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況下的孩子是“高危兒”?

兒科恩銘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新生兒期內存在對生長髮育有不利因素的小兒。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及新生兒搶救技術的進步,高危兒的存活率不斷提高,但傷殘的發生也隨之增加。

依據高危因素可能的危害程度,將高危兒分為兩類。

Ⅰ類高危兒包括家族中有腦癱、智力低下、遺傳病等病史者;母親患有貧血、心臟病等疾病者;母親有異常妊娠及分娩史,孕早期有先兆流產、孕期感染、服藥、接觸有害理化因素者;胎位不正、胎盤早剝,胎膜早破及臍帶、胎盤、羊水問題者;過期產、巨大兒、多胎。

Ⅱ類高危兒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宮內、產時或產後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嚴重感染性疾病;患有遺傳病或代謝性疾病;新生兒驚厥,持續性低血糖;發現心理行為發育可疑或異常者;母親患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徵、糖尿病、嚴重感染者。

高危兒要做好隨訪和早期干預,早期干預根據嬰幼兒神經發育規律,促進可能發展為腦損傷後遺症的高危兒的潛能發揮,預防或減輕其傷殘的發生。研究表明在早期異常姿勢和運動尚未固定化前進行早期干預,可促進腦功能的代償適應,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勢。


兒科醫生鮑秀蘭


在胎兒期、新生兒期、出生後發育期(嬰幼兒時期或者未成熟腦時期)內,存在對生長髮育和機體功能有高度危險的因素的小兒,稱為高危兒。


高危兒的定義包含了3個意義:

1.從胎兒期延續到嬰幼兒期,不侷限於高危新生兒階段。


胎兒期直至嬰幼兒期是生長髮育最快速度的階段,機體功能從不成熟到成熟,但中樞神經系統處於不成熟時期。許多高危因素的危害和影響可以在新生兒階段表現出來,比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膽紅素腦病。這些疾病雖然經過治療可以維持生命特徵穩定,但是日後的發育生長都會受到影響,需要繼續治療和干預。有些疾病的影響要在新生兒期之後才能顯現出來,比如高膽紅素血癥、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先天性心臟病、鉅細胞病毒感染等,需要嬰幼兒期仍然保持檢測和觀察,以發現患兒異常。


2.不侷限於胎兒期和新生兒期,也可能出現在嬰兒期和幼兒期。


顱內感染、高膽紅素血癥、早教幼教缺乏,都需要在嬰幼兒期內進行醫學檢測、干預、治療。

3.高危兒並不是指一種疾病或者一種綜合徵,而是指一個持續暴露在疾病風險中的群體。


高危兒是指一個存在生長髮育和機體功能障礙或神經精神發育障礙等潛在危險的兒童群體,其中一部分患兒已經出現症狀,比如缺血缺氧性腦病、顱內出血、早產兒;但是,大部分高危兒並沒有明顯的疾病表現,仍然與健康兒童一樣,少數患兒有發生危重病症的潛在風險,需要早期進行醫學檢測,及早發現異常、早期診斷並進行臨床干預,避免病情發展或者產生殘障。



倩Sur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新生兒期受到各種高危因素的危害,已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兒。有一部分高危兒有可能健康的生長髮育,還有一部分高危兒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後可能發展為腦癱其症狀以運動障礙、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多動、學習障礙、及行為異常等後遺症發生。

高危因素有:高齡產婦,孕母妊高症、糖尿病、感染、過去有死胎死產或性傳播疾病病史,孕母早起先兆流產,胎兒宮內窘迫,宮內發育遲緩,前置胎盤,羊水過多或過少,臍帶的異常,生產時窒息,缺血缺氧性腦病,難產,產程延長,早產或低體重,先天性畸形,新生兒黃疸,多胎,感染性疾病。

高危兒早期臨床表現

新生兒期

1、三少表現:少吃、少哭、少動

2、易激惹、持續哭鬧、煩躁不安、易驚、甚至痙攣發作

3、原始反射減弱或增強

4、肌張力改變:增強、減低

5、吐奶頻繁或餵養困難,餵奶時不注視人臉

1-3個月

1、不注意看人、不注視眼前物體

2、姿勢固定:如角弓反張、蛙狀位姿勢、非對稱性姿勢。

3、手緊握拳,拇指內收

4、頸不能豎直,豎頭不穩定、左右搖動

5、俯臥位不能抬頭。

4-5個月

1、不會笑

2、表情呆滯,逗引時無反應

3、眼神不靈活,不追視眼前物體

4、手不靈活,不能伸手抓物或用一隻手抓物

5、不會翻身,俯臥位抬頭小於90度。

6、不能扶成坐位,軀幹多呈前傾或後傾。

6-7個月

1、無手口眼協調姿勢。

2、手不抓物或抓物後很快鬆開。

3、經常出現非對稱姿勢。

4、原始反射殘存。

5、手握拳,上肢內收、內旋,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尖足。

6、不能獨坐。

如果您的寶寶有以上表現,應考慮是否有腦性疾病或者發育異常的問題,請及時到兒童康復科進行早期干預治療,以免給寶寶留下終生問題。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時、新生兒期受到各種高危因素的危害,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兒。絕大多數高危兒能完全健康地生長髮育,部分高危兒視疾病危重程度以後可能有運動障礙、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多動、學習困難、自閉、行為異常等後遺症發生。

哪些情況下的孩子是“高危兒”?

  • 有腦癱家族史、家族遺傳病史
  • 高齡產婦:分娩時母親年齡大於/等於35歲。  
  • 低齡產婦:分娩時母親年齡小於16歲。  
  • 重度子癇前期,子癇。 
  • 自然流產大於/等於3次。  
  • 妊娠次數大於/等於4次。  
  • 孕婦孕期的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甲狀腺腫大、心臟病、癲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 
  • 孕婦接觸有害理化因素:腹部放射線、有毒化學物品、造紙廠、水汙染。 
  • 孕婦服藥史:對胎兒有毒性的藥物。
  • 孕婦智力低下、發育畸形。  
  • 孕婦有既往圍產期死胎死產史。  
  • 早產:孕齡小於37周。  
  • 過期妊娠:孕齡大於等於42周。  
  • 低出生體重(足月小樣兒):小於2500g。  
  • 高出生體重(巨大兒):大於/等於4000g。 
  • 羊水過多、過少、羊水渾濁。
  • 窒息:出生後出現重度窒息,也就是蒼白型窒息。 
  • 新生兒期出現顱內出血。  
  • 新生兒期出現感染髮熱和抽搐,或者發熱持續2天以上。  
  • 新生兒期出現持續低血糖:新生兒不進食時間大於/等於12小時。  
  • 新生兒期出現青紫、呼吸差、吸吮差、反應差。  
  • 多胎。  

滿足一項者即為高危兒。

專業產科醫生為你的孕期保駕護航,每日更新孕期科普,不定期孕期疑惑解答。專業推算孕周,評估胎兒體重,規化產檢。帶給你們一個愉快的孕期體驗

產科醫療顧問


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越來越多,門診上來的高危兒也隨之多了不少。你知道嗎,絕大多數高危兒能健康地生長髮育,但有10%左右會發生腦損傷。為避免因腦損傷而引起腦癱或智力低下等後遺症的發生,我們一定要對高危兒做好早期干預。

那麼,什麼是高危兒呢?

高危兒是指嬰兒出生前後由於各種疾病引起腦損傷,可以引起輕重不等的後遺症,如腦癱、智力低下、癲癇、視聽障礙等。當然,高危兒也包括先天染色體異常、遺傳代謝性疾病和後天環境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和行為問題。

引起腦損傷的主要疾病有早產兒腦白質損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新生兒低血糖等。

那早期干預又是什麼呢?

早期干預是指在“生命的早期”或“症狀出現的早期”, 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刺激促進大腦代償性康復,促進嬰幼兒智能和運動發育,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減少發育風險。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其中一個或多個高危因素,或者發現了有異於其他正常兒的一些表現時,一定要儘早去兒保科的高危兒早期干預門診進行體檢隨診。即使是正常的孩子,早期干預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腦損傷的干預治療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只有實現醫院干預與家庭干預相結合,並以家庭干預為主的方法,才有可能對腦損傷患兒進行長期、徹底地治療。

那麼對於高危兒早期干預,父母在家應該如何做呢?

1.對新生兒期孩子及小嬰兒的不同表現作出積極回應:父母要能夠欣賞孩子的特殊行為和氣質特徵, 注意和了解孩子的需求提示。如飢餓、大小便、想睡覺、寂寞了想要爸爸媽媽跟他說話等的不同表現,及時作出反應,使孩子滿意和愉快。這樣可以增強親子關係,發展安全依戀關係,對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的發育有很大益處,是發展嬰幼兒健康人格的基礎。

2.視聽覺刺激: 豐富環境的刺激,包括父母的聲音與面容,肢體的觸摸與活動,玩具聲音及顏色,居住環境的適宜等。當與嬰兒說話時要靠的近一點,聲音柔和,表情豐富,也可以輕輕的哼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會加以模仿發音,報以微笑,彼此互動交流,這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

3.觸覺刺激:被動屈曲肢體、變換嬰兒的姿勢,撫觸與撫摸孩子的皮膚。多讓其手觸摸抓握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東西;

4.前庭運動刺激:給以搖晃、振盪,可以做床單操、球上運動。

5.本體感覺刺激:如被動體操和主動運動訓練。

6.多種感知刺激和(或)環境變更刺激:

針對稍大點的嬰幼兒,要多與孩子玩要、做遊戲,要讓小兒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即各種顏色、多樣形狀、氣味和聲音等。日常生活中亦可通過食物、玩具和家務活動等來刺激。哺乳時的眼神、聲音和微笑的交流,使小兒變得敏捷,提高對人們面容和聲音的辨別能力。看護者和小兒之間要不斷地對話和交流,即使很忙,也可在幹家務時通過對孩子講話、唱歌或微笑來促進其對社會的適應和交往能力的發展。也可以給小兒一些常用的物品,發展小兒嘴、眼和手的探索活動。通過和小兒玩要,發展其知覺辨別能力、交流能力、精細動作和大動作控制能力以及好奇心和自信心。

日常生活就是孩子們學習的大舞臺,只要能善於利用,做好早期干預,就能讓孩子在愉快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