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strong>楚汉战争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最终输给了市井小民出身的刘邦,这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项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推翻暴秦统治的人,再加上他本身武力超群,军事才能突出,战功卓著,早期各路诸侯包括刘邦都曾是他的部下,依附于他的领导之下,可以说当时的项羽已经确立了自己可以成为天下共主的绝对地位,但最终他却在楚汉之争中败亡成就了汉高祖刘邦的丰功伟绩。

究其失败的原因大致可总结为项羽缺乏战略眼光,不善相信利用人才,性格高傲冷酷,重大决策上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等几方面,这些都体现了项羽自身的缺陷,但造成项羽这种人格特点的原因却源于他的出身与经历,也就是楚国制度对他带来的深入骨髓的影响。

一、楚制的内容与特点

1、贵族占据统治阶层的绝对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官员的任用全凭自身的战功或政治上的才能获取,这就导致大量的平民阶层获得了官爵职位,贵族阶层的势力相对减弱。而楚国的制度却完全与秦制不同,贵族阶级是政治集团中的绝对力量,担任着几乎全部的高级职位,而平民阶层出身的人在楚国政权中毫无决策权。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据现今可考的史料记载楚国令尹有四十六人,王族便占据三十九人,即使楚国也实行了吴起变法但仍未动摇楚国贵族的根基,贵族政治已经深植于楚国的政治体系之中。注重出身,任人唯亲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引进人才,还导致了大量本土人才的流失。

2、注重成效崇拜强者

楚国的制度中特别重视个人的功绩,一个人若想在楚国加官进爵必须凭借在战场上攻城略地斩杀敌人的军功来获取,单纯凭借巧言善辩出谋划策是无法在楚国立足的,这也是那些游走于各国的门客纵横家在楚国铩羽而归的原因。

相较于强者和成功者,弱者和失败者在楚国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楚国对待失败者是异常严苛的,一旦在战场上失利无论何种原因都会受到极其严酷的惩罚。而对于逃跑的将领的处置更是惨不忍睹

。“楚发兵相战而将遁者诛。若不及诛而死,乃为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以殉于国”。

3、重礼制轻法制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非常重视法制制度,尽管秦朝律法严苛,但一切事物的运行皆可依律办理,而且军功爵制打破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壁垒,减弱了阶级矛盾。楚国在吸收中原文化后十分注重礼制思想,而忽略法制,尤其是贵族阶级更是将守礼看成身份的象征,进一步造成了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的疏远。“ 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闻丧而止 ”“ 楚师闻吴乱而还 ” 正是这种守礼制讲原则的风气,使得楚国在战争与外交中也变的循规蹈矩深受伦理道德的制约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二、楚制对项羽自身性格的影响

1、痴迷武力获取战功与威望

关于项羽的家世出身《史记》中明确记载: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

由此可见项羽为楚国世家子弟,家族也属于楚国贵族集团,项羽本身便具有典型的贵族性格。尽管楚国的政治制度给予了贵族阶层足够的特权,但想延续家族的荣光提升家族的地位,便要求这个家族不停的做出功绩与成就。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项羽从小便极具雄心与抱负,渴望建功立业

“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从项羽的这些言论与行为中不难看出他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也不难理解他为何能发出“ 彼可取而代也 ” 的豪言。章邯围赵时各路诸侯皆畏战不敢救援,唯有项羽勇猛无畏,斩杀主将,夺取兵权,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中,项羽巨鹿之战的成功对于整个起义军都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举摧毁了秦军的信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奠定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

此时的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的上将军,无论是个人武力,军事实力还是个人威望都达到巅峰,旁人都难以望其项背。这样的成就提升了项羽对于自身军事实力的自信,单纯的认为仅依靠武力便可获取天下,这也是楚制中崇拜强者文化对他的严重影响。强烈的自信让他变得骄傲自大,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安抚各路诸侯,排解各类隐患,简单的按照楚国旧制统领部队,最终难逃失败战亡的命运。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2、礼制思想导致项羽性格的优柔寡断和残暴嗜杀

楚国的礼制思想影响的不仅仅是项羽一人,整个项羽团队中的将领都遵循信义,讲究原则。鸿门宴之前项伯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提前为刘邦通风报信,张良也是深知项伯重情重义的性格,自己不离开刘邦,项伯必然成全自己护主的大义。而刘邦的说辞:“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成功击中了包括项羽,项伯,项梁等一众项式集团核心人物重义守礼的软肋,张良与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争辩更是让项羽觉得击杀有功在身的沛公实在是有违大义。

<strong>项羽过于重视信义,这不是一个争夺天下至尊权利的人物应有的性格特点,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需要不择手段,在道义与利益之间权衡利弊、心慈手软、摇摆不定是难以成就大业的,鸿门宴中项羽错失良机,对刘邦放虎归山,便是项羽行事有悖信义时常常举棋不定的典型表现。

这也表明项羽只能是是为人称道的英雄,而非能够夺取天下的枭雄。

项羽对刘邦的手下留情不仅仅是因为刘邦占据大义,也因为刘邦面对项羽处处谦卑服从。而对于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项羽都是权利击杀毫不留情。在他看来,反对暴秦是顺应天下大势,合乎天理人情的,他作为反秦的绝对势力,所有人都应该遵从他的领导共同反秦,凡是不肯与自己同心同力之人全是不明大义,不守礼法之徒。所以对于所有反抗自己的人项羽一律屠杀干净,这也造成了项羽残暴嗜杀的性格,失去了天下民心,给刘邦提供了讨伐自己收买人心的有利条件。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三、楚制对于人才应用制度上的影响

1、人才结构单一

项羽对于手下人才的选拔任用沿袭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旧制,重用楚人而楚地以外的人才很难得到项羽的器重。崇尚战功的思想也导致项羽身边的身居要职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军,军事作战能力极其突出,而其他类型的人才非常匮乏。

贵族政治的影响使得项羽更愿意提拔自己的熟人,正如《史记》中记载的“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除了项式子弟与其妻家子弟,其他人是得不到重用的,很多一心投效项羽的人才在项羽处无法施展抱负也都纷纷离开投向了刘邦的阵营,一时间刘邦手下的人才结构丰满富足有负责攻城略地的韩信,负责出谋划策的张良,负责后勤补给的萧何等等,项羽手下谋士也仅范增一人而已,最终也与他离心离德。

2、斗争方式的模式化

项羽手下的官员因为大多出生于楚地,深受礼教思想的影响,在战争中也往往讲究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较量,不屑于施展其他鬼蜮伎俩。刘邦出身市井从小为了生存坑蒙拐骗无所不知,其手下的人才也是各式各样,在战争中不讲究方式只注重结果。各种计策层出不穷,离间计逼走范增,游说劝降英布叛楚,制造各种项羽残暴嗜杀的舆论收买人心,多元化的战争方式促使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3、人才选拔方式的僵硬化

项羽按照楚制进行对手下官员的考核,有战争功勋的人才从不吝啬于封赏,但对于在战争中失败的人也绝不会有半点姑息。陈平原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在破秦以及平乱中屡获功绩而得到爵位,后因为一次失利害怕受到惩罚而弃楚投汉,可见即使原先立过战功,一旦失败也会受到严惩。这就导致人才对投效项羽的畏惧,而刘邦尽管也按军功提升人才,但绝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否认一个人真正的能力,这样灵活的考核人才能力的方式,更能激励手下才能的发挥。

4、人才缺少施展抱负的平台

项羽自小受楚地文化影响对建功立业有着不同常人的渴望,再加上他自身武力超群,军事才能突出,做事更喜欢亲力亲为,这也是自大之人的通病

,觉得自己才能掌握一切,手下的人只需追随自己的脚步就可以了。刘邦自知自己能力匮乏,更重视人才的选用,更愿意让不同的人才发挥特有的本领,人尽其事,这就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完美的发展平台。

项羽的班底是固定化的,最早便确立起了以项羽项梁为正副领袖,吴中豪杰为班底的政治体系。而刘邦对于在沛县便跟随自己的同乡从未安排任何职位,只以近臣的身份处理事务,随着势力的扩大便为后续加入的人才提供了充足的职位选择。而项羽对手下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内部事务很少干预,更多的鼓励他们自己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这样对于那些追随自己的直属班底少了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大量的人才自然更愿意追随刘邦四处征战,一展心中所学。

力拔山兮气盖世,输给小民应如是,项羽为何就输了呢?

四、总结

项羽的出身,能力以及重义守诺的性格是符合中国人对大英雄的定位的,他最终的失败也是十分令人惋惜的。项羽的个人性格导致了他失去了天下,但实际上无论是个人性格还是处事方式都体现了楚制对他深刻的影响,这也是造成项羽自身局限性的原因。争夺天下的归属不仅仅是靠着强大的武力就可以完成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尽管在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上项羽远远超过刘邦,但在对人才的运用,时局的掌控,人心的归拢方面项羽是远远不及刘邦的,由此看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

参考文献:

1、《史记》

2、《春秋左传注》

3、《七国考》

4、《楚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