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誰知道清朝100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大款媳婦兒


嚴格來說,古代的貨幣是不能和當代紙幣進行簡單類比的。主要原因在於古代是一個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很多產品不進入市場,商品的市場半徑也很小,因此很容易形成價格扭曲。當代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商品和產品之間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商品的市場半徑也非常大,因此價格扭曲很小。在這樣的情況下,簡單進行比較,恐怕會形成非常大的扭曲,甚至於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相反結論。

下面具體談一下。首先,能否從收入層面來進行類比?答案是否定的。以官員收入來看,清代的時候,一品大員也就是最高級別的官員,每年薪水為180兩白銀,再加90擔大米。七品縣令45兩白銀和22.5擔大米。此外,在雍正時期還給予養廉銀子。這筆錢比薪水要高得多,但是由地方財政情況決定,所以不是全國統一的。巡撫總督一般每年可以獲得一萬兩以上,而縣令每年大約分得一千兩左右。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前往官府充當師爺,低級別的每年大約是100兩,加上食宿。如果級別較高,每年收入可達1000兩。普通人,也就是一般的勞工,每年只有5~10兩的收入再加食宿。很顯然,古代的一個特點是收入當中既有貨幣也有實物。因此單純從貨幣層面來考察是非常困難的。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普通人和官員之間的收入差異是非常大的。就算不包括養廉銀,縣令的收入也能夠達到普通人收入的5~10倍。而在當代社會,縣委書記帳面上的工資不可能比普通工人高5~10倍。至於各種津貼和灰色收入,那是另外一說。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師爺的收入也是比較高的。古代文盲率較高,所以有文化的人相對較少,因此腦力勞動者的收入顯著的要高於體力勞動者。在當代社會,這種情況就不顯著了。原因是文化普及的結果,再加上當代體力勞動已經不完全是純粹的體力勞動,有很多也融入了腦力勞動的成分。兩者之間的差異日益縮小。所以,簡單的用收入來進行比較,不會有正確的結果。比如,以5兩銀子加食宿作為當代體力勞動者初級入門工資。如果食宿折算為5兩銀子,對照當代普工初級入門工資一年約為4萬元,這是不考慮加班獲得的額外收入。東部地區有些地方可能還會高一些,但中西部地區,可能大部分還達不到這個標準。那麼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4000元。而如果以師爺100兩銀子再加食宿折算為120兩,參照當代事業單位中低級收入大約每年15萬。一兩銀子摺合1250元。可見差距極大。官員收入由於涉及到很多灰色收入,所以更難比較。

其次,以商品價格作為衡量基礎,也有很大的問題。第一,就是前面所說的,古代商品經濟存在著很多弊端。第二,我們目前不能構建古代的一籃子商品物價指數,從而進行整體比較。所以很多人為了偷懶,都是採用大米作為基準的商品來進行物價購買力的比較。但這形成了很多新的問題。大米是南方地區的主要口糧,但對北方地區影響相對較小,很難由此瞭解整個中國的全貌。大米的價格本身也有比較大的波動,根據清代的糧價資料,清代雍正時期江南地區的米價,高點時可達一兩二錢一袋,低點時不足一兩。由於古代大米生產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產自銷的,進入市場的比例並不大,所以,能夠買米的基本上都是相對富裕的人群,大米價格相對當代而言會偏高一些。第三,在社會生產力較為低下的情況下,某些奢侈品價格反而會價格更高。這是因為供給小,需求更加缺乏彈性。比如改革開放初期,食品價格相對現在是非常低廉的,但是當時的很多高檔生活產品的價格非常高。比如電視機,手機,價格都過萬。當代隨著此類商品稀缺性的消失,價格迅速降低。古代社會也有類似現象,比如文玩,還有從國外進口的特殊的工藝品和藥品等,價格比當代社會要高昂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以大米還是以其他商品為基準計算貨幣的購買力,也不具有可比較性。

最後,雖然不能說100兩銀子在古代相當於當代多少錢,但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如果你一年能掙100兩,那你在古代也可以算是一個有錢人了,至少是一個小戶之家。衣食無憂,絕對沒有問題。


用戶4325101516


這個就得分時候了,通貨膨脹是必須要考慮的!

我們需要一個參照物,比如大米,布匹這些生活必需品,以此來換算。具史料得知,在康乾時期,一升大米的價格差不多10文錢,而1000文為一兩。而當時的一升大概重1.5斤。也就是說100兩銀子可以買到一萬五千斤的大米。而現在咱們市場上普通大米的市場價格一般是2塊,一萬五千斤大米也就是三萬塊。所以如此看來,古代一百兩銀子也就相當於現在的3萬塊。


但是這樣其實也不客觀,由於消費觀念不一樣,人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了,更重要的是生產力不一樣了。所以,物價方面不能等同而視之。


舉個例子,比如房價,在清朝京城的方同樣非常高,有權利才有地位,才可以在京城有一席之地,不是說有錢就可以的了。當然了,應該沒現在厲害,比較房地產行業沒那麼發達,炒房客也肯定沒現在多。乾隆時期,北京內城的新簾子衚衕的4間瓦房價格在70兩銀子,差不多能達到一兩銀子一平米,所以100兩能買100平的地,你現在3萬塊在北京,能買啥,一平米都夠嗆。所以那樣算的話,一百兩怎麼也得500萬往上!


再舉個例子,中國現在的人均月收入大概在五六千左右,除去衣食住行,每月還有不少結餘,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實際上清朝人的家庭月收入也就二到三兩的樣子,算起來也就不到一千塊?各位不要覺得二三兩就少了,人家呢可是實打實的銀子。


如果說按現在物價來算的話,二兩也就幾百塊,可是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沒有那麼多的銀礦,所以銀子的量完全沒法和現在比,所以他的性價比在古代就高了,換算下來的話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三千塊,三萬塊甚至更多。

所以這是一筆很亂的帳,基本上是無法算出來的,得按參照物來看,而且只能作為參考。



白話歷史君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從古至今,“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花錢,而在古代,古人所用的貨幣也是與我們當下不同的,就像在清朝,“銀子”就是一種通用貨幣。


在清朝時期,百姓日常買東西,大多都是用銅錢,就像我們現在平常買東西大多都是用小面額的紙幣,而那時候銀子與銅錢之間的等價關係也不固定,因為清朝的各個時期經濟發展不同,所以銀子與銅錢之間的兌換也不同,大致是一兩銀子換700——1000文錢,甚至比1000文更多,在這裡我們以1000文作為標準來估算。

康熙四十六年,蘇、松、常、鎮四府大旱,是時米價每升七文,竟漲至二十四文……自此以後,不論荒熟,常價總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文之間。 ——錢泳(清朝作家)


大米作為日常所需的食物,屬於生活必需品,所以,可以當做一個參考。

這裡的一升相當於是1.5斤,如果常價是在二十七八——三十四文之間的話,相當於是大米每斤價格約是19文——23文,而我們現在普通大米的市場價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是在3元——5元之間,按照一兩銀子換1000文錢,跟當下大米的市場價一對比,也就是一兩銀子最多相當於人民幣210多元。那麼100兩銀子,也就是兩萬多塊錢。

當然,這只是一種參照物的對比,是一種推測,也不是絕對,畢竟清朝銀子的價值跟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關,在不同的時期,價值是不同的。就像我十幾年前買燒餅是五毛錢一個,現在買都是一塊多一個。


說與山鬼聽


到現在的幾月幾號算起?


未醉劉伶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兩白銀=20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