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唐太宗、宋太宗,那你知道明太宗、清太宗嗎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稱王稱帝者不勝枚舉,有創立豐功偉業者或名垂千古,也有荒淫無度的遺臭萬年,有雄才大略之君如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也有亡國之君如漢獻帝、隋煬帝、崇禎皇帝等,在這些皇帝的稱呼中,我們發現有稱之為某某帝、某某祖、某某宗的,還有由一名詞代替,比如崇禎、康熙、順治等,由於古代制度森嚴,直呼皇帝名諱屬於禁忌,所以就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稱呼。

那麼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既然有稱某祖某宗,那麼為何又有稱某帝的,康熙、順治這些名稱的又是何意,想弄清楚這些,就得從諡號、廟號、年號說起了。

聽說過唐太宗、宋太宗,那你知道明太宗、清太宗嗎

漢武帝



一、諡號

所謂的諡號,是人死後,後人給予的評價,通常由長短不一的字組成,或一二字,或一二十字。據考證諡號制度大約形成西周時期,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齊桓公都是以諡號尊稱,而周朝之前則常用天干地支來稱呼,如商朝中興之主盤庚,及商亡國之君紂王亦稱帝辛。早期的諡號相對比較客觀,如果一個皇帝的諡號是文、武、景、宣、睿之類的,那就意味著其在位期間表現尚可,若是厲、靈、煬這類的,就表示其在位期間表現不佳。但是到了唐朝,諡號卻逐漸變味了,唐高祖李淵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宋徽宗諡號為“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到了清朝乾隆就更長了,其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諡號的評價作用也越來越淡,絕大多數都是褒諡,再也無法客觀描述皇帝的生平,用簡單諡號代指皇帝的方法不再適用了。

聽說過唐太宗、宋太宗,那你知道明太宗、清太宗嗎

唐太宗

二、廟號

當諡號逐漸不便於稱呼皇帝后,廟號就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廟號是古代君王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相傳起源於商朝,周朝時候一度被廢止,從漢朝開始才逐漸恢復廟號制度。在漢一朝,廟號並都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擁有的,非大功績者不得稱以廟號。但是從三國開始,廟號就在皇帝間氾濫起來了,除了個別亡國之君或被廢皇帝,大部分稱帝者都有了廟號,即便如五代十國的那些小國皇帝也都用上了廟號。說到這裡,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隋朝的皇帝一般稱為隋文帝、隋煬帝,而從唐朝開始則稱為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等。那明太宗和清太宗究竟是哪兩位皇帝呢,其實明太宗就是永樂皇帝朱棣,後來他的廟號又改為明成祖,而清太宗就是愛新覺羅皇太極。

聽說過唐太宗、宋太宗,那你知道明太宗、清太宗嗎

三、年號

說完了諡號、年號,有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了,現在許多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會冒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常識性錯誤,居然在皇帝還在世之時,便直呼其諡號或年號,要知道這兩種稱呼只有在皇帝駕崩後才會有的。從漢武帝開始,為了便於在世皇帝紀年,年號也就應運而生了,譬如漢武帝就擁有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3-前123)等多個年號,而唐高宗年號竟有14個之多,皇帝的年號經常是在發生大事、要事、禍端、祥瑞時更改的。到了明前兩代,大多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亦稱為洪武,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叫做康熙,年號漸漸演變成了皇帝的代名詞,所以明清的皇帝,現在一般都是用年號來稱呼。

聽說過唐太宗、宋太宗,那你知道明太宗、清太宗嗎


結語

關於皇帝的各種稱呼介紹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把中國的歷史看做是一部長篇歷史劇,那麼正是這些皇帝在扮演著各個階段的主角,關於皇帝們的傳說故事始終在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