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嗎?如果知道朱棣篡位,為什麼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魔力俠曹操


應天城下金鼓震,匣裡金刀血未乾!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帝王逐鹿中原、爭霸帝位的黑暗史,哪有什麼血濃於水、哪有什麼兄弟情深,只有對至高權力的野望!


|楔子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燕王朱棣兵臨應天城下!天子不可降,建文帝朱允炆決心跟這個彪悍的王叔決一死戰,據堅城以守,待天下天馬勤王之日,一鼓而決!


然而,被他賦予城守重任的谷王、大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燕兵鐵蹄蜂擁而入,宮中大火數日不絕,建文帝不知所蹤,大明的歷史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那麼,起於阡陌、以白身之家征戰天下,逐蒙元以復漢家衣冠,堪稱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朱元璋在世時,是否預料到這場披著“靖難之役”遮羞布的篡位之戰呢?

答案只有一個:朱元璋在世時,燕王朱棣有野心而無反心!篡位之心又從何而來呢?朱元璋固然英明神武,可他並不是“未卜先知”的神棍!又如何“察而知之”!


一、燕王篡位的大患,正是朱元璋埋下的禍亂之源

洪武九年,大臣葉伯巨上書論政,直言明太祖之過。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


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

並且,葉伯巨提出了自己的隱憂: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


葉伯巨的言事,切中的諸王分封的弊病,中肯而精確,因為歷史上此類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那麼朱元璋是如何對待這個眼光長遠、一心為公的大臣呢?下獄,誅!葉伯巨啊葉伯巨,皇帝家事,關你甚事?



1、分封諸王,是御邊抗敵的戰略需求。朱元璋得天下後,定都金陵,取金陵位置優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之長,且有長江天險,可保都城不失。然而北方廣袤的地區必須有人防守,蒙元殘部賊心不死,遊牧民族虎視眈眈,不可輕忽!


然天偏地遠、交通不便、訊息傳遞困難,那些和他一起起家打天下的大將,哪有自己的兒子來得放心!故於北邊置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稱“九大攘夷塞王”。


2、朱元璋這個馬上皇帝對自己有著異乎尋常的自信。人有了實力就會有野心,這是人之常情!九王據邊,手掌精銳之師,很難說不會貳心!但朱元璋是誰?

那是在元末群雄並起中,殺得蒙元遠遁大漠不敢南望的猛人,是一舉擊破陳友諒、張士誠的絕世英豪,是屍山血海中殺出一條生路、親手打造了一個帝國的馬上皇帝!朱元璋的任何一個子孫,在他面前都是土雞瓦狗!諸王分立,太祖何以懼之?



3、諸王擁兵以重,能夠相互鉗制達到平衡。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一襲黃袍、一張龍椅,哪個親王不向往之?然九王分立、各守一方、疆域緊鄰,誰敢異動?

九個兒子相互牽制就是朱元璋的帝王心術。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的變故,朱王璋的這套制衡之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然,天意難測,世事弄人!命運的大手悄然撥動了齒輪!


二、洪武后期的一系列變故,為燕王朱棣“靖難”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如果歷史進程真的能夠預知、歷史走向能夠人為設計,那麼世間就少了很多陰謀算計!朱元璋為江山社稷千秋萬代傳承而打造的這套精巧而完美的“設計”,在無情的命運面前不堪一擊!

1、太子朱標的地位本是穩如磐石。朱標為馬皇后所生,稍長便隨太祖理政治事,性格寬仁、辦事果斷,對兄弟們愛護備至,諸王皆敬服,無論是能力、人望和倫理,都是接替皇位的理想人選,故在洪武元年,便被立為太子。


並且,朱標生母馬皇后,與朱元璋微末時相識,同甘共苦,夫妻情深,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再未立後。故朱標的太子地位幾乎是無可撼動的。可惜,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染風寒病逝!


2、皇太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儲,形成了“皇弱王強”的局面。朱允炆乃朱標次子,聰慧明理,頗得太祖喜愛。太祖失太子,愛屋及烏之下,遂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此舉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反對,但朱元璋最終還是堅持己見!朱允炆終於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


從其即位後的表現來看,建文帝也是明君,他整肅後宮、嚴懲宦官,寬刑省獄、革除弊政,使大明的治理為之一新,史稱“建文新政”。


然而,與那些擁兵自重、征戰多年,在戰爭與權謀間成長起來的叔叔們相比,建文帝是不是少了點什麼?並且,朱標的逝世,讓朱元璋的兒子們看到了那麼一點點的可能,可朱元璋的作法讓他們徹底死了心,他們心中豈能沒有怨氣?


三、諸王相繼去世,朱元璋的制衡之術被打破。洪武二十八年五月,秦王朱樉打仗時染病,不久去世!三年後,晉王朱棡去世,朱元璋的制衡之術逐漸失去了平衡!那麼,有沒有補救的機會?


當然有了!重新劃分兵力地盤、調整防衛區域,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給朱元璋多一點時間,這些隱患都會一一消除!然而,晉王去世後僅僅兩個月,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上天沒有給他亡羊補牢的機會!燕王登基之路去掉了一塊最大的攔路石。


三、朱棣篡位成功,完美地詮釋了歷史的“偶然性”


翻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中,以藩王篡位,通過武力奪取帝位者,僅燕王一人,堪稱異數!朱棣篡位成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是可以創造歷史的!


1、朱棣自身的實力是成功的基礎。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他的軍事生涯從此拉開,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他曾經兩次領兵北征,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


他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個人在軍中的聲望無人可比,在諸王中也是數一數二,這也是為什麼朱棣起兵後部下欣然跟隨的原因。



2、朱元璋幫他掃平了“靖難”的最大障礙。有明一朝,建國之初名將輩出!徐達、常遇春、藍玉、湯和、李文忠、馮勝、傅友德……這個名單可以列得很長!讓人不禁驚歎:


在歷經了元朝近百年的壓制統治之後,華夏猶如井噴一般出現瞭如此之多的蓋世名將,他們有的機謀無雙、有的勇不可當、有的老辣沉穩、有的善守如磐,只要餘二三人,朱棣絕難成功,更不敢起篡位之心!



然而,這些功勳卓著的名將,除早逝的之外,基本上被朱元璋殺得乾乾淨淨,以致燕王起兵叛亂,滿朝中竟無一員擎天大將!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歷來是帝王心術。


原本是為建文帝掃清逾期的障礙,哪怕背上好殺薄情的惡名,誰料最終為朱棣作了嫁衣!為誰辛苦為誰忙!可嘆!



3、建文帝滿朝竟無權謀之士,最終導致了朱棣“走投無路”拼死一搏。客觀來講,建文帝剛剛登基之時,政治清明、朝野安寧,朱棣縱然心有野望,表面上也得安分守己,但是,大侄子迫不及待地要動手了!


首先建文帝消藩之舉,勢在必行,這是加強封建王朝集權的必然選擇!但是他聽取黃子澄之議,所採取的方式過於“酷烈”:湘王舉家自焚、齊王軟禁金陵;代王禁足大同;岷王廢為庶人……


這個侄子對付起親叔叔,手一點都不軟!形勢很明顯:要麼聽任建文帝宰割、要麼拼死一搏!於是,諸王隨同朱棣起兵也是情理當中的事了!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建文帝一朝臣子,確實有能幹之才,治理朝政是把好手,卻缺少擅長帝王之術、專行權謀陰私、洞悉人心的謀臣!而在諸多史料中,朱棣背後卻有“妖僧”姚廣孝在背後出謀劃策!如此相較,高下立判!


書生治國,失於憨直!過於理想化的政策,輕則失民心、亂朝政,重則動國本、失天下!


再者,建文帝在軍事上和自己的叔叔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戰事初起,老將耿炳文以“消耗戰”對付燕王,這實際上是用舉國之力打“消耗戰”,佔得大義正統名份的朝廷完全耗得起!


只要建文帝給他充分的信任,敢於放權,撐過最初的艱難時光,必然迎來最終的勝利!可惜,建文帝卻認為耿炳文 “貽誤戰機”,陣前換將,換上了“兵策過人”的李景隆!最後打開南門城門的就是這個李景隆!識人不明是建文帝的另一缺憾。


結語:江山如畫入誰手,機關算盡轉頭空!朱棣作為歷史上唯一篡位成功的藩王,除了客觀因素之外,真正幫了他大忙的卻是朱元璋!殺功臣、授兵權、扶幼主,這不明擺著授朱棣以刀柄嗎?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明大統之爭,雖是宮廷叔侄為敵相殘,大明江山卻未落入外人之手,走過一條鐵血之路殺出重圍的朱棣亦終成一代明君,幸哉?不幸哉?都是他朱重八的後代,於它又有何損益!


▲所以,讓我們透過歷史的迷霧,多看看當年明太祖驅除元虜、復我華夏江山的蓋世功績;多看看明成祖修撰《永樂大典》,延綿文明火種的遠見;多看看三寶太監七下西洋,揚威海外的不世功績吧!


脂肪故事


朱元璋應該不知道朱棣有反意,如果知道了,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掃清障礙,一定會對朱棣加以限制。而朱元璋沒有那麼做,仍然讓朱棣鎮守北京,讓他看邊,以抵禦蒙古的威脅。

朱棣和朱標不同,朱標一直和朱元璋朝夕相處。朱元璋刻意培養這位未來之君,教導他怎麼治國理政。而朱棣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父親相處,他十幾歲就被封到北京做燕王,從此遠離了南京,他和朱元璋見面的機會也不多。朱元璋國事那麼繁忙,朱棣在人生的前十幾年和朱元璋離得近一點,朱元璋對十幾歲的少年朱棣不會想到他有沒有野心之類的問題?誰會提防一個十幾歲的人呢?


如果說朱元璋要把大位傳給朱允炆,而擔心朱棣以後作亂的話,那麼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這些朱允炆的叔伯輩同樣不會讓朱元璋放心。既然決定了讓朱允炆繼位,那麼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有可能造反,也有可能都安分守己。這些都不是朱元璋死後能控制的,而且朱元璋也不能完全瞭解那麼多個兒子的心思。


華聲1818


朱元璋在死之前有感覺到朱棣未來要篡位嗎?

我想,朱元璋正常是能感覺出來的。為何呢?因為朱元璋的識人看人能力強。

朱元璋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後來又做了大帥,最後還成了皇上。說實話,這樣一個人能夠當上皇帝,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從乞丐到皇帝,他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看清了多少世態炎涼。

經歷豐富的他,對識人看人是很拿手的。朱元璋曾經就說到:論智慧謀略,咱算不上很厲害,但如果論識人看人,那咱絕對能排的上號!

所以,朱元璋應該是能感覺出來朱棣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篡位的。並且朱元璋自己也認為,在他的二十幾個兒子裡面,朱棣是最像自己的,朱棣也最有英雄氣。這樣一個兒子,朱元璋肯定很瞭解他,沒道理看不出朱棣的野心。

可朱元璋如果有看出朱棣將來會篡位,為什麼不除掉他呢?

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一個是朱標死之前,另一個是朱標死之後。

朱標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完全不用考慮朱棣會不會篡位。

朱標沒死之前,朱元璋完全不會去考慮朱棣會不會篡位。因為,他相信朱標有能力可以把握好全局,朱標絕對可以鎮得住他的這些弟弟們。

幾乎可以肯定,如果朱標登基做皇帝,他的這些弟弟們是不敢對皇位有什麼想法的,包括朱棣。朱標跟朱允炆不一樣,朱標跟很多大臣的關係都很好,跟這些弟弟們關係也不差,最關鍵的是朱標確實有治理國家的能力,頭腦靈活,朱元璋又培養他多年,大家也都默認了朱標是未來的皇帝。

所以,朱標死之前,朱元璋是不用去考慮朱棣會不會篡位謀反的事情的。當時朱元璋的想法是朱標登基做皇帝,燕王朱棣鎮守大都,抵抗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一個負責朝政,一個負責軍事,一起保護大明的基業。

朱標死之後,朱允炆成為為皇太孫後,朱元璋想到了朱棣可能會有歪腦筋。

朱標的死,對於朱元璋來說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多年的太子突然之間就去世了。在悲痛之餘,還要選一個人來當儲君。朱元璋選了誰呢?朱允炆。

朱元璋直接繞過了他的兒子們,選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做儲君,這可讓朱棣他們不高興了。“我明明有機會可以當皇帝的,現在這皇位卻給了一個小毛孩,你說氣不氣人?”

電視劇《朱元璋》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幕:朱元璋親自宣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讓藩王們和大臣們一起朝拜新的儲君。大臣們倒沒有什麼話講,但這些藩王們個個都無精打采,看起來十分失落。

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他的這個做法會讓兒子們很失落,特別是朱棣,那朱元璋為什麼不在死之前除掉朱棣呢?這就要追溯到朱元璋為什麼要分封藩王了。

朱元璋不聽大臣們的建議,執意要給自己的兒子們封王,其目的之一在於讓這些兒子們都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鎮守邊疆,而不需要依靠驕兵悍將。

自己的兒子再怎麼樣都是自己的兒子,自己人肯定比那些外人更值得信任。為了給之前的朱標,還有朱允炆登基掃清障礙,讓他們能夠安心的治理國家,朱元璋已經殺害了很多將領。

朱棣是自己最具有統兵才能的兒子,如果把他也給殺了,那麼,要派誰去鎮守北疆呢?要靠誰來抵禦蒙古人的威脅呢?

朱棣有他活下來的價值,又是自己的親兒子,朱元璋自然是不願意殺了他,當然朱元璋也做了一些措施來應對藩王未來可能的造反。

再者,退一萬步來說,朱允炆姓朱,朱棣也姓朱,不論誰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朱允炆迅速開始裁撤藩王。事實上如果朱允炆沒有削藩,或者說沒削藩後沒那麼狠的話,朱棣還是有可能不起兵的。但被削的藩王們的下場大多是悲慘的,朱棣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就乾脆直接起兵搏一搏了。


簡單平凡123123


先說結論:我認為朱元璋生前並沒有意識到朱棣想要篡位,如果知道,按照朱元璋的性格,絕對會帶著朱棣一塊走。

  • 朱元璋為了保障皇權採取了五項措施:

第一,通過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丞相制度,並且株連許多開國功臣,把權利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通過空印案整理官僚系統,並且進一步清理開國功臣;

第三,製作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鐵牌,防止太監干政;

第四,皇子成年後必須離開京城前往藩地就藩,防止皇族干政;

第五,皇帝后妃選自良家,防止外戚干政。

可以說朱元璋為了子孫後代的皇位能夠做的安穩,幾乎是費勁心思,朱元璋相信自己的大兒子朱標能夠成為一代明君,然而事與願違,朱標英年早逝,身心俱疲的朱元璋不得不再次物色帝國的接班人。



  • 朱棣的心思

朱老四即使心裡不滿,也不敢對自己的大哥朱標有什麼想法,只能埋怨自己出生的晚而且還不是嫡子,他只能把怨氣撒在蒙古人身上,對於朱元璋安排他守衛北疆的任務完成的相當不錯,或許朱標不死,朱棣永遠不會有異心。

然而朱標英年早逝,朱棣雖然表面上傷心不已、悲傷的直拍大腿,暗地裡琢磨著餘下的皇子中自己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朱棣認為自己最像朱元璋開疆擴土、躍馬疆場。

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直接跳過了自己的兒子輩,指定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王朝的繼承人,朱棣很生氣,他能做到的也只有生氣。

朱棣雖然認為朱允炆一無是處,但他沒有心思造反,或者說沒有資格造反。

史書翻遍,沒有一個藩王能夠在大一統的年代造反成功。



  • 朱允炆的心思:

朱元璋殺掉明朝開國之初的最後一個名將——藍玉之後,對朱允炆說:“我已經為你掃清了障礙,你努力做一個好皇帝。”

朱允炆十分認真的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的叔叔們造反怎麼辦?”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朱元璋說道:“你有什麼想法?”

朱允炆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曉之以情,讓他們回心轉意,約束他們的逾矩行為,如果不行就該封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派王師征討。”

朱元璋對這個回答十分滿意,他認為朱允炆能夠很好的處理這個不一定會發生的問題。

然而朱允炆並沒有嚴格執行自己的計劃,朱元璋剛剛駕崩,朱允炆就急著按照從弱到強的順序削藩,儘管並沒有哪位藩王造反。

  • 結語:

或許朱棣在朱元璋生前就有篡位的想法,但他從來沒有或者說不敢表現出來。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削藩行動,朱棣已經到了兩難境地——要麼造反,要麼死。


排水渠過驢


首先,朱元璋肯定是不知道朱棣會造反的,要不然就朱元璋的個性會把朱棣給滅了,別說虎毒不食子,朱元璋那可是比老虎還很的人。為了朱標繼位都大肆殺功臣,都怕朱標鎮不住,更何況朱標的兒子朱允文。

其次,朱元璋臨終留下遺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他還不準藩王進京奔喪,也是防著藩王造反,這說明他也就是擔心,沒有知道這事,要是知道他可以提前撤了朱棣的燕王,收了他的兵權。以朱元璋的能力有很多方法治朱棣的,





胡言兌先生


恕我直言,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恐怕知道燕王朱棣是有野心的。朱棣此人文武雙全,不世出之英才,其能力遠在眾兄弟之上,這樣的皇子又手握重兵,肯定對皇位是有覬覦之心的!知子莫若父,以朱元璋的洞察力,他絕對能感受的到,尤其是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恐怕更是越發察覺到朱棣的野心勃勃!

可是朱元璋明明知道朱棣有不臣之心卻沒有處置朱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朱元璋是留有後手的,只不過這留的後手最後陰差陽錯全都沒用上,咱們下面慢慢講。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是洪武25年去世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十分深厚,所以他力排眾議把皇太孫朱允炆立為了皇儲。即便是不立朱允炆,其實也輪不到朱棣做皇帝,因為朱棣是老四,老大死了,老二朱樉(秦王)、老三朱棡(晉王)都還在呢!而且老二老三還都是馬皇后的所生的皇子,跟朱標一樣屬於嫡子,按照順序也輪不到老四朱棣的頭上!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的後手!

這兩個人基本上已經被大家所忽略了,其實他倆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是舉足輕重一般的存在!我們看電視劇裡把秦王和晉王刻畫的很不堪,其實不然,這兩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雖說不如朱棣但是也差不了許多!

尤其是秦王朱樉,朱標死了,他就是皇子中的老大了,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成為“籓屏帝室”的第一人!晉王朱棡也很厲害,建文帝初期,北方公認最能打的是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但是洪武末年,保衛北方邊境的九王之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

朱元璋用秦王和晉王來壓制燕王,那麼他不怕秦王或者晉王也起兵奪位嗎?

其實一樣的道理,這是很簡單的平衡之術,用秦王晉王壓制燕王,反過來也可以用燕王晉王壓制秦王,反正他們任何一個人想當皇帝,其他人都是不服氣的。當時,朱元璋在北方邊境指派了九個手握重兵的親王守衛邊境,號稱“九大攘夷塞王”,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

朱元璋這一手段可謂高明,不過很可惜,天意弄人!

洪武二十八年五月,秦王朱樉打仗時染病,不久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晉王朱棡也死了,朱元璋的平衡之術失效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秦王雖然死得早,但是朱元璋還可以靠著晉王來壓制燕王朱棣,沒想到晉王不爭氣,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這個時候朱元璋也已經是風燭殘年了,他還能有精氣神去對付處置朱棣嗎?即便有,恐怕是有心無力了!

所以臨終前,朱元璋哭著對駙馬都尉梅殷說出了自己的憂慮,他說“燕王病矣!”什麼病?心病唄!這時候朱元璋的皇子們,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了,野心勃勃的老四朱棣肯定對皇位垂涎欲滴啊。但是,朱元璋油盡燈枯之際也沒有辦法處理好兒孫之間的矛盾了,只能聽之任之了!


李老師歷史課


這個問題我想朱元璋是萬萬都想不到的,如果知道朱棣日後會造反,他肯定會在自己死之前廢掉朱棣。

朱元璋做為一個開國皇帝,在生前絲毫沒有發覺一點問題的存在,這的確不應該,就算自己不懂得在生前怎麼處理自己死後有可能發生的問題,也要對比以前的王朝有沒有在哪個帝王死了之後,有過哪些皇族子弟為了皇位而自相殘殺的例子。

可惜朱元璋欠缺作為一個大明開國皇帝本應該擁有的智慧,沒能看的更高更運,最後釀成家族的悲劇,實在讓人對朱元璋能力感到遺憾,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朱元璋從一個小和尚朱重八到開國皇帝以後,前後一共有20多位皇子,在傳位的問題上朱元璋也遵從了歷朝歷代的規矩,就是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準備接大位,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長子朱標30多歲就去世了,隨後立長孫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這引起了包括擁有很強能力與野心的四皇子朱棣內心的極度不快,當然朱棣很聰明並沒有聲張,這點朱元璋絲毫沒有察覺。

但是有大臣發覺了問題的所在,如果皇上這麼幹必定會引起諸王之亂,歷史這類事件實在太多了,他舉例西漢在呂后死後就出現過諸王為奪取大位互相鬥爭的例子,還有在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等。

他建議應該撤掉各諸侯王的軍事勢力防患於未然。大臣的這一建議引起了朱元璋的勃然大怒,隨後處死了這位大臣。

這個大臣根本不瞭解他,因為朱元璋的權利野心太大了,他要讓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由他們老朱家來管理,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好就有壞,最後這位大臣的進言成為了現實。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殺掉朱元璋的皇太孫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成了大明皇帝。

總結如果以朱元璋的智慧冷靜下來肯定會發覺這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朱元璋已被權利衝昏了頭腦,對自己的兒子太過自信,根本不知道人性在權利面前會失去理智,不要說叔侄殘殺,就是父子相殘的都有,大隋楊廣就是這麼幹的。

假如朱元璋頭腦清醒想到問題的要害所在,那麼我想他會絲毫不留情的處理掉朱棣,保住最正統的大明江山。

歡迎評論和關注 謝謝


晨汐看歷史


我認為如果要說朱元璋一點不知道朱棣的篡位野心,那是不可能的,只不過當他確定自己的這個判斷的時候,已經是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

朱標去世之前,朱元璋肯定是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的,因為朱標雖然仁厚但並不軟弱,經過自己的調教,雖說不能保證一定成長為一個多麼優秀的帝王,但震懾他的這幾個兄弟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畢竟朱元璋已經耳提面命他這麼多年,也得到多次的監國實踐機會,圍繞朱標也已經打造了一套人才班子。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已經64歲高齡,他在這個時候強行立朱允炆為太子,不僅遭到群臣的反對,也遭到自己兒子們的嫉妒與不滿。對此,朱元璋心裡是非常清楚地,而且他也很快發現了朱棣的不端行為。但是,此時的他能夠再起屠刀,殺戮開國功臣,卻難以將這把屠刀斬向自己的兒子,一來,中國向來講究虎毒不食子,他已經經歷了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肯定不想再來第二次;二來朱棣地位重要,負責守衛西北邊境,貿然動他,隱患太大,兩害相權取其輕,朱元璋只能選擇留下朱棣。

事實上,朱元璋去世之前曾經與朱允炆談論過如何處置諸藩王的野心,當時朱允炆回答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對於這個回答朱元璋表示非常贊同,認為朱允炆已經掌握了對付藩王造反的辦法。

另外,為了增加保險,朱元璋還特意為朱允炆留下了郭英、耿斌文兩員大將,而且靖難之役中,耿炳文確實表現的非常突出,只不過朱允炆用人有問題,錯信李景隆,白白喪失了制勝機會。


文史並蒂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不知道朱棣要篡位。

如果知道朱棣要篡位,是一定會殺掉或者圈禁朱棣的。

朱元璋一開始立的太子是自己的長子朱標,中國古代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

朱標是馬皇后生的,是嫡出,又是長子,為人寬厚仁愛,善待群臣和弟弟們,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

不幸的是,朱標年紀輕輕就死了,朱元璋非常悲痛,白髮人送黑髮人。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馬上面臨選擇太子的問題。只是他其他的兒子,出色的不多,就算是優秀,也往往有明顯的缺點。就拿朱棣來說,雖然軍事才能很強,但是性格暴虐,朱元璋是明明白白看在眼裡的。

而且朱棣繼位有很多不利條件:

1.非嫡子,非長子。 朱棣排行老四,不是馬皇后生的,是一個出身並不高貴的妃子所生。

2.性格暴虐,殺心重。朱元璋對每個兒子都很好的,不希望朱棣這個四兒子繼位後,對哥哥弟弟不利。

3.不利於皇室穩定。嫡長子制度是朱元璋特別看重的,如果因為老四優秀就立為太子,那麼以後子孫們,有能力的,就會上行下效,同室操戈。

朱元璋愛屋及烏,最喜歡的兒子死了,但是孫子還在,而且也已經十幾歲,和朱標很像。所以,他是一心想立孫子為繼承人的。

如果他知道朱棣想造反,一定會殺了他或者囚禁他。

之所以不動手,是因為朱棣在父親或者的時候,實行韜晦之計,從不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知道朱棣覬覦皇位,圖謀不軌。


巴黎的櫻花87550


首先明確一點,朱棣在朱元璋時期,絕沒有謀反的心思。如若朱棣有謀反的心思,以朱元璋遍佈天下的耳目,他不可能不知道,再以朱元璋對朱允炆的那無底線的溺愛,朱棣必然會被剝奪權力,可事實上在歷史中,朱棣並沒有被削權,反而是繼續被重用,繼續在北平掌握重兵,因此唯一的解釋就是朱棣根本就沒有謀反的心思。



如此,既然朱棣在朱元璋時期根本就沒有謀反的心思,朱元璋有為何要對朱棣動手呢?

再者即使是朱元璋懷疑朱棣會在朱允炆登基時,可能會有異動,但朱棣可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再狠,可虎毒尚不食子,他怎會忍心殺自己的孩子呢?

因此,即使是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會對朱允炆不利,但朱元璋最多就只是削朱棣的權,也斷然不會殺他。



自古君殺子,無一例外是子反父,如唐玄宗賜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王,不就是因被武惠妃誣陷有謀反的嫌疑,從而被賜死的嗎?但是畢竟是血濃於水,即使是“最是無情的帝王家”,有時候即使是子反父,皇帝亦不捨得賜死他,如康熙時期,太子胤礽被疑有謀反之心,康熙都說胤礽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可康熙亦不忍殺他,胤礽畢竟是康熙的親生兒子,這親情是割不斷的。

試想連子反父,皇帝都未必捨得賜死自己的兒子,更何況朱棣從來都無反朱元璋的心思。因此,朱元璋為何要殺他?更甚者朱棣更是一心一意替大明朝鎮守北平,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讓明朝北境得以穩如泰山,如此朱元璋就更沒有理由去殺自己這位勞苦功高的親子呢?



雖說朱元璋對於某些開國功臣的確有些狠決,如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就達1.5萬人,胡惟庸案更是前後誅殺3萬餘人,從中可看出朱元璋的確是有些狠辣。但對於自己的那些子嗣們,朱元璋卻是另外一幅模樣,雖嚴厲但卻很疼愛,對於他們是無比的信任,當年他大肆冊封子嗣為藩王時,他就曾說:“朕無北顧憂矣”,因此為了讓他們拱衛明朝,朱元璋是給予他們重權,重兵。

而朱棣亦不例外,他被朱元璋派往北方重鎮燕京北平,並被賦予重兵,轄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等約萬餘人的軍隊,並可節制周邊數鎮衛所。



當然,朱元璋雖從未對諸皇子的權力有過限制,也對他們從來沒有失去信任。但在他臨死前,為了不給朱允炆的登基造成麻煩,朱元璋還是留下一條後路,在遺詔中,他說道:“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就是他去世後,諸藩王不得入京,只需在藩國中祭奠即可。

如此看來,朱元璋那時候的確是對諸藩王有些猜忌,他也怕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登基後,鎮壓不住這些叔叔們,因此他還是給自己的孫子留了條路,就是不讓他們進京,如此朱允炆也就能順利登基。



不過不管如何,朱棣在朱元璋時期卻是沒有謀反的心思,因此朱元璋豈會對他幹嘛呢?再者即使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會對朱允炆造成威脅,但朱元璋也斷然不會殺他,最多就是削他的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