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象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似乎是有一種特別冷靜的筆觸來描繪此時此刻他的處境,還有他的情感。冷靜地回答妻子的來信:我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能夠回去。而且此時此刻我這裡,巴山夜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阻斷了回去的路。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但是後兩句詩人的這種筆觸突然變得溫柔炙熱起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通過幻想來抒發真實情感,表達出了詩人對妻子的熱切的情感,也表達出的他對團聚之後的溫柔生活的想象。他幻想著有朝一日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靜之時,紅燭搖曳之下,和他的妻子互訴衷腸,傾訴對彼此的思念。

何當”兩個字隱含了詩人對兩人相見的那種急切,反襯出了他備受煎熬的渴望。“卻話”寫出了心中那充溢心頭刻骨銘心的思念。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因為此時的“巴山夜雨漲秋池”,他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淒涼。所以才會如此的可怕,團聚的溫馨,所以才會如此期盼對未來美好歡樂的憧憬。巴山楚水淒涼地,劉禹錫就曾經感受過這份淒涼,100多年後李商隱也依然如此感慨。

第四句當中的“巴山夜雨”,是一種虛寫,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更是進一步神化幻想中的溫馨。那是最美麗而又最溫柔的場景,無論用什麼樣的語言,都不能夠真誠地反映詩人此時此刻的心中所想。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共剪西窗燭,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一個淒涼。正是因為身處淒涼才能夠想象相聚之後的溫馨。也正是因為對於這種溫馨充滿渴望,也才能反襯出此時此刻的淒涼,也是值得的。

縱然巴山夜雨漲秋池,但至少還有何當共剪西窗燭時的美麗想象和溫柔的期待。在這一刻,孤獨也好,惆悵也罷,都已經變成一種詩意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