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如果要说抗战中的地标城市有哪些,恐怕少不“陪都”重庆。抗战时期的重庆,与美国的华盛顿、苏联的莫斯科以及法国的伦敦,一起被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

而抗战前的重庆,只是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省辖乙种市,是一座美丽而平静的小山城。自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大片国土沦陷。1937年10月30日,南京当局作出了迁至重庆办公的“迁都”决定。

日本为了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打乱中国大后方,对这座山城进行了长达5年的狂轰滥炸。那一时期的重庆民众,大多是在“跑警报”“躲空袭”“搞建设”“促生产”中度过的。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空袭警报拉响后,重庆江边的民众纷纷离开住宅,到防空洞躲避

在抗战最艰难的1940年前后,敌机经常长时间地实施“疲劳轰炸”。有亲历者回忆,一次防空警报拉响之后,连续几天几夜都没有解除,市民没办法回家。而他躲避的那个防空洞,条件十分简陋,又潮湿又阴冷,只有几盏小油灯照明。洞里有一股说不清的难闻味道,既有病人呕吐物的酸臭气,又混杂着儿童粪便的臭气,另外还混合着烟草、酒精散发的味道。在这样的洞子里,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市民只能原地坐着,干等空袭警报解除。在里面呆的时间太长,人会扛不住,常常感到胸闷气短,头晕脑胀。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为了防范日军轰炸,重庆挖设了诸多防空洞

有一次,他所在的防空洞墙壁,一直在缓慢向下滴水,总是滴在他的头上和身上。他因为无聊,就张开嘴接滴水,把它当成一种消磨时间的办法。即便这样苦中作乐,漫长无聊的等待加上难以忍受的环境,还是让人难以承受。

有时候躲的时间太长,他就在心里默默数数,从一数到千,再从千数到一,反复数来数去。最让受不了的是如厕的问题,有时候防空洞人太多,挤都挤不动,内急了又实在憋不住,只好拉在裤裆里,等到空袭警报结束之后才能出去清理,但在洞里一等,又不知道是多久。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空袭警报过后,军队立即抢救伤员

在反复的轰炸中,以前的建筑物基本上被损毁,重庆市民为解决起码的居住和防空问题,自己动手修建了大量临时性住宅和防空设施。普通居民的住宅建筑,普遍采用捆绑竹木架、木架单层竹篾墙、木架来双层竹复墙减柱土墙等形式,捆扎出的房子,只有一个表面,造起来不费工,也不废料,同时也十分快捷。

实际上,这种房子只是外表看起来整洁,内部却特别薄弱。既不牢固安全,又无必要的生活设施,建造时就没当永久性的打算,绝大多数房结构简单,使用年限短,到抗战胜利时大多破损。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在日军飞机的连续轰炸下,重庆城区几乎全部被炸毁

在防空设施方面,有资料统计:1938年,重庆各种防空设施的容量不足7万人。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市民开始大规模修建防空洞。到1941年,全市公共防空工事容量达到12.5万人,私人和团体的防空洞容量达到3.7万人。

据当时《大公报》1941年6月4日的报道称:“三八年度,每一个炸弹死伤约五个半人,三九年度每一个炸弹死伤约一个人,而到了本年一至五月底止,约三个炸弹才死伤一人。”可见,重庆能扛住长达5年之久的狂轰滥炸,防空洞功不可没。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重庆山城,随处可见的防空洞

比防空洞作用更重要的,是重庆人的乐观和爱国之心。不管什么时候轰炸,轰炸得有多厉害,第二天一大早,市民们都会按照上班时间赶到工作地点上班。如果机器、房屋被炸毁、炸损,工人们就会立即抓紧时间修理。机器、房屋没有大碍的话,所有人就会有条不紊地干好手中的工作,仿佛敌机没有在重庆人头上飞过一样。

重庆大轰炸,防空洞最难之事:内急憋不住,如厕没地方

日本轰炸机视角下的重庆

乐观的重庆人,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面对敌机的轰炸,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交汇处的人们,用独特的方言以及诙谐幽默的歌调,唱出他们对日本强盗的蔑视:

任你龟儿子凶,任你龟儿子炸,格老子就是不怕;任你龟儿子炸,任你龟儿子恶,格老子豁出命就算出脱!

就是这样的重庆人,国难当头压不倒,难不倒,挺直了脊梁,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