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批判性思考,識別正確信息

在信息爆炸時代中,各種信息紛至沓來,既有正面的、權威正確的,又有負面的、煽動人心的。在這時候,掌握批判性思考能力則顯得格外重要,並且能有效幫助我們識別信息,理性判斷。

掌握批判性思考,识别正确信息

今天討論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外界信息與觀點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如何不人云亦云,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批判性思考並沒有那麼複雜,只需要學會提問,就可以打開理性的大門。

開門見山,放上最終的批判性思考模型,我們一點點介紹模型的思路與使用方法。

掌握批判性思考,识别正确信息

1. 找到基本結構——理由與結論

辯論的基本要素是論題、論點與結論,而我們日常的觀點交流其實也是一樣,不過為了更符合日常交流語境,這裡把論點叫做理由。

論題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它是後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也是“我們在討論什麼”的問題。

在一個論題下,所有具有內在邏輯的觀點輸出都具有基本的“理由-結論”結構,結論是指作者或演說家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理由是指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

理由與結論是批判性思考的起點,只有準確地找到對方的觀點,我們才能評價對方的表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

2. 關於理由,你需要注意這些

2.1存在哪些假設

在所有的論證中,都有一些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這些想法又可以分成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比如秩序與言論自由、平等與個人主義、媒體自由與國家安全…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價值觀不像選冰激凌一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他需要一個推理的過程,這種推理可能是有憑有據考慮周詳的,也可能是草率馬虎固執己見的。

描述性假設指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怎麼樣的一種看法。找出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就要:

  1. 不斷的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
  2. 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 將自己置於作者或者演說者的立場
  4. 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
  5. 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
  6.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作假設

2.2 證據的效力如何

為了使語言看起來言之有理,人們會找到各種事實斷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但對那些斷言保持冷靜、批判的視角是客觀看待問題的關鍵。

找到對方的理由後,多在心裡質疑幾遍“你的證明是什麼?”“你怎麼知道他是真的?”“如何證明?”。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事實斷言的可信程度存在天壤之別。

事實斷言的背後是證據,證據的質量同樣有高下之分。主要的證據類型包括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等。

每一種證據都有其優缺點,比如個人觀察易受價值觀、偏見與期望的影響,當事人證詞可能受選擇性影響(倖存者偏差)。

同時,不同種類的證據有不同的可信程度,比如我們一般認為權威意見的可信程度要大於個人觀察;

另外,同一種類的證據也可能良莠不齊,比如一篇研究報告既可能論據詳實、實驗嚴謹,也可能主觀解讀數據,實驗設計漏洞百出。這都需要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

2.3 有無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有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一般來說,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往往不止一個。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來加以解釋;不同的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事實上,大部分的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

學過統計學的人都知道,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性。也就是說,如果你發現事件A和B有顯著相關,那並不能代表A是B的一個起因。其他的可能包括B是A的一個起因;事件C把A和B聯繫在了一起;A和B相互影響。

正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統計學知識,才會出現諸如“吸菸有助於防治病毒”此類讓人啼笑皆非的結論。

3. 關於整個推理,你需要注意這些

3.1 清晰、有共識的語言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詞組的意思(直接的or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

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有很多詞句是模糊不清的。比如A嘴中的“還行”可能代表著70分,但B可能會將其理解為40分,這樣雙方就會存在信息不對稱,影響後續的思考。

再比如廣告說某種止痛藥“30分鐘見效”,此時你就應該注意到見效這個詞——它指的是停止疼痛?還是開始發揮作用?

為了批判性地思考,你應該檢查論題、結論和理由中有無關鍵詞或短語,要格外留意抽象的詞或短語。你還可以通過反串對立角色來判斷別人是否會給特定的詞或短語下不同的定義,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它,會默認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3.2 推理過程的謬誤

所謂謬誤,就是推理過程中的欺騙手段。作者可能利用其來說服你採納其結論。

  • 比如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係;
  • 或者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 又如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則取決於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 再比如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即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麼這種解決方案根本不應該採用…

推理過程中的邏輯謬誤不難發現,需要在練習中積累識別邏輯錯誤的經驗。

3.3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你遇到的幾乎任何一個信息都有一個目的。所有的結論或產品都有一些正面的特點,它們會被放大充分展示,而結論的負面因素往往會被省略。

一方面,我們需要知道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因為時空限制了論證的全面性,我們不可能用無限多的時間去搜集所有的信息,另外由於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儘快完成;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注意,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的,且在有些情況下,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或持論者可能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為了識別可能的省略信息,你要嘗試思考可能的反對意見,以及遺漏的定義、價值觀或視角偏向。

比如當廣告告訴你“XX洗面奶可以去除95%的汙垢”時,可以思考的問題有“不用洗面奶可以去除的汙垢是多少?”“其他品牌的洗面奶可以去除的汙垢是多少?”“洗面奶有什麼負面影響?”“95%的汙垢意味著什麼?”等問題,從更多視角看到問題。

4.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結論是一項高度主觀的產物,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

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維方式阻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所以更值得提倡的問題是“結論在什麼時候是精確的?”“結論在什麼地方是精確的?”“結論為什麼或為了什麼目的才是精確的?”

通過語境發散,獲得更多的可能。

最後再來回顧一下批判性思考模型吧:

掌握批判性思考,识别正确信息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