉王趙光義兄弟兩個人在此飲酒長談。

半夜時分,遠離寢宮的太監宮女們突然看見帷帳內閃爍的燭光下人影晃動,隨著一聲“好為之好為之”的呼喊聲,已經站起來的晉王趙光義好像在躲避著,繼而又傳出像是宋太祖手持斧頭擊打的聲音。次日凌晨兩點多,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駕崩了。陪了一夜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即在趙匡胤的遺體旁繼位為帝,是為宋太宗。

至此,兄終弟及的戲碼終於成功上演。趙匡胤的死,也應驗了那個道士的預言。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宋太宗趙光義

五、重重迷霧裡,還原著歷史的真相

1、 官史與野史記載上的差異

文瑩《續湘山野錄》是這樣記載的:“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注意二者的差異有幾處:

1)《宋史紀事本末》說是皇帝身體不好,在一個下大雪的晚上,趙匡胤召來趙光義囑咐後事,難道此時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就要不行了嗎?

而《續湘山野錄》的記載則是趙匡胤來到皇宮的太清閣查看天氣,突然間就風雲四起,雪花夾著冰雹就下來了。然後就急忙召趙光義進宮飲酒了,這裡可沒有交待後事的意思。

2)《宋史紀事本末》並沒有說趙氏兄弟二人飲酒以後,趙光義是否出宮,按照規定,成年男子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是不能留宿過夜的。

《續湘山野錄》則明確指出,趙光義當夜留宿宮中,這是違制的行為。正常情況下,趙光義是不敢這樣的,之所以敢留宿,只能說明他已經有所準備了。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3)注意《宋史紀事本末》中這句話: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宋皇后在趙匡胤駕崩後,見趙光義居然在這裡,十分驚詫,說明事前她不知道趙光義留宿在這裡。後面的話也就順理成章了,趙光義繼位的現實她是改變不了了,只好退而求其次。

最後,記載中的《遺詔》,根據歷史學家考證,根本是子虛烏有。

2、趙光義已經預感趙匡胤不會讓他順利接班

趙光義通過趙匡胤遷都洛陽的舉動,敏銳的察覺到其兄可能並不想讓他這個弟弟繼位,所以回到開封以後就暗中為此做了準備,其中最為關鍵的人物,就是趙匡胤身邊的貼身太監了。掌握了這個太監,就可能把趙匡胤的一舉一動納入視線,以備行動。

3、涉及皇位繼承當晚的幾個關鍵人物

根據記載,趙匡胤駕崩那晚,有這樣幾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太監內侍都知王繼恩,皇宮的太監總管。根據《司馬光.涑水記聞》的描述,趙匡胤駕崩以後,宋皇后讓他去召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芳入宮,實際上就是讓他來繼承皇位的。但這個王繼恩並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出宮後直奔晉王趙光義的府邸,到的時候,王府門口已經有醫官賈德玄在那裡接應他了。後來就發生了前面說的,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入宮的那個驚詫樣子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趙匡胤很可能死狀不好看,

史書記載他“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所以宋皇后見到趙光義才愕然。

別忘了,司馬光在評價趙光義繼位問題是,是支持宋太宗正常就任的。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這個王繼恩,估計是做過這樣的事情了,膽子很大,在宋太宗去世後,與參知政事李昌齡勾結,意圖謀廢太子,被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發覺,立馬擁立太子真宗即位,王繼恩則被下獄。

當然,如果按照《續湘山野錄》的說法,前面的描述是不存在的,因為趙光義當晚是夜宿皇宮的。

另一個人物,就是醫官賈德玄,也是趙光義的人,歷史上有人懷疑,很有可能是他給趙匡胤暗中下了毒,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巧合。

宋太宗繼位以後,相繼毒殺了幾個重要人物。據《燼餘錄》甲編記載,蜀主孟昶,吳越國王,南唐國主李煜,都是光義在酒中下毒害死的,說明趙光義習慣於毒殺,在史書中記載為“太宗精於此道”。

4、太宗繼位後幾個不尋常的舉動

1)按照慣例,新皇繼位以後,是繼續沿用前皇年號,在其第二年才改年號,宋太宗繼位後不久即匆匆忙忙的改元太平興國,說明他有些迫不及待了,想為自己正名。

2)燭影斧聲之變中,三個最大的受益人,第一個自然是趙光義,王繼恩在趙光義登基以後被趙光義重用,先後擔任天雄軍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順州防禦史等要職,而醫官賈德玄則搖身一變,做了知州。

3)趙光義的三弟,趙廷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相繼因為各種原因早妖,這些年輕的可能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個的死了,箇中因素各位自行揣摩。

4)之所以後人對趙光義繼位的非正常性提出質疑,還在於趙光義不停的修改諸如《太祖實錄》的史書,而且還罷免了其中一些不甘於篡改歷史真相的史官。

5、《金匱預盟》真假的疑問

《金匱預盟》的真假和它的出現,也只是前宰相趙普在涉及自身安危的時候,於宋太宗繼位五年後才拿出來獻給趙光義的,他的目的是自保,這個時候拿出來這個,不管真假,趙光義都會接招承認,這可是說明自己繼位合法性的來源,反正《金匱預盟》的三個當事人中的兩個都已經作古,趙普咋說咋是了,歷史上基本上是不相信它的真實存在的。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6、宋高宗還政與太祖一系的原因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由於趙構無後,他碾轉了幾圈以後,把皇位轉到了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的六世孫宋孝宗趙昚手中,也就是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據《異跡略》記載,宋高宗曾經夢到趙匡胤對他說: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這當然是野史的說法,但宋高宗沒有傳位於宋太宗一系,反而傳給太祖一系,正中間應該說明了一些問題。

如此以來,凡兩宋18帝,南北宋9各帝中,趙匡胤和趙光義一系各9帝,而且都是1+8。冥冥之中,歷史是否有它固有的軌跡?

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當上皇帝的嗎?

結論:

正史為什麼沒有趙匡胤死亡的詳細記載,是因為裡面有著不可說的原因,但歷史的真相就在蛛絲馬跡的記載裡,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在迴避和揭開真相中交鋒著。

通過對趙匡胤一生軌跡的分析,趙光義利益需求的探討,繼位過程中的種種蹊蹺和繼位後作為的研判,小心的對歷史記載抽繭剝絲的去偽存真,燭影斧聲也不是空穴來風,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嫌疑顯然是脫不了。

歷史的黑洞裡,果然寫著一個大大的“血”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