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在初唐那場喋血禁門的事變——玄武門政變中,秦王李世民終於得到了太子之位,而作為這次政變的主要策劃人長孫無忌也成了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此後一直恩寵有加。

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李世民即位後,王妃長孫氏被立為皇后,長孫無忌出任吏部尚書、封齊國公,不久又晉封尚書右僕射,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儘管長孫兄妹貴寵無比,但他們並沒有恃寵而驕,相反,還時時極力抑制自己的言行。

在長孫皇后的極力勸阻下,太宗無奈之下讓長孫無忌離開了相位,但對他依然恩寵不衰。貞觀五年(631年),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各封一子為郡公。二年後,太宗又封長孫無忌為司空。不過遭到了長孫無忌的推辭,太宗沒有允准。太宗追思創業艱難,也念及長孫無忌的輔佐之恩,作了一首《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曰: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遊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戾無衢而遠翔……

太宗在賦中將自己比作威鳳,在遭到同林中各種鳥雀的詆譭攻擊時,差點丟了命,幸虧“君子”的扶持,才得以展翅翱翔。這位拯救危難的“君子”便是長孫無忌。

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貞觀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病逝,年僅三十六歲。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對長孫無忌更加寵愛,長孫無忌也更加謙遜。不過,他謙遜的是國家祿位,對於國家大事仍然是秉公直言,從不避諱。第二年,宮中又發生了一場重大變故:皇太子李承乾被廢。

太子被廢,就意味在儲位人這一問題上會引起激烈的角逐。以岑文本等為首的大臣贊同裡太宗第四子魏國王李泰為太子,事實上,太宗對這個兒子也頗為滿意。但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卻主張立李世民的第九子晉王李治。

雖說李世民喜歡李泰,但又不想駁回元老派長孫無忌等人的面子,為此猶豫不決。這期間,李泰為了取得儲君的地位,大肆活動,甚至恫嚇年方十五歲的李治。他的陰謀敗露後,太宗大為傷感,召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勳和李治,對他們說:“朕三子(長孫皇后所生)一弟,竟這般作為,朕實在想不開!”

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剛說完,太宗便抽刀準備自刺,幸好長孫無忌及時抱住了他,奪下他的刀交給李治。隨後太宗又說:“朕欲立晉王為太子!”這正是長孫無忌的心意,他大聲回道:“謹奉皇上詔命,誰敢有異議,臣請斬了他!”隨即,李治拜見舅舅,感激他的擁戴之功。

李治被定為太子後,長孫無忌便成了太子太師,輔佐李治。不過,在太宗的心裡,他實在不喜歡這個太子,覺得他為人太仁弱,只是看在長孫無忌等人的面上才立了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宗對李治越來越不順眼,打算廢了他,另立三子李恪為太子。

可是李恪身上有個缺陷,他是隋煬帝女兒楊氏所生,且不論他是前朝帝王的女兒。就是論嫡庶李恪也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因此,太宗的這個想法遭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群臣的反對,在一片質疑聲中,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最終作罷。

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貞觀十九年,太宗御駕親征朝鮮半島,命長孫無忌代理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其實也是宰相之職。御駕返京後,長孫無忌上奏請辭太子太師一職,太宗準其所奏。二年後,長孫無忌奉命出任揚州都督。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患病不起,令長孫無忌回京,並任命為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實際上是讓他總覽朝政。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已到彌留之際,他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床邊,遺命他們輔佐太子。他對李治和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朕,你即位後不要損害無忌。否則就不是朕的子孫,也不是大唐的臣子!”可以想見,太宗在臨死之際還關懷著日後的長孫無忌。

唐太宗:朕死後要保全此人,否則不是我的子孫!結果死得比誰都慘

然而事實難料,太宗對長孫無忌恩寵有加,可卻不得李治歡心,尤其是得罪了武后。最終落得被誣陷、賜自盡,在開國功臣中死的最慘。直到他死後一百零二年,肅宗李亨才下令為長孫無忌平反,這位大唐開國功臣在九泉之下才得以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