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的孩子是“高危儿”?

儿科恩铭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有不利因素的小儿。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步,高危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伤残的发生也随之增加。

依据高危因素可能的危害程度,将高危儿分为两类。

Ⅰ类高危儿包括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遗传病等病史者;母亲患有贫血、心脏病等疾病者;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孕早期有先兆流产、孕期感染、服药、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者;胎位不正、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及脐带、胎盘、羊水问题者;过期产、巨大儿、多胎。

Ⅱ类高危儿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患有遗传病或代谢性疾病;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发现心理行为发育可疑或异常者;母亲患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者。

高危儿要做好随访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根据婴幼儿神经发育规律,促进可能发展为脑损伤后遗症的高危儿的潜能发挥,预防或减轻其伤残的发生。研究表明在早期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前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脑功能的代偿适应,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势。


儿科医生鲍秀兰


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后发育期(婴幼儿时期或者未成熟脑时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的因素的小儿,称为高危儿。


高危儿的定义包含了3个意义:

1.从胎儿期延续到婴幼儿期,不局限于高危新生儿阶段。


胎儿期直至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速度的阶段,机体功能从不成熟到成熟,但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不成熟时期。许多高危因素的危害和影响可以在新生儿阶段表现出来,比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这些疾病虽然经过治疗可以维持生命特征稳定,但是日后的发育生长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继续治疗和干预。有些疾病的影响要在新生儿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需要婴幼儿期仍然保持检测和观察,以发现患儿异常。


2.不局限于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也可能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颅内感染、高胆红素血症、早教幼教缺乏,都需要在婴幼儿期内进行医学检测、干预、治疗。

3.高危儿并不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种综合征,而是指一个持续暴露在疾病风险中的群体。


高危儿是指一个存在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障碍或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潜在危险的儿童群体,其中一部分患儿已经出现症状,比如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但是,大部分高危儿并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仍然与健康儿童一样,少数患儿有发生危重病症的潜在风险,需要早期进行医学检测,及早发现异常、早期诊断并进行临床干预,避免病情发展或者产生残障。



倩Sur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已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有一部分高危儿有可能健康的生长发育,还有一部分高危儿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后可能发展为脑瘫其症状以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多动、学习障碍、及行为异常等后遗症发生。

高危因素有:高龄产妇,孕母妊高症、糖尿病、感染、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疾病病史,孕母早起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羊水过多或过少,脐带的异常,生产时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难产,产程延长,早产或低体重,先天性畸形,新生儿黄疸,多胎,感染性疾病。

高危儿早期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

1、三少表现:少吃、少哭、少动

2、易激惹、持续哭闹、烦躁不安、易惊、甚至痉挛发作

3、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

4、肌张力改变:增强、减低

5、吐奶频繁或喂养困难,喂奶时不注视人脸

1-3个月

1、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物体

2、姿势固定:如角弓反张、蛙状位姿势、非对称性姿势。

3、手紧握拳,拇指内收

4、颈不能竖直,竖头不稳定、左右摇动

5、俯卧位不能抬头。

4-5个月

1、不会笑

2、表情呆滞,逗引时无反应

3、眼神不灵活,不追视眼前物体

4、手不灵活,不能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5、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度。

6、不能扶成坐位,躯干多呈前倾或后倾。

6-7个月

1、无手口眼协调姿势。

2、手不抓物或抓物后很快松开。

3、经常出现非对称姿势。

4、原始反射残存。

5、手握拳,上肢内收、内旋,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尖足。

6、不能独坐。

如果您的宝宝有以上表现,应考虑是否有脑性疾病或者发育异常的问题,请及时到儿童康复科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免给宝宝留下终生问题。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绝大多数高危儿能完全健康地生长发育,部分高危儿视疾病危重程度以后可能有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多动、学习困难、自闭、行为异常等后遗症发生。

哪些情况下的孩子是“高危儿”?

  • 有脑瘫家族史、家族遗传病史
  • 高龄产妇:分娩时母亲年龄大于/等于35岁。  
  • 低龄产妇:分娩时母亲年龄小于16岁。  
  • 重度子痫前期,子痫。 
  • 自然流产大于/等于3次。  
  • 妊娠次数大于/等于4次。  
  • 孕妇孕期的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甲状腺肿大、心脏病、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 
  • 孕妇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腹部放射线、有毒化学物品、造纸厂、水污染。 
  • 孕妇服药史: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
  • 孕妇智力低下、发育畸形。  
  • 孕妇有既往围产期死胎死产史。  
  • 早产:孕龄小于37周。  
  • 过期妊娠:孕龄大于等于42周。  
  • 低出生体重(足月小样儿):小于2500g。  
  • 高出生体重(巨大儿):大于/等于4000g。 
  • 羊水过多、过少、羊水浑浊。
  • 窒息:出生后出现重度窒息,也就是苍白型窒息。 
  • 新生儿期出现颅内出血。  
  • 新生儿期出现感染发热和抽搐,或者发热持续2天以上。  
  • 新生儿期出现持续低血糖:新生儿不进食时间大于/等于12小时。  
  • 新生儿期出现青紫、呼吸差、吸吮差、反应差。  
  • 多胎。  

满足一项者即为高危儿。

专业产科医生为你的孕期保驾护航,每日更新孕期科普,不定期孕期疑惑解答。专业推算孕周,评估胎儿体重,规化产检。带给你们一个愉快的孕期体验

产科医疗顾问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越来越多,门诊上来的高危儿也随之多了不少。你知道吗,绝大多数高危儿能健康地生长发育,但有10%左右会发生脑损伤。为避免因脑损伤而引起脑瘫或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对高危儿做好早期干预。

那么,什么是高危儿呢?

高危儿是指婴儿出生前后由于各种疾病引起脑损伤,可以引起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当然,高危儿也包括先天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后天环境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和行为问题。

引起脑损伤的主要疾病有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新生儿低血糖等。

那早期干预又是什么呢?

早期干预是指在“生命的早期”或“症状出现的早期”, 根据婴幼儿智力发育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即利用触觉、视觉、听觉、运动的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觉,刺激促进大脑代偿性康复,促进婴幼儿智能和运动发育,促进婴幼儿发育里程碑的获得,减少发育风险。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其中一个或多个高危因素,或者发现了有异于其他正常儿的一些表现时,一定要尽早去儿保科的高危儿早期干预门诊进行体检随诊。即使是正常的孩子,早期干预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脑损伤的干预治疗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只有实现医院干预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并以家庭干预为主的方法,才有可能对脑损伤患儿进行长期、彻底地治疗。

那么对于高危儿早期干预,父母在家应该如何做呢?

1.对新生儿期孩子及小婴儿的不同表现作出积极回应:父母要能够欣赏孩子的特殊行为和气质特征, 注意和了解孩子的需求提示。如饥饿、大小便、想睡觉、寂寞了想要爸爸妈妈跟他说话等的不同表现,及时作出反应,使孩子满意和愉快。这样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发展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发育有很大益处,是发展婴幼儿健康人格的基础。

2.视听觉刺激: 丰富环境的刺激,包括父母的声音与面容,肢体的触摸与活动,玩具声音及颜色,居住环境的适宜等。当与婴儿说话时要靠的近一点,声音柔和,表情丰富,也可以轻轻的哼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会加以模仿发音,报以微笑,彼此互动交流,这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法。

3.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变换婴儿的姿势,抚触与抚摸孩子的皮肤。多让其手触摸抓握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

4.前庭运动刺激:给以摇晃、振荡,可以做床单操、球上运动。

5.本体感觉刺激:如被动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

6.多种感知刺激和(或)环境变更刺激:

针对稍大点的婴幼儿,要多与孩子玩要、做游戏,要让小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形状、气味和声音等。日常生活中亦可通过食物、玩具和家务活动等来刺激。哺乳时的眼神、声音和微笑的交流,使小儿变得敏捷,提高对人们面容和声音的辨别能力。看护者和小儿之间要不断地对话和交流,即使很忙,也可在干家务时通过对孩子讲话、唱歌或微笑来促进其对社会的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可以给小儿一些常用的物品,发展小儿嘴、眼和手的探索活动。通过和小儿玩要,发展其知觉辨别能力、交流能力、精细动作和大动作控制能力以及好奇心和自信心。

日常生活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舞台,只要能善于利用,做好早期干预,就能让孩子在愉快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