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是以武得天下,您知道有哪些武力值爆表的皇帝嗎?

狂嗨之後的寂寞


開國皇帝當中,當數宋太祖趙匡胤武力最強。

趙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說岳全傳》上說趙匡胤乃是上界霹靂大仙轉世,出生時祥雲護體,紅光滿宅,異香撲鼻。那匡胤長大來英雄無比:一條杆棒,兩個拳頭,打成四百座軍州,創立三百餘年基業〕、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趙匡胤不僅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個武術家。

相傳“三節棍(古代兵器,三節棍屬武術軟器械之一。它由三條等長的短棍中間以鐵環連接而成,又稱“三節鞭”。三節棍是三節相連,節節能用。且三節互換,攻守兼備,可長可短,遠近兼顧。棍法有劈、掃、掄、擊、戳、絞、格以及各種舞花等,非常豐富。)”就是宋太祖發明的。

說完了開國皇帝,再來說一下末代“帝王”——第一,帝辛,也就是商紂王,商紂王勇武過人,能徒手跟猛虎格鬥;紂王繼位前曾經隨帝乙遊御花園時,飛雲閣塌了一梁,紂王託梁換柱,因神力被立為太子。〔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六十篇序》:“夫桀、紂之君,握鉤伸鐵,撫梁易柱,手格熊羆,走及虎兕,力甚也。”〕

還有兩位霸氣的王爺:楚霸王項羽、秦武王,這兩位“力王”湊到一塊扳手腕的話,不知各位壓誰贏?







經典三句半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年輕時南征北戰,不僅具有超高的軍事謀略,個人的箭術也令人聞風喪膽。李世民使用的弓箭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同樣善於箭術的李淵連拉都拉不開。李世民曾在戰場上對尉遲恭說過:“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尉遲恭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槊”,李世民這樣說,就是在說自己是“天下第一弓”。在後來的戰場上,他與尉遲恭一個遠攻,一個近戰,幾個人在竇建德數萬大軍中全身而退。還有一次李世民帶幾個人偵察敵情時,遇到王世充的大軍,結果李世民憑藉百發百中的箭術,不僅突出包圍,還生擒了王世充手下大將燕琪。

二、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位武將,倍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柴榮英年早逝後,趙匡胤在不久後就發動陳橋驛兵變,建立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武功本身就不會弱,況且他是自創武功的宗師級人物。宋太祖開創了兩樣武功絕學,一個是太祖盤龍棍,另一個是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是趙匡胤首創,以威猛霸氣著稱,伴隨他打遍天下、開山立國。太祖長拳是趙匡胤根據祖傳訓練士兵的秘法,綜合士兵在戰場上真實拼殺的格鬥經驗改創而成,以實戰性著稱。所以北宋才會那麼的重文輕武。

三、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起義過程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戰便是“昆陽之戰”。昆陽之戰中,新莽大軍四十萬,劉秀起義軍八千人,面對這樣的人數懸殊,劉秀竟然奇蹟般的翻盤了!史書記載,兩軍激戰之際,突然天降隕石、暴雨如注,王莽軍死傷不計其數。除了天助之外,劉秀的勝利與個人的勇氣和武力值也有分不開的關係。狹路相逢勇者勝,從起兵之初到大勢已定,劉秀一直衝鋒在最前面,劉秀的人生猶如開掛一樣,很多人也因此稱劉秀為“位面之子”!

四、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弓馬騎射樣樣精通,而且一路經歷了鮮血的洗禮,武力值更是不在話下。成吉思汗其家族被稱為黃金家族,蒙古人通過三次西征後建立四個蒙古人統治的國家,統治四千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建立了版圖空前絕後的蒙古帝國。

五、劉裕

宋武帝劉裕,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劉裕不是天生就當皇帝的,宋朝的天下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打下來的,他是寒門出身,從小混跡江湖,沒有門閥依靠,一步步打到皇帝的位置。劉裕在戰場上簡直不要命,敵軍根本不敢接近他。一人單槍匹馬追殺幾千敵軍,敵軍見此狀況,根本不敢靠近。一人追殺數千人,劉裕創造了一個奇蹟。(我覺得有點太誇張了。。)

六、冉閔

北魏皇帝冉閔出身在武將世家,自小就出戰打仗,個人的武功十分高強。石琨及張舉、王朗率領七萬士眾攻打鄴城,冉閔帶領千餘騎兵,在城北抵抗他們。冉閔手執兩刃矛,飛馳進攻,對手應刃而敗,斬殺首級三千。在危急關頭冉閔總能靠自己一人之力將損失減到最少,也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軍事傳奇,冉閔在歷史上也有很高的威望。


南橋有故人


古代皇帝都是以武得天下,所以有不少武力值爆表的皇帝。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年武力值極高的皇帝。

第一位,就是陳橋兵 變,取代後周樹立大宋的宋太 祖趙匡胤。 第二位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也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以一敵多,完全不是問題。 光看這兩位皇帝,就應當知道能當上皇帝的,大多數都是真材實料,不是毫無武力的軟趴趴。

當然,小編心中武力值最高的皇帝當屬於五胡十六國之間建立冉魏政權的冉閔皇帝。

據《晉書》載記第七:“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能以一抵300的皇帝,古往今來只有這一位 。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