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南京为什么会沦陷?


“南京大屠杀”南京为什么会沦陷?

在我的印象中,南京大屠杀,就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杀人比赛的那两个日本军官,手拿长刀耀武扬威展示自己所谓的“成果”的照片,而且在课本描述中的日本报纸中说,他们虽然已经每人杀够一百人了,但还未分出胜负,还要继续杀人比赛。还有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防空警报长鸣。

南京大屠杀指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4天后上海失手,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军占领,随后日军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公里之遥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当时国民政府有两拨人,一拨人主张只做象征性抵抗,因为大多数国民政府将领认为军队在经历上海失守后亟需修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而另一拨人则以唐生智为首,他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

最终蒋介石采纳了唐生智的建议,对南京进行为期1至2个月的固守。根据固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0万余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败,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低落,更有一些伤残士兵夹杂其中,而新补充的数万新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绝不撤退。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一战的态度。他下令将各部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图整理而期反攻”。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下午,唐生智仓促召集师以上将领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